以历史发展观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

2018年4月教育部提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要求,其中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主要指将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学科专业。

这种交叉性不仅体现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表现为新兴领域对传统学科的催生作用。

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英语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优化升级。

本文探讨如何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设计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背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策略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在此大环境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竞争并且可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人才。

因此,为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部2017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课程体系更新升级,切实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着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探究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各高校都开设有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其中,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

然而,目前很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形式单一,学用分离,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收获不大[1]。

很多学生感觉上完一年的大学英语课,自己的英语水平相比高考前没有明显提升,甚至有所倒退。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智慧教学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智慧教学研究

193美眉 2023.12下教研与美育大学校园“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智慧教学研究李蓓(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数字化赋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探索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与智慧教学的融合路径,以实现高校英语课程与思政建设同向同行,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加快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智慧教学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2022)。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展现中国智慧,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要求,同时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中国故事”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是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高度契合。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升英语教学的政治站位,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融入高校英语教学全过程,离不开智慧教学模式的助力。

一、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智慧教学的必要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020)。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高校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课时多、时间跨度长、知识内容多元等特点。

因此,如何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加强价值引领,强化学生家国情怀是高校英语类课程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这离不开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引。

当前,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整体数字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理解为在5G环境下,以互联网、物联网为载体,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数字技术与教育要素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的过程”(袁振围,2023:1)。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了“ 培养学生 的英语综合应用 能力” 这一教学 目 。如何在英语综合 能 标
力 中体现职业技能 , 是高职英语教育应该考虑 的问题 。随着 我国与国际 交往 的 日益频繁 , 社会对英语 的综 合能力 , 尤其 是听说技能 的需求不 断 加强 。为适应社会各界对所需人 才的要求 , 各高校 对“ 英语综合应用 能
科 学发展 观是 “ 坚持 以人 为本 , 树立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 的发展观” , 它适应 于经济 、 政治 、 教育 、 文化等各方面 的国家建设 , 因此科 学发 展观 对高职英语教学 的改革与 发展具有重大 的指 导意义 。目前我 国职业教 育课程改革 已进入新一轮 的发展阶段 ,高职英 语教学也面 临一些 新问 题 。解决这些 问题 的一个关键 , 就是要在科学发 展观的指导下 , 应外 适 语教学理论 的发展需求 , 进行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 提高英语教 师的综合
就 是 要 在 科 学发 展 观 的 指 导 下 进行 高 职 英 语 教 学 改 革 。
[ 关键词 ] 学发展观 高职 英语 教学改革 科


引 言
巴英语” 的信心和决心 。 2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坚持 “ . 全面发展 ” 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是要培养适 应社会发展需求 的 , 具备知识 、 能力和素
可。同时 , 老师对学生 的评价不仅是考试成绩 , 还包括课堂表现 、 力程 努 度、 课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 课外活动 的参 与情 况等。教师通过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际活动 , 帮助学生消除害怕考试 的紧张情绪 , 增强 其 信心和学习兴趣 , 明确今后 的努 力方 向; 同时促进 教师不断提高教育
4高职英语教 学改革必须坚持“ . 可持续发展” 的原则。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1 引 言
人类 社会 已进 入经 济全 球化 的 时期 ,英 语也 已
技 、军 事等部 门从 事翻译 、教学 、管理 、研究 的工
作的复合人才 。 以及社会对外语 人才 的需求 ,按 ” 照学院在全国同类重点大学外语院、系中的地位和 水平 ,结合学 院教学、科研 和学科建设 的发展情 况 ,确定 外 国语学 院的定 位是 :以科学 的 发展观 服 务全 校 、扎 根 重庆 、立 足西南 、面 向全 国 。提 出 了
维普资讯
20 0 6年 l O月 第 5期

验Hale Waihona Puke 科学与技

高校 英 语 专 业 教 学 改革 探 析
刘丽英” ,邹 晓玲
( 重庆大学
重庆 404 ) 00 5
摘要 :从英语专业的培养 目 标和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教 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以及 教 学评估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探讨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改革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 :英语专业 ; 学改革 ;培养 目 ;教学方法 教 标 中图分类号 :G 4 0 6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45 (060 05 0 62・ 。G3 4 62— 5020 )5— 07— 4
20 0 6年 l O月
第 5期
实际情 况 ,切实可行 。培养模 式 的定 位是加 强对学 生语 言运用 能力 、交 际能力 和研究 能力 的培养 ,其 实质是 提高 英语专业 本科 生 的综 合素 质 。
语教学 培养 目标得 以实施 的保 障 。教学 内容改 革 中
p c f e u a o a o l e c i g mo e , c u e a r n e n ,c u e c n t c o e t d c t n g a ,t a h n d l o r ra g me t o r o sr t n, ta h n o tn , o i l s s ui e c i g c n e t t a h n p r a h s r cia e c i g a d tsig a d e a u t n t n e e e t e wa sf r E g i e c i g a p o c e ,p a t l ta h n n e t v a o o f d t f c v y o n l h c n n l i i h i s

课程思政背景下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

课程思政背景下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30期总第678期课程思政背景下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摘 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红色文化是教育的载体,其与大学英语课程的结合具有人文性。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陕西红色文化是高校很重要的一个突破。

基于此,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为例,探讨如何将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落实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作者简介:李洁莹(1990.0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语笔译。

一、研究背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革命文化的重要传承之地。

作为属地大学,要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通识课,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兼具人文性和育人功能。

可将陕西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对红色历史进行溯源、找根、寻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红色是我国文化的流行色,它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追求。

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幸福、温暖、热情,人们总把红色当作好运、胜利、温暖、欢迎的象征。

以前在中国,婚礼上的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旗袍或者裙子,因为红色是幸福的象征。

在中国,过新年,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色的对联,挂着红色的灯笼。

如果一个人的境遇好,某明星红极一时,我们叫“走红”。

当代红色又被注入了特殊的含义,red army(红军)这个词就是直译法,红色象征着革命。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案例范文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案例范文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案例范文
标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案例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大学英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

下面以我国某知名大学为例,介绍一次成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案例。

一、背景
该校一直重视英语教学,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较低。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校决定进行一次英语教学改革。

二、改革措施
引入翻转课堂模式:教师在课前提供教学视频,学生自学,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讨论和实践。

增加口语练习:每个课堂都设有口语角,鼓励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练习。

强化听说训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语音识别系统,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引入项目式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通过实践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学校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

三、改革成果
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从改革前的60%提高到80%。

学生的英语六级通过率从改革前的40%提高到60%。

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参与国际交流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总结
该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这次改革的成功,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未来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多具备优秀英语能力的学子。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21 0 0年第 l 0期
继 续教 育研 究
j X a uy nj i Uj oy a u i i
17 4
科学发展观 指导 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陈 洁
( 上海 应 用 技 术 学 院 外 国 语 学 院 , 海 2 0 3 ) 上 02 5 摘
法。
要 : 章 就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如 何 贯 彻 科 学 发展 观 。 理 论 和 实 践 两 个 层 面 上 进 行 了 讨 论 并 提 出 了 自 己 的 做 文 从
趣为 出发点 ; 内容 和方 式尽 量真 实 ; 活动要有 利 于学生 学 习英 语知 识 、 展语 言技 能 , 而提 高实际 语 言运用 发 从 能力 ; 活动应 积极促 进 英 语 学科 和 其 他 学 科 间 的相 互
言学 的理论 为指 导 , 争让 学生通 过一定 的语 言输人 , 力
避 免单 纯 传 授语 言 知 识 的 教 学 方 法 。在 设 计 ” 务 任
型” 教学 活动时 , 我努 力 符合 以下 要求 : 动有 明 确 的 活 目的并具 有可操 作性 ; 活动 要 以学生 的生 活经 验 和兴

( ) 一 坚持 “ 以学 生 为 中心 ” 的教 续教 师 “ 大 满堂 灌 ” 教 的 学模 式 。 学生对 单 一 的英 语 课 堂教 学 明 显存 在 厌倦 情 绪 , 至 有些学 生视 英 语 学 习 为包 袱 、 恼 , 甚 烦 上英 语 课 只是 为 了应付考 试 、 级 不 得 已 而 为之 。英 语 老 师们 考 既要 为提 高学生 的英 语考 试能力 和考 级成绩 频繁 地讲 解 语法 、 阅读 、 作 和翻 译 等 内容 , 写 又要 设 法 调 动学 生 们 学 习英语 的积 极性 , 往 往 是 事倍 功半 、 但 收效 甚 微 。 教 学模 式 的改 变 不 仅仅 是教 学 活 动 或 教学 手 段 的 转 变, 面是 教学理 念 的转 变 , 实 现从 以教 师 为 中心 、 是 单 纯传 授语 言知 识和技 能 的教学模 式 , 以学生 为中心 、 向 既传 授一般 的语 言 知识 与 技 能 , 加 注重 培 养语 言运 更 用能 力和 自主学 习能力 的教学模 式 的转变 。 以教 授综 合 英语 课程 为 例 。 贯 彻 “ 而精 ” 原 则 。 我 少 的 以描 写 语

新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历程政策变迁及相关研究综述

新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历程政策变迁及相关研究综述

新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历程政策变迁及相关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回顾了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期间重要外语教育政策的变迁史,并对此相关的国内研究文献做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发展阶段;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引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数研究是从语言学、二语习得或教学法等方面进行的,从外语教育政策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

中国的大学外语教育直属教育部统管,从语种的选择、大纲的制定到教学目标的定位等各项政策都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

1949年以来,国家教育部针对大学外语教育制定了许多政策,这些政策对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从外语教育政策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一、新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历史阶段及重要外语教育政策变迁笔者根据1949年以后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出台顺序,结合历史发展阶段,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分为四大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子阶段。

第一阶段是艰难起步阶段。

时间跨度是从1949年到1965年。

1949年到1955年为第一子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围堵,我国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

高校的外语教育片面发展俄语教育,英语教育受到极大的压缩和削弱。

政务院于1954年颁布《关于全国俄文教学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开设俄语课,以便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

其后果是英语人才紧缺,俄语人才过剩。

第二次阶段为1956年到1965年。

从1956年起,各高校逐渐开设公共英语课。

大学英语教学在高校逐渐得到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受此影響,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开始调整。

期间的重要文件有:196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外语课程设置问题的意见》。

意见规定高校的第一外语是俄语或英语。

英语第一次取得了与俄语相同的地位。

1964年教育部颁布《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高校公共外语课语种有英、俄、法、德和日语,以英语为第一外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历史发展观浅谈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摘要] 为顺应时代的新要求,高职学校必需对英语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如:学生必修英语学习方法上课、对学生进行分档教学、教师应使用互动教学法、学校应创造语言环境、成立考试中心等等。

[关键词]时代新潮英语教学改革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提高作为一个21世纪现代人的根本素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学习英语的行列中。

据美国的外语系协会(association of departments offoreign language)调查显示,在中国学习英语的总人数大大超过了美国的总人口数量(据2002年统计表明美国的总人口为280,562,489人)。

可见,学习英语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的一大时尚,一大标致。

人们要么为了求职谋生的需要,纷纷参加全国非英语专业的过级考试(cet-4,cet-6全称为college english test四级,六级),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即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等等,要么为了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不断参加托福(toefl即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e),雅思(ielts即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等考试。

现在,中国大多数学生,尤其大学生,其中不乏一大批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充实到这一庞大的考试队伍中。

他们加入或正在准备参加其中某一类型的考试。

以往只强调英语语法性的教学策略已不大适应目前流行的几大具有权威性的(如上所列的例子)的英语水平测试。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策略作些改革,那么,作为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如何顺应社会的新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对英语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呢?一、重塑观念,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中国规划“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的建设,以便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与外商进行商业贸易。

这样,我们必须通过讲英语,写英文同外国人进行交流。

而且现在大多数有价值的书籍、光盘都是英文版的。

从目前趋势来看,英语被认为是人类共同的国际语,况且有人说在中国一个真正掌握时代命运的人才必须掌握汉语、英语和电脑。

因此我们年轻一代应重视英语学习,并且要充分运用它。

二、必修学习方法指导学习途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贝利(baylay)用贝利婴儿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和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为工具,对0—36岁人群的智力进行追踪测量,从而把测得的分数转化为可比较的“心理能力分数”。

从这些分数可知,人到了20岁前后智力达到了顶峰。

大致到26岁前后即保持水平状态直到36岁,而不再增长。

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

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充分发挥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优势,渴望学到最多最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他们不再完全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他们渴望有人会指点迷津,寻找捷径,以获得尽可能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

(据关于“英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希望在扩展自己词汇量的同时,能教给他们更好的学习方法)。

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务必给他们上一上学习方法指导课。

三、对学生进行分档教学,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率“因材施教”已成为公认的教学方法。

中国教育界往往为了应试教育,只对中学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分档教学,使他们大致分成三个档次有的上普通高中,有的上职业中专,有的分流到社会上。

人们常常认为高校的学生都是天之骄子,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没有必要分档教学,只要分专业就可以了。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特别对英语这一科。

尽管公共英语只是一门基础科,但也有必要把学生进行分档。

因为这些学生入学的前提是总分达至某条分数线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把英语这一科的成绩作为参考。

在我院今年高职单招的学生中,英语成绩最高的为130分左右,最低的为30分左右(英语总分为150分)。

基础水平悬殊如此之大,大大影响了我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这个问题在各个高校普遍存在。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学生分档教学,至少也要分成两个档次:基础班和提高班。

对于基础班的学生,我们多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给他们补缺补漏,以使他们重新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对于提高班的学生,我们可适当地给他们一些压力,大大增加他们的词汇量,进一步提高他们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综合应用水平。

可见,只有分档教学,学生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的作用,真正能在课堂中各自学有所获。

四、强化课堂互动性(classroom interaction),提高教学效率在西方,英语是作为第二语言来教的,他们只强调学而不重视教。

在中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教的,教师必须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掌握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

中西方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如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direct method)、循序直接法(graded direct method)、听说法(aural-oral method)、情景法(situational method)、功能法(functioned approach)等等。

这些教学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语言教学界把常见的几种教学法进行了比较,发现互动教学法的课堂效率最高。

英语专家allwright bailey(1991)强调,要利用互动教学法,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带上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课堂上所要用到的教学方法以及课堂上产生的课堂气氛。

课堂的互动性并不只是单纯地体现在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或者教师如何提问与学生如何回答,机械地组合在一起。

而且体现在教师有序地向学生输入教学内容,学生做出相应的反应。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做出的实际反应,随机应变地做出回答,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正确的评价后,学生理解并接受教师的评价之后再顺利地转入下一个教学内容点,这样才能使整堂课围绕着师生之间呈正效应地开展。

目前,在中国的课堂内虽然“师道尊严”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大被认可,但是“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恰恰能反应课堂的互动性。

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创造语言环境,正确应用外语福建是中国方言的重灾区。

蹩脚的方言发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外语的发音学习。

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去外省参加研究生入学面试,主考官一听就知道是来自福建的。

如在汉语中我们南方人通常把词组末尾的去声念成轻声,这就造成在英语中,通常没有念出单词末尾的清辅音,即英语中的“吞音”现象。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寻找学习英语的捷径,就通过汉语发音来学英语单词,其实,这种方法并不非常的可取。

从大环境而言,汉语与英语在发音方面就有所不同,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我们应当在我们这个非英语的国家创造应用英语的环境,所创造的环境尽可能与讲英语的国家环境相衔接。

我们除了在课堂内设置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对话场景(如打招呼、打电话、预定房间、预定机票等等),讲述一些西方语言文化特色,尤其是一些存在一定差异的语言特色,以免在今后交流中造成笑话。

(如“i’ll be in touch”纯粹只是一种告别用语,相当于“goodbye”,并没有其它任何意义)。

在课后校园内可以建立英语角(english corner),播放英语歌曲、英文录像,校园场所需标注的地方用中英文同时标注等等。

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们耳闻目染,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六、实行教考分离,巩固教学效果高校应成立考试中心。

教研室的教师主要负责教学任务,把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时地汇报给考试中心的教师。

考试中心的教师根据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专门负责适时地给学生出考卷。

同时,把每一次的卷面分析详细如实准确及时地反馈给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应当根据这些反馈住息对下一阶段的备课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当然,考试中心的教师还得兼顾收集那些有关考试改革的新动向,及时对学校的考试制度做出变更。

根据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些考试现象,最好作如下改革:1、对新生进行入学摸底考试。

如果新生应该达到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中的第二级水平,考试中心的教师就应当出一份相当于这二级水平的试卷,在一开学就检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以便日后任课教师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2、每学期应对学生进行3-4次的阶段考试。

每一次试卷主要根据任课教师汇报的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以及前一次阶段考试中学生出现的最薄弱的知识点而出的。

每个人都有一种惰性,有压力才有动力。

况且中国学生一贯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如果没有让学生参加阶段考,学生就没有压力。

他们一下课就把课本脑后一扔忘乎所以了。

他们只有定期地参加考试,才会记得“天降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累其体肤”。

3、调整卷面中主客观题的分值比例。

这几年,英语试卷中客观题往往占主要比例。

包括全国非英语专业的四、六级考试也不例外。

四级考试的卷面客观题常常占75%左右。

(如今四、六级考试已经对卷面题型分配进行了一些改革)。

其实,卷面中客观题比例太大,不会真正检验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至少主客观题型的分值要按1:1来安排。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高职高专学校对英语教学坚持进行以上几点的改革的话,那么学生就更容易学会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comprehensible),更适应时代的新潮,社会的新要求。

作者简介:林方榕(1973—),女,现任福建江夏学院(筹)人文传媒系英语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