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指南
绿色建筑设计指引(DOC)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指引(公共建筑)省标工程名称:项目名称
参评标准: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
评价等级:一星B
版本号:DBJ/T 15-83-2011
1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2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3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4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5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6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7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8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9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10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11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12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13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绿色建筑设计指南

绿色建筑设计指南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绿色建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结合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
本篇文章将为你提供一份绿色建筑设计指南,帮助你在设计过程中迈向更环保、节能的方向。
1. 建筑定位绿色建筑的开始是在建筑定位上。
选择合适的地点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先,选择尽可能靠近公共交通站点的位置,鼓励员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其次,选择阳光充足的区域,并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2. 优化建筑设计绿色建筑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
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 能源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阳光能和风能,可以降低能源消耗。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光照、通风和热量的最佳利用。
利用天然采光和窗户设备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选择高效的能源设备和系统以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
2.2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雨水和废水回收系统来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同时,在设计水管布局时,应该合理规划,减少水管长度,减少供水压力损失,并使用节水装置和设备。
2.3 建筑材料选择选择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对于绿色建筑至关重要。
优先选择由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或来自可再生资源的材料。
此外,考虑材料的生命周期和可回收性。
对于高能耗产业所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和回收利用。
3. 室内环境优化绿色建筑的设计应注重室内环境和员工健康。
以下是一些建议。
3.1 室内空气质量确保室内有良好的空气流通和质量,通过适当的通风和过滤系统来消除污染物。
使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材料以保持空气清新。
3.2 自然光线利用确保室内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线,通过合理的窗户设计和遮阳措施来实现。
自然光线有利于员工健康和工作效率。
3.3 妥善的噪音控制减少室内噪音对员工的影响,通过隔音材料和合适的布局来控制噪音。
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4. 可持续维修和管理绿色建筑的设计不仅是建筑本身,还包括建筑的后期维修和管理。
绿色建筑设计指南

绿色建筑设计指南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舒适和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那么,如何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要点和方法。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与意义绿色建筑,简单来说,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其意义重大。
首先,绿色建筑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缓解能源危机。
其次,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可以减少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再者,绿色建筑注重室内环境质量,能为居住者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此外,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还能降低运营成本,为业主带来经济上的效益。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一)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优化建筑的朝向和布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
同时,采用高效的能源设备和系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二)环境友好选择环保型建筑材料,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粉尘、噪音和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
(三)以人为本关注使用者的需求,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充足的自然采光和视野。
(四)整体性将建筑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结构、设备、景观等,以实现最佳的性能和效果。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一)场地规划合理选择建筑场地,避免破坏生态敏感区域。
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和植被,减少土方工程和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扰。
(二)建筑形态与朝向设计合理的建筑形态和朝向,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绿色建筑设计指引(DOC)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指引(公共建筑)省标工程名称:项目名称
参评标准: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
评价等级:一星B
版本号:DBJ/T 15-83-2011
1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2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3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4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5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6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7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8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9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10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11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12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13 本策划指引中,标准判定“√”为满足项,“×”为不满足项,“○”为不参评项。
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指南

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指南《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指南》嗨,朋友!如果你要搞北京市的绿色建筑设计,可有些事情得好好注意呢。
我一开始接触这个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光是那些标准就看得眼花缭乱。
一、基本注意事项首先啊,最基本的就是要明白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可不是简单地多种几棵树或者把墙刷成绿色。
它得从整体上考虑能源利用、环境保护这些大事。
像我当时就是以为多种点植物就差不多了,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北京市对绿色建筑在选址方面就有要求,不能在一些破坏环境或者有污染风险的地方盖楼。
比如说有些靠近污染源头的地块,那可能就得重新考虑。
还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北京冬天冷、夏天热,建筑就得多想想保暖和散热的问题。
这就好比人穿衣服一样,冬天得穿厚棉袄,夏天得穿清凉点。
二、实用建议那接下来我说点实用的。
节能是重中之重,比如说采光。
你设计的时候可不能乱设计窗户的位置和大小。
能利用自然光,那就不要老是依赖电灯嘛。
我当时就做了个小测试,拿个模型房子,在不同时间观察光影的变化,最后确定窗户的最佳位置,这招很管用。
另外呢,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
要优先选择环保材料,竹子啊,再生砖块之类的。
这些材料既可以达到使用要求,还对环境友好。
还有就是保暖的材料得选好,好比是给房子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让它冬天的时候热量不那么容易跑出去。
三、容易忽视的点说到容易忽视的地方吧。
好多人只注重大楼本身,却忘记了周边的环境。
在北京市呢,雨水收集利用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点。
北京有时候雨水也不少呢,这些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用来灌溉、冲厕所什么的,多好的资源,可不能白白浪费。
还有啊,建筑产生的垃圾处理得提前规划好,不能全堆在一个地方不管,那可是污染环境的大问题。
就像家里打扫卫生,垃圾总得有个去处一样,建筑垃圾也得合理安排。
四、特殊情况特殊情况呢,比如说要是在古建筑附近设计绿色建筑,那就得更小心了。
既要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还要和古建筑的风格协调起来。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项目在胡同附近,就得考虑怎样既保证新建筑的绿色功能,又和胡同的传统风貌相融合。
建筑设计师必备绿色建筑原理与实践指南

建筑设计师必备绿色建筑原理与实践指南随着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色建筑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向。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掌握绿色建筑的原理与实践指南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建筑设计师必备的绿色建筑原理与实践指南,以帮助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绿色建筑理念。
1. 建筑设计师必备的绿色建筑原理绿色建筑的原理包括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环境保护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1 节约能源绿色建筑应遵循节约能源的原则,通过建筑构造和装饰材料的选择来降低能耗。
例如,建筑设计师可以选择使用高效节能的机械设备,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等。
1.2 节约水资源节约水资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原则之一。
建筑设计师可以在设计中考虑采用节水器具、收集雨水等方式来降低用水量。
此外,合理规划景观设计,选择适宜植被,实施雨水渗透等措施也是节约水资源的途径。
1.3 环境保护建筑设计师应考虑建筑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例如,建筑设计可以考虑减少土地开垦、减少建筑垃圾产生、使用环保材料等方式来保护环境。
1.4 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绿色建筑注重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增加通风设备、选择低挥发性有机物材料等方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此外,布局合理的建筑空间,充分利用自然光线等也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方式。
2. 建筑设计师必备的绿色建筑实践指南除了掌握绿色建筑的原理,建筑设计师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一些实践指南来确保绿色建筑的实施。
2.1 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建筑设计师可以将设计项目提交绿色建筑认证机构进行认证,例如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 等。
认证过程中,需满足一定的绿色建筑标准,如能耗、水资源、室内环境等方面。
2.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雨水等。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应用指南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应用指南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2)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2)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 (2)1.1.2 绿色建筑的意义 (2)1.2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3)1.2.1 国际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3)1.2.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3)1.3 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3)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方法 (4)2.1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4)2.2 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4)2.3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5)第三章建筑节能设计基础 (5)3.1 建筑节能的定义与意义 (5)3.2 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6)3.3 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6)第四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7)4.1 墙体节能设计 (7)4.2 门窗节能设计 (7)4.3 屋面节能设计 (7)第五章建筑设备节能设计 (8)5.1 供暖系统节能设计 (8)5.2 通风系统节能设计 (8)5.3 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8)第六章建筑照明节能设计 (9)6.1 照明节能设计原则 (9)6.1.1 合理选择照明方式 (9)6.1.2 优化照明系统布局 (9)6.1.3 提高照明设备效率 (9)6.1.4 注重照明品质 (10)6.2 照明系统节能设计 (10)6.2.1 照明系统设计原则 (10)6.2.2 照明系统设计要点 (10)6.3 照明设备节能设计 (10)6.3.1 照明设备选型 (10)6.3.2 照明设备布局 (10)6.3.3 照明设备控制 (10)第七章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设计 (11)7.1 给水系统节能设计 (11)7.2 排水系统节能设计 (11)7.3 雨水利用与回收 (12)第八章绿色建筑材料应用 (12)8.1 绿色建筑材料概述 (13)8.2 绿色建筑材料选择原则 (13)8.3 绿色建筑材料应用案例 (13)第九章建筑绿化与景观设计 (14)9.1 建筑绿化设计 (14)9.1.1 设计原则 (14)9.1.2 设计内容 (14)9.2 景观设计 (14)9.2.1 设计原则 (14)9.2.2 设计内容 (15)9.3 绿色屋顶设计 (15)9.3.1 设计原则 (15)9.3.2 设计内容 (15)第十章建筑智能化与节能技术应用 (15)10.1 建筑智能化概述 (15)10.2 智能化系统节能设计 (16)10.3 智能化节能技术应用 (16)第十一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 (17)11.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7)11.2 绿色建筑认证流程 (17)11.3 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案例 (18)第十二章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18)12.1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18)12.2 绿色建筑政策与市场前景 (19)12.2.1 政策层面 (19)12.2.2 市场前景 (19)12.3 绿色建筑未来展望 (19)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等全过程中,遵循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一、绿色建筑及评价标准介绍⏹二、绿色建筑的设计策划⏹三、编制策略和思路⏹四、特色条文解析和导读-设备专业⏹五、一星绿色建筑技术组合介绍-居住建筑⏹六、一星绿色建筑技术组合介绍-公共建筑⏹七、二星、三星绿色建筑技术组合介绍-居住建筑⏹八、绿色建筑设计审查要点介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和建筑⏹我国城市发展已经或者即将面临四个“难以为继”⏹1、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2、土地空间有限;⏹3、能源、水资源短缺;⏹4、环境承受力严重透支。
⏹全国60%城市供水不足,17%城市严重缺水;64%沿海开放城市严重缺水。
京、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严重;⏹全国仅37.6%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已经世界第二,排放世界第一按照现有的模式发展,“难以为继”的局面指日可待!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一定是节能建筑,但节能建筑不一定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在节能建筑的基础上还加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节水、节材、节地、室内环境质量和智能控制的内容。
⏹绿色建筑更加强调可持续性,同时兼顾其技术经济特性。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参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由此渐成一个兼顾环境关注与舒适健康的研究体系,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推广,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绿色建筑研究由建筑个体、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形成了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都体现了“四节”和环境保障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并将其贯穿到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
⏹通过建立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度,规范管理和指导,强化市场导向。
⏹美国LEED指标体系(新建建筑和重大改建工程)⏹绿标更追求均衡发展,各指标均需要满足一定数量⏹LEED算总分,单项做得特别突出也可进行认证⏹与LEED比较,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适合中国国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与中国现有标准差距很大,难以实现得分⏹在充分参考其它各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国情,2006年月1日我国颁布施行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1月15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细则》发布,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和标识开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建筑设计指南(湖南)1 居住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条文1.1 规划专业(1)控制项GH-A-01 条1 条文: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国标对应项:4.1.1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环评报告编制单位2 设计要点1) 执行上层规划对场地的要求。
在设计中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减少对原有场地环境的改变,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环;2) 如果对自然水系进行了改造,要对改造的必要性、措施与结果进行评估,在工程结束后进行生态复原。
3 设计表达方式1) 场地原始地形图、小区规划设计图纸;2)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GH-A-02 条1 条文: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
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国标对应项:4.1.2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环评报告编制单位2 设计要点1) 执行上层规划对场地的要求。
如果存在洪涝灾害或泥石流的威胁,应当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2) 对项目周边的危险源应进行环境评估,必要时应进行专门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3) 进行土壤含氡量检测,如有需要应采取相应的措施;4) 如果场地选址内确实存在不安全因素,并采取了措施避让,应再次检测。
3 设计表达方式1) 场地原始地形图、小区规划设计图纸;2)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3) 潜在污染源的专项检测报告。
GH-A-03 条1 条文: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多层不高于28 ㎡、中高层不高于24 ㎡、高层不高于15㎡。
国标对应项:4.1.3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2 设计要点1) 人均用地指标是控制建筑节地的关键性指标,控制人均用地指标的合理途径包括:一是控制户均住宅面积;二是通过增加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的建设比例;2) 计算用地指标时,户均人数按照3.2 人取,其中3 层及以下为低层住宅,4-6 层为多层,7-9 层为中高层,10 层以上为高层。
当区域内包含多种层高的住宅时,可以按照不同类型建筑的户数反算可以容许的用地面积,并与居住用地面积进行比较;3) 居住用地面积包括住宅用地、配套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面积,不包括区域内的非建设用地面积。
计算时应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并在该范围内计算人均用地指标。
3 设计表达方式1) 规划总图(内含住宅总用地面积和总户数等技术经济指标)。
GH-A-04 条1 条文: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总体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
国标对应项:4.1.6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施工图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景观设计2 设计要点1)规划时应根据住宅总用地和总居住人口合理确定绿地率和公共绿地面积。
绿地率系指住区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各类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建筑的屋顶绿化,不包括其他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2)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公共绿地人均指标应当分别不少于1.5 m²、1 m²、0.5m²,绿色建筑标识申报范围内总体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应小于1 m²;3)公共绿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²,以利于绿地内基本设施的设置和游憩要求。
公共绿地应满足日照环境要求: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以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4)对于旧城改造项目,绿地率要求可适当降低至25%。
3 设计表达方式1)获批准的规划总图:其技术经济指标中应包含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2)景观设计总平面:设计的绿地率应满足规划总图的要求。
GH-A-05 条1 条文: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国标对应项:4.1.7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评报告编制单位2 设计要点1)查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的相关内容,确定场地范围内存在的污染源。
这里的污染源是指:易产生噪声的学校和运动场地,易产生烟、气、尘、声的饮食店、修理铺、锅炉房和垃圾运转站等;2)根据环境评估报告中推荐的隔离污染源方法,在设计文件中合理选用相应措施;3)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污染源,应合同环境监测机构协商相应的隔离方法和措施。
3 设计表达方式1) 小区规划设计图纸;2)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含潜在污染源的预测报告)。
GH-A-06 条1 条文:合理控制建筑间距和建筑布局,为住区室内外创造良好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效果。
住宅建筑的日照质量控制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中对建筑间距的要求。
国标对应项:4.1.4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2 设计要点1)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的要求,新建住宅建筑每个户型至少应该有一个主要居住房间满足大寒日不小于3 小时的日照要求(旧城改造项目为1 小时),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3 设计表达方式1)规划总平面图;2)日照模拟图或日照分析报告。
(2)一般项GH-B-01 条1 条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住区或500m 范围内可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少于5 类,且小区或500m 范围内包含有幼儿园和会所。
国标对应项:4.1.9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2 设计要点1)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相关规定,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八类设施;2)住区或500m 范围内应建有幼儿园和会所建筑,上述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总数量不少于五类。
3 设计表达方式1)规划总平面图:总平面图应该具体标明各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位置和面积。
GH-B-02 条1 条文: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的规定,即住宅环境噪声至少满足二类以上标准值。
国标对应项:4.1.11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评报告编制单位2 设计要点1)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噪声状况,使之符合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对于不同类别住宅区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即住宅边界(临街)至少满足二类以上标准。
3 设计表达方式环评报告(内含噪声测试数据)或由资质机构出具的噪声测试和分析报告。
4 设计图示环境噪音模拟分析图GH-B-03 条1 条文: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
国标对应项:4.1.12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2 设计要点1) 合理进行建筑设计和布局。
在满足城市控制性规划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点式和行列式组织单体布局。
在单体高度方面采取前低后高的布局方式,单体间距宜控制在0.9~1.1H;2) 改善小区的通透效果。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首层和转换层的架空位置和架空面积,在满足开发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小区主导风向上游设置架空层,为小区组织通风提供通风通道;3) 利用植被绿化和透水地面改善小区下垫面的热物性。
在选择植被绿化时,应采取乔木、灌木和草地的复层绿化,利用乔木和灌木的树冠为地面提供遮荫。
在设计地面铺装时,利用透水地面的渗透效果降低地面径流,利用水分的被动蒸发效应降低地表温度,从而改善局部微气候环境;4) 利用浅色调、高反射材料和垂直绿化改善建筑外立面的热物性。
通过选用浅色调、高反射材料和垂直绿化,减少建筑外立面的太阳辐射得热,从而降低建筑外立面温度,缓减小区热岛效应。
在采用浅色调和高反射材料时,应尽可能采用建筑反射隔热涂料和亚光面砖形式,提高建筑表面的粗糙度,避免眩光;5) 提倡在小区内部布置集中的公共绿地和湿地,实现小区的生态修复。
集中绿地和湿地面积不宜小于用地面积的5%,才能起到生态调和效应。
集中绿地和湿地宜结合庇护性景观设计,为住户提供室外休闲活动场所;6) 若不能同时满足以上规定性指标,则需要提供热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4 设计图示热环境模拟分析图3 设计表达方式1) 规划总图,应包含各种技术经济指标和首层架空率;2) 场地铺装图,应包含透水地面位置、面积和构造做法;3) 室外绿化图,应包括地面遮荫率的计算公式;4) 单体立面图,应包括立面色泽和面层材料;5) 夏季室外热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应说明具体模拟软件和各类计算边界条件。
GH-B-04 条1 条文: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在全年主导风向和平均风速下,距地面1.5m 高处主要人员活动区风速放大系数分布0.6~2.0 之间,且无5m/s 以上风速区。
国标对应项:4.1.13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2 设计要点1) 合理进行建筑设计和布局。
在满足城市控制性规划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点式和行列式组织单体布局。
在单体高度方面采取前低后高的布局方式,单体间距宜控制在0.9~1.1H(H 为入口处单体的平均高度);2) 改善小区的通透效果。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首层和转换层的架空位置和架空面积,在满足开发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小区主导风向上游设置架空层,为小区组织通风提供通风通道;3) 在小区主导风向的上游,尽可能利用建筑之间的间距形成入风口,建筑间距宜控制在0.5~0.8W(W 为入口处单体的平均展开宽度);4) 合理选择建筑朝向,使得主导风向与典型朝向单体南立面法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一方面可以利用单体立面产生导风效应,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单体立面产生一定的风压差,促进室内自然通风;5) 若不能同时满足以上规定性指标,则需要提供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3 设计表达方式1) 规划总图:应包含各种技术经济指标、主导风入射角、首层架空比例、小区入口的通风面积比以及小区内部的最大通风距离;2) 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应说明具体模拟软件和各类计算边界条件。
4 设计图示、室外风境模拟分析图GH-B-05 条1 条文: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国标对应项:4.2.4 条设计阶段: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对口专业:建筑设计2 设计要点(满足以下任意一条认为达标)1) 住宅建筑各朝向窗墙面积比满足南北向不大于0.40,东西向不大于0.30;2) 75%的单体建筑朝向在节能计算书上认定为南北朝向,并合理设置窗户外遮阳装置(包括阳台、露台、飘板和单独设置的遮阳装置均可计入),建筑外窗全楼平均外遮阳系数计算值不大于0.85;3) 进行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模拟优化技术,实现:(a)各主要功能房间(包括客厅、书房、卧室和厨房)的自然采光系数均能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 2001 的要求;75%以上的楼梯间设置外窗并能实现自然采光;地下空间采用了合理的自然采光措施,包括采光侧窗、采光天窗、采光井、光导管、光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