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崛起与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3、一战期间,日本参加协约国,成为战争受益国(中国山东)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4、1929—1933年:日本受经济危机影响,打击沉重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英勇抗战, 终于战胜日本法西斯。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①材料中“协调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关系的会议”是哪一年 召开的什么会议?主要解决哪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1-1922年 华盛顿会议 美国和日本 ②这次会议签订了有关中国的什么条约?在这个条约中列入了美 国侵华的什么原则? 《九国公约》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③这个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一种怎样的“新局面”?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计划,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 共同支配的局面
大国的崛起----日本
及中日关系
日本的崛起之路
过程
历史事件 发 大化改新 展 崛 明治维新、 起 两次世界大 战 大 战后日本经 国 济发展
中考考点 时间、改革者、学习的国家、 内容、影响 时间、性质、内容、学习的国 家、影响、巴黎和会、华盛顿 会议、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及 侵略 经济发展的原因、地位
明治维新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明治维新时,实 行开放政策,大量引进西方技术;明治维新后,对外 侵略扩张。
学以致用
亮剑中考
学习了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经济的 迅速发展 这三次日本历史的剧变后,给我们带来何启 示?
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 政府要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才能发展经济。 要重视教育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等等。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专题复习日本崛起与中日关系时事热点追踪:2013年4月20日以来,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等内阁大臣先后参拜靖国神社,4月23日近170名国会议员又集体参拜靖国神社,而安倍也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向供奉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4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供奉祭品。

在4月23日的国会答辩时,安倍还谈及时任首相村山富市1995年就侵略和殖民历史表示歉意和反省的“村山谈话”,妄称日本1910年至1945年殖民统治朝鲜半岛或许可以不界定为“侵略”。

他说,“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乃至国际上都没有定论,这属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看待这个问题的是哪一方。

”而就其内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安倍称,其阁僚不会向任何威胁屈服。

在安倍发出强烈右翼言辞的同时,在钓鱼岛争端上,也不断使事态升级,妄图将美国拉入中日领土争端。

4月23日,中国8艘公务船在钓鱼岛海域驱离了80名日本右翼分子,这是中国公务船首次驱离日方船只。

日方出动多批次F-15战斗机、P3C反潜巡逻机等,对中方正常战备巡逻的飞机进行跟踪、监视和干扰,影响中方飞机正常巡逻和飞行安全。

中考考点1、知道大化改新;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分析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原因。

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列举《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3、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关条约》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关系。

4、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5、知道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6、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答: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 专题07 日本的崛起与中日关系(解析版)

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 专题07 日本的崛起与中日关系(解析版)

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专题07 日本的崛起与中日关系一、选择题1.大化改新对日本影响深远,这次改革的学习对象是()A.中国B.欧美C.西亚D.非洲【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大化改新对日本影响深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颁发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大化改新是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封建制度实行的一次成功改革,故大化改新对日本影响深远,这次改革的学习对象是中国,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某学生的历史课堂笔记中出现下列知识提纲,据此判断其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西方的(1)废藩置县 (2)殖产兴业(3)文明开化又转化成为历史转折,最后转化为脱亚入欧。

A.日本明治维新B.俄国农奴制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D.匈牙利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选项A符合题意;题干内容与俄国、苏联及匈牙利无关,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丘吉尔在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1993年欧洲国家成立了()A.亚太经合组织B.欧洲联盟C.世界贸易组织D.北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 ”的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本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19世纪末的日本人都以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为时尚,这是明治维新中哪项改革的结果?()A.“废藩置县”B.“文明开化”C.“殖产兴业”D.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翻幕府后,明治天皇政府推行了一些列改革措施,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中日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些历史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在早期的历史上,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学习了中国的文字、哲学、文化和制度。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使臣到中国学习,这对于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对于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19世纪末,日本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迅速崛起为亚洲的强国。

这引起了中国的警惕和不安。

随后,中日两国爆发了多次战争,包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些战争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给两国的关系带来了深深的伤痛。

这段历史被广泛称为“侵华战争”,在这个战争中,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和残暴。

无数的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牺牲,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这段历史成为中日两国关系中最为敏感和痛苦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合作。

1972年,中日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此后,两国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和友好条约,促进了经济、文化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地区的变化,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然而,尽管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许多历史问题和敏感的议题,但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仍在继续。

中日两国都意识到,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日两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互信,增进相互了解,处理好彼此之间的敏感问题,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日两国的关系受到了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

尽管存在着历史问题和敏感议题,但中日两国仍在继续推动对话与合作,以实现和平与繁荣。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中日近代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近代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090800406孟祥意日中近代关系与未来展望一、近代,日本的崛起和东亚雄狮的衰落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正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和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中国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苟延残喘,正走向封建王朝的灭亡,资本主义力量薄弱且受制于外国资本家和本国官僚的压迫。

近代中国向日本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学习现代化先进知识,不稳定的政治无法提供资本主义市场和平的发展空间,中国败在日本手下的命运无法逃避。

由于日本仿效德国建立的集权统治,而且明治维新保留的封建残余使一般民众无法参与政治。

历来一个国家在走强国之路对外扩张的争霸过程无不以损害他国利益为附加条件,日俄战争的胜利,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侵占朝鲜后,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真是有野心有计划的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

这与日本传统的武士精神有密切关系。

二、二战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1947年5月日本实施新宪法,逐渐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道路,但在以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包庇部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五十年代冷战的发展使两国无法建立正常的外交,但中日民间的贸易和信息交流并未间断。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极右势力又沉渣泛起,拒不承认对亚洲各国的侵略,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又是亚洲及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实现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课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日关系既有发展又有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此后,中日交往日益增多,但并不一凡风顺。

尤其是日本教科书上篡改历史,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让亚洲受过侵害的国家不信任和警惕防范。

中日关系的历史轨迹

中日关系的历史轨迹

中日关系的历史轨迹说起中日关系,那可真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故事的历史长卷。

在古代,中国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周边的国家,日本也不例外。

那时候的日本,虚心地向中国学习,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我们的制度、文化、艺术等等。

就好比一个好学的学生,总是紧紧跟在老师身后,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知识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

到了近代,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

那是一段黑暗的岁月,我们的家园被战火摧残,无数同胞失去了生命。

这就好像原本和睦的邻里,突然变成了凶狠的强盗,闯进家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抗日战争的那段日子,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痛。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让我们的土地血流成河,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但咱们中国人可不是好欺负的,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抵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我们的尊严和领土。

经过艰苦的斗争,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

战后的日本,在经济上迅速崛起,而中国也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快速发展。

这时候的中日关系,既有合作,也有摩擦。

在经济领域,双方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给彼此都带来了不少好处。

这就像是两个商人,在市场上互相合作,共同谋求发展。

但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比如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双方又常常产生矛盾。

就拿历史问题来说吧,日本某些人总是试图淡化甚至否认那段侵略历史,这怎么能行呢?这不是故意揭我们的伤疤吗?我们怎能忘记那段惨痛的经历?怎能允许他们歪曲历史?领土争端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毫无疑问的。

可日本却总是小动作不断,这不是明摆着挑衅吗?不过,尽管有这么多的问题和矛盾,中日关系还是要向前发展的。

毕竟,和平与合作才是时代的主流。

两国人民都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都希望通过友好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就像在一条船上的两个乘客,虽然偶尔会有争吵和分歧,但为了能顺利到达目的地,还是要相互包容,共同努力划桨。

总之,中日关系的历史轨迹充满了曲折和变化。

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日本问题和中日关系

日本问题和中日关系

日本专题与中日关系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日本的崛起(大化改新,明治维新),近代两次侵华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两次飞跃(明治维新后,二战后)2 正确认识中日的关系(友好及冲突)学习重点: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学习难点:如何认识中日关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日本的崛起(一)两次改革(二)两次侵华(三)两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开始崛起。

2.第二次飞跃:后,由于美国扶植,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并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到20世纪70年代,跃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与美国和西欧成三足鼎立局面。

(四)中日关系(1)中日友好交往古代:1.早在西汉时期,日本就与中国有来往。

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委奴国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日本来汉使者一枚金印,上写“汉委奴国王”。

2.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

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唐玄宗时,高僧日本传播唐朝的文化。

现代: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冲突古代:1.明朝中后期,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被民族英雄打败。

近代:2.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使占领我国和澎湖列岛等地,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

3.1900年,日本参与侵华战争。

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19年日本根据《凡尔赛各约》,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导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

5.1931年9月18日,日本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发动“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中国人民抗战开始。

6.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又称“卢沟桥事变”或“事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中考专题复习
()
第一次腾飞
古代日本:大化改新 646年
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第二次腾飞 近代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
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第三次腾飞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 20世纪70年代
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大 化 改 新
1、西汉时,中日就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 背景: 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汉 时间: 646年 倭奴国王”金印。 改革者: 孝德天皇 2、隋唐时,日本遣使来中国。唐朝去日本 学习对象:中国隋唐 的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日本 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 改革日本的经济政治制度 内容: 人的某些风尚。 意义: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3、明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 启示: 要善于吸纳世界各国先进文明, 区,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平息倭 促进本国飞速发展 寇,他训练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戚继 光成为民族英雄。 日本人的大唐文化节
过渡的标志
日本文字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 (1840--1919) 危机加重 ;通过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时间: 1868年 “废藩置县” 1.政治上: “殖兴产业” 2.经济上: 明 内容: 3.社会生活上: “文明开化” 治 “富国强兵” 4.军事上: 维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新 性质: 使日本逐步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 影响: 会,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为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 1900年,日本参与了八国 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 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 亚洲强国,是日本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 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 并 走上了 对外侵略扩张 的道路。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南京国民政 府统治时期
(1927-1949)
1929—1933年:日本受经济危机影响,打击沉重。
日本法西斯势力崛起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英勇抗战, 终于战胜日本法西斯。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平型关大捷 、 台儿庄战役 、 百团大战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5.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精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 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 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 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 日寇的侵略!” l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讲 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 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材料中共产党的通电和蒋介石的讲话出现在怎 时代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 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从这些话语中,你感受到 机空前严重。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 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矛盾。 精神:团结御侮,坚贞不屈(符合题意即可)。
6.历史视角——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顾历史】 材料一 (1895年)《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 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 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材料二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柯伟林说:“中国 从1945年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了 ……因为到1945年 ……中国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 ,到了 1945年,中国至少是一个名义上的大国。”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将大清帝国打败,强迫清 ——以上材料引自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复兴之路(上)》 (2) (1)变化:中国由弱(无能)变强(强大),国际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日本人是怎样“让人们看 到走清帝国真正的无能”?(1分) 有了提高。 (2)原因: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形 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 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蓝色海洋——国家角逐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 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旋变得 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 亡。马汉关于制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 事件:甲午中日战争。 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关注 (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 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极大地刺激了革故 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鼎新,救亡图存等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到 (1)日本“五年以后”通过哪个重大事件 其中一点即可 “得到了回报”) ?。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 了什么影响?
2.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
【历史需要总结】读一些历史学著作,摘录一些笔记, 经过整理、分析,你会收获不少历史认识。 笔记(一)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 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笔记(二)从1895年至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 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失败激 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 (1)大化改新;戊戌变法。 ————摘自许知远著《醒来 .110年的中国变革》 (2) 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国学习; (1)笔记(一 )评述的是日本古代历史上哪一场重大变革? 戊戌变法,中国向日本学习。 笔记(二)所述中国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后来转 化成了什么实际行动? (2)在上述两个事件中,中国与日本之间实现了怎样的 角色互换?
二战后的日本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主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在曲折中前进, 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
23年的冷战对立:( 1949-1972年) 内因: 战后的非军事化政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政府签 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