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合集下载

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

阶段一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阶段二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不断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的政治形式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王位世袭制的产生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核心论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的集中,即“家”的私有观念深化,表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具有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概况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诸侯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初期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影响(1)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保持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纽带;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

分封制
宗法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3)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典型
(家国一体) (4)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
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本义为 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为
❖ 4.《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 得益于
A.周代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B.周代盛行“礼乐文化” C.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D.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 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 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 成为大宗的是:
尧 后 代 (蓟)
舜 后 (代陈)
商 后 代 (宋)
3.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
1)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 2)特点:
a.小宗服从大宗。 b.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等级的高低。 3)作用: a.维护贵族的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嫡长子
周天子
诸 子
周天子 周天子 嫡长子
A.财产 C.信仰
B.地域 D.血缘
❖ 2.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 3.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 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挡 周部落的进攻 B.乙同学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为西周王室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理解宗族、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二、教材要点“王”的出现与“帝”的传说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2.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包括金属器具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以及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

3.最初的“王”字来历(斧钺的象形)说明早期政治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强权。

4.早期城的特征不仅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另外,这种城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早期城市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

5.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是社会权力集中的反映。

这体现出早期国家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

6.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

夏商政治文化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创“家天下”即王位世袭等制度。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实行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选贤与能”。

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

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1-1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1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 )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 )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 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 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分)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应该由
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
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
会挑我的。
立子以贵不以长,
二儿子;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
从地图中可看出周朝分封的对象有哪几类人?
二、分封制
1.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对象: 王族(同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 权利: 封地世袭统治权、拥有土地和人民
3.内容 义务: 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4.主要诸侯国: 鲁、齐、卫、燕、宋、晋
5.影响
积极: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
(1)西周的分封制。 (2)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 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关系:诸侯服从天子
材料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 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 王中肩。
──《左传》
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 么?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2017.11·浙江高考·1)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 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进而弄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分封制与宗法制,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丞相制与内阁制等。

2.注意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体制的创新,并关注其运行特点、历史影响。

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内阁制等。

3.注意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与演变。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宗法制的含义、对象、内容。

(重点) 2.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难点) 3.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难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的出现(1)时间:距今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2.夏商政治特点(1)夏朝:启继承禹的地位后,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商朝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历史认识]正确认识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

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平等的、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分封制1.背景:周武王伐商,周朝建立。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内容4.评价(1)利: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弊:后来,诸侯国兼并,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易混易错]“分封〞与“封建〞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

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中的“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

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1.地位: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全套教案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全套教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教学设计思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通过创设多样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通过相关资料的引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探究精神。

二、前期分析本节内容出自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节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一专题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衰亡。

本节课的内容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多数学生的实际年龄为16周岁左右,该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更加明显化,思维能跳出旧框框。

虽然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部分内容,但由于初中历史内容较简单,而且夏商周距离现在年代久远,许多内容较为抽象,理解较为困难。

学生对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还是较为缺乏的,此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对问题的分析还比较浅显。

从以前的课堂观察看,高一学生对于生动、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图文并茂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利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进行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对历史知识进行主动的建构,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姓名
李兴万
单位
富县高级中学
课型
多媒体
课时
1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是否采用多媒体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备注:字体统一为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教师可根据所写内容自行调整表格宽度。
引起学生兴趣,初步了解古代早起国家的形成过程和突出标志。
重点讲解
教师给出材料让学生归纳。
分封制:
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特点、作用。
宗法制:核心内容、特点、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归纳形成结论,最终由每组学生代表发言讲解本组的成果。
通过设计问题,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总结Βιβλιοθήκη 设问:通过学习谈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市二中何敏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4、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考古资料的同时,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并随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难点:概括并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衰亡!(一)导入新课(用图片+教师解说导入)1、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每年清明在陕西西安黄帝陵举行大规模祭祀黄帝的活动,成千上万的华人华侨从异国他乡赶来参加。

2、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市马崎村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时说:“根同宗,血同缘。

”中国的认祖归宗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特别现象。

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何关系?3、人们常称山东为齐鲁大地,称河北为燕赵大地,山西简称为晋。

这是为什么?以上这些材料,都与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有关呢?(二)讲授新课一、夏商政治形式(板书)1、早期国家的诞生:(板书)思考:中国早期国家大致在什么时间形成?在什么地域出现?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①时间:距今约五千年前;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2、夏王朝(板书)教师引出“三皇五帝”(三皇有五种说法、五帝有六种说法)、“大禹治水” 的传说,给予简短的解说,并向学生指出如何认识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禅让制推选首领注重的是“贤”与“能”,大禹因治水有功,威望较高,根据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禹。

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引用圣人的话来再现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演变:史料链接:材料一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礼运》材料三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启为禹之子)。

——《史记·夏本纪》教师概括总结:a.王位世袭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b.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a、b 板书)3、商朝的政治(板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②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武丁之妻妇好的例子)二、西周的分封制(板书)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武王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领土空前广阔,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刚刚征服的领土和抵挡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呢?⋯⋯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

那么,何谓“分封制”呢?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如鲁、燕)异姓功臣(姜尙,齐)先代贵族(微子,宋)材料: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为什么是分封这些人?(王族是天子最信赖的人;功臣对建立新的政权有贡献,需要拉拢他们,必须给予一定的奖赏以示对天子忠诚的鼓励;可以借助先代贵族的威望减少新政权的阻力。

)4、内容①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影响材料: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据史籍载,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则存在了800年之久,时间之长久,远远超过了以后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由于层层分封所确立的诸侯、卿大夫与天子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各方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因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王权要比夏商牢固,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

)积极方面: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材料:八年,伐陆浑(即嵩山地区,距洛阳仅六十公里)之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 楚王乃归。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鼎”在中国有特殊意义,它原指中国古代的炊具,后来成为最重要的祭祀礼器。

相传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故九鼎寓意天子的地位。

诸侯对它除了毕恭毕敬以外,是没有资格来问津的。

否则即视之为大不敬,是对王权的挑战。

发生这样的事情,恰恰说明了,诸候势力的强大,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跃跃欲试,争霸中原。

分封制开始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消极方面:分封制也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强盛起来的诸侯国逐渐吞并其他弱小的诸侯国,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周天子的威严丧尽。

三、西周的宗法制(板书)王位之争: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

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引出宗法制。

1、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2、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什么是嫡子?什么是庶子?什么是嫡长子?(正妻(大老婆)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称为庶子,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称为嫡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即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作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所以,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嫡子及庶子有着双重关系,在血缘上他们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他们又是君臣关系。

4、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想一想:“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一定“小”吗?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5、作用: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此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考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它能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即使是今天,宗法制仍对我们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你们能举例说明吗?(现在很多人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只有生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任人唯亲的思想也与宗法制有关系;现在我们仍要遵循长孝顺、尊敬长辈等也跟宗法制的影响有关。

)宗法制对我们社会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然我们今天对这些传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根据下列材料,归纳并总结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板书)材料一: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 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殷墟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卜辞表明, 当时的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 答案] 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材料二: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宗法制。

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的。

组织中的等级是对应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 答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材料三: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的受到各方面的制约。

据史载,“禹会诸侯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西周实行分封制,“尚有千八百国”。

这些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地内都享有极大的权力,当其羽翼丰满或王室衰微时,它们往往会起来反对王室,“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