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现状

合集下载

易学精华

易学精华

《解读易经》易,乃大道之源.一、《周易》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汉书·艺文志》中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1、伏羲:始作八卦,对华夏文明起源的做出伟大贡献,故称其为上古之圣。

2、周文王:写卦词,为〈周易〉的成书奠定了基础。

被称为中古之圣。

3、孔子:作<易传>,撰写了几万言的解读文字,使〈周易〉如虎添翼,被奉为群经之首,所以,孔子便是〈周易〉承前启后的近古圣人。

二、《易经》的四大要素理、象、数、占:相互关联,密不可分1、形象思维——象数2、哲学思想——义理3、理论派(学院派)——理论研究4、术数派(江湖派)——现实应用1、易理易理(道理、义理、哲理)一般指客观事物所遵循的、持久不变的准则。

与“道”连在一起,总称“道理”。

“义”与理是密切相关的,“义”是一种主观认识的秩序和目的;理则是客观世界的内涵、秩序、法则。

理,含有规律性、根本性的特征。

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

说明见微知著的道理。

谦卦:九三爻辞:劳谦君子,有终吉。

《易》的三大原则1、简易:简朴平易2、变易:阴阳转换,宇宙永恒运动的本质;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3、不易:阴阳稳定,规律的可认识性。

《易》的三大理论精华1、阴阳对立统一2、五行生克制化3、天人合一2、易象易象(物象、易象、卦象、爻象)●象:客观事物反映在人脑出现的具体形态。

●《易经·系辞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震坎艮为四阳卦,巽离坤兑为四阴卦。

八卦形象: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3、易数《易经》讲象,又讲数。

世上万物皆有数,有数便有卦,有卦便有象,有象即可预测。

天有万象,物有万象,皆数也。

介绍几种并且请大家牢记的数(经常用到)先天八卦数:乾1 兑2 离3 震4 巽5 坎6 艮7 坤8河图之数:1、6为水;2、7为火;3、8为木;4、9为金;5、10为土。

《周易》成书过程考

《周易》成书过程考

周易》成书过程考关于《周易》的创作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司马迁、班固以为《周易》是文王所作。

[2] 汉以后学者(如孔颖达)认为《周易》作者是文王、周公,即《周易》成书于西周初期。

[3] 近代学者余永梁、顾颉刚持此说,但认为《周易》出自当时掌卜筮官员之手。

[4] 高亨先生也认为《周易》作于西周初年。

[5] 陈梦家、李镜池、宋祚胤以为作于西周末年;而廖平、皮锡瑞、陆侃如先生以为《周易》成书于春秋时期。

[6] 郭沫若先生以为《周易》的成书当在战国初年,作者是臂子弓。

[7]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先秦并无《周易》,其成书应在西汉昭、宣年间。

[8]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周易》成书于西汉的说法基本不成立。

出土文献对之已证实。

《晋书•束皙传》载:“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

”李学勤先生认为该墓确为襄王墓,他说:“估计汲冢是战国晚期之初,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初年的魏墓,是可信的。

这是墓中所出竹简写成时间的下限。

” [9] 在战国晚期的墓穴中已经发现了与晋代《周易》文本相同的竹简,说明《周易》成书应在战国晚期之前。

其次,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周易》,除多见古今字、异体字外,与今本《周易》基本相同。

[10] 上海楚简学术界已明确为战国简,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周易》文本。

[11] 该楚简的发现说明《周易》成书不晚于战国。

据现存文献,至少到春秋时期,占筮者在进行占筮活动时已有可资凭借的筮书。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 [12] 有学者指出:“这里分明是周史携书面文本传播,其中‘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显然为念诵文本语气。

” [13] 《左传》所载《周易》的书面文本形式已在诸侯间广为流传。

《左传•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

周易是谁写的

周易是谁写的

周易是谁写的
《周易》的作者是姬昌。

《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扩展资料:
《周易》成书背景: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

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作者简介: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

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

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大学课程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大学课程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概论总结一、导论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

2.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3.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二.元典文化1.易①《周易》年代与作者年代:约在西周中后期作者:三圣:伏羲画八经卦、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经卦并加上卦爻辞、孔子创作了《易传》《易传》成书年代:战国中后期②《周易》结构与组成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易传》的构成《易传》包括《彖》、《象》、《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文言》。

由于《易经》分为上经、下经,《彖》、《象》、《系辞》也相应分为上下,这样共十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又称“十翼”。

1.《彖》:也称为《彖辞》,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从训诂或者卦象的角度解释卦名的意义,二是从八经卦的角度,三是从卦象、爻象、义理等角度解释。

2.《象》:也称为《象辞》,是解释卦象、爻象的,所以又分为《大象》、《小象》两部分。

《大象》是解释卦象的、《小象》是解释爻象、爻辞的3.《系辞》:《系辞》是通论《易经》的,是《易经》中内容最多、最重要的一部分,解释、发挥《易经》。

探讨了《易经》起源、作者、形成、成书年代等问题;说明卦象、彖、爻、卦爻辞的名义以及作用;阐述乾坤两卦的地位作用;解释一些卦辞,阐述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安邦治国的道理;揭示了《易经》在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完整记载了起卦的方法----大衍筮法。

4.《说卦》:主要说明八卦创立的依据、过程、性质、功用、象征事物。

5.《序卦》:依据相因或者相反的原则,对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进行说明。

6.《杂卦》:打乱六十四卦顺序,将其分为三十二对,简要说明卦名之义。

7.《文言》:《文言》有两篇,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主要讲解和发挥乾、坤两卦卦爻辞所蕴含的阴阳之理、君臣之义、为人处世、安邦治国、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扩展深化了两卦卦爻辞所表现的思想。

走进《易经》

走进《易经》

(一)、两 仪 生 四 象
少阳 太阳 少阴 太阴 上阳下阴 上阳下阳 上阴下阳 上阴下阴 早晨 正午 黄昏 午夜 春 夏 秋 冬
(二)、四 象 生 八 卦
八卦最早它的名
称完全从自然现象 萃取出来。天、地、 水、火、雷、风、 山、泽,代表八种 跟人类生活最有密 切关系的自然现象。 八个自然现象里面 对应八种特性。这 八种特性正好配上 八种自然现象。因 此就把八卦由原来 的“天、地、水、 火、雷、风、山、 泽”变成“乾、坤、 坎、离、震、巽、 艮、兑”。
——走进《易经》
(一)、 ⒈作者年代
【人更三圣,世立三古。—《汉书·艺文志》】 伏羲(上古,约7000年前)、周文王(中 古)、孔子(下古或近古),属于集体创作。
⑵起源及发展历程

伏羲氏: 【一画
开天】 【仰则观象於
天,俯则观法於地,观 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於是始作八卦。—《系 辞传》】创作伏羲八卦,
(一)、

太极释义
太极是孔子说出来的,孔子以前没有人 讲太极,因为孔子他是主张什么事情都要正 名, 名正就言顺,名不正就言不顺。他取名 字是很谨慎的,他不会说我爱怎么讲就怎么 讲,过两天又改的,没有。自从孔子把他定名 为太极以后,2500年来没有一个人改动它,就 表示的的确确这个名字起得好。什么叫太极, 太它是两个字,一个叫做大,那一点就代表 小,所以太极就告诉我们大极了而且又小极 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的找不到 外面,小到找不到里面,孔子他非常了解伏 羲,他说世界上有件东西大到没有外面,小 到没有里面,那叫什么名字呢?所以他就说 叫太极。
(三)、变 的 原 则
第一 :权不离经
• 权就是权变的意思。经就是经常的守则, 不可以变的规矩。 • 人类最高的智慧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以 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人妥协却 不能放弃立场才叫圆通。外圆内方。

[医学]第五讲 《周易》的总体介绍及易医相通

[医学]第五讲 《周易》的总体介绍及易医相通
6
二 《周易》的组成结构及基本内容
1《周易》的组成结构 《周易》由《易经》及《易传》组成。 (1)《易经》由卦、卦辞及爻辞组成。 易经(旧称繇)今称筮辞,由六十四卦组成,每卦六爻,共 三百八十六爻。 其中,乾坤两卦各有七爻。 每卦各列:卦形、卦名、卦辞。 每爻各列:爻题、爻辞。 爻题皆由两字组成:一个表示爻的次序,另一个代表爻的 性质,爻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 “二”字,第三爻用“三”字,第四爻用“四”字,第五爻用 “五”字,第六爻用“上”字, 爻的性质由“九”(阳爻)和“六”(阴爻)组成。 卦辞和爻辞共四百五十条,凡四千九百多个字。成书于西 周初至晚周。非出自一人之手。
归藏易:为黄帝(尧舜氏)之易,以坤卦为首卦,
为殷朝政纲所宗,已佚。
4
3 最早的记载
周易最早的卦符皆刻之于龟板、鼎器、 兽骨、蚌壳之上,难已保存,故已几乎佚尽。 江苏省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的骨角木皿 上尚有部分保留。 一九七三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出土的帛书,虽然卦序与现存的不一,但却 是《周易》六十四卦的又一记载。
15
《易经》的卜筮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卜筮词是当 时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对自然现象观察的积累。因 此,透过卜筮的外衣,内里闪烁着的光彩隐隐可见, 这正是《易经》的价值。 《易经》虽披着卜筮的外衣,其筮辞却有反鬼神的 内容,可见《易经》决不是一部单一占筮书。 《易经》的性质应这样看待: 形式上是一部占筮书,内容却为殷周社会生产、 科研的纪实,蕴育着中国早期文化胚芽; 它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思维、哲理、文化的鼻祖。
3
2 上古三易
周易:为伏羲之易,即《易经》,六十四卦,
以乾卦为首卦,虽无文字,实为无字之有字。 --------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 辞,孔子作易传之说。 是我国文化之祖,为诸家所 宗,乃中国文化之瑰宝。

《易经》的作者是谁?

《易经》的作者是谁?

《易经》的作者是谁?《易经》的作者是谁?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今本《周易》分“经”与“传”两大部分。

《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即算卦的书,出自卜史官之手。

《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乃是一部哲学书,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儒生经师之手。

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内容性质完全不同。

《易经》有哪些内容呢?即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所谓辞,就是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有的只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

《易经》本是占筮书,就是通过蓍草的演变,以求得一卦,根据所得卦象和卦爻辞,以定吉凶祸福。

传说八卦卦形是由伏羲所创制,这一说法见于战国时期的《易传》。

《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汉人承袭此说。

班固《汉书·艺文志》云:“《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

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上文是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重卦(据古籍记载,重卦之人有四说——伏羲说,神农说,夏禹说,文王说)并作卦爻辞(卦爻辞者有三说——文王作,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孔子作),孔子作《十翼》,此即“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义。

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若再加周公则为四圣。

三古,指上古(伏羲时代)、中古(周文王时代)、近古(孔子时代)。

传说卦爻辞是由周文王所作,是周文王在监狱里撰写的。

这一说法见于两汉史籍。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周易的概况

周易的概况

周易的概况《周易》概况一、《周易》名称的内涵《周易》之称,最早见于《左传》。

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

先秦文献典籍也将《周易》简称为《易》,如《论语·述而》:“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又如《左传·昭公十二年》子服惠伯有“且夫《易》不可以占险”之言。

为什么要把书名定为《周易》?自古以来争议不断。

“周”字的含义有两种说法。

(1)“周代”。

《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

”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

(2)“周普”。

郑玄《易赞》曰“'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到周普,无所不备。

”故《周易》的“周”字,意为“周普”。

“易”字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说法。

(1)《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

象形。

即“易”为蜥蜴之类的生物,古时传说蜥蜴能在十二时辰中变幻其保护色,以便避危求安,故取“变”之义。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自开天辟地,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

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

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2)《说文》又引《秘书》“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3)《周易·乾凿度》:“'易’一名而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由此可见易有三种含义:一是简易,说明人类认识事物是由纷繁至简约,揭示了世界事物的简易性;二是变易,说明世界万物处在时空转移的运动变化之中,变易性是其特点;三是不易,说明事物之所以为事物,人之所以为人,总有其遵循的发展规律或真理,规律和真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不变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作者、产生的年代及现状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经、传的作者最早是司马迁提出的,他认为伏羲做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做《彖》、《系》、《文言》等,这就是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不过这个说法有很多人反对,郑玄认为重卦者就是神农,王弼认为是伏羲,孙盛认为是夏禹。

对于《易传》古文学派相信“十翼”皆为孔子所做,今文学派则反对,而宋学派认为《系辞》、《文言》以下,皆非孔子所做。

今日来看,周易的形成应当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阴阳爻的形成。

阴阳的概念,是古人观察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现象得出的,如天地、日月、男女等等,古人于是用阴阳爻来表示这两种对立的属性。

阴阳爻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不过有很多人认为这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它们产生的年代真的十分久远了。

第二个阶段便是八卦的产生。

八卦的形成,从形态上来看,是三爻相叠,从内涵上来看,分别代表了八种自然事物,即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这是“观物取象”而造出的,八卦不仅仅代表了八种具体事物还代表了八种性质不同的物象。

八卦的作者古人多归于传说时代的圣王伏羲。

现在看来,八卦应当是早期的一种记号文字(钱穆),要是如此来看,其产生当在殷商之前,或许是早期卜人的发明。

第三个阶段便是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别卦,之后又逐渐形成卦辞与爻辞。

重卦这一步是谁完成的前人说法上文已提到了,而卦辞、爻辞有人认为是文王所作,还有人认为是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

说卦辞、爻辞作于文王、周公的年代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说法,但并不能说就是文王、周公所作。

卦、爻辞中记载了一些商代历史,如“丧羊于易”(大壮,爻辞)、“丧牛于易”(旅,爻辞)、“高宗伐鬼方”(既济,爻辞)、“帝乙归妹”(归妹,爻辞),前二者所讲是殷商高祖王亥在有易国被杀,牛羊被夺一事。

高宗即武丁,帝乙亦商君,乃纣王之父;也有周代历史,如“康侯用锡马藩庶”(晋,卦辞),顾颉刚认为所谓康侯即武王之帝卫康叔;也有商周之交的历史,如“箕子之明夷”(明夷,爻辞)。

卦爻辞中所载史实上至商之先下至周之初,故此我们可以推断《易经》的成形应当在周初,作者不应是文、武、周公。

为何这样说?因为《易经》的文字不像是帝王之语,如“君子吉,小人否”、“利见大人”、“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和《康诰》、《无逸》等站在帝王之位上讲的“敬德保民”完全不同,倒是比较像普通贵族的语气。

因此,我认为《易经》是周初卜人历经多代完成的,或许还继承了部分《连山》、《归藏》。

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其中所记史实在周初之前;第二,《尚书》中并未谈及《周易》;第三,《左传》、《国语》中谈到了《周易》;第四,《周易》作者的语气像普通贵族,卜人符合这一条件;第五,卦辞与商周卜辞十分相似;第六,卦辞中多有“亨”、“利”、“贞”、“吉”等同义词集中在一个句子中,似乎应是多人的卜辞集合在一起的结果。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易经》是周初卜人历经多代完成的。

下面谈《易传》。

《易传》古人以为是孔子所作,这么说有一定道理,因为《易传》中确实包含很多儒家思想,如“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振民育德”等,这些都是卦辞、爻辞中的没有的思想,而在儒家的典籍中类似的表达却有不少。

不过说《易传》是孔子作的恐怕还不符合实际,因为“十翼”各篇的思想有明显的区别。

譬如,《大象》、《小象》所讲的乃是“君子修身”及“持中守正”,这是
典型的儒家思想。

而《系辞》一文则融合儒、道、阴阳,如“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从语言上看最早也应当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序卦》、《杂卦》这两篇,司马迁著《史记》时谈孔子作《易传》也未曾提到,其产生恐还要晚一些。

故此,《易传》本身应是儒家学者研究《易经》所做的文章,其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至汉初。

近年来《周易》的研究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多成果。

有治史学易的,研究易学哲学史;有研究道家思想和《周易》思想联系的;还有研究周易美学的。

不过最能代表周易现状的还是科学易和象数易的繁荣。

科学易是自然科学与周易交叉而形成的,因为《周易》内容庞杂,涉及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医学、养生、天文、历法等。

很多古代科学甚至现代科学都能在《周易》那里得到印证,尤其是医学和养生学,它们与周易的联系十分紧密。

随着当代人对中医、养生的重视,科学易得到了一日千里的发展,从相关论文来看,医学家们已经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运用《周易》的思想来指导他们的实践。

周易养生的相关著作也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越来越多的人遵循《周易》来养生。

另一方面是象数易的发展,民间本有象数易的传统,现在的易学热很大程度上是象数易热。

随着大量古籍的出土和现代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象数易得到了空前发展,也越来越为更多人所接受。

当前在网上所销售的易学类书籍中可以说有九成都是象数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