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北京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北京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北京市建筑认识实习报告实习时间: 2013.03.22——2013.03.24 2013.07.10——2013.07.13实习地点:北京市指导老师:韩宗良,高力强老师一、实习的性质与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建筑认识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建筑设计能力,增强我们的创新意识。

让我们对设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建筑有一个理性的分析。

二、实习的方式与内容: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等。

三、实习报告内容:整体城市空间布局北京是职能综合型的首都城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服务和科技创新中心,其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世界级服务中心,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等。

北京市结合北京城市的轴线布局特点和自然地理特征,在继承发展城市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十字轴的基础上,强化政治、文化与首都经济发展的职能;在其外围构建“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

“两轴”是北京城市的精髓,结合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的延伸,全面实现保护与发展,从空间布局上体现首都政治、文化、经济职能的发挥。

因此形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结构。

其次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新区”、“分散集团式”、“绿化隔离带”、“中轴线与长安街东西轴线十字交叉骨架”等新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布局模式,把新北京推向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空间。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又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主轴线: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凸”字形以内旧城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艺术上,实现了以轴线为中心的全城对称,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全长8km,是当今世界上保存的最长最成功的建筑艺术轴线,整个轴线有开有阖、有收有放,皇宫、大殿以至皇帝的龙盘宝座都规划在这条中轴线上,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等四重城垣,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完整和谐的、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北京城市认识实习报告之公共建筑

北京城市认识实习报告之公共建筑

北京城市认识实习公共建筑班级:城规091班学号:3090632006姓名:牟金贵二0一二年八月20日北京城市认识实习——公共建筑本学期末我们进行了为期2周的城市认识实习,包括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原理两个部分。

这次实习城市为北京。

本次的实习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大型公共建筑的构筑原理与其风格。

了解北京近代建筑特点、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运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学会处理功能复杂、空间形式与用途差别较大的建筑类型。

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其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国家大剧院壳体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

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

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行人需从一条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

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

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壳体外围环绕着水色荡漾的人工湖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4篇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4篇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建筑认知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建筑认知实习一、实习背景:我所实习的是建筑设计公司,在这个公司的建筑认知实习中,我有机会接触到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包括从项目初期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等。

二、实习内容:1. 需求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主要了解到了建筑项目的需求是如何确定的,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和了解,了解到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的不同需求,并且学会了如何进行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2. 概念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我跟随设计师一起进行了一些概念设计的工作。

我们根据需求分析得出的项目要求,进行一些创意的构思和方案的设计,通过手绘和CAD 等软件工具进行表达。

这个阶段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技巧,也进一步了解了如何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实际项目中。

3. 施工图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参与了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工作。

通过与设计师一起进行设计和绘图,我学习了如何根据概念设计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各个构件的尺寸、材料的选择等,并且学会了如何进行图纸的绘制和标注。

三、实习心得:通过这次建筑认知实习,我对建筑设计的整个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到了很多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巧,也对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我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与设计师和项目团队的合作中,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此外,我也发现了建筑认知中的一些挑战和难点。

建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功能、结构、材料、造价等,需要细致入微的思考和平衡。

同时,建筑设计也需要与各个相关专业进行紧密的配合,这对于一个实习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但是,通过实习,我认识到这些挑战也是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我会努力克服这些难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总结起来,这次建筑认知实习是我在建筑设计方向上的一次宝贵经历。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北京建筑实习报告

北京建筑实习报告

北京暑假实习报告目录一、前言 ............................二、实习内容及目的 ....................三、典型实习案例认识与分析 ............................3 1故宫...................................3.2 天坛 ....................................3.3 颐和园 ...........................3.4圆明园 ...........................3.5 国家体育馆——鸟巢 ...........................3.6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3.7国家大剧院 ...........................四、实习总结 ..........................................第一部分前言1 绪论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与政治中心,她既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古城,又是一座活力四射的现代化城市,因此,这里的建筑也就十分的具有代表性,既包括我国传统的古建园林,如故宫,恭亲王府,颐和园,天坛,又有大量现代化的建筑,这其中更不乏大师的作品,如雷姆.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塔,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参与设计的鸟巢。

这次通过对北京建筑的参观与分析,对于我们对建筑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提升自我的审美水平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又能开拓我们的认知空间,为将来的设计之路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2时间2014·7·4 ——2014·7·12地点北京第二部分学习内容及目的1参观内容参观天安门广场,国家大剧院,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景泰蓝制作中心,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水立方),北京城市规划馆,圆明园遗址。

故宫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故宫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为了深入了解故宫的建筑艺术、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地位,我于2024年X月X日至X月X日参加了故宫建筑认知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故宫建筑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及建筑风格。

2. 掌握故宫建筑群的结构特点、布局规律及功能分区。

3. 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4. 培养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习内容(一)故宫建筑的历史背景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十八年(1420年)竣工,历时14年。

故宫占地约72万平方米,由宫殿、殿堂、花园、庭院等组成,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居住、办公、祭祀和政治活动的场所。

(二)故宫建筑的设计理念故宫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五行理论:故宫建筑布局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设计。

例如,故宫东区对应木,西区对应金,南区对应火,北区对应水,中区对应土。

2. 儒家思想:故宫建筑命名中广泛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养心殿、三希堂、弘德殿等,都反映出对“内圣外王”、“三纲五常”理念的追求。

3. 避暑御寒理念:故宫的建筑设计和用具布置考虑了避暑需要,如挑檐屋顶、厚重的墙体、冰窖和冰箱等,都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三)故宫建筑群的结构特点1. 木结构:故宫建筑采用木结构,梁、柱、枋、椽等构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

2. 斗拱:故宫建筑中广泛使用斗拱,斗拱具有承重、装饰和抗震作用。

3. 屋顶:故宫建筑屋顶采用黄琉璃瓦,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四)故宫建筑的布局规律1. 中轴对称:故宫建筑群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2. 前朝后寝:故宫建筑分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前朝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寝为皇帝和皇后的居住地。

3. 庭院式布局:故宫建筑采用庭院式布局,庭院之间通过廊道相连,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北京建筑实习报告

北京建筑实习报告

1 北京建筑分类经过这一次的北京之旅,我对北京的建筑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样也在脑中为北京各式各样的建筑分了类。

1.1 古代建筑北京的古代建筑里大多是明清建筑,如天安门、故宫、长城就属明清建筑。

它们大都历经战火,且依然挺立在今天。

也有一些古建筑是现代人仿建的,前门大街的牌坊之类的。

1. 2 近代建筑从19世纪末起,到20世纪末的100多年间,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中国古典风格,也有西方的建筑风格,还有探索中外形式结合的新内容。

1. 3 现代建筑北京的现代建筑有很多,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

它们虽都建于这个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功能与风格。

2 北京各类建筑浅析2. 1 古代建筑浅析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成为世界最宏伟的都市,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

时至今日,尽管北京的古都景观在城市改造中受到一定的破坏,但仍为全国文物古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城市。

在其中,特别以规模宏大的皇家古建筑闻名于世,这些古建筑金碧辉煌,等级森严,是北京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例如说天安门、故宫、天坛等。

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了今天,谁也无法否认天安门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从数百年前延续至今。

作为皇城正门,在封建时代,天安门是皇帝颁诏的场所,皇帝的神圣权威通过天安门向天下播扬;作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讲台和新文化运动的见证者,天安门又成为新中国的标志。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原称承天门,寓“承天启运”,是紫禁城的正门。

而且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而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

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

建筑工程实习报告例文(五篇)

建筑工程实习报告例文(五篇)

建筑工程实习报告例文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 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暑假我有幸来到xx建筑工作室实习, 在这一个月左右的实习期间里, 我初步接触到景观和建筑设计和的一些运作, 熟悉了建筑平面, 立面, 剖面图的绘制, 以及绘制建筑门窗表和门窗详图, 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实习内容主要是AUTO CAD 、天正建筑、SKETCHUP(草图大师)等建筑设计软件的运用, 在指导老师的教导下, 很快我就熟悉了相关的操作, 使自己的基础更牢固, 技术更全面, 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一、实习目的通过在建筑工作室的实习, 了解建筑师的基本工作程序、工作方法、职业素质要求, 毕业后能更好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 同时, 也是检验学生在校的学习下的成果, 弥补课堂学习之不足, 提高综合设计的技能。

二、实习内容(1)了解建筑工作室的工作和程序, 建筑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了解设计院的不同工种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合作方式。

(2)了解有关建筑设计的法规、规范、标准。

结合实习工作, 在建筑工作室的指导老师的具体安排下, 学习运用计算机绘图, 进行建筑设计方案或建筑施工图的绘制。

三、实习日期xx年x月--xx年x月四、实习经过在实习之前, 我一心想在工作室做出一些比较新潮的方案, 然而, 在真正开始实习之后, 我才发现工作室的运作方式及设计思路比我想象的更加严格、更加脚踏实地。

在实习中, 无论是从为人处世的道理到做方案的原则上, 我都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知识。

首先就是一个角色上的转换。

在学校做设计的时候, 每个人往往都会习惯, 工作室虽然是个异常繁忙的单位, 但对于实习生或者新员工来说并不是这样。

新员工往往是研究生刚毕业, 如果接不到任何方案设计或者施工图时, 上班时就常常处于空闲状态。

这也是我刚到实习单位的困惑——没有人找我帮忙设计或者画图, 从早到晚在办公桌前坐着无所事事是件很尴尬的事情。

中国建筑的实习报告

中国建筑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于近期在中国建筑科技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和现场学习,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建筑技术的应用。

二、实习内容1. 参观中国建筑科技馆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参观了位于北京的中国建筑科技馆。

馆内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建筑实物、模型和图片,涵盖了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通过参观,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2. 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在馆内,我重点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称、讲究比例,以木结构为主,屋顶形式多样。

此外,我还了解了古代建筑中的风水、壁画、雕刻等艺术形式。

3. 了解现代建筑技术在实习过程中,我还了解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现代建筑技术注重环保、节能、抗震等性能,广泛应用于住宅、商业、公共建筑等领域。

同时,我还参观了馆内的一些先进实验室,了解了现代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4. 参与实践活动在实习期间,我还参加了馆内组织的实践活动。

通过亲自动手,我学会了如何制作古代建筑模型,并了解了古代建筑工艺。

三、实习收获1. 提升了对中国建筑的认识。

通过实习,我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技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2. 增长了专业知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古代建筑、现代建筑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提高了动手能力。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制作古代建筑模型,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4. 拓宽了视野。

在实习期间,我结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同行,了解了他们的工作经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四、实习总结此次中国建筑科技馆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对中国建筑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中国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前言 (2)二、实习内容及目的 (3)三、典型实习案例认识与分析 (4)3.1国家大剧院 (3)3.2银河SOHO (7)四、实习总结 (10)第一部分前言从元明清建立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城起,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大建筑,再到如今的奥运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北京的建筑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风骚。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我校建筑学2009级的学生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来到北京开始为期七天(9月4日—9月13日)的建筑实习。

实习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重要方法. 参与结合专业课程的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自身知识能力的现状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

不仅如此,实习还是锻炼意志品质,提高敬业精神,磨砺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步骤. 大学生在校期间,设立一段时间专业实习,对于了解认识社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增加对社会、对职业岗位、对与人交往重要性的认识,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实习报告涵盖了两个我在实习过程中认为印象深刻并会对我未来设计产生积极影响的建筑——、银河SOHO和国家大剧院,其中列举了这几个建筑的概况和本人的一些认知心得体会。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实地参观和考察,体验真实的空间感觉,了解国内建筑最新发展状态,学习国内最新建筑技术,掌握最新建筑风格。

|第二部分实习内容及目的1.实习内容本次实习的目的地为北京。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具体的建筑物(展览馆、博物馆、开放型广场、影剧院等公共建筑)。

通过详细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对所选定的建筑物从使用功能、材质、色彩、体块造型、建筑形式美学、场地、技术等在内的概括性特征的总结。

2.实习目的学习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观察现实的建筑物。

从观察建筑的表面开始,尝试从中识别出隐含其中的形式要素、组织规律逐渐习惯于运用形式概念进行思考。

同时,深入了解其隐含的技术方法,并对其含有的技术方法产生直观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建筑技术美学观念,并为今后在设计工作中恰当的运用技术奠定认识基础。

建筑认知实习要求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功能性以及空间特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体会新结构、新技术对建筑的积极意义;同时了解传统与文化对建筑和城市发展的意义。

经过了接近四年的专业学习, 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和实地参观,增强对建筑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初步具备以理性眼光概括中等及以上规模建筑物主要特征的能力, 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的基本素质,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典型实习案例认识与分析3.1国家大剧院3.1.1建筑简介国家大剧院侧面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

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

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

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3.1.2建筑师背景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1963)和巴黎美术学院(1968年)。

1967年,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

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

安德鲁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

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

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

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3.1.3认识分析国家大剧院,在初次看到这座大体量的建筑时,当看到它犹如浮在水面上亦幻亦真时,我认为国家大剧院绝对是北京城数一数二的地标,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似乎已经做到极致,让我好生喜欢。

但当我看到国家大剧院所处的地理位置时,我发现它似乎建造的有些不合地宜。

它位于北京城最重要的中轴线上,东边不远处便是人民大会堂,再往东便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毫无疑问,它所处的位置是十分敏感的。

我想大概正因为其所处地块的敏感性,所以安德鲁先生便引入了最简单的几何体,如同贝聿铭先生在巴黎卢浮宫改建项目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一样。

如今它已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想,如果抛离其所处的地块,单论这一个建筑,那么国家大剧院确实是做的气势恢宏。

而如果,其巨大的体量以及光亮的外表却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文化在此也无踪可循。

当然,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国家大剧院的意思,毕竟存在及合理,况且,大剧院内部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如右图,这是国家大剧院入口处长达80米的水下长廊,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能看到湖水波光粼粼所投下的倒影,可惜那天空似乎不作美。

进入内部,可以观察到国家大剧院采用了体块化零为整的处理手法,巨大的蛋形结构覆盖内部的三个小蛋——即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

在大蛋与小蛋,小蛋与小蛋之间产生了大量活跃的公共空间。

另外,大剧院的细部设计也非常用心,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

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楼板上是由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红色天花板构成上,亮丽的红色给天花板平添了几分动感。

整体色调符合国家大剧院中国红的元素和民族自豪感。

但那天在参观时,我觉得整个剧院的采光并不是很好,那天的天气是阴天,没有太阳光,剧院内部的光线很弱,又没有开灯,我用相机根本无法拍摄出亮背景的照片来。

另外,中途我去上厕所,却发现其中一个卫生间只有两个小便卫和一个如厕卫,在大剧院人流量如此大的场所却设置这样的卫生间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讲到这里,回过头去,我又在想这样一个建筑形式安放在这样一个特殊意义的地块是否合适。

毕竟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中心位置,就不光应满足其剧院的使用功能,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如今的这个国家大剧院,却无法带给我们任何的文化认同。

试想,如果以后我们技术更为发达并趋于成熟,我们把其拆了建造一个技术更为先进的剧院,我们会不舍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而倘若把对象换成位于她旁边的人民大会堂,那答案便必须是肯定的了,因为无论把人民大会堂的功能做的多先进,属于如今这个人民大会堂的文化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国家大剧院内部景观3.2银河SOHO3.2.1建筑简介银河SOHO银河SOHO地址位于东二环朝阳门桥西南角,总建筑面积33万多平方米,包含166,000平方米的写字楼及86,000平方米的商业区域,全新的工作休闲空间使项目与周边枢纽的联通趋于完美化。

贯穿建筑群南北的中央大道及地下商城向北面与朝阳门SOHO(一期与二期)及地铁站出入口相连,同时向东通过横跨东二环的天桥与外交部大楼毗邻。

这座融动的优美建筑群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在与此毗邻的东二环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景观。

设计的一个主题是借鉴中国院落的思想,创造一个内在世界。

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完全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不再是刚硬的矩形街区及街区之间的空间,而是通过可塑的、圆润的体量的相互聚结、溶合、分离以及通过拉伸的天桥再连接,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共同进化的形体以及内部流线的连续运动。

在建筑设计策略上,此项目通过单体的整合营造出一个壮观的整体。

每栋建筑个体均有它的中庭和交通核心,且在不同层面上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流动的空间景致和室外平台。

平台的相互错综位移,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着的、引人入胜的环境。

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各个方向展开,所以它是一个360度的建筑世界,没有角落也没有不平滑的过度,源自自然的启迪,建筑的外观展示了连续流动的深空间。

数百米长的景观构成深远的、全角度的视野。

访客可以仰望,也可以向前远眺,透过百米长的空间找到下一目标和方向。

这里的关键策略是空间的流动性和导向性。

当走近建筑的时候,访客会观察到光影的游戏,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的转换。

3.2.2建筑师背景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扎哈·哈迪德是广州歌剧院、德国宝马汽车中央大楼、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项目的设计师,建筑界均称“扎哈代表未来”。

2010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在“思想者”组别中拔得头筹。

3.2.3认识分析来到银河SOHO面前,便被它的外表所深深吸引,而当我进入其中时,我更是为扎哈高超的技艺所臣服,可以说,银河SOHO是我这次去北京参观的最喜欢的建筑。

从外观看,建筑由横向的“一张张”圆盘堆叠而成,又好像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梯田,绵延不断,如梦如幻。

银河SOHO由四个形状类似的体块结合而成,而奇怪的是,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去,似乎都看不到四个体块,这大概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进入内部后,这其中的空间更是极其活跃,让人的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

我进入其中的一个单体,便来到了左图所示的中庭空间。

中庭做的很大,其布置手法和楼梯的布置让我想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馆东馆,同样的巨大的中庭,上方同样是玻璃网架,同样是活跃的空间,每层的人流间都能产生视线交互。

而继续走,我发现自己好像是置身于迷宫之中,在其中兜转几圈后,便已然找不着北,若要让我去SOHO内部的一间办公室,我大概得找上个半天吧。

银河SOHO入口从其中一个单体走出,便来到了如左图所示的空间。

这相当于一个小型广场,喷泉,汀步,以及各种形式的座椅,都与建筑的形式十分吻合。

每个单体与单体之间都有一个庭院,而单体与单体在四楼也通过廊道相连接,平台的相互交错,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流动的环境。

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向各个方向展开,可以说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根本没有一般建筑所谓的角落的说法以及不平滑的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