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迁移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1.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 2.流向 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原因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 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 海市。
中国农村在1949年——1978年间人口增长率高达2.07%,而农业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仅为5.59%。国际经验 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若每年增长1%,要保持人们生活水平不下降,平均经济增长率就必须超过4%。因而自50年 代开始到70年代,就形成了大规模低收入的农村劳动力队伍。据计算,按照现有的耕作方式和经济水平,农村劳 动力剩余60%左右,约2.7亿。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隐性失业人口多这一矛盾。加之农村生产 具有季节性,农忙时间短,农闲时间较长,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现今人口迁移
现今人口迁移
在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学生,对高中地理下册“民工流动”这部分内容兴趣颇大,“民工”已渗透到他们 生活的诸多方面。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民工就是“犯罪”与“暴力”的同义词。为了正确对待民工,这里就民工 流动的原因、特点及利弊做一简要分析。
一、民工流动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事件
目录
01 十次大移民
03 改革开放
02 新中国 04 迁移特点
目录
05 历史高潮
07 现今人口迁移
06 迁移原因
基本信息
中国人口迁移(China population migration)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移事件。以前主要因为战乱所 致,现为人们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而这个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由于人口的迁移和聚集,使得历史地理和文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区域性特点。

例如,在黄河流域内,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逐渐成为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而在长江流域,由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离散性,人口迁移的过程更为复杂,文化和历史地理也有所不同。

2. 唐宋元时期的人口迁移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唐代时期的经济繁荣,人口迁移的过程中,文化和历史地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宋代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兴盛,人口逐渐向南部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文化。

而在元代时期,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人口迁移的过程也更加明显而频繁。

3.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在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由于明代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海上贸易非常发达,而清代时期则因封锁海运,导致人口向北迁移,形成了今天的中北地区。

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也因此产生巨大的差异。

4. 当代的人口迁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不断在变化。

例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经济重心。

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口文化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特点,这些特点也同时对当代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文化研究和历史地理的保护,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地理的丰富性。

国内地方间的人口迁移有3个阶段

国内地方间的人口迁移有3个阶段

国内地方间的人口迁移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4~1962年。

期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1960年还创下了年迁移3300万人,迁移率达50‰的最高记录。

虽然这些数据与以后各年份是否完全可比尚有疑问,但期内人口迁移比较活跃确是不争之事实。

一方面5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全国职工总数由1953年的1856万人激增到1960年的5969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

期内国家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典型的如1955年冬青海省设立“移民垦荒局”,翌年即从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迁入约7万人。

另一方面50年代国家对城市人口规模尚未严格控制,户口管理也相对宽松,故各地自发性人口迁移规模也不小。

进入60年代,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庞大的职工队伍和城镇人口同连续大幅度下降的粮食产量形成极大反差,政府不得不大规模精简职工队伍,下放城市人口,再加上不少地区因食品极度匮乏导致大量非正常死亡,所有这些都造成了人口迁移上的一次大退潮。

第二个阶段是1963~1970年。

期内人口迁移率由前一阶段的30‰以上骤然跌落到仅略高于20‰,表明国内人口迁移规模显著缩小。

这一阶段全国性的人口迁移事件主要有两个。

一是“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陆续展开,在国家的统一调配下,大批工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沿海迁往内地,从而带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期内仅迁入青海省的职工及其家属即达10余万人,迁入贵州省的达8万余人,迁入四川省的职工多达40万人。

二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阵人口大迁移的政治风暴,如遣返“五类分子”,下放城镇人口,干部下放劳动,兴办“五七干校”等,而其中规模最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大约1700万一二十岁的中学生抛到了全国各地农村,成为世界人口迁移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事件。

期内广大农村经济萧条(1969年全国人均农业国民收入比1957年低12%),农民生活艰难,尽管户口管理趋严,向着边疆地区的自发性人口迁移仍相当活跃,仅流入黑龙江省的人口每年即达20万人之多。

人口迁移的案例判断

人口迁移的案例判断

人口迁移的案例判断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这种迁移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跨国的。

人口迁移通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如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

下面将列举十个不同案例来说明人口迁移的现象。

1. 中国农村人口迁徙至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离开农村,迁徙至城市。

这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教育医疗资源的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2. 印度尼西亚灾难性迁徙: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因此经常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导致大量人口被迫迁移,寻找更安全的居住地。

3. 叙利亚难民危机:叙利亚内战导致成千上万的叙利亚人逃离家园,寻找安全的避难地。

这些难民通常迁往欧洲和其他中东国家。

4. 美国黑人大迁徙:20世纪初,美国南部黑人面临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暴力,因此大量黑人选择离开南部,迁往北部和西部城市。

5. 越南船民:越南战争结束后,许多越南人试图逃离共产主义政权,他们乘坐小船逃离越南,寻求庇护。

6. 移民到加拿大: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吸引了许多移民。

这些移民来自世界各地,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7. 印度人移民到海外:印度人口众多,其中许多人移民到海外,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他们通常选择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8. 东欧移民到西欧:东欧国家的一些人口选择移民到西欧国家,寻找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这些移民通常来自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

9. 非洲移民到欧洲:由于非洲许多国家的贫困和政治不稳定,许多非洲人选择移民到欧洲,寻找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这些移民通常来自尼日利亚、索马里、厄立特里亚等国家。

10. 日本老龄化导致人口外流:日本是一个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的国家,许多年轻人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机会。

这些案例展示了人口迁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口迁移不仅影响着个人和家庭,也对社会和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理解和研究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后果对于制定有效的移民政策和解决人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小专题(古代、近代)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小专题(古代、近代)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小专题一、人口迁移的原因1、为了维持生存,被迫迁移:(1)战乱频繁,破坏生产,百姓无家可归,成为流民(2)地主阶级封建官僚盘剥百姓,土地兼并,纷纷破产,成为流民(3)自然灾害,成为流民2、开发建设:(1)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2)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也相对应地向南流动。

3、流放:对犯罪人的流放。

二、人口迁移概况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1、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安史之乱后的第二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南方进一步开发,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第三次人口迁移。

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形成近代四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1、走西口(山西省迁到内蒙古西部):“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2、闯关东(山东、河北等迁到东北地区):闯关东,是指清朝末年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

3、下南洋(东南沿海居民迁到东南亚一带)三、迁移的作用1、促进迁移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2、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3、促进中外文化交流4、人口分布渐趋合理。

5、带来动荡,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流动。

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迁移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来分析这种影响。

一、经济影响1.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的劳动力供给得到了极大的增加。

这种增加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满足日益扩大的劳动力需求,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2.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会导致农村人口减少,而这部分人口通常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的流失意味着农村经济的衰退,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的产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

3.扩大了城市市场规模人口迁移使得城市人口增加,进而扩大了城市市场规模。

这有利于城市内商品和服务的销售,推动了城市的商业和消费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影响1.城市社会结构多元化人口迁移使得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中涌入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

这些人口的到来给城市社会带来了新的文化和社会习惯,使得城市的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

2.城市人口压力增加随着人口迁移的增加,城市中的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面临巨大压力。

例如,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等问题凸显,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城市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口迁移对城市社会服务水平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为了满足迁入人口的需求,城市不断增加社会服务设施,提高了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

三、环境影响1.城市环境压力增加人口迁移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包括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资源消耗、能源使用、排放等问题。

城市环境的污染、水资源紧张等问题逐渐凸显,要求城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农村环境改善人口迁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减轻了农村环境的压力。

农村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也得到了更好的执行。

中国人口迁移PPT课件

中国人口迁移PPT课件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___缓__解__人__地__矛__盾__压__力__,_加__强__了__与__外__界__的__联__系__,_增__加__了__收__入__,_促__进__了__互__济__的发展.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流__动__人__口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 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务__工______和____经__商_____
.
8
.
9
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 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 矿地区
特点: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 和流动人口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 商
原因:(1)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2)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 (3)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
读课本图1.19,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迁入量最多的地区是_京__津__唐__、_沪__宁__杭____ 、 _珠__江__三__角__洲_____。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开__发__资__源__,_发__展__边__境__贸__易___________
.
13
表注:表中未反映我国台湾省的情况。现海南省、重庆市的人 口迁移分别包含在广东省、四川省之中。
.
5
.
6
特点:(1)规模比较小,频率比 较低,流动数量较少
(2)自发的迁移少,以国 家有组织、有计划迁移为主。 方向:沿海 内地、边疆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 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 民进入城市。
.
§1.6 中国人口迁移
.
1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紧密相关。

以下是对这些原因的详细论述:1.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特别是对外开放政策,使得沿海地区成为外资投资的热点。

这些地区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和内地人口前往。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地区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吸引力,人口迁移呈现出明显的“东移”趋势。

2. 政策因素:户籍制度的改革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后,户籍政策逐步放宽,允许农村居民在城市落户,这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政府鼓励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3. 教育和就业机会:高等教育的扩张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许多年轻人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迁移到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

同时,城市化进程中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促使他们向城市迁移。

4.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城市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

城市化进程还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5. 社会网络和家庭因素: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社会网络的形成。

早期迁移者在新地区建立的社会联系,为后来的迁移者提供了信息和支持,形成了一种“链式迁移”现象。

此外,家庭团聚也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动力,许多家庭为了团聚而选择迁移。

6. 环境和生活质量: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人口选择迁移到环境更好、公共服务更完善的地区,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这种迁移往往表现为从污染严重、资源紧张的地区向环境友好、生活便利的地区转移。

7.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的经济 到东南沿海的城市 (5)简述这种人口流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地区 (2)珠江三角洲、安徽 湖南、山东、科技、 (2)主要流入的地区是、湖南、山东、科技、思想和文 (1)由农村到城市、由内地省——、——地区,其原因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 简述这种人口流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主要流入的地区是——、 自治区)到东南沿海的城市 由农村到城市、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 简述这种人口流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 主要流入的地区是 由农村到城市 由内地省(自治区 、 其原因是——。 、 (4)发达地区有技术是——等,其原因是 、办企业 这是 (1)20世纪广西、安徽、 等 自治区 发达地区有技术、资金者到内地经商 地区, 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发达地区有技术、 世纪 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4)图中的人口流动也有与主流主向相反的流动, (3)四川、广西 区)是 资金者到内地经商、 。 图中的人口流动也有与主流主向相反的流动, 四川、 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图中的人口流动也有与主流主向相反的流动 四川 (3)主要流出省 长江三角洲 京津唐 贵州 主要流出省(区 主要流出省 就迁出地而言: 经济发展慢, ——。 经济发展快, 是就迁出地而言: ,经济发展慢,收入少 和工矿区 经济发展快 就业机会多, 化等的联系, ,就业机会多,大专院校多 化等的联系 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什么? 农村剩余劳力多, 为什么 。 ,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 农村剩余劳力多 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和当地的人地矛盾。 就迁入地而言: 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和当地的人地矛盾。 就迁入地而言, 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给城市环境 造成巨大压力。 造成巨大压力。
20世纪 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世纪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世纪80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20世纪 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世纪80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世纪80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1、迁移特点 规模小,频率低,数量小 少自发 规模小,频率低,

计划经济、严格的户籍管理 计划经济、
净迁出地区—— 辽宁、山东、上海、 净迁出地区—— 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持平地区——— 2、迁移情况 持平地区——— 西藏 净迁入地区—— 净迁入地区——
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此回答 图1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此回答 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此回答1-2 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 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 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 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 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 对应的期间是 A.Ⅰ期 B.Ⅱ期 Ⅰ Ⅱ C.Ⅲ期 D.Ⅳ期 Ⅲ Ⅳ 2.在Ⅰ期 在 A.人口急剧膨胀 A.人口急剧膨胀 B.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 人口增长停滞 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 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 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 年全国流动 人口超过1. 亿 读图6并分析 并分析: 人口超过 .2亿。读图 并分析:
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3分 ①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分); 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 ②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 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 主要原因: ②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 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出地区; 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 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 和直接结果。(7分 和直接结果。(7分) B.从城市流向乡村 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 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的就业压力; 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经济社会交流 .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
材料二: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8. 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人口 361. 万人。新中国成立以来, 361.1万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人口在不同时 期起伏波动很大,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 期起伏波动很大,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 1960年 是人口急剧增长期,年均增长率高达6 1960年),是人口急剧增长期,年均增长率高达6.30 %,其中迁入人口占了大部分 第二阶段(1960— 其中迁入人口占了大部分; %,其中迁入人口占了大部分;第二阶段(1960—1962 是人口增长低谷期,1961年成为自治区成立以来 年),是人口增长低谷期,1961年成为自治区成立以来 总人口惟一负增长的一年;第三阶段(1962—1973年 总人口惟一负增长的一年;第三阶段(1962—1973年), 是人口持续增长期,人口出现补偿性生育, 是人口持续增长期,人口出现补偿性生育,年均增长 速度为3 17%;第四阶段(1973—现在) %;第四阶段 速度为3.17%;第四阶段(1973—现在),是人口缓慢 增长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向低急剧转变。 增长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向低急剧转变。 (2)试分析内蒙古地区1961年人口负增长的原因。 (2)试分析内蒙古地区 试分析内蒙古地区1961年人口负增长的原因。 年人口负增长的原因 (3)试分析1973年后,内蒙古人口呈缓慢增长的原因。 (3)试分析 试分析1973年后 内蒙古人口呈缓慢增长的原因。 年后, (3)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内 (2)从1959—1961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人口死亡率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 从 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蒙古由过去人口净迁入地区, 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迁出。 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迁出。 蒙古由过去人口净迁入地区,转变为人口净迁出地区
1、迁移特点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多自发性移民 2、迁移方向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省、 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迁移目的 ——务工和经商 ——务工和经商 4、迁移变化 ——上海由净迁出地区变为净迁入地区 ——上海由净迁出地区变为净迁入地区
材料三:内蒙古历来是人口迁移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 材料三:内蒙古历来是人口迁移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 1990年人口普查 流动人口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 1990年人口普查,流动人口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人 年人口普查, 口迁移流向发生了变化。 口迁移流向发生了变化。内蒙古已由过去人口净迁入 地区,转变为人口净迁出地区。内蒙古资源极其丰富, 地区,转变为人口净迁出地区。内蒙古资源极其丰富, 但由于人口的增长,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日趋增强。 但由于人口的增长,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日趋增强。防 止生态环境恶化、城乡环境污染的任务十分艰巨。 止生态环境恶化、城乡环境污染的任务十分艰巨。 (4)内蒙古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所以西部 (4)内蒙古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内蒙古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5)西部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水资源贫乏,试分析其 西部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水资源贫乏, 西部自然环境恶劣 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有限。目前, 环境人口容量有限。目前,西部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已 (5)有人认为开发西部的关键是如何把东部的人口移往 (5)有人认为开发西部的关键是如何把东部的人口移往 经很大,如盲目地将东部人口迁往西部, 经很大,如盲目地将东部人口迁往西部,必将带来西 西部,谈谈你的看法。 西部,谈谈你的看法。 部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部环境的进一步破坏。西部缺少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 不是普通劳动力。因此, 不是普通劳动力。因此,西部开发的关键是把东部的 (4)主要环境问题是:草原退化、沙漠化严重。原因: 主要环境问题是: 主要环境问题是 草原退化、沙漠化严重。原因: 人才、资金吸引到西部,发展西部的工矿业,推动西 人才、资金吸引到西部,发展西部的工矿业, 人口多,草原载畜量过大;人口素质较低, 人口多,草原载畜量过大;人口素质较低,生产方式 部的城市化进程,保护环境, 、政策滞后等 部的城市化进程,保护环境,发展经济 落后,草原破坏严重;相关法规、 落后,草原破坏严重;相关法规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回答: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回答: 根据表1数据,说明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的差异, 根据表1数据,说明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的差异, 试分析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8 试分析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8分) 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 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 表1 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
自然增长率 北京市 河南省 -0.015 0.564 总增长率 5.292 0.562
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河南为正。其原因是 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河南为正。 北京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北京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河南人口出生率高于死 亡率。 亡率。 北京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河南, 北京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河南,其原因是人口的机 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较高; 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较高;两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 率不同反映了两个区域吸纳劳动力的差异。 率不同反映了两个区域吸纳劳动力的差异。
中国人口迁移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1、方向 ——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 秦汉时期 ——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 安史之乱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 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