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第2章化学基础知识

p1
p2
②蒸汽压下降的规律
拉乌尔定律: 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
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值(△p)与
溶液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 △p=K·b(B)
蒸汽压下降公式:△p=K·b(B)
△p :蒸汽压的下降值
K:比例常数 b(B):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n (B ) b (B )= m (A )
(2)沸点升高
p总Vi = niRT
Vi ni pi φi= =x i= = V总 n 总 p总
结论: 体积分数=摩尔分数=压力分数
课本P17:
例题2-1: 在0.0100 m3容器中含有2.50×10-3 mol
H2、1.00×10-3 mol He和3.00×10-4 mol Ne,
在35℃时,各气体分压是多少?总压为多
m (B ) ρ(B )= V
单位:g/L
各种浓度表示方法比较
浓度表示方法 概念∑ 公式 单位
1、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c (B )=
ρ(B )=
b (B )=
n (B ) mol/L V
m (B ) g/L V
n (B ) m (A )
mol/kg
2、质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质量。
凝固点的降低与溶液的质量摩尔 浓度成正比:
△Tf=Kf·b(B)
凝固点降低公式:△Tf=Kf·b(B)
△Tf :凝固点降低数值。
Kf:凝固点降低常数。 b(B):质量摩尔浓度。
(Kf只随溶剂不同而不同 )
例题2-3:
溶解2.76 g甘油于200 g水中,测得凝 固点为-0.279℃,已知水的Kf=1.86 K· Kg· mol-1,求甘油的相对分子质量。
第2章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2.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用来第说2章测明量误测差基量本概念精度的高低,又可分
为:
(1)实际相对误差 实际相对误差定义为
A
(2)示值相对误差
x
A
100%
(2.1-6)
示值相对误差也叫标称相对误差,定义为:
x
x
x
100%
(2.1-7)
第2章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x
如果测量误差不A 大,可用示值A 相对误 x 差 代
差的最大值
xmmxm
(2.1-9)
测量值相对误差γ第x与2章测满量度误差相基本对概误念 差S%的关系:
x= Δ x x × 1 0 0 % = Δ x xx x m m× 1 0 0 % = Δ x m x × 1 0 0 % x x m= ± S % x x m
x
=±S% xm ↓ x↑
测量值x靠近满量程值xm相对误差小
第2章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8.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 • 在保持测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同一被测
量进行的多次测量过程称作等精度测量。
测量条件包括所有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客 观和主观因素如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方法、 测量环境,操作者的操作步骤和细心程度等。 等精度测量的测量结果具有同样的可靠性。
第2章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确地选择测量方 法和测量仪器,以便在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得到理想的测量结果。
第2章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2.1 误差的表示
•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
1.真值A0
•
一个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
客观大小或真实数值称作它的真值。
第2章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 2.指定值As • 一般由国家设立各种尽可能维持不变的
第2章流变学的基本概念

在变形很小的情况下,接近1。
=1+
=-1=(a’-a)/a=(b’-b)/b=(c’-
c)/c
1
是边长变化量与原始长度之比。>0, 试样膨胀;<0,试样被压缩。
体积的变化分数(V/V), V是原始 体积, V是体积的变化量。
V/ V = 3-1=(1+ )3-1=3+32+ 3
第2章 流变学的基本概念
1. 应变(Strain) 1.1 各向同性的压缩和膨胀
在各向同性压缩和膨胀中,任何形状 的试样都变为几何形状相似但尺寸较大的 试样。
以一个立方柱体为例: 起始各边长为a,b,c;膨胀后各边长分 别为a’,b’,c’(如图2-1)。
y
x
z
图 2-1 各向同性膨胀
a’=a =a’/a b’=b =b’/b c’=c =c’/c 1, 试样膨胀;1,试样被压缩; 称为伸缩比; 3则可表示体积的变化。
设n是与分隔面垂直而且方向是向外的 一个单位矢量,这种各向同性的应力可表示
为:
tn=-np
式中:p为压力。各向同性的应力也叫静压 力。
讨论一个无限小的体积单元在x轴上的 力。作用在右侧面上的力fxr为:
fxl=-nrPA
图 2-8 各向同性压缩时力的平衡
式中,nr为单位矢量,方向与右侧面垂直。 作用在左侧面的力fxr为:
图 2-3 简单剪切实验
=w/l=tan 称为剪切应变。如应变很小,可近似认为
= 对液体而言:
d / dt
2. 应力(Stress) 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称之为应力。
t=df/ds 由于力是均匀的,应力可表示为t=f/s。
3. 应力的分量表示法和应力张量
第二章__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2.3 可靠性尺度
表示产品总体可靠性水平高低的各种可靠性指
标称为可靠性尺度。
2.3.1 可靠性概率指标及其函数 1.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
可靠度可定义: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 定功能的概率,通常以“R”表示。考虑到它是时间的函数,又 可表示为R(t) ,称为可靠度函数。 如果用随机变量T表示产品从开始工作到发生失效或故障的 时间,则该产品在某一指定时刻t的可靠度为:
tr
r
失效率是产品可靠性常用的数量特征之一,失效率愈高,则 可靠性愈低。失效率的单位用单位时间的百分数表示。例如:
1 -1。比如,某型号滚动轴承的失 效率为 % 10 3 h 1 , km,次 λ(t)=5*10-5/h,表示105个轴承中每小时有5个失 效,它反映 了轴承失效的速度。
f (t ) F (t ) R(t ) f (t ) d ln Rt (t ) R(t ) R(t ) R(t ) 1 F (t ) dt
0 R(t ) e
( t ) dt
t
——可靠度函数R(t)的一般方程
说明:
(1)R(t),F(t),f (t),λ(t)可由1个推算出其余3个。 (2)R(t),F(t)是无量纲量,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f(t), λ(t)是 有量纲量。 当λ(t)为恒 定值时:
① 早期失效
一般为产品试车跑合
λ(t )
早期失效期
偶然失效期
阶段。由于材料缺陷、制造工艺缺 陷、检验差错等引起。出厂前应进 行 严格的测试,查找失效原因,并 采取 各种措施,发现隐患,纠正缺 ② 正常运行期
损耗失效期
机械产品
λ=常数
电子产品
tm t
第2章 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
研究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换, 研究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换 , 依据热力学 第一和第二定律, 第一和第二定律,前者揭示了在能量传递和转换 过程中能量数量的守恒关系, 过程中能量数量的守恒关系,后者阐明了能量不 但有“数量”的多少问题, 但有“数量”的多少问题,而且有品质的高低问 题。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 术语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 术语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
(4)绝热系
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5)孤立系
与外界无任何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热力系。 与外界无任何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热力系。
(6)热源
与外界仅有热量的交换, 与外界仅有热量的交换,且有限热量的交换不引 起系统温度变化的热力系统。根据热源温度的高低和 起系统温度变化的热力系统。 作用,又可分为热源和冷源。 作用,又可分为热源和冷源。
(四)状态方程式
热力系的各状态参数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系统 热力系的各状态参数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系统 的某一宏观特性, 这些参数并不都是独立的。 的某一宏观特性 , 这些参数并不都是独立的 。 状 态公理指出, 对于简单可压缩系, 态公理指出 , 对于简单可压缩系 , 只要给定两个 相互独立的状态参数就可以确定它的平衡状态。 相互独立的状态参数就可以确定它的平衡状态。 状态方程式:F ( p, T , v) = 0 ,具体形式取决于工 状态方程式: 质的性质。 质的性质。 对于只有两个独立参数的热力系,可以任选两 对于只有两个独立参数的热力系, 个参数组成二维平面坐标图来描述被确定的平衡 状态, 这种坐标图称为状态参数坐标图 状态参数坐标图。 状态 , 这种坐标图称为 状态参数坐标图 。 如 , 压 容图、温熵图等等。 容图、温熵图等等。
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
研究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换, 研究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换 , 依据热力学 第一和第二定律, 第一和第二定律,前者揭示了在能量传递和转换 过程中能量数量的守恒关系, 过程中能量数量的守恒关系,后者阐明了能量不 但有“数量”的多少问题, 但有“数量”的多少问题,而且有品质的高低问 题。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 术语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 术语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
(4)绝热系
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5)孤立系
与外界无任何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热力系。 与外界无任何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热力系。
(6)热源
与外界仅有热量的交换, 与外界仅有热量的交换,且有限热量的交换不引 起系统温度变化的热力系统。根据热源温度的高低和 起系统温度变化的热力系统。 作用,又可分为热源和冷源。 作用,又可分为热源和冷源。
(四)状态方程式
热力系的各状态参数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系统 热力系的各状态参数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系统 的某一宏观特性, 这些参数并不都是独立的。 的某一宏观特性 , 这些参数并不都是独立的 。 状 态公理指出, 对于简单可压缩系, 态公理指出 , 对于简单可压缩系 , 只要给定两个 相互独立的状态参数就可以确定它的平衡状态。 相互独立的状态参数就可以确定它的平衡状态。 状态方程式:F ( p, T , v) = 0 ,具体形式取决于工 状态方程式: 质的性质。 质的性质。 对于只有两个独立参数的热力系,可以任选两 对于只有两个独立参数的热力系, 个参数组成二维平面坐标图来描述被确定的平衡 状态, 这种坐标图称为状态参数坐标图 状态参数坐标图。 状态 , 这种坐标图称为 状态参数坐标图 。 如 , 压 容图、温熵图等等。 容图、温熵图等等。
同位素海洋地球化学-第2章 同位素基本概念

18O / 16 Ost
13C
16
12C14C
课堂练习题1
1、对于氧同位素,常用的标准有2种,一种是大洋平均水, 其18O/16O VSMOW =2.0052×10–3 ,另一种是拟箭石碳酸钙, 其18O/16O VPDB =2.0672×10–3 现有湖光岩某水样,其18O/16O = 1.995×10–3 ,求该水样
一种元素可由不同数量的同位素组成。自然界中同位素最多 的是Sn元素,有10个同位素:
112,114,115,116,117,118,119,120,122,124Sn 自然界也存在只有一种同位素单独组成的元素: Be、F、Na、P等27种。其余大多数由2~5种同位素组成。
13C
12C14C
2.质谱仪测定:
:
δ34S(‰)=[((34S/32S)样/(34S/32S)标)-1] ×1000 习惯上把微量(较小相对丰度)同位素放在R的分子上,这样可以
从样品的δ值,直接看出微量同位素比标准样品是富集了,还是贫化
了。
δ>0表示34S比标准样品是富集了;
δ<0表示34S比标准样品是贫化了。
13C
12C14C
4)同位素标准样品
使用较少
13C
15
12C14C
同位素δ值:样品的同位素比值相对于标准 物质同位素比值的千分值(parts per thousand, per mil, ‰)
( Rsa / Rst 1)1000 ( 1)1000
Rsa:样品(sa)的同位素比值;Rst:标准物质 (st)的同位素比值
18O 18O / 16 Osa 18 O / 16 Ost 1000
δ的大小与采用标准有关;统一标准才能相 互比较
第2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23
§2-4 经济模型与分析方法
经济理论: 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 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 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 实的经济事物所进行的系统的描述. 实的经济事物所进行的系统的描述. 经济理论的建立, 经济理论的建立,是对一些非基本因素进 行舍弃, 行舍弃,就经济事物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进行研究, 进行研究,使得经济理论能够说明经济事物的 主要特征和相关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主要特征和相关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 1 ) 内生变量 : 在经济模型中 , 模型所要决 内生变量: 在经济模型中, 定的变量. 定的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 ) ( 2 ) 外生变量 : 由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 外生变量: 定的已知变量. Variables) 定的已知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 ( 3 ) ( 模型 ) 参数 : 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 , 模型) 参数: 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 也可以理解成可变的常数. 也可以理解成可变的常数. 问题: 如果把模型参数看作是变量的话, 问题 : 如果把模型参数看作是变量的话 , 它 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2
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 **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 ** (3)相关商品的价格 ** (4)消费者的偏(嗜)好 ** 消费者的偏( (5)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 (6)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7)政府的消费政策
3
需求的表达之一: 需求的表达之一:需求表
价格— 价格—数量组合 A B C D E F
P D
S′ S E′ E
S〃
讨论:均衡价格, 讨论:均衡价格, 数量变化与供给变 动的关系? 动的关系? 同样的方法, 同样的方法 , 可分析需求 曲线) ( 曲线 ) 变动 的结果. 的结果.
§2-4 经济模型与分析方法
经济理论: 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 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 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 实的经济事物所进行的系统的描述. 实的经济事物所进行的系统的描述. 经济理论的建立, 经济理论的建立,是对一些非基本因素进 行舍弃, 行舍弃,就经济事物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进行研究, 进行研究,使得经济理论能够说明经济事物的 主要特征和相关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主要特征和相关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 1 ) 内生变量 : 在经济模型中 , 模型所要决 内生变量: 在经济模型中, 定的变量. 定的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 ) ( 2 ) 外生变量 : 由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 外生变量: 定的已知变量. Variables) 定的已知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 ( 3 ) ( 模型 ) 参数 : 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 , 模型) 参数: 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 也可以理解成可变的常数. 也可以理解成可变的常数. 问题: 如果把模型参数看作是变量的话, 问题 : 如果把模型参数看作是变量的话 , 它 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2
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 **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 ** (3)相关商品的价格 ** (4)消费者的偏(嗜)好 ** 消费者的偏( (5)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 (6)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7)政府的消费政策
3
需求的表达之一: 需求的表达之一:需求表
价格— 价格—数量组合 A B C D E F
P D
S′ S E′ E
S〃
讨论:均衡价格, 讨论:均衡价格, 数量变化与供给变 动的关系? 动的关系? 同样的方法, 同样的方法 , 可分析需求 曲线) ( 曲线 ) 变动 的结果. 的结果.
第二章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

造原有的老系统,使其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2、从系统工程与一般工程的区别上理解系统工程
从系统工程与一般工程的区别上看,系统工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1) 研究对象的综合性 系统工程不把研究局限在某一特定范畴。它可以把工程作为对象,但各种自然现象、生 态群体、社会现象,人类的、社会的等等也都是它的研究对象. 2〉应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系统工程应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如同一般工程 学那样,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自然科学,而且对控制论、信息论、管理科学、工程技 术学科、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以至一些边缘科学也要加以综合运用。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第二章 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定义
1、从字义上理解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包括系统与工程两个方面,既要从系统看工程,又要从工程看系统,前者指
的是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工程问题。而后者是指用工程的方法去建造系统。形象 地说,工程通常指硬件建设和措施,系统方法常比作软件.这两方面的结合,就使传统的工 程增加了内容。
6、方案决策
有时,最优方案可能有儿个,或者除了定量目标外,还要考虑一些定性目
标。这时必须根据全面的要求,最后决策一个或几个方案试行。
7 、实施计划
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具体实施整个计划。如果实施中比较顺利或者遇 到困难不大,略加修改即可实施,那么整个步骤即告一段落。 有时则会遇到较多的问题,就有必要回到前面所述逻辑步骤中认为需要的节 运输系统工程含义及内容
一、含义 1 对象:运输活动 2 方法: 系统工程 3行为: 规划计划,协调与控制 4目的: 获得最佳效益 含义:以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整个运输活动为对象,运用系统工程的原则和方 法,为运输活动提供最优规划和计划,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控制,并使之获得 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组织管理方法。 二、内容 包括了:运输系统分析,运输系统预测,运输系统的优化,运输系统的 综合评价与决策,运输系统的模拟。 1 运输系统分析:运输系统目的,结构,性能以及环境分析 2 运输系统预测:运输系统预测意义,运输系统常用的预测方法 3 运输系统优化:网络计划评审技术 4 运输系统综合评价:讨论意义,运输系统单项指标的评价,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的制定,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曲线 表示,即以表示效应强度的单位或表示反应 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 标,绘制散点图所得到的曲线 曲线有以下三种形式:
1、S形曲线
100
75
反 应 率 50 (%)
25
0
剂量
图2-1 剂量-反应曲线(对称S形曲线)
毒物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与机体接触 或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物 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干扰或破坏机体的 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功能 或器质性的损害(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 命。
2.毒素(toxin)
毒素是一类特殊的毒物,是由活的 机体产生的,其化学结构尚不完全清楚 的毒物
7.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是指由遗传所 决定的特异性体质对某种毒物的异常反应性。
第二节 毒性作用特征
一、剂量、效应与反应 二、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三、时间-反应关系
一、剂量、效应与反应
1. 剂量(dose):
大多数毒物的毒性作用强度,取决于作用部位,或受体部位 的毒物浓度。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外剂量);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内剂量); 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靶剂量) 可用㎎/㎏、㎎/L、㎎/m3来表示。由于被吸收进入机体靶器 官的量不易测定,故剂量一词,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 触的量。
反应率与概率单位对应关系
反应率 (%)
0.1 2.3 15.9 50.0
概率 单位
2 3 4 5
反应率 (%)
84.1 97.7 99.9
概率 单位
6 7 8
7 概6 率5
单
位4
3
死90 亡70 率50
30
%
10
死 20
亡 15
频 率
10
5
%
a
84.1
50
b
15.9
c
-2s -s x +s +2s
由此可见,“效应”仅涉及个体,即一个 动物或一个人;而“反应”则涉及群体,如一 组动物或一群人。“效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 来表示其强度;“反应则以百分率或比值表 示。
二、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是指化学物质作用于机体的 剂量与引起某种生物学效应的强度之间的相 关规律。
剂量与作用关系示意图
效应
无 (最 效 阈小 量 剂有
量效 )量
有效作用
中毒 作用
致死作用
常用量
中毒量
(治疗量)
( 极 量 )
最 大 有 效
最 小 中 毒
量量
最 小 致
致 死 量
死
量
剂量
二、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外源化学物作用于机体的不同 剂量与其引起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相关规律。 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最基本概念之一, 也是研究毒物的最基本条件。如果某种毒物引起机 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一般就存在明确的剂量-反 应关系(过敏反应例外)。
量效应: 质效应:
一、剂量、效应与反应
3. 反应(response)
系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后,表现质效应的 个体数量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以百分比或比 值来表示。 生物学反应常以:死亡率、发病率、阳性率等表 示,为质化效应(quantal effect)或称计数资料。
一、剂量、效应与反应
一、剂量、效应与反应
暴露→吸收剂量→靶剂量→生物学效应 因此,在论述剂量时必须同时注明染毒途径。
Ⅰ型
无效应(无害)→毒效应→致死效应 剂量增加
Ⅱ型
无效应(无害)→有益效应→毒效应→致死效应 剂量增加
一、剂量、效应与反应
2. 效应(effect)
即生物学效应:指动物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外源 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效应。 毒效应分为二大类:
剂量图2-2 S形Fra bibliotek量-反应曲线向直线的转换
7
死 亡 率6 概 率 单5 位
4
3
95 90
B
死
A 80
亡
率
60 概
率
尺 40 度
20 40 60 80 100
20
10 5 1 200 400 600 剂量
图2-3 两种化学物质的毒性比较
2、抛物线
死 亡 率
A
D
有 害
正致
B
常 死 缺乏症
安全
C
中毒
第三节 常用毒性参数与安全限值
一、致死剂量 (lethal dose,LD)
1、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 指外源化学物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
剂量。
2、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 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 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是根据实验数据,经 数理统计计算获得。 LD50的数值与毒物的毒性大小呈反比。
2. 可逆或不可逆毒性
(1)可逆毒性(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接触后 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2)不可逆毒性(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接 触后其毒性作用依然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 用进一步加深。
3. 速发毒性和迟发毒性 (1)速发作用(immediate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 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引起的毒性,又称 为即刻毒性。
如沙林、一氧化碳、氰化物引起的急性中毒。 (2)迟发毒性(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 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过一定时间才出现的毒 性作用,又称为延迟性毒性。
如致癌物,己烯雌酚,有机磷农药中毒。
4. 按毒性作用性质分类:
(1)一般毒性作用:指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范 围内经一定的接触时间、按照一定的接触方式,均 可能产生的某些毒作用,如急、慢性作用。
毒素分类:
植物毒素 动物毒素 霉菌毒素 细菌毒素
phytotoxin zootoxin mycotoxin bacterial toxin
其中细菌毒素又可分为:
内毒素 endotoxin
外毒素 exotoxin
二、毒物的种类
(一)毒物
1. 食品中污染,包括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毒素等,如 龙葵素、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等。
第二章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毒物与毒性 第二节 毒性作用特征 第三节 常用毒性参数与安全限值
第一节 毒物与毒性
一、毒物的定义 二、毒物的种类 三、毒性的定义 四、选择性毒性 五、毒性作用及其分类
一、毒物的定义
1. 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 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 为毒物(toxicant or poison)。
死亡 临床中毒 亚临床改变 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效应谱
(二)按毒物作用于机体后表现分为:
1. 局部或全身毒性
(1)局部毒性(local effect)是指某些毒物在机体 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2)全身毒性(systemic effect)是指毒物被机体 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选择毒性反映了生物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 性。
靶器官:甲基汞、镉;DDT存在脂肪,发挥在 别处。 效应器官不等同于靶器官。如马钱子碱中毒。
五、毒性作用及其分类
(一)毒性作用 (二)毒性分类
(一)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toxic effect):是指化学毒物本 身或代谢产物在靶组织或靶器官达到一定数 量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对动物机体所 引起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效应,毒性作用又 称毒作用或毒效应。
致死
剂量
图2-4 抛物线形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A:致死的最低剂量
B:适合健康的最低剂量
C:适合健康的最高剂量 D:不致死的最高剂量
3、直线关系
反 应 率
亚 临 床 症 状
临 床 症 状
致 死 曲 线
剂量
图2-5 三种不同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三、时间-反应关系
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不仅仅是剂量反应关 系,还与毒物引起机体出现某种反应的时间 有关,即时间-剂量-反应关系(time-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TDRR)。 其数学特征和曲线性质十分复杂,还需深入 研究。
(二) 潜毒物
1、日用化学品:如化妆品、洗涤用品、家庭卫生 防虫杀虫用品等。
2、食品添加剂:包括天然的以及各种食品添加 剂,如糖精、食用色素和防腐剂等。
3、工业化学品:包括生产时使用的原料、辅助剂 及生产中产生的中间体、副产品、杂质、废弃物和 成品等。
(二) 潜毒物
4、农用化学品:包括农药、化肥、除草剂、植物 生长调节剂、瓜果蔬菜保鲜剂和动物饲料添加剂 等。
(2)特殊毒性作用:包括过敏性反应;特异体质 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5.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allergic reaction)也称为过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难有剂量-反应关系,变态反应 从毒理学角度可视为一种有害反应。
6. 耐受性
耐受性是生物体对毒物毒性作用的反应降低。它是 由于暴露的生物体以前接触过该毒物或结构类似的 毒物。
5、医用化学品:包括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化 学物质,如医用消毒剂、兽用药物、改善畜禽生产 性能和提高产量的各种饲料药物添加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