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古代避讳
古人避讳字的八种方法

古人避讳字的八种方法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
在某些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相对低地位或阶级的人直呼相对高地位或阶级的人姓、名、字、号是不合礼仪的,为了合乎礼仪,用词必须有所改变。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现在虽然已经不讲究这些避讳习俗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时尽量不取同父辈或祖辈同名或同音的字作为名字。
由于避讳的影响,现在的东亚人还是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为不敬,所以会特别注意亲属称谓。
以下为古人避讳字的八种方法:第一: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
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
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第二: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史记》作,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
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古人避讳字有八种方法第三: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第四: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
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古人拆字以避讳第五:删字。
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
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改为萧渊。
第六: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用形似字以避讳第七:改读。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读音。
第八:增加偏旁,构成新字。
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就能明白,为什么有些古人字画看不懂了吧!=====================================礼记(资料图图源网络)避讳制度起于周礼,但周代为防止避讳扩大化,仍作了种种限制,如“诗书不讳,临文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等等。
汉字与避讳

杜甫诗中无“闲”字
日常闲谈或行文用字时,要求回避父祖以及所有长辈 的名字(尊宗敬祖观念、封建伦理道德) 司马迁父名谈,«史记»中将“谈”改为“同” 杜甫父名闲,杜诗中没有“闲”字 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 , 李贺为避“晋”之嫌名 “进”, 终生不得考进士。 ( 《旧唐书·李贺传》 : ( 李贺)父名晋肃,以是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辩》 , 贺竟不就试。 )
目 录 一、避讳分类 二、避讳的用字艺术
三、古代避讳对汉字的影响 四、总结
一、避讳分类
以 地名:楚-荆 (秦始皇父亲子楚) 人名:王昭君-王明君 (晋文帝司马昭) 人姓:庄周-严周 (汉明帝刘庄) 物名:薯蓣-山药 (宋英宗赵曙) 干支名:丙-景 (唐高祖的父亲名昞) 节气名:启蛰-惊蛰 (汉景帝刘启) 书名:«春秋»-«阳秋» (晋朝赵太后名阿春) 山水名:玄武湖-元武湖 (康熙名玄烨) 官名:名部尚书-户部尚书 (唐太宗名世明) 菩萨名: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
二、避讳的用字艺术
笔画或字体变动 改字 使用“曲语”
笔画或字体变动 书写缺笔
改字:
1.改用形近字
2.改用同义字
( 苟-荀
(代-世
丁-千)
盛饭-添饭)
3.改用同音字
4.另造他字
(元来-原来)
曲语(比喻、借代、美言、贱言、巧言、轻言、反言、拆字、
算数、铺陈、空字)
三、古代避讳对汉字的影响
1.缺字 2.出现新的多音字 3.产生异体字 4.造成大量别字 5.出现新义项 6.出现新造字
参考文献: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修订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 李梵 «汉字的故事» 暴希明 «汉字文化论稿» 郑州大学出版社 杨寒梅 «图说汉字五千年» 武汉出版社 王彦坤 «历代避讳字汇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年 陈垣 «史讳举例»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年
(三)避讳方法

(三)、避讳方法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
在封建社会,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不能直呼、直书其名,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
避讳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改字、空字和缺笔。
1、改字法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改字法。
所避之字称为讳字,改用的字称为避讳字。
如:①《汉书》“邦”→“国” 。
为避汉高祖刘邦之讳。
②《太素》“太渊穴”→ “太泉穴”。
为避唐高祖李渊讳。
2、空字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则空其字而不写,或用空围“□”、“某”、“讳”来代替,叫做空字法。
如:陶弘景→陶景《新修本草》卷十七《葡萄》:“陶景言用藤汁为酒,谬矣。
”这是避唐高宗太子李弘名讳而删去“弘”字。
《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其中“某”指“启”,讳以景帝刘启之名。
3、缺笔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多为最后的一二笔,叫做缺笔法。
(四)、度量衡中国很早就有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以后为历代社会所沿用。
度量衡是度、量、衡的合称。
度指长度。
量指容量。
衡指重量。
1、度基本单位是尺。
常用的“五度”:引、丈、尺、寸、分。
(《汉书•律历志》)进制: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其他古单位:仞、寻(均等于8尺)。
厘(1/10分)、毫(1/10厘)、丝(1/10毫,宋前作秒)、忽(1/10丝)。
2、量基本单位是升。
常用的“五量”:斛、斗、升、合、龠。
(《汉书•律历志》)进制:1斛=10斗(宋后改为5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
其他古单位:石,本为重量单位,120斤,秦汉后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1石=1斛)。
勺(1/10合),撮(1/10勺)。
注:斛(hú胡),合(gě葛),龠(yuè月),石(dàn旦)3、衡基本单位是斤。
常用的“五权”:石、钧、斤、两、铢。
(《汉书•律历志》)进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摘要: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
古人们利用汉字避讳,而同时避讳对汉字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避讳避讳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了避讳的事例,并且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代。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社会解体,才逐渐地废弃了这种文化现象。
在《辞海》中,对避讳的解释是:“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
”古人因避讳之制盛行,对于运用汉字进行避讳有着很多的研究。
一、古代避讳的种类古代的避讳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记述有把“失火”说成“走水”的事:“贾母等听了, 忙问怎么了,丫环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 不相干, 已经救下去了。
’”按阴阳五行水能克火,“虽是救下去了”还得避免说出“火”字, 以避凶图吉。
憎讳是指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讳言、讳用其名的。
《文献征存录·卷一》:“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
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是敬讳。
如汉高祖名邦,因“邦家”一词中的“邦”字和高祖名同形,汉人便将“邦家”改为“国家”,“国家”一词沿用至今。
狭义的避讳便是指敬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敬讳又分为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比如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
唐王朝国姓为李,《酋阳杂俎·卷一七》:“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至于家讳便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比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他作《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14 文字禁忌

在古代,不但言谈举止有避讳,连书写文字都有避讳。
这种避讳主要体现在对人名书写的避讳上。
主要有“国讳”、“家讳”、“圣讳”三种形式。
一、国讳,即避讳当朝皇帝的名字。
人们认为直呼皇帝的名字是大不敬,甚至连书写时都不能书写皇帝的名字,也有人因此坐牢的,可见当时对国讳是很重视的。
如秦始皇名“嬴政”,秦历中便改“正月”为“端月”。
宋朝的国讳尤其厉害,皇帝的七世祖以上的祖宗名字,都得避讳。
二、家讳,即避讳自家父母祖先的名字。
作为小辈,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要回避。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在《史记》里,便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名,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写道她母亲的名字时也采取了避讳的办法。
三、圣贤讳,就是避讳圣贤的名字,是为了表示尊敬,主要指避讳圣人孔子。
孔子名“丘”,宋朝时读读书人读到“丘”字时,要念成“某”字,清朝时,天下姓“丘”的人,全都要加耳字旁改姓“邱”,而且还要读成“七”字。
避讳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改字,即不用避讳字,另选他字代替。
(一)改姓。
汉宣帝名“询”,荀与询同音,“荀”姓改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唐玄宗名“李隆基”,姬与基同音,“姬”姓都被迫姓了“周”。
(二)改名。
汉光武帝名“秀”,为避秀字讳,改“秀才”为“茂才”;东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把“王昭君”改名“王明君”;唐太宗名“世民”,为避讳,“世”都改为“代”,“民”都改为“人”。
(三)改地名。
汉文帝“刘恒”,因讳将“恒山县”改为“常山县”;南京本名“建业”,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建业时,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四)改物名。
节气“惊蛰”,先秦时叫“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清初,为避康熙(玄烨)之讳,常与生地配伍的中药“玄参”改叫“元参”。
(五)换用近义字:如:正月改为端月,邦改为国,避刘邦之讳。
治改为理,避高宗李治之讳。
汉字与避讳文化..

晋代规定:‚父祖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 (《晋书· 江统传》)《唐律· 职制篇》规定:‚诸府 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同居之者,徒一年。‛
避偏讳
对于二字之名,先秦时也只须避免二字连用, 无须每字避讳。如孔子母亲名徵在,孔子只要 ‚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均不为犯讳, 即所谓‚二名不偏讳‛(《礼记·曲礼上》)。 到了唐代,二字之名也须避‚偏讳‛。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宗将民部尚书改为礼 部尚书;唐官修《隋书》、《南史》、《北史 》等史书时将诸史中的‚世‛改为‚代‛, ‚民‛改为‚人‛。
憎讳
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 讳言、讳用其名的,这是憎讳。
唐肃宗时,改易了带‚安‛字的郡县名:安
定郡改为保定,安化郡改为顺化,同安县改为 桐城。
深圳地名的演变
宝安(东晋331年)
东莞(唐肃宗757年) 避安禄山名讳而改 新安(明1573)‚革故鼎新,转危为安‛ 宝安(民国1913)
深圳(1979)
二、避讳的方法
2、以其他汉字代替。
(1)以同义(近义)字或反义之字代替。西汉孝昭帝名 刘弗,时人遇‚弗‛字,便以‚不‛字代替。汉安帝名 庆,当时的庆氏就改用同义的‚贺‛字为姓。 (2)以同音或音近之字代替。东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名良, 时人便 以‚梁‛字代‚良‛。司马迁父名谈,他作《 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 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 (3)以形似之字代替。唐高祖李渊父名昺,就避嫌名 ‚秉‛,因此,《北史》中的很多‚秉‛字就用形似的 ‚康‛字代替。如《北史· 崔鉴传》改‚崔秉‛为‚崔 康‛,《王思政传》将思政世南《游宦纪闻》卷 九记载: ‚‘民’则易而从‘氏’, ‘昬’、‘愍’、‘泯’之类,至今犹或 从‘氏’也。‛ 昬 昏
关于汉语汉字与避讳文化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汉语汉字与避讳文化的研究报告范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汉语汉字与避讳文化的研究报告》摘要:汉语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避讳文化则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四:避讳制度

汉字与古代避讳制度文字本来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它是描摹事物、表达思想和记录语言的符号。
因此,本应属于全民族所有成员。
但是,在中国这一有着悠久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为了显示权威和尊严,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出现了由于某些字是最高统治者名字使用过的,于是就不准平民百姓再使用的极不公平的专制现象。
这种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避讳制度。
所谓“讳”,旧时代称死去了的帝王、圣人或祖宗尊长的名。
讳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犯讳就是一种亵渎和犯上的行为。
因而凡是帝王、圣人或祖宗尊长名中使用过的字,后代和其它人就不能再使用,在交际中也不能直言其名,而要改变说法。
避讳,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与迷信有直接的关系。
弗洛伊德曾从巫术的角度论述说:“在原始氏族的观念里,人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所以当一个人获知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灵魂的名字时,他同时也将得到它的一部分力量。
”弗雷泽也曾说过:“如果敌人知道了自己名字就会运用巫术加害自己。
”“许多未开化的民族把自己的名字看作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
”(《金枝》)到了文明时代,就演变为对权威及祖宗神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伦理观念。
通过改换文字的方式来达到避讳的目的,是中国所特有的,它取决于避讳的本质属性和中国文字的特点而决定的。
避讳肇端于周代,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直至民国前夕,流传近三千年之久。
这种用改换文字的方式来达到避讳的目的,由于要避讳,所以,每每要把此前文献中的帝王名、祖先名或其它物名的用字加以改换。
其结果,给文献的正常流布造成许多混乱,流弊极大。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
”“文字迷信一旦与皇权崇拜相结合,那就变成一股又吓人又惑人的封建势力:皇权崇拜赋予文字迷信一尊严性,文字迷信又增添皇权崇拜的神秘性。
……”弗洛伊德曾分析过原始民族中禁忌的情形说:“禁忌的来源是归因于附着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种特殊神秘力量(玛那),他们能够利用无生命的物质作媒介而加以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深圳大学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BRH )成果。
[作者简介]卞仁海,男,河南信阳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对外汉语系讲师,语言学博士,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汉字与古代避讳○卞仁海(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对外汉语系,广东 深圳 518060)[摘 要] 古代避讳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存现了两千多年的社会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
一方面,汉字所包含的大量信息被用来发展为避讳;另一方面,避讳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汉字的使用造成影响。
[关键词] 汉字; 避讳; 关系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8)07-0043-02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源远流长。
《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可见早在周代就有避讳之制。
自兹以降,避讳之风愈演愈烈,其盛于唐宋,延及清末。
古代避讳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存现了两千多年之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
一方面,汉字所包含的大量信息被用来发展为避讳;另一方面,避讳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汉字的使用造成很大影响。
一、因汉字而讳避讳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封建王权和宗法制度在语言文字上的体现。
因此,汉字的形、音、义等三要素所蕴涵的大量信息往往就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从而发展成避讳。
1.因汉字的构件而讳。
有些汉字可以拆分为若干部件,其中有些部件含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从而被发展为避讳。
如唐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含有部件“世”、“民”的汉字多用形似的部件加以代替。
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九记载:“‘世’字因唐太宗讳世民,故今‘牒’、‘葉’、‘棄’皆去‘世’而从‘云’。
‘漏泄’、‘缧绁’又去‘世’而从‘曳’。
‘世’之与‘云’,形相近;与‘曳’,声相近。
若皆从‘云’,则‘泄’为‘沄’矣,故又从‘云’,而变为‘曳’也。
”又云:“‘民’则易而从‘氏’,‘昬’、‘愍’、‘泯’之类,至今犹或从‘氏’也。
”明清时期,统治者还利用汉字的构造大兴文字之狱。
如明时有位僧人呈了一首《感恩诗》给朱元璋,诗中有云:“殊域及字惭,无德颂唐尧。
”朱看后便说:“汝用‘殊’字,是谓我朱歹也。
”随后就将僧人杀害。
这里朱元璋就是利用汉字的构件强说字义。
清雍正时查嗣庭主持江西考试,出了“维民所止”的题目,有人告发说,维、止是“雍正”的去头,最终雍正治了查嗣庭的罪。
2.因汉字字形相同或相似而讳。
在古代,如果只避和君主或尊长之名的同形之字,叫避正讳。
如汉高祖名邦,因“邦家”一词中的“邦”字和高祖名同形,汉人便将“邦家”改为“国家”,“国家”一词沿用至今。
“罪”字本作“辠”,因“辠”字形似“皇”字,秦始皇时为避自己的名讳,就将“辠”改为本义为鱼网义的“罪”字。
3.因汉字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讳。
汉字有很多字音相同或相近,在古代,如果连忌讳字的同音字或音近字也要回避,叫避嫌名。
如隋文帝的父亲名忠。
隋人不仅要避“忠”字,同音的“中”字也要回避。
如《齐东野语》卷四记载:“隋文帝父讳忠,凡郎中皆去‘中’字。
”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李贺为避“晋”之嫌名“进”,终生不考进士。
后晋高祖名敬瑭,时人就回避“敬”之嫌名“镜”和“竟”,如《册府元龟》卷三载:“天福七年,刺改合州石镜为仙览,复州竟陵为景陵。
”4.因字义而讳。
有些汉字的字义因具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统治者或强解汉字字义、或曲解多义字,从而形成避讳。
《论语・阳货》有“恶紫之夺朱也”,清代沈德潜化用该典作《咏黑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乾隆发现后把“朱”字曲解为“朱氏王朝”,此时沈已早死,但乾隆还是戮其尸以解愤。
清代吕留良有诗“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因“清”、“明”二字多义,吕氏就被猜疑有不满本朝倾向亡明之心。
—34—语文学刊 2008年第7期二、古人利用汉字进行避讳的方法古人利用汉字进行语讳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省缺笔画。
即遇到须避讳的字,书写时省写笔画。
这种方法起于唐代。
陈垣《史讳举例》卷一:“避讳缺笔,当起于唐高宗之世。
”据《红楼梦》第二回记载,黛玉母亲名贾敏,因此,黛玉“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2.拆字。
就是为避某字,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加以称说,或只取其中的一个部件加以使用。
如宋神宗名赵顼,为避顼之嫌名旭,(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旭”字写成“从日从九”。
北魏孝明帝名诩,时人尉诩便改名作“羽”;后晋高祖名敬瑭,当时的敬氏便改姓“文”或姓“苟”。
3.以其他汉字代替。
以“讳”或“某”字替代。
明成祖名朱棣,明代典籍《朝野汇编》不敢直接写“棣”字,而用“讳”字代替。
《朝野汇编》:“建文元年十一月初九日,燕王称名上书,奏为父报仇事:‘臣讳稽首顿首’云云。
”其中“讳”字代替的就是“棣”字。
以同义(近义)字或反义之字代替。
西汉孝昭帝名刘弗,时人遇“弗”字,便以“不”字代替。
《左传・文公二年》:“夏父弗忌”,而《汉书・古今人表》则作“夏父不忌”。
《论语・阳货》:“公山弗扰”,而《汉书・古今人表》则作“公山不狃”。
汉安帝名庆,当时的庆氏就改用同义的“贺”字为姓。
以同音或音近之字代替。
东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名良,时人便以同音的“梁”字代“良”。
司马迁父名谈,他作《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李谈为“李同”。
以形似之字代替。
唐高祖李渊父名昺,就避嫌名“秉”,因此,《北史》中的很多“秉”字就用形似的“康”字代替,如《北史・崔鉴传》改“崔秉”为“崔康”,《王思政传》将思政子“王秉”写作“王康”。
4.把须避讳之字写成草书。
《朱子语类》卷一三八所谓:“见人名讳同,不可遽改,只半真半草写之。
”即是这种情况。
5.将避讳字和他字连写。
李延寿《北史》中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张大渊写作“张”,即是此类。
6.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
如清人景日昣父名星,景日昣在他所撰的《说篙》中说:“集中‘星’字,先子讳也,变笔为‘日生’。
”三、古代避讳对汉字的影响1.造成残缺字。
利用省缺笔画来避讳造成很多残缺字,古籍中因省缺笔画造成的残缺字非常多,原因就是用缺笔来避讳简便易行,而且由残缺字也较容易联想到本字,字义被误解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
2.出现新的多音字。
古代读书人在读到孔子的名—“丘”字时读“m ǒu ”,但“丘”字用于地名或其他地方时仍读本音。
汉代诸侯国鲁有个地名叫蕃县,但因鲁相陈逸的父亲名蕃,国人为避讳,将县名读为“皮”,于是“蕃”就有了“皮”的新读音。
3.产生异体字。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九:“汉以火德王,都于洛阳,恶水能灭火,遂改‘洛’为‘雒’,故今惟经书作‘洛’,而传记皆作‘雒’矣。
”“雒”本为鸟名,但汉代讳“洛”为“雒”,比如把“洛水”又写作“雒水”,此时“洛”和“锥”就成了异体字。
4.造成大量的别字。
明光宗名常洛,明人为避其名讳,当时所刊印的书籍中出现了“尝伯”、“奉尝”、“天尝”、“伦尝”、“纲尝”、“寻尝”、“尝熟县”等词,其中的“尝”字都是“常”的别字。
宋代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为文作序时就改用别字“叙”。
由于古人避讳经常用其他汉字代替,所以古籍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避讳造成的别字,其中有些还取代正字流传至今,如明朝人憎恶“元”字,便讳“元”为“原”,将“元来”改为“原来”,“原来”一词至今沿用;唐高祖李渊祖父名虎,唐人便将“管中窥虎”改为“管中窥豹”,也沿用至今。
5.出现新义项。
比如“讳”字本来只有“避忌”一义,《说文》:“讳,忌也。
”但由于古人避讳最多的还是君主、尊长的名字,而且“名讳”一词经常使用,所以,久而久之,就使“讳”产生了“名字,名称”这一义项。
如《三国志・魏・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这里的“讳”就等于“名”,“讳操”即“名操”。
6.出现新造字。
清代为避孔子的名讳,将“丘”字加“阝”成“邱”字,并用“邱”字替代姓氏中的“丘”字。
“邱”就是新造字。
《桥石杂记》:“雍正三年,奉上谕,孔子圣讳,理应回避,今九卿会议,九卿议以凡系姓氏,俱加‘阝’为‘邱’字。
”即是这种情况。
由于避讳产生的新造字数量很少。
古代避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充斥于用汉字记载的各种典籍之中,因此,汉字和古代避讳的关系问题是所有文史学习者和研究者在接触古籍时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古代避讳造成了汉字使用的混乱,甚至淆乱了历史事实,给人们阅读古籍带来了困难;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掌握它们的关系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提高古籍阅读的效率、考定古籍的成书年代或甄别其真伪。
这样,了解汉字和古代避讳的关系对于整理古籍和文史研究就有了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1]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M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2]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3]陈垣.史讳举例[M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4]卞仁海.中国古代的语讳[J ].语文建设,2003(3).—44—文化纵横 卞仁海/汉字与古代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