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合集下载

汉字与汉先民的思想观念

汉字与汉先民的思想观念

有一些男女共有的缺点,也用“女”旁。如:
媮 有一个义项为苟且,字同“偷”。清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媮,字亦作偷。” 《汉书·元帝纪》。“媮合苟从,未肯极言,联甚 闵焉。”颜师古注:“媮,与偷同。”
婪 《说文》:“婪,贪也。从女,林声。杜林说: 卜者党相诈验为婪。读若潭。”
嬾 同“懒”。《说文·女部》:“嬾,懈也,怠 也,一曰卧也。从女,赖声。”段玉裁注:“俗作 懒。”《玉篇·女部》:“嬾,懈惰也。”

《说文》:“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 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段玉裁注:“后 之言後也,开创之君在先,继体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 浑言之则不别矣。”《尔雅·释诂上》:“后,君也。”
甲骨文“后”字即“毓”字,象妇女产子形。王国维《殷 卜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后字皆从女,或从母、从子, 象产子之形。”
三、重男轻女
人类社会多是由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的, 我们的汉字也可看出一些端倪。从《说文解字》 的“女”部字看来,《说文》“女”部共有 238字(不含新附字),有人统计其中表示歧 视的意义的约60多个,占25%强。大凡人类 共通的奸淫嫉妒、懒惰贪婪、谄媚、善于诋毁、 甚至丑陋惭愧等统统从女,歧视与贬抑女性的 文化心理弥漫着整个男权社会。(参高海英 《〈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阐释》,扬州大学 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意义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 《尔雅·释诂》:“王,君也。”戴侗《六书故·疑》: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 王。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称帝, 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 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 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扒,古 文王。”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古之造文 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而 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 非王者孰能当是。”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很好地保护和诠释了中华文化。

我仅从汉文字所体现的祭祀文化来品味汉字的魅力。

据文献记载,祭祀是所有礼仪中最重要的,居五礼之首。

有些已经消失,但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古代的礼仪形态。

“祭祀”都是“示”作偏旁的字。

“示”是“神”的本字。

从“示”的字,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

《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示部中有六十三个字,反映了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

一、从汉字看祭祀对象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神,从示,申声。

本天上之电。

(因为神字本申,如天上雷电弯曲。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

祭天为禅。

?o,从示,氏声,地神也。

地?o,提出万物者也。

天神曰灵,地神曰?o。

“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

二、从汉字看祭祀用品祭,《说文》释为“祭祀也,从示,手持肉。

”肉食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极为珍贵,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牺牲”从字形上看都从牛,那么可以看出牛肯定是祭祀用品之一了,再看“祥”字,《说文解字》“羊,详也。

”羊在古代象征善良正义,所以常用羊来祭祀。

后来“牺牲”也用来指祭祀常用的指马、牛、羊等牲畜。

在古代还有一种祭品就是人。

原始部落战争中战俘常被杀掉祭神。

一些汉字也反映了古代的人祭习俗,比如:“孟”,《说文》:“长也。

从子皿声。

”本义是长子,从汉字形体上看是器皿中放着孩子,体现了古代杀首子的习俗。

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双字与古代祭祀文化人类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威力无比的自然力量。

这神奇的力量,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特别是我们的先民们,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缺乏,面对无形的难以捉摸的自然之力,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力,由心生畏惧,进而顶礼膜拜,于是自然之神随之产生。

天神地祗,雷公风伯,草木山川I,皆有神在。

为了获得神的福佑,以求趋吉避凶,人们对极尽虔敬之心,经常奉上供品,举行仪式,表达对神的诚意。

这便是早期的祭祀。

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对古人的祭祀活动有着形象的描绘,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说文解字》:“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这就是说,“祭”就是手里拿着肉祭祀神灵的意思。

“祭”字的甲骨文字形作!)II,左边像肉(即楷书“祭”字左上角的部件),右边像手(即楷书“祭”字右上角的部件),下面的点像血滴,点的多少不一,表示刚刚宰杀的牺牲,还在滴血,就拿来祭祀,这说明当时还保持着血食的习惯。

“血”字甲骨文字形作W,正像祭祀时将血盛在器皿中的样子。

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

”古人自己吃生肉,饮鲜血,也拿生肉鲜来祭祀神灵。

久而久之,“血食”也便成了祭祀的代称。

我们经常在古书中看到“社稷不血食”的说法,意思就是社稷之神得不到祭祀,象征着国家的灭亡。

这种杀生血食的祭祀习俗,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记载,直到今天,中国部分地区还有以“血食”祭祀鬼神的做法。

当然,对于“祭”字中的点到底代表着什么,还有些不同的看法。

如有人认为,点代表的不是血,而是碎肉末。

古代祭祀的时候,为了方便神灵的享用,人们事先要另外准备一些切碎的肉末,撒在大块的肉上,祭祀时祭祀者左手提着肉块或盛肉的器具,右手抓取上面的肉末慢慢抛撒,好让神灵前来享用。

随着祭祀的进程,肉末越来越少,就好像神在一点一点地享用一样。

这有点儿类似于现在殡葬时撒纸钱的仪式,左手持斗,右手从中抓取纸钱撒向空中,口中不停地祷告让亡灵前来拾取。

汉字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与占卜

汉字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与占卜

汉字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与占卜杨泽林(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收稿日期:2005-11-05作者简介:杨泽林(1970-),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

摘要:祭祀关联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

文章简要分析了一些与中国古代社会祭祀以及占卜有关的汉字。

从语言的角度初步探求中国传统的文化与习俗。

关键词:汉字;祭祀;占卜中图分类号:H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51(2006)01-0020-03卡西尔说:“神秘不是人们创造出来体现什么超现实的精神的,而是人类生活的必需,是早期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方式。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集体活动中要严格遵循巫术,他们为取悦神或祈福避祸,就要与神进行交流,因而他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就是祭祀、占卜等与神进行交流沟通工作。

《左传》就曾记载:“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在这个特定的原始的巫术思维时代(即所谓的“万物有灵”的时代),由于人们经常举行祭祀和占卜活动,所以就逐渐产生了专门掌管祭祀和占卜的人。

他们成为原始群体和神之间的媒介与沟通者,为了把祭祀和占卜的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些符号来进行记录。

这样,就逐步创制出了与之有关的原始文字。

今天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就是出于祭祀与占卜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文字因此也被称为“卜辞”。

因而很多汉字无论是从其构形还是其所表达的语义来看,都与中国古代的祭祀、占卜活动有关。

殷商时代,人们出于对自然及鬼神的崇拜,在日常的生活中开始出现占卜、巫术等活动。

到了商代,这些活动风行一时,周王朝时更有所发展。

殷商时期,人们会为生活中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进行占卜,包括祭祀、天气、收成、战争、田猎、灾祸以至于自己的奴隶是否会逃亡等等,人们以卜占疑,来为自己的行为作决定。

中国的古代文献中,对这些活动都曾有过记载。

《周礼》:“春官太卜之属。

”《礼记》:“卜人定龟,史定墨,君定体。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摘要]: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历代的研究者对此都在不断的分析其各样的含义。

祭祀是中国流传至今还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活动。

本文拟从《说文解字·示部》为基础,讨论祭祀文化。

[关键字]:《说文解字》;示部;祭祀文化《说文解字》博大精深,涵盖广泛。

它将三代到汉朝的的各类文化融合到一本书中,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大荟萃。

而祭祀也是从先民时代到现代社会,从未出现个断裂,甚至在专制的阶级社会中还越演越烈。

二者的结合为这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笔者拟从三方面来展开讨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字的产生发展、示部字的简单分类、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一):文字的产生发展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区域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文字的起源一直都众说纷纭,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仓颉造字”说。

郑玄在《周易传》中说“事大,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其绳。

”古代的中国,在没有文字的时候都是“结绳记事”的,郑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遇见大事情就结一个大的绳结,事情小就结小的绳结。

这是最古老的纪事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只能满足简单的事件,遇见复杂的事件就失去了作用。

《周易》中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这就无形的表明了文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

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也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丽天之象。

”。

在此可以看出文字是源于图画的,还可以看出文字的产生有一点的宗教祭祀因素。

中国的文化产生因素中就有一个是宗教,文字与之的关系紧密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示部字的简单分类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所收录的九千余字就分别在这些部首当中。

在示部当中共有六十三个实际的字,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从其语义来看,这些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祭祀内容不方面。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两个主要分支。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大约距今三千多年。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文字,大约距今两千多年。

这两种文字记录了古代中国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成为现代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

一、甲骨文和古代中国社会甲骨文的主要载体是龟甲和兽骨,在当时的社会中,龟甲和兽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祭祀用品,它们被用于预测吉凶、祈求神灵保佑等。

因此,甲骨文也是一种神秘的文字,它记录了当时的祭祀情况、社会风俗等。

通过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时期的社会形态、等级制度、贸易、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

它们具体体现在某些社会阶层(如诸侯、贵族)的名字和尊称上,例如“太伯”、“伯父”、“大繇”等。

此外,甲骨文中也能看出当时商代的经济、贸易面貌。

在“商代经济”的层面上,商代经济以农业、手工业和贸易为主。

经过甲骨文字的破解,我们发现当时已经有了年度、季度、月份的时间单位,同时也能看出贡赋制度、人民皆税等内容,说明当时已有全国性的重新整顿和统一收税等措施。

其他如礼仪等方面也能从甲骨文中找到一些线索。

二、金文和古代中国文化金文即商代的青铜器铭文。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青铜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青铜器被视为祭祀、礼仪、政治和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

金文所体现的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高度文化现象。

金文是用青铜器身上的文通或文字描刻而成的。

金文的题材主要有注重顺序、身分和职责的君臣之词、以人质为礼仪的相互间的约定、用于祭祀的铭文等等。

金文的内容涉及到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例如贵族的权利、礼仪、安危、荣耻、忠孝等,这些都是古代文化重要的方面。

在金文中,还能找到一些独特的文字和文化现象。

例如“彘”、“艸”、“欠龍”等字在现代汉字中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在古文中却充满了生命力。

另外,金文也提供了很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技术、艺术成就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从《说文解字》“豕”部字看古代的祭祀用猪

从《说文解字》“豕”部字看古代的祭祀用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3No.2 Apr.2021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语言学研究】DOI:10.14168/j.issn.1672-8572.2021.02.10从《说文解字》“豕”部字看古代的祭祀用猪龙世行①(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说文解字》"豕”部字的编排极具逻揖性和条理性,当中的内容既和古代社会小农经济模式有关,也与当时的祭祀沽动相关,这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社会生产生沽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及猪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从《说文解字》"豕”部字的编排特点和分类,以及我国古代社会的祭祀用猪两个部分展开论述,从祭祀用猪的要求、选择和过程三方面具体分析祭祀用猪的礼仪制度。

这体现了祭祀沽动在古代中国的重大影响,也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识以及由#匕衍生的祭祀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豕”部字;祭祀;猪中图分类号:H161文献标志码:A“豕”即我们今天所谓的“猪”,这一称谓的变化经过了漫长的历时演变。

“先秦时期’豕'是'猪'范畴的基本范畴词,而’彘'大约要到战国中晚期才进入此范畴。

……最晚到三国时代'猪’已经成为本语义范畴的基本范畴词。

”⑴而“豕”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笔画愈发规整,虽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猪的形象,但“豕”即“猪”的本义却一宜保留了下来。

甲骨文之“豕”为“寸”(《甲骨文合集》20723),以宜立侧面之形示意,上像豕头,中像腹部、两脚,下像尾。

金文“劣”(《殷周金文集成》2548)以线条表现仍可看出上像豕头,左像脚,中像身,右像尾。

战国文字“芳”(荆门包山2号墓竹简265)上像头脚,下像尾,然而形体却走样了许多。

隶书和楷书分别作“彖:(孔穌碑)、“豕”(封龙山碑),隶书失形甚多,楷书沿隶书而定体,也就不易了解其原形To以上诸字都根据具体的实象造字,在六书中属于象形。

论文-示”部与祭祀文化考据

论文-示”部与祭祀文化考据

“示〞部与祭祀文化考据摘要:祭祀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向我们传递着文化的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部首、字形、字义等因素的分析,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本文试从汉字“示〞部出发,对一些能够反映出祭祀文化的典型汉字进行分析,探索汉字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示〞部汉字祭祀文化引言在生产力和认识水平都相对低下的早期人类社会中,人们在思想上无主宰,见自然之力如此之强大,就心生鬼神思想,并长期为鬼神思想所统治,所以,在古代社会,上至君王高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神灵有着无尽的崇拜,由此开展,祭天祀祖也成了古代人民平日重要的盛事。

祭祀,是人类在具有较为系统的神灵观念之后形成的原始信仰活动。

作为礼乐制度之一,祭祀同样是历代君王稳固政权、团结民众的重要手段,历来被摆在重要位置。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其反映了上古社会“政治〞二字的实际内容:“祀〞可使氏族内部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因而排在“戎〞之前。

?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五礼是指吉、凶、军、宾、嘉,其中吉礼为祭祀的典礼,冠于五礼之首。

[1]祭祀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现象,不仅表达在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典章制度中,还反映在传统语言文字上,以“示〞部字最为典型。

从“示〞部字出发,并分析其典型的祭祀文化。

一、从神灵崇拜看祭祀观念从<说文>示部汉字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示部字根本上都与神和祖有关。

?说文解字? “示〞天垂象,见凶吉,所以示人也。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凡示之属皆从示。

〞[2]许慎依据小篆字形“〞对“示〞进行解释。

他认为:上面的两横代表天,下垂的三笔分别代表日月星,上天用日月星所形成的不同天象,映射人间的祸福,提示人们遵照行事。

人们那么通过天象观察自然的变化了解神的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很好地保护和诠释了中华文化。

我仅从汉文字所体现的祭祀文化来品味汉字的魅力。

据文献记载,祭祀是所有礼仪中最重要的,居五礼之首。

有些已经消失,但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古代的礼仪形态。

“祭祀”都是“示”作偏旁的字。

“示”是“神”的本字。

从“示”的字,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

《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示部中有六十三个字,反映了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

一、从汉字看祭祀对象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神,从示,申声。

本天上之电。

(因为神字本申,如天
上雷电弯曲。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

祭天为禅。

?o,从示,氏声,地神也。

地?o,提出万物者也。

天神曰灵,地神曰?o。

“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

二、从汉字看祭祀用品
祭,《说文》释为“祭祀也,从示,手持肉。

”肉食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极为珍贵,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牺牲”从字形上看都从牛,那么可以看出牛肯定是祭祀用品之一了,再看“祥”字,《说文解字》“羊,详也。

”羊在古代象征善良正义,所以常用羊来祭祀。

后来“牺牲”也用来指祭祀常用的指马、牛、羊等牲畜。

在古代还有一种祭品就是人。

原始部落战争中战俘常被杀掉祭神。

一些汉字也反映了古代的人祭习俗,比如:“孟”,《说文》:“长也。

从子皿声。

”本义是长子,从汉字形体上看是器皿中放着孩子,体现了古代杀首子的习俗。

还有像“伐”,甲骨文字形是,从人从戈,是个会意字。

好像用戈刺入人的脖颈砍头,本义是砍杀。

《说文》:“伐,击也。

”砍掉奴隶的头进行祭祀的习俗商代便已有之。

三、从汉字看祭祀场所
祭祀场所,一般有以下几种。

平地,是最简单的祭祀场所,也是最原始的。

古人认为,祭祀场所应该最简单质朴,不封土作坛,只需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古人称之为“??”。

《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

”《礼记?祭法》说:“除地为??”。

坛,是常见的祭祀场所。

《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

因祭祀对象不同,形状不同。

祭天用圆坛,祭地用方坛,。

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

秦汉封禅礼,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还有一种是平坑,在地上挖平坑作为祭祀场所,古人称“坎”。

《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

《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

宫庙,室也。

《说文解字》“宫,从宀,?p省?。

凡?m 之?俳源?m。

”在坛或??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

《说文》“庙,尊先祖也。

”“宗,尊祖庙也。

”其本义就是祖庙。

“宗”从宀从示,是一个会意字。

从字形上看,“宀”是房子的侧视简图,里面是先祖的牌位“示”。

古人经常祭拜的神主“示”最初并无固定场所,后来由于经常祭祀的需要,就把“示”搬到人工建筑中来陈列供奉,宗庙成为古人
祭祀祖先神灵的专门场所。

四、从汉字看祭祀活动
祭祀时,总有一些愿望和想法希望达成,通过什么样的动作或语言表达呢?看下面的汉字:“舞”很早进入人们的生活,从“舞”的古字形中,可以看到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动作,舞用来祭天祭地祭祖先。

“巫”也和“舞”紧密相联,古文字的“巫”是两块垂直相交的玉,表示巫师持玉事神。

又如“《说文解字》,祝,祭主??~者。

从示从人口。

”“祝”以“示”为偏旁,突出口,即为祭祀者对祖神说话。

祭祀文化起源很早,是文化的活化石,文字与文化互相验证,水乳交融,虽然所举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探讨。

(作者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