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及习题总结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及习题总结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及习题总结)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及习题总结的全部内容。

第七章力

【考点一】力

1、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理解: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②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若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但是没有相互推、拉、提、压等作用也不会产生力,如放在墙角、紧贴墙面的书桌与墙面之间虽然相互接触,却没有力的作用。

(3)力的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 F 表示。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

顿,简称牛,符号是 N 。

(4)常见力的估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一瓶矿泉水的重力约为50N。一个中学生的重力大约500N.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注: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2. 运动快慢(速度大小)的变化;

3.运动方向的变化;以上三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改变其中的任意一个都会影响

力的作用效果.

(2)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3)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

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

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

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考点二】弹力

1、弹性和塑性:

(1)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物体发生的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物体发生的这种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注:当弹性物体的形变达到某一数值时,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了,这个值叫弹性限度.)

2、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注:弹簧的伸长是指弹簧长度的变化量,而不是弹簧的长度。)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量程,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考点三】重力

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1)重力也叫重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