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原文
语文(6)《善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板书)
文章哪一些语段是提出问题?(1-4)
哪些语段是属于分析问题?(5-11)
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解决问题(12)。
第一部分:树靶子,打靶子:(1-4)
(1段)打善良似乎早就过时了(开门见山,直达主题)。
(2段)人们拒绝善良的理由(两则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部分,注意以下问题:
(1)作者是不是从一开始就直接呼唤善良呢?他列出了社会中的一些什么现象?
——一是认为善良早就过了时,利益原则和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人们为了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没有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更重要。一是认为一味善良不足恃,善良即愚蠢,善良要不得。
(2)作者有没有对这两种现象作出什么回应呢?从哪些语段可以找到答案?(齐读第3和第4自然段,提示:作者对此抛出了一连串的疑问句,你能不能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
写作背景和意义:经历了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1、导入善良话题:
从时间上看,善良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话题,从感情色彩来看,善良是一个带有人性光辉的褒义词。但是“善良”在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因而“善良”又常常被人们所怀疑甚至否定。这就是善良的复杂性。当代作家王蒙的《善良》,应该说就是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一个作品,文章从现实中人们的善良观(“善良……过时”、“善良即愚蠢”)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并试图在思辩上进行“抑恶扬善”,事实上文章也确实表达出了这种价值观念,它没有过多的说教味道,而是借助独有的“王蒙式语言”强有力地弘扬了“善良”的力量、属性、内涵、结果等正义的一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内涵。
2王蒙《善良》

研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 ?
过时
愚蠢
对善良就是愚蠢的观点,作者接连提 了哪几个问题?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 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 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 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 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结果角度 宣告丑恶 心态角度 小人常戚戚
四面楚歌、如临大敌、 其和也寡 、其心惶惶
微笑面对现实 不丧失信心
对比的结果
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
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 述了善良的作用 结果对比:善良被弘扬—凶恶被压缩
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作者的观点: 1 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 2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 对待一切; 3 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 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 和恶狼。
研读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对比论证:第5段力量:善良稚弱——凶恶强大 第8段结果: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 第11段心态: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⑴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 论点,论据,论证 ⑵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⑶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1.提出问题(1—4自然段):针对善良似乎过 时,善良往往被视作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 考。 • 2.分析问题(5—11自然段):阐述自己对善良 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 和作用。 • 3.表明观点(12自然段):重申自己喜欢善良, 相信国人会变得愈来愈善良。
表达善良的古诗词

1、元·谭处端《神光灿寄长安冯师兄》
原文选段:
劝人行善,自做修行,两般於道相宜。
释义:
劝别人做善事,自己也要有修行,两件一起做相得益彰。
2、唐·李白《鸟》
原文选段: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释义:
劝你啊不要打那枝头的鸟儿,它的孩子们还在巢穴中盼望着它回家呢。
3、唐·李群玉《放鱼诗》
原文选段:
早觅为龙橘备启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释义:
鱼儿呀,早点去变幻成龙吧,江湖凶险不要乱游,你看到那美味的香饵之下,其实是锋利的钓钩。
4、唐·冯道《天道》
原文选段: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释滚纯义:
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而不要去牵挂往后的发展。
5、宋·马之纯《祀马将军竹枝辞》
原文选段:
劝汝乡人宜善事,祀时同唱竹枝辞。
我奉劝我的同乡们多做善事,祭祀的时候大家一起唱竹枝词。
圆如。
《礼记学记》原文与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与译文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译文: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善良》王蒙

论证的方法:把善良和凶恶进行对比
2021/3/10
10
对 比 论 证
2021/3/10
善良的人
对 比
稚弱
凶恶的人 强大
不设防, 有所不为
力量
设 防, 无所不为
“战败”
“战胜”
弘扬光明
结果
宣告丑恶
君子坦荡荡 心态 小人常戚戚
微笑面对现实, 不丧失信心。
四面楚歌、如临大敌、 其和也寡、其心惶惶
11
总结
4
生 字 生 词
以逸待劳:
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进攻的敌人 疲倦后再出击。【此处可有成语故事】
四面楚歌:
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地位。【此处可有 成语故事】
2021/3/10
5
走进作者
王蒙,(河北)人,1934年10月出生于北平,中国 (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 个文化活动家。1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论证的方法:把善良和凶恶进行对比
2021/3/10
8
理清文章思路
一、提出问题 我们是否应该保持善良
善良
二、分析问题
把善良和凶恶进行对比, 强调善良的作用与力量。
2021/3/10
三、解决问题
“我”喜欢善良,不喜欢 凶恶,相信国人会愈来愈
善良。
论证的方法:把善良和凶恶进行对比
9精读课Βιβλιοθήκη ,思考针对善良和凶恶,作者作了哪些具体的对比? (找出相应段落,用关键词把这些具体的对比 板书在黑板上。)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 (《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 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文坛的一朵奇葩。
《关于善良》原文及阅读答案

《关于善良》原文及阅读答案《关于善良》原文及阅读答案关于善良六六⑴老公和我带宝宝偶得去购物广场。
广场前,有一老叟盘坐于地,拉二胡。
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宝宝被包裹得像个圣诞礼物,而老爷爷却在寒风呼号中伸着老树枝丫般的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
老人面前的地上扔了个破烂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
⑵说真话,他的琴声远不如瞎子阿炳那样精湛动听,简单一支小曲也完成得勉强,不提五音乐律,更不说余音绕梁。
我低头看看他盆中的硬币,估计到夜也就够一碗寡面。
⑶怀中的儿子跟我闹着:“宝宝要坐摇摇晃晃(电动木马),妈妈给我money(钱)。
”老公在旁边说:“那叫coin(硬币)。
”⑷我灵机一动,问宝宝:“宝宝你看,爷爷拉琴很辛苦,一天没吃东西了,宝宝要不要把坐摇摇晃晃的钱送给爷爷吃饭呢?”⑸偶得看看面前的爷爷,毫不犹豫地说:“不好。
”⑹我哭笑不得。
我以为孩子秉性善良,看到如此可怜的场景,肯定痛哭流涕着就把钞票递过去了,哪里晓得,原来善良和艺术修养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
⑺我只好继续开导他:“宝宝有新衣服穿,有酸奶喝,有电视看,有大房子住,可爷爷什么都没有,我们把宝宝坐摇摇晃晃的钱给爷爷吧?不然爷爷肚肚饿。
”⑻偶得思量一会儿,依旧坚定地答:“不好。
”⑼旁边的老公都已经扭头笑开了。
老公说:“你这是损害他的利益,他心中摇摇晃晃是很重要的,他显然不肯。
你如果直接给他一个硬币让他塞给爷爷,这他是肯的。
”⑽我问:“什么是善良?善良就是心底的怜惜,知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
如果无关痛痒的'事情,举手之劳,那如何叫善良?”⑾老公不同意:“这叫慈善,不叫善良。
慈善就是自己吃不完用不完,分出九牛一毛来与别人买点心安或者和平的生活环境。
他如果有摇摇晃晃坐,余下的钱能给别人,就可以了。
如果非让人虎口拔牙,那是不行的。
善良与苛捐杂税不同,要心甘情愿才可以。
强迫的善良不是真善良,这叫伪善。
”⑿教育理念的偏差。
⒀拉琴的老头都住手了,开始听我们夫妻的争论。
表现唐僧心地善良的原文话语

表现唐僧心地善良的原文话语
唐僧心地善良,是《西游记》中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
他作为唐朝的一位高僧,承担起了保护真经的重任,一路上经历了无数艰辛和危险,但始终保持了一颗善良的心。
在他的旅途中,唐僧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有时是妖精的诱惑,有时是魔王的追逐,但他从不动摇,始终坚持着对众生的慈悲心。
无论是面对危险还是困境,他总是以最善良的态度对待,并尽其所能地帮助别人。
即使是那些曾经伤害他的恶魔,也能被他的善心所打动,最终改过自新。
唐僧的善良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帮助上,更体现在他对待妖怪的态度上。
与其他人不同,他不轻易伤害妖怪,而是试图用他的智慧和智慧来解决问题。
他相信每个生命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给予足够的爱和理解,妖怪们也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除了对待他人的善良,唐僧还对自己要求严格。
他时刻保持虔诚的心,念念不忘自己的信仰,不为功名利禄而动摇。
他舍弃了世俗的享受和诱惑,选择了艰辛的修行之路。
即使在困境中,他也从不抱怨或放弃,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
唐僧的善良影响了他身边的所有人。
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都因为他的慈悲心而得以改过自新。
他们在唐僧的带领下,一起经历了艰难的旅程,最终成功取得了真经,成为了正果。
唐僧心地善良,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邪恶。
他的善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也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教训: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人。
唐僧的善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荀子·性恶》原文与译文(三百六十七)

《荀子·性恶》原文与译文(三百六十七)[原文]23.9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
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是善恶之分也已。
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1)?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
今当试去君上之势(2),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3),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释](1)有:通“又”。
恶(wū乌):哪里。
(2)当试:与“尝试”、“当使”相通,等于说“倘使”、“倘若”。
(3)哗:当作“跨”,犹据,言众者据寡者之上而使之出己之下(刘师培说)。
[译文]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我说:这不对。
凡是从古到今、普天之下所谓的善良,是指端正顺理安定有秩序;所谓的邪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
这就是善良和邪恶的区别。
果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吧,那么又哪里用得着圣明的帝王、哪里用得着礼义了呢?即使有了圣明的帝王和礼义,在那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本性上又能增加些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古代的圣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悖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所以给他们确立了君主的权势去统治他们,彰明了礼义去教化他们,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都从遵守秩序出发、符合于善良的标准。
这就是圣明帝王的治理和礼义的教化。
如果抛掉君主的权势,没有礼义的教化,废弃法治的管理,没有刑罚的制约,站在一边观看天下民众的相互交往;那么,那些强大的就会侵害弱小的而掠夺他们,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而压制他们,天下人悖逆作乱而各国互相灭亡的局面不等片刻就会出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良
王蒙
1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
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2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
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
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
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3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4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
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面对当下人们对善良的认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5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
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
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
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
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对比】
6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
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7这就是善良的力量。
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人的。
它属于人,它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
它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
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8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
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9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10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
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
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1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恶人更是
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
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在对比中提出自己对善良的认识】
12我喜欢善良。
我不喜欢凶恶。
我认为即使自以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
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
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吗?凶恶不是披尽了?“迷彩服”了吗?后来又怎么样了呢?【重申观点,对国人充满希望】
有一位书生东郭先生,读死书、死读书,十分迂腐。
一天,东郭先生赶着一头毛驴,背着一口袋书,到一个叫"中山国"的地方去谋求官职。
突然,一只带伤的狼窜到他的面前,哀求说:"先生,我现在正被一位猎人追赶,猎人用箭射中了我,差点要了我的命。
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里,将来我会好好报答您的。
" 东郭先生当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到这只受伤的狼很可怜,考虑了一下说:"我这样做会得罪猎人的。
不过,既然你求我,我就一定想办法救你。
"说着,东郭先生让狼蜷曲了四肢,然后用绳子把狼捆住,尽可能让它的身体变得小些,以便装进放书的口袋中去。
不一会儿,猎人追了上来,发现狼不见了,就问东郭先生:"你看见一只狼没有?它往哪里跑了?" 东郭先生说:"我没有看见狼,这里岔路多,狼也许从别的路上逃走了。
" 猎人相信了东郭先生的话,朝别的方向追去了。
狼在书袋里听得猎人的骑马声远去之后,就央求东郭先生说:"求求先生,把我放出去,让我逃生吧。
" 仁慈的东郭先生,经不起狼的花言巧语,把狼放了出来。
不料,狼却嗥叫着对东郭先生说:"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的命,现在我饿极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让我吃掉你吧。
"说着,狼就张牙舞爪地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徒手同狼博斗,嘴里不断对狼喊着"忘恩负义"。
正在这时,有一位农民扛着锄
头路过,东郭先生急忙拉住他,向他讲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忘恩负义要伤害自己的事,请农民评理。
可是狼却一口否定东郭先生救过它的命。
老农想了想说:"你们的话,我都不相信,这只口袋这么小,怎么可能装下一只大狼呢。
请再装一下,让我亲眼看一看。
" 狼同意了,它又躺在地上,蜷作一团,让东郭先生重新用绳子捆起来,装进了口袋里。
老农立即把口袋扎紧,对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你对狼讲仁慈,简直太糊涂了。
"说罢,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东郭先生恍然大悟,非常感谢农民及时救了他的命。
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东郭先生" 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蛇,以为它冻僵了,于是就把它放在怀里。
蛇受到了惊吓,等到完全苏醒了,便本能地咬了农夫,最后杀了农夫。
农夫临死之前非常后悔地说:"我想要做善事,却由于见识浅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了这种报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