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5.学问与智慧的实践应用
-分析文章中的案例,了解学问与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问与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中。
6.学问探究的方法与途径
-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具有指导意义。
强调学问与智慧在个人成长和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学问与智慧在我生活中的体现”的短文,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1.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学问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智慧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中通过古代学者的实例,展示了学问与智慧相互促进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通过对《学问和智慧》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学问与智慧的精粹;强化思维品质,通过分析、综合、评价文章观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激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学问和智慧》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识别并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提升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通过文章学习,培养学生对学问的探究兴趣,激发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的意识。
举例:《学问和智慧》中“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一句,是理解文章核心观点的关键,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并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精讲,对文章《学问和智慧》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解析,确保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3.11学问和智慧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

1、通读全文,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 2一、导入新课: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思考一下,你认为知识与学问究竟哪一个更加重要?二、预习展示:1、指名介绍作者罗家伦:教育家和思想家。
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首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一名词。
2、给加点字注音:Array铢.(zhū)郤.(xì)窾.(kuǎn)犀.(xī)矻.(kū)骊.晦塞.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划下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三、探究学习:1、通读全文,圈画能体现作者看法的语句,并思考作者论述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理清作者思路3、初步讨论,对全文主要内容及基本结构作总体把握。
(1)交流圈画的语句,明确本文主要论述的话题:学问和智慧的关系(2)作者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第一部分:解说“学问”与“智慧”概的不同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4、理解课文第一部分:(1)仔细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作者认为“学问”是什么?“智慧”是什么?(2)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将两者区别开来的呢?(比喻论证,对比论证)5、讨论课文第二部分(1)思考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2)理清作者论述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3)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的论断的?1)举例论证: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2)对比论证:给读者以启示的书和不能给读者以启示的书(4)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述“智慧离不开学问”这一(多处比喻论证)(5)集体交流: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三、课堂盘点:1、你对学问和智慧又有了怎样更新的认识?文中哪些语句给了你深刻的启示?2、你在圈读语言的过程中发现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语言充满智慧:形象生动,富含哲理)四、课外延伸:提问:我们的学习中有哪些行为是属于将两者隔离的?讨论:现在书本上仍然有不少知识是需要记忆的,有人认为这是死记硬背,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五、当堂练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学问和智慧》教学案苏教版

十一学问和智慧
基本目标: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提升目标: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启示(农夫无学问、无智慧)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晦塞(sè)陶冶(yě) 犀锐(xī) 譬如(pì)大郤(xì)
大窾(kuǎn)探骊(lí)得珠矻矻穷年(kū)
字字珠玑(jī)读书得间(jiān)
二、读一读
请大家通读全文,谈谈本文论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预设:①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内涵)(1—2段)。
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
二者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4—6段)
③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结尾)
三、想一想
学生分组各选取一个分论点(即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深入文段,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预设: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追问:联系我们学生实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学问和智慧的统一。
四、练一练
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想和做的认识。
并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
五、作业:
1、积累:读读背背文中精彩语句,诵读课文第五段,力求背诵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最新】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新版)苏教版(罗家伦)教材分析: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事们知道“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和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吗?(请你探究上述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纸上谈兵(只有学问,没有智慧)庖丁解牛(只有智慧,没有学问)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既有学问,又有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者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
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
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
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
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学问和智慧》教

第11课 学问和智慧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4.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adom),有显然的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1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2,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3”(a learned -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4”或“冬烘先生○5”。
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6”。
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离不开智慧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7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8——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
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9,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尔○10 (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
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11。
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12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13,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14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15”(bulldog ),为他张目○16。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学问与智慧一、教学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三、教学难点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快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离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又近了一步。
坦诚是说你们喜欢学习吗?)显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字词疏通寸积铢累远瞻探骊得珠(通过注音,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了解背景第二自然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四)再读课文,提炼观点自由读课文,做这样一件事情。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抛开举例、比喻等,单独找出文章中作者在讲道理的句子,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1(提取议论文的关键信息,即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语句,同时借此梳理文章脉络,展现作者的论证思路。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并点拨)那么同学们,我们将这些语言组合起来,大家发现了什么?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明确:这些议论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年月日至年月日学问与智慧第页(总页)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课时(课题)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X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什么类似的故事吗?感受: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
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
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但有时候,智慧又与学问息息相关,到底智慧与学问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学问和智慧》二、阅读课文,学习字词,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2、积累字词各组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注意听,之后评价。
庖丁解牛: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
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
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
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
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
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周恩来总理智答记者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十一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 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分析品味文中警策睿智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教学难点: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同学们,“学问”和“智慧”是大家熟悉的两个词汇,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肯定学生认为两者有关系的看法,指正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说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希望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板书课文标题))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2)从论题看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作者读者的角度谈谈本文将论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①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②学问和智慧有怎样的关系?③作者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学问和智慧?(3)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作者简况。
②思考: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梳理一下作者说理的思路,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地摆出其观点的?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①在整个过程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浏览课文,在文中做好记号,并在旁白处点评一下这些材料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②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③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④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一、学习目标:1.正确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本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分析论述过程。
3.体会形象说理,语言充满智慧,并注意积累。
二、学习重点: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学习观。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优美语言的积累。
三、学习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四、学法:1.朗读法: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设疑、合作探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讨论分析,进而理解主旨。
五、学习流程:(一)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譬如()犀锐()陶冶()晦塞()要塞() 瓶塞()探骊得珠()矻矻穷年()鞭辟入里()无关宏旨()寸积铢累()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字字珠玑()2.解释下列词语:探骊得珠:。
无关宏旨:。
鞭辟入里:。
浮光掠影:。
融会贯通:。
读破五车:。
寸积铢累:。
3.了解作者。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
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科。
1920年赴美留学。
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
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他在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
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主要著作有《新人生观》、《化教育与青年》等。
4.了解积累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
——爱默生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
——【美】柯珀知识反不如机智得重要。
——L·A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英】培根.反复朗读,找出每段中心句。
(二)堂学习:一、导入新,介绍写作背景:二、交流预习三、整体感知:1.解题,理清的思路。
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题是论述的对象,而论点是作者就论述的对象所阐明的观点、主张。
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
本题目是论题。
明确:2.速读,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找出中心论点。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此,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
(2)交流(3)从中可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中什么位置提出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在提出。
四、研读探究:(一)研读的第1、2节思考:1.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2.学问与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阐述的,有什么作用?3.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明确:(二)研读的第3段—第6段。
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3.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三)思考中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交流总结归纳:第3节运用了,还运用了和的方法。
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鲜明,引用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强调了“见人所未见” 是大智慧者的重要的思想特征。
第4节论述了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
运用了的方法。
第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和的方法。
将无学问的智慧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和从学问中产生出的智慧是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进行;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 ”、“ ”,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
又将从学问中产生出的智慧比喻成“ ”、“ ”,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
”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6节把学问比喻为“ ”,把智慧比喻为“ ”,运用论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问与智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本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
)1.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一句加以赏析并背熟。
(1)教者出示例句: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从学问中产生出的智慧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能最靠得住”这一道理。
(2)学生讨论交流。
2.仿写。
(要注意句式、修辞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任选一题)(1)例句:若是把学问比作建筑材料,那么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若是把学问比作,那么智慧便是。
若是把学问比作,那么智慧便是。
(2)例句:“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从水底上涌。
”从“友谊·理解”、“成功·失败”、“幸福·苦难”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造一个句子例如:五、堂检测。
1.根据内容填空。
这篇为我们谈论的论题是,在作者看学问是,智慧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
作者对此持的观点是(即中心论点)2.本的观点给你哪些启示?六、布置作业。
1.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 ):比喻做能抓住关键。
( ):不涉主旨。
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 ):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
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 ):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2.下列标点符号错误的是( )A.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
B.韩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近,地处中东的叙利亚国内形势动荡,其局势何去何从,目前尚难预料。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阅读《品味瑕疵》,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每题3分)品味瑕疵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
由此看,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
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
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
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
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
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
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9年的芭比。
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
“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
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
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
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
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
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
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
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
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缺憾的人性。
”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
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
(1)阅读全,请你概括本的中心论点。
(2)下面是对本的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引用两句谚语,目的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会有瑕疵,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瑕疵,从而逐步走向“完人”。
B.用最美女神维纳斯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只残缺的手臂,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美”这个观点。
.本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论证结构,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第③段的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瑕疵的玩具,就能超越完美的经典。
(3)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你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作用。
(4)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瑕疵”,你肯定有感受。
请你举出一例,运用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