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放线菌病

合集下载

羊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变和防治措施

羊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变和防治措施

羊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变和防治措施羊放线菌病,又称放线菌病、放线菌病症,是由放线菌属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亚急性或急性的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放线菌孢子或土壤中的放线菌引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动物传染病。

本文将介绍羊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变和防治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

一、流行病学1.患病动物:羊放线菌病主要感染家畜,尤其是羊、牛等动物。

疫情常见于草食动物,尤其是在牲畜集中饲养、集中喂养的养殖场;而长期在高湿度、高温度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患病率较高。

2.传播途径:放线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消化道或皮肤损伤感染。

动物之间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传播,也可通过土壤等环境因素传播。

3.季节和地域分布:春、夏季是羊放线菌病的高发季节,而且在湿热地区的发病率较高,比如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二、临床表现羊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及感染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急性型病程短,发病迅猛,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全身无力、厌食、流涎、呕吐、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抽搐等症状。

2.亚急性型:亚急性型病程较急性型缓慢,主要症状包括鼻和咽部黏膜充血、口腔溃疡、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3.慢性型:慢性型是羊放线菌病最常见的类型,病程长,症状轻微,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出痰液、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

除了上述的临床表现外,羊放线菌病还可能引起其他器官的损害,比如肝脏、肺脏等器官的病变。

三、病变羊放线菌病引起的病变主要包括局部病变和全身病变。

1.局部病变:放线菌主要侵害呼吸道和皮肤,引起呼吸道感染和皮肤病变。

2.全身病变:放线菌病可引起全身性感染,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全身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四、防治措施在预防和控制羊放线菌病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疫苗预防、环境改善、饲养管理、治疗和控制传染源等。

1.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预防放线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羊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羊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健康养殖·防控552020.05 畜牧业环境摘 要:羊放线菌病多由感染林氏放线菌或牛放线菌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增生传染病,该病人畜共患,包括牛和其他家畜都能感染。

患病羊头部和颈部肿胀,进食减少,消瘦,主要影响其生长发育,对羊养殖厂有一定危害。

本文主要阐述该病的疾病特点和临床症状,并针对其特点提出防治措施,以期降低羊放线菌病对养殖场的影响。

关键词:羊放线菌病;疾病特点;临床症状;防治措施1 疾病特点1.1 病原体羊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原体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但是少数也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棒状杆菌有关。

牛放线菌属革兰氏阳性菌,形态多变,能生成菌丝,不形成芽孢也无荚膜,无鞭毛不运动,对环境抵抗力弱,干燥,高温及常规消毒剂均可灭杀。

林氏放线菌属放线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兼性厌氧性,形态多样,无动力,无荚膜,在病体组织中能生成菌丝,不形成芽孢。

与牛放线菌类似,对环境抵抗力差,高温及常规消毒剂可灭杀。

1.2 传播途径放线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在被病羊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中易滋生。

羊吞食粗硬草料损伤口腔、咽喉粘膜后易感染。

皮肤损伤也可能感染。

天气寒冷的冬春季节常发,该病多为散发性慢性病,死亡率极低,传染性不高,只是病羊消瘦对养殖场有一定影响,另外,也需注意避免感染饲养人员。

2 临床症状病羊感染后因为影响咀嚼和吞咽,常表现为食欲降低,反刍下降或者不反刍,逐渐消瘦,部分精神不振,有可能伴有低烧,少数羊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病羊通常下颌肿胀,在头面部,乳房有肿块。

这些肿块与周围皮肤有明显的界限,初期为纤维组织,触摸较硬,不活动,随着病情加剧会逐渐变软,形成脓液,触摸有波动感,通常没有热痛感。

母羊妊娠期会出现乳房局部或弥散型肿胀,乳头坏死。

脓肿部位会出现脱毛现象,病程持续会出现脓肿破溃,形成瘘管,排除黄绿色恶臭脓液。

再严重时,会表现为全身感染或败血症。

有的病羊下腹部也会出现脓肿溃烂。

病羊解剖可发现病变部位多结节,这些结节逐渐肿大发展成脓包。

羊放线菌病防治

羊放线菌病防治

羊放线菌病防治作者:朱宝军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20年第10期朱宝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乡镇兽医工作总站,延边 133700)摘要:羊放线杆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致病原主要是牛放线杆菌和林氏放线杆菌。

该种疾病常呈散发流行,较少呈地方流行。

由于疾病传播速度较为缓慢,因此不会造成羊群出现急性死亡,但是疾病在羊群中传播流行会影响羊群正常生长发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部、下颌、乳房出现肿块,进而出现化脓溃烂,使羊的皮毛不整,生长发育迟缓,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该文主要分析羊放线杆菌病诊断和防治。

关键词:羊放线杆菌病;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0.10.053Control of Actinomycosis in SheepZhu Baojun(Township General Veterinary Station of Dunhua City,Yanbian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Jilin Province,Yanbian 133700,China)Abstract:Actinomycosis of sheep is a 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 caused mainly by actinobacillus bovis and actinobacillus lindii.The disease is often sporadic and rarely endemic.Due to the slow speed of disease transmission,it will not cause acute death in sheep,but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in sheep will affect the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heep,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mainly facial,jaw,breast lumps,then appear fester and fester,make the sheep's fur is not whole,growth and development is slow,bring serious economic loss to the farmer.The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actinobacillosis in sheep were analyzed inthis paper.Key words:sheep actinomycosis,diagnosis,prevention0 引言羊放线杆菌病又被称为大颌病,它是由多种致病性的放线杆菌侵染动物体内引发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同时该类传染性疾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羊放线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羊放线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 A施l袁l如药R浴i和gh涂t药s遥 如R果es病e羊r的v数ed量.不多袁可涂药治疗袁用 5%
的敌百虫溶液涂抹病羊患处袁病羊的患病面积较大袁在涂抹 治疗中袁要分区域先后进行袁避免病羊发生中毒遥
本病多呈散发性流行袁 以病羊和带菌羊为主要传染源袁
. A健l康l羊通Ri过g受h损ts皮肤R和e口se腔r黏v膜ed创.口而感染病原菌致病曰本
病致死率较低袁但部分发病羊会继发肺部脓肿袁引起机体脓 毒败血症而死亡遥 2 临床症状
发病羊初期全身症状不显著袁 伴随病情进一步发展袁病 羊 下颌尧头面部 尧 胸前 尧 颈 下部尧 唇部 及乳房 部位 出现大 小 尧数 量不等的肿块袁触摸肿胀部位通常无热痛感袁且与健康部位 皮 肤存在明 显 界 限袁 随着 肿块 的增 大袁病羊 出现精 神颓 废尧饮 食欲下降尧反刍减少以及卧地不起等症状袁同时脓肿部会破 溃 流出脓性 分 泌 物袁 继而 形成 结痂袁重症 病 羊 继发肺 部 脓 肿袁 终因脓毒败血症而亡遥 3 病理变化
羊最常 见 的一 种疾 病就 是寄 生 虫 病袁 虽不 会 造 成病 羊大 量死亡袁但会影响羊的身体健康和生长速度尧生殖能力遥 基于 此袁对羊寄生虫的治疗和预防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袁为养羊 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遥 1 羊常见寄生虫病治疗
羊螨虫病又叫做疥癣袁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遥 是由疥螨 和痒螨引起的袁有着较强的传染性遥 如果羊出现发炎和脱毛 很可能患了这种病袁 该病对羊的身体健康不会产生影响袁会 失去羊毛的经济价值遥 羊螨虫病的治疗袁可采取以下治疗措
发病羊隔离饲养并治疗袁被病羊污染的羊舍尧饲槽及其周 边环境采用 3豫 来苏儿溶液尧2% N aO H 溶液等消毒剂进行彻 底消毒袁脓肿较大时可先将肿胀部剪毛后用碘酊予以消毒袁 再使 用酒 精棉 球 脱 碘袁 然后 选 肿胀 部最 低 处使 用手术 刀横 向 切口渊 创口约 1.5~2.0cm冤 袁 排出脓 汁后利用生 理盐水冲洗数 次直至干净后袁在创腔内撒施磺胺结晶粉袁隔天对病羊清创 排脓和消毒处理袁并肌注土霉素注射液 1 次 /3d遥 为防止感染 扩散袁可在创口周围注射 10% 碘仿醚遥

羊放线菌病的诊疗

羊放线菌病的诊疗

羊放线菌病的诊疗作者:成仲庚肖辉容来源:《湖南农业》 2012年第5期娄底职业技术学院(417100) 成仲庚肖辉容羊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原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多为散发性,很少呈流行性,一般不会造成羊急性死亡,主要引起羊颜面、下颌、乳房出现肿块,进而化脓、溃烂,羊食欲下降,皮张、羊毛损坏,生长速度减慢,经济效益差。

2012年2月,娄底经济开发区双冲村某饲养户饲养的麻羊以颜面肿胀,采食、咀嚼障碍为特征的疾病,经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羊放线菌病。

该饲养户饲养大小羊只200余头,其中有1只从外地引进的配种公羊,体重约80公斤,有能繁母羊80余头。

采取自繁自养,饲养采用舍饲和放牧相结合进行,放牧时多在灌木丛生的丘陵上进行。

2011年8月,其中有1只怀孕母羊下颌处出现肿块,然后蔓延到颈部、乳房处,肿块初触摸较硬,后逐渐变软,触之有波动感,畜主认为是感染所致的脓肿,遂自行治疗,治疗时采用手术排脓,排脓后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撒布青霉素,再配合全身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随后又有20余只羊陆续发病,病羊包括种公羊、母羊及出生二三天后的幼羊,其发病率为11%左右。

2012年2月,经笔者和同行诊断为放线菌病。

症见:病羊下颌部、面部、颈部或乳房处有肿块,有的较硬,有的柔软有波动感,无热无痛。

有的脓肿部被毛脱落,皮肤变薄,之后自然破溃形成瘘管,流出大量脓性分泌物。

病羊精神尚好,有的沉郁,食欲、反刍下降,严重的几乎不吃草料,仅舔食少量混合精料,体温升高不明显。

因肿块多发生于放线菌肿常发部位,怀疑为放线菌病,用注射器于脓肿部抽取少量脓汁,将一二滴脓汁滴于载玻片上,加1滴10%氢氧化钠溶液,混匀溶解脓汁后,加盖玻片。

低倍弱光下镜检,可见有黄色的直径为3毫米的菊花状菌,确认为放线菌病。

常采用药物、手术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

1.药物疗法青霉素为首选药。

用量和疗程依每只羊的病情轻重而定。

每天静脉用药100万IU~200万IU(国际单位)。

羊放线菌病的症状及诊治

羊放线菌病的症状及诊治

羊放线菌病的症状及诊治艾尼瓦尔·然木提力/新疆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 843103摘 要:本病是由羊放线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羊在发生本病后不会出现急速的发病和死亡,但发病羊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病羊还表现为机体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脓肿和溃疡等。

导致羊养殖场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羊放线菌病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并着重分析其发病症状和诊治方式。

关键词:羊;放线菌病;诊治羊放线菌病通常被称之为大颌病,是由不同的放线菌感染后引发的疾病,主要是牛放线杆菌和林氏放线杆菌。

而且本传染病还能够传染给人,造成人的感染,本病在世界范围流行很广,但如果能够及时诊治,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 病原简介羊放线菌感染后主要有两种病原:一种为牛放线菌,另外一种为林氏放线菌。

牛放线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的杆菌,其在分类上是放线菌属。

通常不能运动,也不形成芽孢,但能长出长的菌丝。

林氏放线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而且是一种兼性厌氧菌。

在分类上却属于放线杆菌属,林氏放线菌通常不能运动,也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具有多种形态。

其在动物组织中生长,也能够形成菌丝,但不表现为辐射状。

本菌对环境的抵抗力较低,通常会在低温、高温以及干燥的环境中会被杀死,此外,本菌对绝大部分的消毒液也敏感,能够迅速被杀死。

2 流行病学放线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和存在。

本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羊,病羊将病原菌排出体外后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本病的传播途径是受损伤的皮肤和黏膜,健康羊在采食被污染的草料和饮水时,病原通过其口腔内和咽喉处等部位的受损伤的黏膜感染,还可以通过皮肤外伤而感染。

本病的易感动物为羊,此外,多种动物均有易感性,人也可以感染本病。

本病通常呈散发性,发病较为缓慢,死亡率较低。

3 临床症状当羊感染本病后,会表现为食欲下降,反刍停止、渐进性消瘦,精神萎靡不振,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烧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在病羊的身体不同部位会出现肿块。

羊放线菌病的防治

羊放线菌病的防治

发病初 期病羊 下颌肿 大 , 继 而在颜 面部 、 乳 房也
出现大 小不一 、 数量不 等 的肿块 , 肿块直 径多 在 1 . 5 ~
生, 做 好消 毒工 作 。注重 营养搭 配, 以增强 羊只 体质 。对 羊舍 进
2 8 c m之 问 , 肿块 初硬 固 , 随着 病程 的发展 , 肿块 逐 渐 变软 且 有波 动感 , 无 热痛 , 有 的脓 肿 皮肤 变薄 , 背 毛 脱离 , 自然破溃 形成瘘 管 , 流出大 量脓性 分泌 物 。病 羊精神 尚好 , 有 的沉郁 , 食欲 、 反 刍下 降 , 体温 升高不 明显 , 眼结膜潮 红 、 消瘦 。 病 程长达 1 个月 以上 。 病变
草 食 动 物
羊 放线菌病 是牛放 线菌 和林 氏放 线杆 菌引起 牛
汁, 置载玻片上 , 加 1 滴1 0 %氢
氧化 钠 溶 液 , 混匀 溶 解 后 , 加 盖 玻片 搓压 。低倍 镜 暗视 野观察 ,
可 见 中央 有 黄 色 的直 径 为 3 a r m
羊和其他家畜以及人的一种非接触传染的慢性传染 病。 主要 以感染 羊颜面 、 下颌 、 乳房 出现肿 块 , 进而 化 脓、 溃烂 为特 征 , 多为散 发 性 , 病羊 食欲 下 降 , 皮张 、 羊毛损坏 , 生长速度减慢 , 经济效益降低 。2 0 1 3 年9 月 兴 城 市胶 某 饲 养 户 饲 养 的 绒 山羊 出现 以颜 面 肿
行定期的消毒 , 同时做好圈舍的保暖、 通风等工作。 4 . 2 发病 羊应 采取 隔离 消毒 , 对圈舍 中粪 便及 污染 物 进行 清理 , 用 护舍安 对环 境进 行彻底 消 毒 。 4 . 3 采用 全 身治疗 与局 部治 疗相结 合 的方法 , 对 浓

羊放线菌病的症状及诊治

羊放线菌病的症状及诊治

羊放线菌病的症状及诊治摘要:放线杆菌病为牛羊类较为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也感染绵羊及山羊等动物,主要病症为羊头部、皮下及皮下淋巴结出现脓疡性的肿胀结缔组织。

该病多呈现散发性,极少出现大面积爆发流行,牛与羊可交叉传染,应在对该病预防上加以重视。

该文分析了该病病原学及临床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羊放线菌病;临床特征;诊断要点;预防措施羊放线菌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引发的疾病,多为散发性,流行性不强,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发羊急性死亡,但可导致羊面部、下颌、乳房等部位出现放线菌肿,进而化脓、溃烂等现象,病羊食欲出现下降,毛皮损坏,生长速度减慢,经济效益变差。

1病原学目前,已知的羊放线菌病的致病原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归属于放线菌属。

第一,羊放线菌属于自然界的常在菌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以微湿润、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含量最高,家畜放线菌病的致病原主要包括伊氏放线菌、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等。

第二,该病原体经革兰氏染色均呈阳性(G+),不能运动,其因菌体因呈丝状分枝而得名“放线菌”,对症控制药物(敏感剂)首选抗阳性菌剂(抗G+)。

第三,该病原体对生化环境耐抗力较强,可在常温环境中长期存活。

第四,药敏性试验认为该病原菌对青霉素敏感,近代兽医临床对症控制首选复方青霉素制剂、氨苄西林钠或其他广谱抗菌素制剂。

第五,靶心致病灶相对较集中于动物的口腔、咽部黏膜、扁桃体和皮肤上等部位。

第六,其兼具真菌属的一些特征,菌体呈纤细的丝状且有分枝,从生物进化角度而言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过渡类型。

2症状特点诊检查主见病羊下颌部、面部、颈部、乳房等处有肿块凸起,部分表现为较柔软、按压有波动感,一部分则触感较硬、呈硬结节型,该病一般无热痛现象发生。

随着病情发展,病程中后期病羊逐渐出现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

少数病例为口腔型,症见病畜口舌部炎性肿胀、溃疡、流涎、咀嚼及吞咽困难等,病变可逐渐下行进而引起喘咳、呼吸困难、大叶性或小叶性肺炎,此类病羊食欲及反刍不良、机体呈渐进式消瘦,被毛粗乱,精神较为沉郁,活动量明显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且在创口周围注射 10%碘仿醚或 2%鲁戈氏液, 防止引起感染扩散。经过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 改善饲养条件,提高营养水平,病羊基本可以痊 愈,恢复健康;③据有关资料介绍,也可采用中 药:当归 15g,生地 6g,蒲公英 30g,二花 12g, 连翘 6g,赤芍 6g,川芎 6g,瓜蒌 6g,龙胆草 12g,
注意清除发霉、变质的饲料;②注意清除饲 料中的尖锐物和芒刺;③饲喂质地柔软的饲料或 将饲料浸软后饲喂;④发现皮肤和粘膜损伤及时
进行处理;⑤注意饲槽和饮水的清洁卫生;⑥改 善饲养条件,提高营养水平,增强羊的体质和抗 病力;⑦发现病羊,及时进行隔离;⑧及时淘汰 老、弱、病、残及无价值的羊。
0c29f7cc
临床症状:病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反刍 停止,几乎不吃草料,仅舔食少量的混合精料, 体温升高不明显,测量为 39.9℃。触摸下颌部及 面部的脓肿,有波动感且柔软,无热无痛。有的 脓肿部被毛脱落,皮肤变薄,之后自然破溃形成 瘘管,流出大量脓性分泌物。诊断:
病羊下颌部及面部的脓肿有波动性,个别病 羊的脓肿破溃形成瘘管后流出脓汁,怀疑是放线 菌病。②用注射器于脓肿部抽取少量脓汁。将 1~ 2 滴浓汁滴于载玻片上,加 1 滴 10%氢氧化钠溶 液,混匀溶解脓汁后,加盖玻片搓压。低倍弱光 下镜检,有黄色的直径为 3 毫米的菊花状菌,确
涂擦鱼石脂软膏,以促进脓肿的早期成熟。2 天 后采用外科手术疗法,在脓肿部的最低位置处横 向切开 1.5~2cm 的开口,然后挤压脓肿壁将脓 汁挤出,之后用灭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最后用 碘酒纱布填塞创腔,注意创口外留有 2cm 左右的 纱布,以便于脓汁的流出,每天更换一次纱布,
肚子忽然咕噜咕噜的叫了起来,我这才想起,敢情我这一顿饭都还没吃呢?摸了摸口袋
肚子忽然咕噜咕噜的叫了起来,我这才想起,敢情我这一顿饭都还没吃呢?摸了摸口袋
山枝 6g,甘草 10g,共研细末,煎水灌服,每日 1 剂,连用 5 日。病因分析:
如果青贮的青玉米秸效果不理想,发霉变 质,用来饲喂羊只可致使发病;②青贮的玉米秸 中含有的尖锐物和芒刺,将羊口腔粘膜刺伤,使
肚子忽然咕噜咕噜的叫了起来,我这才想起,敢情我这一顿饭都还没吃呢?摸了摸口袋
病菌有机可乘;③饲养条。:
肚子忽然咕噜咕噜的叫了起来,我这才想起,敢情我这一顿饭都还没吃呢?摸了摸口袋
对于脓肿小的病羊采用封闭疗法,用青霉素 240 万 IU、链霉素 200 万 IU、0.5%普鲁卡因 5 毫 升,分 3~5 个点在脓肿周围分点注射,每天 2 次,连用 4 天;②对于脓肿大的病羊,先在患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