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放线菌病介绍
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 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 养牛技术

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养牛技术牛放线菌病也叫做牛放线菌肿,主要是感染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而引起。
病牛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颌下、舌以及颈部出现放线菌肿,肉牛最容易发生,尤其是2~5岁的牛只非常容易感染。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生产性能降低,严重时会导致采食、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心衰而发生死亡。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1、发病特点在污染的土壤、饮水和饲料中都存在引起该病的病原体,从而容易在肉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寄生。
只要皮肤或者黏膜发生破损,就会自行出现发病。
例如,肉牛采食带刺的饲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芒、大麦穗以及谷糠等时,往往会损伤口腔黏膜而发生感染。
一般来说,肉牛在低湿地进行放牧时,比较容易发生该病。
在肉牛损伤组织内存在的病原菌,会使寄生部位发生慢性传染性肉芽肿的炎症过程。
在肉芽的中心,会存在放线状菌芝的化脓灶,即发生脓肿。
有时炎症过程是单一的结缔组发生明显的增生,并不会出现化脓。
但由于结缔组织发生增生,会形成肿瘤样赘生物,即放线菌肿。
如果侵害到肉牛的舌组织,往往会明显增长而突破黏膜,进而形成溃疡。
2、临床症状病牛主要是领骨、口腔、头部皮肤以及皮下等部位出现症状。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的牙齿逐渐松动,甚至发生脱落,导致吞咽和咀嚼都比较困难,影响营养吸收,从而导致机体快速消瘦。
当病菌侵害软组织时,通常是在领下、头部以及颈部等处的组织内部形成不痛不热的硬结。
如果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就会形成“木舌”或者出现蘑菇状新生物,使其大量流涎,且咀嚼比较困难。
母牛感染后,还能够侵入乳房,使其发生弥漫性肿大或者形成局灶性硬结,导致乳汁变得黏稠,并混杂脓液。
放线菌肿中能够浸润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使其形成脓肿,并经由疹管将脓液排到外面,同时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细菌也能够经由疹管侵入组织,进而促使化脓、坏死过程明显加重。
在增生组织或者结节中,都存在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的软化灶,且软化灶和脓汁中还存在“硫磺颗粒”。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由放线菌引起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主要来自于土壤中的放线菌。
该病在肉牛养殖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下面就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流行病学特征:
1. 感染途径:肉牛放线菌病主要通过饮水和进食受到污染的饲料等途径传播。
放线
菌在食物和水中存活,并通过感染牛只来扩大传播范围。
2. 季节性:肉牛放线菌病在季节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发生在湿度较高的季节,
如春季和秋季。
3. 生物学特性:放线菌是一类耐寒、耐干旱的细菌,能够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
其潜伏期一般为30-60天。
临床特征:
1. 食欲减退:受感染的肉牛常出现食欲减退、不爱进食的症状,严重时甚至拒食。
2. 呼吸困难:部分感染牛只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呼吸急促、喘息等。
3. 乳汁异常:有些感染牛只乳汁减少、品质变差,有时甚至混有血性分泌物。
4. 体重减轻:受感染的肉牛体重常出现较快速度的减轻,严重的可能引起营养不良
甚至死亡。
防治措施:
1. 饮水消毒:对肉牛饮水的供给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放线菌的传播。
可以使用含
氯消毒剂对饮水设施进行消毒。
2. 圈舍卫生:定期清理肉牛圈舍,特别是饲料区域和粪便堆积处,以减少放线菌的
滋生和存活。
3.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安排饲料,尽量避免使用受到放线菌污染的饲料。
增加饲养
密度也是一种减少传染的方法。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 牛病防治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牛病防治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以病牛的头、颈、上下颌和舌发生放线菌肿为主要病理特征,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
本病初期不易察觉,而在牛咀嚼困难、营养不良后才被发现,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
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临诊病理特征主要为病牛头部硬组织(骨)和软组织形成放线菌肿。
该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骨体增厚甚至出现咀嚼困难时才被发现,治疗不及时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本病可由多种细菌引起,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
其他细菌如衣氏放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杆菌等也参与致病作用[1]。
1.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其形态和染色特性随生长环境而异,在培养基上为杆状或棒状,而在病变组织中则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小如别针头、外观似硫磺颗粒、颜色呈黄白色的小菌块,质地柔软或坚硬。
菌块镜检呈菊花状,中心部为菌丝体,呈丝球状,革兰氏染色阳性;外围为放射状的棒状体,革兰氏染色阴性。
2.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软组织器官,在组织中菌块的结构和牛放线菌相似,但中心不呈丝球状,而是许多细小的短杆菌,大小和巴氏杆菌接近;周围也有放射状的棒状体,但比牛放线菌的短,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
上述两种细菌虽在形态学和生物学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变相似。
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2-5岁幼龄牛,呈散发。
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
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常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或寄生于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有时也会存在于禾本科植物(小麦、大麦、青稞等)的穗芒上,使牛在采食时因芒刺扎破口腔和齿龈黏膜而感染[2]。
因此,放牧于低湿地的动物较易感染本病,而且病变常见于口腔周围的组织器官。
三、临床症状病变常见于颌骨、口腔、头部皮肤与皮下等。
1.侵害牛颌骨时,多在第三、四臼齿处,出现硬固的、界限明显的、不能移动的肿胀,初期热痛,后期无痛感。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肉牛放线菌病(Bovine Tuberculosis)是一种由分枝杆菌属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牛类动物。
这种疾病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1. 病原菌: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原菌为放线菌属细菌,主要是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bovis)。
这种细菌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接触受感染动物等途径传播,且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在环境中存活期长,容易在牛群中传播。
2. 传播途径:肉牛放线菌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牛类、饮用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用受感染的饲料而传播。
机械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因此对工具、设备和环境的消毒和清洁尤为重要。
3. 宿主范围:肉牛放线菌病的宿主主要是牛类动物,包括奶牛、肉牛等。
4. 流行地区:肉牛放线菌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
在中国,肉牛放线菌病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
5. 遗传易感性:肉牛放线菌病的遗传易感性与牛的品种、年龄、性别等有关。
一般来说,年幼的牛更容易被感染,而一些肉牛品种也有较高的易感性。
二、临床特征1. 潜伏期:感染肉牛放线菌病后,患牛有可能出现潜伏期,通常潜伏期较长,难以被及时察觉。
2. 临床症状: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慢性咳嗽、消瘦、食欲不振、发热、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等。
有时候,患牛的泪腺和乳房也可能受到感染。
3. 诊断方法:目前,肉牛放线菌病的常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皮内试验、血清学检测、牛体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等。
三、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肉牛放线菌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肉牛放线菌病疫苗,以控制和预防病情的发生。
2. 动物检疫:对进出口牛只的检疫尤为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和隔离,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的传播。
牛放线菌病流行特点、诊断及防治

强烈应激因素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2 1 在宜宾 规模 猪场运 用 效果 自2 0 1 1 年 3 月起 , 我 们 陆续在 宜宾 五个规 模猪 场 开始 了对 “ 猪繁 殖 与 呼吸 障碍 综 合 征 和 圆环病 毒
阳性 猪 场 实现 稳定 生 产 ” 的技 术研 究 和 运用 实 践 ,
称 为 牛放线 杆菌 病 。
牛 放 线 菌存 在 于被 污染 的 饲料 、土壤 和 饮 水
中, 也是一种存在于健康牛 口腔和消化道菌群 中的
正常 菌[ 3 ] 。该 菌 为多形 态 的革兰 氏 阳性 菌 , 主要侵 害 骨骼 。在病 变组 织 中 , 该菌 缠结 成菌 丝 团 , 周 围呈 放 射状 排列 , 似 菊花状 。 菌 丝 团颗 粒呈 黄色 或 微 棕 色 , 外 观 似 硫 磺 颗 粒 。这 种 细 菌 的 抵 抗 力 弱 , 8 0 ℃下 5 m i n可杀 灭此 菌 , 常用 的消毒 药 消毒效果 均不 错 。
的科 学 处 置 和 有 效 防 控 也 是 实 现 猪 场 生 产 稳 定 的 必 要条 件 。■ ( 编辑 : 狄慧 )
疫 病 防 制
也 随 后发 病 , 造 成 此病 在 牛 群 中 的流 行 【 l j 。此外 , 牛 群 在低 洼潮 湿 地带 放牧 时 , 也 常 有本病 发 生 。 2临床症 状 上颌 骨 或 下颌 骨 感染 初 期 , 患 部 出现 肿 、 痛、 增 温 的现象 。肿胀 常有 界 限 明显 , 不 能移 动 , 由水肿 及 其下 面 的下 颌 骨 肿胀 构 成 。此 时 , 很 容 易 与外 伤 混
式生产管理为主 ) 的稳定生产技术方案 , 并列入宜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肉牛放线菌病(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对肉牛的生产和养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流行病学:1. 高风呢单位:肉牛放线菌病主要在高风呢单位流行,这与牛群密度高和环境条件不良有关。
在这些单位中,由于牛群聚集在一起,患病牛之间易于接触传播疾病。
2. 直接接触传播:肉牛放线菌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例如粪便和飞沫的传播。
接触患病牛或感染牛的粪便或其他分泌物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3. 季节性流行:肉牛放线菌病在冬季和春季流行较多,这与气温下降、湿度增加和牛群抵抗力下降有关。
临床特征:1. 呼吸道症状:患病牛出现持续性的咳嗽、喘息和打嗝等呼吸道症状。
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窒息和呼吸困难。
2. 弛张性肺部病变:肉牛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变是肺部弛张性炎症。
严重病例中,肺部可能出现出血、坏死和脓肿等病变。
3. 粘液性鼻液:患病牛的鼻腔可能出现粘液性分泌物。
这是炎症过程中黏膜分泌物增加的结果。
防治措施:1.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清洁、干燥和通风的饲养环境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传染风险。
定期清理牛棚、更换饲料和水等措施可以帮助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2.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肉牛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概率。
包括合理饲料配方、适当的饮水和饲料管理等方面。
3. 疫苗接种:肉牛放线菌病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
在高风呢单位或常年存在肉牛放线菌病的地区,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牛群的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4. 隔离患病牛:发现患病牛后,应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
隔离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防止疫情扩大。
5. 抗生素治疗:严重的肉牛放线菌病病例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
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遵循兽药使用的规范,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问题。
总结: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对肉牛的生产和养殖有严重影响。
牛放线菌病的诊治

病原和传播途径
病原
牛放线菌病的病原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属于放线菌科。 这种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植物中,也存在于健康牛的 口腔和胃肠道内。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口腔和皮肤伤口感染。当牛口腔或皮肤有损伤 时,放线菌会侵入体内,引起局部炎症和组织损伤,并可随 血液扩散至全身。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季节性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地揭示牛 放线菌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逃逸机 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 路。
VS
免疫预防和药物防治将更加注重绿 色、安全和高效,以保障食品安全 和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综 合防控措施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与实 际生产的结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 经济效益。
治疗效果
经过7天的治疗,病牛症状逐渐消失 ,恢复正常。
成功治疗案例二
发病情况
某规模化奶牛场,部分牛只 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颌下和颈部淋巴结肿胀等症 状。
诊断过程
通过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学检 验,确诊为牛放线菌病。
治疗措施
采用抗真菌药物和抗生素联 合治疗,并对病牛进行对症 治疗。
治疗效果
经过10天的治疗,病牛症状 明显缓解,逐渐恢复正常。
研究展望
免疫预防研究
探索利用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等手段提高牛群的免疫力,降低疾 病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药物防治研究
开展新药筛选和药效学研究,寻找更有效的药物防治方法,减 少疾病对牛产业的损失。
综合防控措施研究
进一步研究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包括生物安全措施、饲养管 理和环境控制等,以全面提高牛群的健康水平。
牛放线菌病的诊治
2023-11-07
目 录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1. 引言1.1 肉牛放线菌病的概述肉牛放线菌病,又称为牛放线菌病或牛旋毛虫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类动物。
该病是由放线菌属细菌引起的,病原体主要寄生在牛体的皮肤和毛囊内,通过直接接触或受污染的土壤、饲料等途径传播。
肉牛放线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
其流行季节主要为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
牛群中一旦发生疫情,容易造成群体性传播,对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病变、毛发脱落、皮肤瘙痒和溃疡等症状,严重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和产奶量。
诊断方法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皮肤刮片检测和实验室培养等方式进行确诊。
针对肉牛放线菌病的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做好环境卫生、加强营养管理、定期检查和隔离患病牛只等措施。
及时发现早期病例,积极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病害传播和减少损失。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总结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该疾病的识别、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对肉牛放线菌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对肉牛放线菌病的研究,探讨该病的防治意义,为预防和控制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研究展望将探讨肉牛放线菌病疫苗的研发、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分析,以推动该病的防治工作向更深入、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流行病学特点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由放线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牛群密度较高的牧场和畜牧区。
在疫情暴发时,病原体可通过空气、水源或食物等途径传播,扩散速度较快。
据统计,肉牛放线菌病每年造成大量的牛只患病甚至死亡,给养殖业和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流行病学调查还显示,肉牛放线菌病还存在季节性高发的特点,通常在春夏季节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
此外,生长发育不良、营养不良、应激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肉牛对该病的易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革兰色染色,菌体呈紫色,辐射状物呈红色。 • 本菌对干燥的抵抗力极强,阳光直射也不能将其杀死。60℃经10分钟、
0.15%升汞经5分钟即可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 放线菌存在于广泛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正常情况下,放线菌还寄生于 牛的上呼吸道与消化道黏膜上,在齿垢与牙床的分解物中也可找到。
• 手术同时根据患牛的全身情况,可补液强心或使用抗生素等。
六、预防措施
• 1、病牛应单独饲喂,脓汁及其他污染物应集中消毒处理。 • 2、发病率高的地区和养牛场,应将饲草、谷糠等经粉碎、蒸煮、浸泡或
碱化调制后饲喂。 • 3、饲养管理应遵守兽医卫生制度,防止皮肤、黏膜损伤。
三、临床症状
• 口腔检查时,可视黏膜肿胀、潮红、溃烂。 • 当增大的肿块皮肤破溃时,可露出鲜红色的增生肉芽,上附脓液。 • 舌部组织增生变硬,活动不便,称为“木舌病”。病牛流涎,咀嚼、吞咽
均困难。 • 乳房呈弥漫性增生肿大,或呈局限性硬结,泌乳量下降,乳汁变性,内混
脓汁。
三、临床症状
• 犊牛和12月龄以内的育成牛发病时,肿大多出现在面部,全身反应轻微, 不影响食欲,以后肿胀物顶部破溃,流出黄白色,似乳酪样的脓汁,伤口 不愈合。经治疗,可自行吸收。
四、诊断
• 本病症状特异,病变特殊,诊断比较容易。 • 如肿胀部表皮破溃,取少量脓汁,用水稀释后置于玻璃表面,观察是否有
硫磺样颗粒,如有将颗粒放在玻片上,加20%氢氧化钠溶液一滴,作用 10-15分钟,以另一玻璃片用力搓压,压破,摊平后镜检,如见到有辐射 状菌丝的颗粒性聚积物即可确诊。
五、治疗方法
• 在皮肤或黏膜受损伤时,便可自行发生, • 在低湿地放牧时也时常发生牛的放线菌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流行病学
• 牛放线菌病呈散发式流行,牛的年龄与发病无明显关系各种年龄的牛都可 发病但以青年牛发病较多。
三、临床症状
• 成年牛肿胀多在下颌部(左右两侧多见),病情发展较慢,一般经6-18 个月形成肉芽肿。
• 病初有痛感,晚期痛感消失。肿胀部界限明显,坚硬如石。 • 头部变形,张嘴困难,食欲降低,继而废绝。
1、药物治疗
• 有人报道,也可用中药治疗,取白砒、明矾、朱砂、苦矾各等分,和少许 白面制成小丸(白砒丸),放于病灶内(1-3丸),肿块则可自行脱落。
• 可以一试,但疗效有待验证。
2、手术摘除
• 用1%普鲁卡因20-30毫升作局部麻醉,切开皮肤,将放线菌肿块全部切 除,并用尖刀将颌下骨孔洞周围坏死组织辞掉,再用1%碘伏纱布堵塞, 两天换一次药。也可用烧烙法。
牛放线菌病介绍 诊断与治疗
• 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非接触性、增生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面部、颈部、 舌及下颌部的组织增生,形成特殊的肉芽肿——放线菌种,常伴有骨质变 化,呈骨质疏松性炎症、坏死、化脓。各年龄段的牛都可发病,犊牛以面 部多发,成年牛多发生在下颌部。
一、病原
• 病原有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两种。牛放线菌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 的杆菌,有长成菌丝的倾向,在病理组织中呈肉眼可见的灰黄色不颗粒。
1、药物治疗
• 青霉素对放线菌有很好的疗 效,链霉素对林氏放线菌作 用较好,在病原未定以前可 并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并用 10%碘酊涂抹患部。
1、药物治疗
• (1)在肿胀部周围分点注射青霉素100-200万单位,链霉素2克,每天 一次,连续3-5次。
• (2)链霉素与碘化钾同时应用,对于软组织放线菌肿和木舌病及早发现 的肿胀效果显著。成年牛灌服碘化钾10-20克,每天1-2次,链霉素分点 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