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孔明借箭》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孔明借箭 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孔明借箭教学设计一:激发兴趣板题导课要说《三国演义》是部谋略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谋略中的谋略;要说《三国演义》是部智慧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
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走近《孔明借箭》,感受诸葛亮的智慧。
板书课题:解说孔明就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
板书箭字,解说:主要材料是竹子,射向前方的武器。
二:指导学法,初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结合文下面的注释,联系前后文推想大体意思,粗知大意则可,不必死扣每一个字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文言知识的增多,一些意思自然就懂。
下面我们就以课文的前几句话为例子,看看怎样读懂文言文。
课文开始就说:却说鲁肃领了周瑜(yú)言语,言语是什么意思呢?有同学说了就是说的话,那放在句子中不通顺啊?再联系看过的影视资料知道,周瑜是鲁肃的上级,那上级说的话就是--命令。
径来舟中相探孔明。
径不太懂先不管,来舟中相探孔明,是怎样孔明呢?有同学说了是探望,我们就暂且理解为探望。
但是现在结合课文有个疑问就又产生了,周瑜这么好?要鲁肃来探望诸葛亮?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读,当读到孔明曰:“公瑾(jǐn)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
”结合注释我们明白了,不是来探望孔明,而是来试探孔明,来探听消息的。
这样我们联系前后文,结合注释,大体就了解了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交流检查难读的句子。
3:教师检查下列句子的朗读情况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指导学生只有理解古文的意思,才能读好古文的停顿。
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4:检查概括文章的大体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课文内容说具体,说简练。
、策略:假如学生说的很详细可根据说的内容按照原因、经过、结果。
概括出关键词语:妒忌借箭、得箭。
再指导简练的概括。
假如不会说,可反向引导,再连起来说。
2024年五年级下册孔明借箭教案

2024年五年级下册孔明借箭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孔明借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理解诸葛亮在“借箭”事件中所展现的智慧和策略。
学生对古代战争策略及人物性格有初步了解。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分析文本的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理解和表达。
提高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的兴趣。
引导学生认识到智慧和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孔明借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
分析诸葛亮“借箭”策略的智慧之处。
难点:深入理解古代战争策略和人物动机。
通过文本细节体会人物情感和智慧。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中“孔明借箭”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记不懂的词句,尝试理解故事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讲解与讨论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孔明借箭”的策略和智慧之处,分享各自的理解。
通过思维导图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重现“孔明借箭”的场景。
小组间进行情景模拟,比较不同策略在相同情境下的效果。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智慧和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诸葛亮智慧和策略的运用。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中其他与诸葛亮相关的故事,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读后感、绘制故事连环画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思维导图工具、角色扮演道具。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分析诸葛亮在“借箭”事件中的心理活动和策略变化。
课文28《孔明借箭》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通过引入三国时期的背景故事和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了学生的代入感和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朗读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分角色朗读、情景再现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进历史,与人物对话,体会语言美、情节美和人物美。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从多元的角度审视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选择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入学习状态。我以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家争雄的局势,然后重点介绍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会被困在江东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举手回答。通过这个问题,我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课文28《孔明借箭》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孔明借箭》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解救前方战事紧张的困境,巧妙地利用曹操的疑心,成功地借到了十万余支箭的故事。本课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镇定自若和周瑜的嫉妒心理。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v

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
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你觉得文
言文与现在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
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引导学生以“借箭”为线索将全文
了解课文大意,以“借箭”
分为三部分。
为线索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
三、布置作业
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特色。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 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 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
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
3.再读孔明的话,思考:军令状是什么? “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从诸葛亮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个方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
4.联系上下文,从哪里看出三天后会有大 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
雾?
分析融入 “识人心”中,使
5.朗读指导:假如你是孔明,你会怎样读 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这段话?
7.练读、指名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学生喜爱的电视连续剧,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能充分调动学生对中国古典
(一)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名著的向往,激发了学生的学
片段,激发学生对名著名篇的喜爱。(展示课件 习热情。
第三屏)
(二)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孔明借箭
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课文28《孔明借箭》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担当、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文学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孔明借箭》这一历史故事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故事中的智谋、策略等方面的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教学设想实践:提出如“孔明为什么要借箭?”、“孔明的策略有哪些巧妙之处?”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构建历史背景知识,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设想实践:展示与三国时期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历史氛围,提升学习兴趣。
2.掌握课文生字词,特别是多义字、易错字的辨析与运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难点解析:生字词的掌握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多义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使用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教师需要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重难点解析: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表达,提高写作技巧,这需要教师提供恰当的写作指导和充分的表达机会。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在下节课上分享讨论成果。
-问题一: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问题二:从孔明借箭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智慧和策略?
4.课后实践:要求学生课后查阅与三国时期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学生可以整理查阅到的资料,以手抄报或PPT的形式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孔明借箭》语文S版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学习诸葛亮,做一个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的人。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孔明借箭”的故事。
重点难点1.重点: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难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1.课件。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
(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设置悬念,引导探究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孔明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除掉诸葛亮。
那么结果怎样呢?(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文中的句子)瑜大惊,慨然叹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2.教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3.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选择性板书问题4.根据所提的问题,请同学们小组台作探究(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三、品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指名反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教学建议:⑴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说根据。
⑵教师根据下面的要点,引导学生探入体会。
⑶适当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中加深感悟。
⑴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盛,对面不相见。
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①分析: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②追问: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指名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
至第三日四更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孔明借箭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孔明借箭教学目标•了解《孔明借箭》的情节,并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借箭》的主要情节和故事内涵。
•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渗透伦理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有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行动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孔明借箭》的教材。
•讲解板书:关键词、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标题《孔明借箭》, 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开始讨论孔明和箭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阅读理解1.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孔明借箭》。
2.学生先进行默读,然后再进行大声朗读。
3.学生自主交流,互相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和重点句子。
4.教师给学生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情节和故事内涵。
Step 3 情节分析1.学生围绕课文《孔明借箭》中的情节展开讨论。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孔明和刘备的智慧和勇气,并探讨如何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Step 4 相关活动1.分为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取课文中的一段情节,编写简短的对话或小故事,展示给全班。
2.学生观摩其他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和总结。
Step 5 反思总结1.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2.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孔明借箭》的故事情节和内涵,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情感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运用语文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一遍《孔明借箭》的故事。
2.学生写下在课堂上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并对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解答。
以上是《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孔明借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孔明借箭_语文S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孔明借箭_语文S版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孔明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
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
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
()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ɡ,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雷—擂内—呐属—嘱日—曰愉—瑜昨—诈吾—语勿—匆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版第十册《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难点: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2.教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去读一读《孔明惜箭》这一章节。
3.教师:通过自读,你们已经知道了孔明是何许人了吧?(诸葛亮)
4.展示资料,简介历史背景。
孔明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孔明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5.教师导读: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按要求小组合作自渎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宁新词。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同学交流文中人物留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一)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教师再强调。
字音:“曹、晌、嘱、诈”;字形:“瞒、擂、纳”。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一读。
4.再读词语,读中积累。
5.引导学生提出自读中仍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理清文章的条理。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给课文分段。
3.集体反馈。
第一段(①②):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谋害诸葛亮。
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第二段(③):讲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诸葛亮准备造箭)
笫三段(④~⑦):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⑧):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诸葛亮借箭成功)
4.教师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四、讲述故事
1.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
答应造箭立军令状准备船只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2.学生先在小组内讲故事。
3.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述故事。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1.分角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其他同学思考: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讨论交流。
3.指名反馈,并说明自己判断的理由。
4.教师小结:这两自然段,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
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購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文章的一开头就给我们制造了紧张的氛围,周瑜杀气腾腾,而诸葛亮则镇定自若。
“三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
⑵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
⑶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4.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⑴怎敢戏都督?
⑵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
⑶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