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疡剂

合集下载

16.痈疡剂

16.痈疡剂

痈疡剂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嘉;一切痈疽能溃败,溃后忌服用勿差。

仙方活命饮: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6-9g),金银花20-30g,陈皮10-15g。

君:金银花。

臣: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

佐:白芷、防风、贝母、花粉、穿山甲、皂角刺。

使:甘草。

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山栀羌,柴桔归芎芩芍防;红花牛蒡升玄薄,清热解毒活血良;痈疽初起能消散,腮腺炎种又何殃。

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金银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g银花解毒汤银花解毒地丁翘,犀角丹皮夏枯草;再把川连赤苓入,痈疽疔毒一齐消。

四妙勇安汤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清热解毒兼活血,脉管炎证此方魁。

金银花90g,玄参90g,当归60g,甘草30g五神汤五神汤用紫地丁,牛膝车前白茯苓;再加银花水煎服,湿热痈疮自可平。

神效托里散神效托里有忍冬,耆归甘草一并从;补气养血又解毒,善消肠痈或奶痈。

犀黄丸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醒消丸犀黄丸内用麝香,没药乳香加雄黄;米饭和丸酒送服,痈毒消散保安康。

蟾酥丸蟾酥丸用寒水石,麝朱胆枯与乳没;轻粉铜绿雄蜗牛,疔毒外敷内服适。

牛蒡解肌汤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海藻玉壶汤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可睹。

透脓散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

医学心悟透脓散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托里透脓汤托里透脓参芪芷,归术三甲与皂刺;青皮甘草加升麻,痈疽脓陷宜服之。

阳和汤阳和汤方主阴疽,鹿胶桂麻姜炭地;白芥甘草同煎服,温补通滞疮自愈。

熟地30-40g、肉桂3-5g、麻黄2-3g、鹿角胶10-15g、白芥子6-10g、姜炭2-3g、生甘草3-5g。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十九、痈疡之剂痈疡之剂,即痈疡剂。

是以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体表痈、疽、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外科疾患的方剂。

体表痈疡可分为阳证及阴证,阳证来势暴急,红肿焮痛,易溃易消;阴证来势缓慢,平塌漫肿,难溃难消。

治疗原则,阳证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散结;阴证宜温补和阳,通滞化痰祛瘀。

外可用薄贴围药渗药及刀针手术等。

内在脏腑痈疡应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1.真人活命饮 (陈自明) 一切痈疽。

(《校注妇人良方》)【歌诀】真人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节加贝母天花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嘉一切痈疽能溃散溃后忌服用毋①差大黄便实可加使铁器酸物勿沾牙【词解】①毋:毋wu,音吴,不要。

【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各13)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g)【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方析】疮疡肿毒初起为本方主证。

方以银花疏散透达,清热解毒,清气凉血为君。

臣以防风、白芷疏风散邪,用治痈疡初起;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活血散瘀,行气通络,消肿止痛。

佐以贝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穿山甲、皂角刺溃坚排脓。

甘草清热解毒,加酒活血消肿,协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

大便燥结可加大黄。

按:用本方脓未成可消,脓已成可溃,但已溃者切不可用:阴证疮疡忌用;脾胃虚、气血不足者慎用。

本方煎煮时不可用铁器及接触酸味物品,更不可服食酸物,因酸性收敛,使疮不易消散。

2.金银花酒 (齐德之) 痈疽初起。

((《外科精义》)【歌诀】金银花酒加甘草奇疡恶毒皆能保护膜须用蜡矾丸二方均是疡科宝【组成】鲜金银花五两(150g)甘草—两(30g)【用法】水、酒各半煎,分三次服。

【功用】消肿散瘀,托毒止痛。

【主治】一切痈疽恶疮,及肺痈肠痈初起。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方剂学各论——痈疡剂(全国卷历年出题数:8道)1.概念:凡用以治疗痈疽疮疡的一类方剂称痈疡剂。

这类方剂主要具有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作用。

2.适应范围:常用于体表痈、疽、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病症。

3.配伍规律:根据痈疡的不同分类,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药物配伍。

如体表类的内治法初期多清热解毒药为主,脓成时多逐瘀排脓药为主,溃后期多补药为主。

4.分类:痈疡治法有消、托、补三法,因此有消散痈毒剂、托毒透脓剂、补益扶正剂。

5.注意事项①痈疡发于内在脏腑,在辨证上主要是分清寒热虚实,已成脓或未成脓等。

②痈疡发于内在脏腑的治法,是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如痈疡已成,毒盛使用托法,应注意解毒,防止余毒留恋;化脓迟缓,还必须注意攻透,力求毒随脓泄,防止内陷。

③在痈疡余毒未尽之际,纯补太早,终非所宜,还应兼顾清解余毒,以免因补留邪。

6.本章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①阳证犀黄丸有化痰、软坚、消散作用,兼有解毒消痈、活血祛瘀作用,是为治疗痈疽、瘰疬、流注等病的主要成药。

②阴证透脓散是以消散溃脓为主,兼以扶正托毒;小金丹治阴证或阴疽,以温化寒湿,祛痰通络为主。

7.具体内容犀黄丸【歌诀】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组成】犀黄、麝香、乳香、没药、黄米饭。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证。

【配伍特点】方用犀黄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主;麝香窜通消散,活血开壅为辅;佐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黄米饭调养胃气,以防碍胃。

酒送服,是用其活血行血以加速药效。

透脓散(《外科正宗》)【歌诀】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组成】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

【功用】托毒溃脓。

【主治】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一、组成生黄芪四钱(12克)、当归二钱(6克)、穿山甲炒,一钱(3克)、皂角刺一钱半(5克)、川芎三钱(9克)。

二、用法水二盅,煎一半,随病前后,临服入酒一杯亦可。

三、歌括1.透脓散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

2.《医学心悟》透脓散程氏又加银旁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3.托里透脓散托里透脓参芪芷,归术山甲与皂刺,青皮甘草加升麻,痈疽脓陷宜服之。

四、功用托毒溃脓。

五、主治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

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或酸胀热痛。

六、方解本方所治痈疡,是由正虚不能托毒外透,以致脓成难溃,毒亦难泄。

方中用生黄芪,即所以益气托毒,辅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刺消散通透,软坚溃脓;用酒少许,增强行血,活血作用。

共具托毒溃脓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是祛邪中兼以扶正,属于托法范围。

目的在于托毒排脓,使毒随脓泄,腐祛新生。

本方对痈肿不消,成脓不易,切开又不适宜的情况下使用较为适宜。

七、附方及方论1.透脓散(《医学心悟》):即透脓散加白芷,牛蒡,金银花。

功用:扶正祛邪,托毒溃脓。

主治:痈毒内已成脓,不穿破者,服此即溃。

2.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人参、白术土炒、穿山甲炒研、白芷各一钱(各3克)、升麻、甘草节各五分(各2克)、当归二钱(6克)、生黄芪三钱(10克)、皂角刺一钱五分(克)、青皮炒,五分(2克)、水三盅,煎一盅。

病在上部,先饮煮酒一盅,后热服此药;病在下部,先服药,后饮酒;疮在中部,药内兑酒半盅热服。

功用:扶正祛邪,托里透脓。

主治:一切痈疽气血亏损。

将溃之时,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者。

透脓散、《医学心悟》之透脓散、托里透脓汤同有扶正祛邪之功,同治痈疡脓成难溃之症。

其区别在于:透脓散是益气和血与消散通透并用;《医学心悟》透脓散,是在前方基础上增加辛散透邪与清热解毒之品,使其脓易溃,毒易解;托里透脓汤是益气升陷与托里透脓并用,能使气充陷升,提脓泄毒。

痈疡剂

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方论】明·王肯堂:治一切疮疡。

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在背俞,皂角刺为君;在腹募;白芷为君;在胸次,加瓜蒌仁二钱;在四肢,金银花为君。

如疔疮,加紫河车草根三钱,如无亦可。

……此药并无酒气,不动脏腑,不伤气血,忌酸、薄酒、铁器,服后侧睡觉,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证治准绳·疡医》)清·罗美:此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

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

故痈疽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蕴崇热毒为患。

治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结,行血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

是方川山甲以攻坚,皂刺必达毒所,白芷、防风、陈皮通经理气而疏其滞,乳香定痛和血,没药破血散结,赤芍、归尾以驱血热,而行之以破其结。

佐以贝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宜矣。

然是方为营卫尚强,中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必须斟酌而用。

(《古今名医方论》)清·汪昂:此足阳明、厥阴药也。

金银花散热解毒,痈疽圣药,故以为君。

花粉清痰降火,白芷除湿祛风,并能排脓消肿,当归和阴而活血,陈皮燥湿而行气,防风泻肺疏肝,贝母利痰散结,甘草化毒和中,故以为臣。

乳香调气,托里扩心;没药散瘀,消肿定痛,故以为佐。

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③锐,皆厥阴、阳明正药,能贯穿经络,直达病所,而溃壅破坚,故以为使。

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无邪不散也。

(《医方集解》)清·王子接:疡科之方最繁,初无深义,难以类选,兹取其通用者绎之。

如活命饮,行卫消肿,和营止痛,是其纲领也。

经言:卫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故用白芷入阳明,通肌肉之闭以透表;陈皮芳香,利脾胃之气,以疏经中之滞;防风卑贱性柔,随所引而入,以泄营中之壅遏;角刺性锐,能达毒处;山甲性坚,善走攻坚;花粉、土贝消肿;归尾、赤芍活络;乳香、没药护心昏神,使人不知痛;甘草、银花解热散毒。

治痈疡剂(方剂学)

治痈疡剂(方剂学)

【主治】
火毒结聚之疔疮。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似粟,坚硬根深, 状如铁钉,以及痈疡庁肿,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第一节 散结消痈剂
散结消痈剂,适用于痈疽疮疡等。代表方 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 阳和汤、苇茎汤、大黄牡丹汤等。
仙方活命饮
【组成】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皂角剌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 药各一钱(各6g)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g)
【用法】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 服)。
【方论选录】
此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痈疽 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蘊崇热毒为患。治 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绝,行气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
是方穿山甲以攻坚,皂刺必达毒所,白芷、防风、陈皮通经理气 而疏其滞,乳香定痛和血,没药破血散结,赤芍、当归以祛血热, 而行之以破其结。佐以贝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 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宜矣。然是方为营卫尚强、中 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必 须斟酌而用。(罗美《古今名医方论》)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
痈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瞅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 有力。
【证治机理】
本方主治痈疡肿毒初起之证,乃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而成。 热毒壅聚,营气郁滞,气滞血瘀,聚而成形,故见局部红、肿、 热、痛;风热邪毒,壅郁肌腠,邪正交争,故身热凛寒;正邪俱 盛,相搏于经,则脉数有力。阳证痈疮初起,治宜清热解毒为主, 伍以理气活血、化痰散结、消肿溃坚之法。
托法,《外科启玄》有谓:“托者,起也, 上也。”多用于痈疡中期,邪盛毒深而正气 不足,疮毒内陷,脓成难溃之证,用之扶助 正气、托毒外出、软坚透脓。

痈疡剂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痈疡剂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维普资讯
中 医药 研 究 z 0 u2年 2月 第 1 8卷 第 1 期
RE E C O R S AR H FT ADI O L C NES ME cNE TI NA HI E D【I
V [1 o 8No 1 e O2 b 2 0 F
痈 疡剂在 脾 胃病 治疗 中的应 用
1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 溃疡 , 临床 以 胃、 十二 指肠 溃疡 多见 。在 溃疡 活动 期, 临床可见 胃痛、 泛酸 、 口苦 、 质红 、 舌 苔黄腻 、 弦等症 ; 脉 内镜 下可见溃疡形 成 , 溃疡 面黄苔 或黑苔覆盖 , 污浊物 附着 , 溃疡 周
围充血、 水肿 、 隆起 、 烂或伴 出血 , 特征与 “ 糜 其 疮疡 ” 相似 , 辨证 属热毒 塞聚, 气滞 血癌 , 肉腐或 痛 ; 治疗 宜清热解毒 , 活血 止痛 . 化癖清痈。方选仙方 活命饮加减。常用 药物 : 银花 4 g 制乳 金 5,
顾 庆 华
关键词 : 消
痈癌剂
中圈分类号 : 2 6 3 18 1 5 . 1 9 3 1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7 4 8 20 )1 0 4— 2 10 —6 6 (0 2 0 —0 2 0
正根本 在缓解期 , ” 当益气健 脾 , 化湿解 毒 , 括血化瘀 , 护膜生 肌
上 肉桂 3 , g 炙麻 黄 5 , g 鹿角胶 1g 白芥子 1g 炙黄芪 2g 全 当 0, 0, o, 归 lg 莪 术 l g 蒲公英 2 g o, o, o 。随证加 减,0日为一疗程 , 3 一般 服用 1 2个疗程 , - 溃疡可 以愈合。经 临床 观察 。 本法不仅 可 以 治愈 难治性 溃疡 , 而且可以抗消炎性 溃疡复发 , 且无毒副作用 , 值得进一步研究 。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一、组成大黄四两(18克)、牡丹一两(9克)、桃仁五十个(12克)、冬瓜子半升(30克)、芒硝三合(9克)。

二、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三、歌括1.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桃,冬瓜仁又加芒硝;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2.清肠饮清肠饮内用玄参,银花地榆加苡仁;芩麦归草煎服后,肠痈痛止足能伸。

四、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五、主治肠痈初起,少腹肿病。

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

六、方解本方主治的肠痈证,多由肠道为湿热郁蒸,气血凝聚而成。

少腹肿病,乃由湿热与气血互阻,内结成痈。

随之其痛如淋,而小便自调。

所谓“如淋”,因小便犹自调,无淋沥不畅之感,其非真淋病可知。

时或发热,自汗恶寒,是肠痈已成,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使然。

六府以通为用,所谓:“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治用泻热破瘀以消痈肿。

方中大黄乃泻肠中湿热瘀结之毒;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促其速下;桃仁、丹皮凉血,散血,破血祛瘀;冬瓜子清肠中湿热,排脓消痈。

综观全方,是由苦寒泻下,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三类组成,使其湿热、瘀结从泻下驱除,气血凝滞的结聚经破血而痈肿消散。

现代常用于具有湿热瘀滞证的急性阑尾炎,以及妇科中盆腔、附件的急性炎症等。

本方在《金匮要略》)方证条文下有:“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方后又有:“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后人在有脓能不能下,认识不尽一致,有的认为脓已成不能下;有认为脓成未溃或未成脓,皆当速下。

从现代临床使用来看,后者的认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应以实证、热证为主,不能对肠痈证统一使用下法。

七、附方及方论清肠饮(《辨证录》):银花三两(90克)、当归二两(60克)、地榆一两(30克)、麦冬一两(30克)、元参一两(30克)、生甘草三钱(10克)、薏仁五钱(15克)、黄芩二钱(6克),水煎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痈疡剂一、含义凡是具有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用以治疗痈疽疮疡一类的方剂,统称为痈疡剂。

外感寒湿痰,流注经脉肌肉、筋膜关节之刘,凝聚不散,亦可成痈疡。

又分内外:内痈——发于内脏;外痈——发于肌表。

治法应:内治——消托散;外治——外敷手术等。

仙方活命饮一、概述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消散痈肿,清热解毒。

主治阳证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

二、病理是一首外科方剂。

阳证:疮形高肿,根脚紧束,红肿热痛,未成脓者易消,已成脓者易溃 ,溃后易敛(实证)。

阴证——相反治疗总不外消托补三法。

本方属于外疡中之阳证初起,使之消散的治法。

罗东逸称本方“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

引起疮疡原因很多,外感六淫(暑节、痱子等),外伤后感染(炎 证破伤风)、情志(浮痈、发背)、饮食(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因其这些因素均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内经》曰“营气不从,逆于内理,乃生痈肿”,“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说明痈疡一证,因感六淫之邪,邪从热化或嗜食膏梁厚味,痰热内生或外伤感受毒气引起邪毒壅滞,阴阳相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

《内经》又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形成原因 内因——七情、恣食辛热 外因——外感六淫、外伤(烫伤、金刃伤、跌打、虫兽咬伤等) 经脉阻滞,气血不和,积瘀化热,肉腐成脓 痈疡 阳证——肿形高起,范围局限,脚根紧收,皮肤红赤灼热即红肿热痛 阴证——外形平塌,坚硬或棉软,范围松散,皮毛不变 外科 内痈——发于脏腑者——肝痈、肠痈、肺痈 外疡——发于肌表肌肉、骨骼以外者说明局部气血凝滞是发生痈疡的基础。

红:血管扩张充血,实即炎证。

肿:气血凝滞,渗出表现。

热痛:经络阻塞,液体壅遏不行,蕴郁生热充血表现,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压迫症状。

三、治法清热解毒,疏散消肿,行瘀散结。

属于痈肿初起,必令消散,乃得其平,即消散于无形。

四、方药疮疡初起有表证,表证即是营卫不和,壅遏而不能外发,欲其外发,当用疏散,故用银花性寒——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主二花甘凉轻清气浮,芳香透达,清热解毒,既清气分之热毒又清血分之热毒,芳香透达,疏散邪热为治疽要药,疮家圣药,善治一切痈疡肿毒。

防风白芷——透发营卫,疏散消肿白芷气芳香,通九窍,配主药以散热毒壅结,气血壅滞,防风祛风燥湿,湿祛则气血不易壅滞,加强主药,消散痈肿之功。

归芍乳没——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辅当归辛甘温入血分,补活兼施,赤芍活血要药,且辛苦寒可凉血,故有凉血化瘀之功,可消肿散结,热得寒则清,瘀得辛则散,痈肿得苦则消。

乳没散瘀止痛,气芳香走窜善行,故行血散瘀止痛。

陈贝花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陈皮行气以理气滞,贝母辛苦寒(尤其大贝),川贝偏滋润甘苦微寒,开结性强,散结消肿,并有排脓作用。

花粉入肺胃,甘寒清热,消痈肿散结滞,且入血分消瘀血。

山甲皂刺——攻坚排脓透络消肿为佐山甲解毒消嗖,穿透经络,攻坚排脓,引药直达病所,使阻者通,滞者行,为外科溃脓之良药。

二者为疮疡圣药,可散或消,可托里排脓。

甘草白酒 清热解毒,散结调诸药,活血水肿助药热达病所为使。

甘草用节取其以节散结。

诸药合用则热毒清而痰滞血瘀去,气血通而红肿疼痛消,疮疡自平,为外科之首方,服之脓未成能消,脓已成能溃。

上药共组成清热解毒,疏散消肿,行瘀破结之法。

“肿而未脓者可散,肿而有脓者可溃,已溃者可敛,实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一、运用1. 本方为疮疡初起的常用方剂,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为治痈之大法之“消法”,凡疮疡初起,体壮阳证者,均可选用。

脓未成服可消散,脓已成服可排脓,以红肿热痛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 本方应用广泛,尤其疖肿,急性蜂窝组织炎,深部脓肿,急性乳腺炎,化脓性扁桃腺炎,阑尾脓肿等多种化脓性炎证,属于阳证者,均有疗效,为加强疗效,临床常加公英、连翘、地丁、大青叶等。

病程较长,久治不愈的多发性疖肿去甘草加昆布、海藻、枯草等。

3. 可制成散剂局部外敷。

4. 阴证疮疡或疮疡已溃不宜使用本方。

5. 本主除内服外药,渣可捣烂外敷。

6. 可根据疮疡部位适当加引经药,头部加川芎,胸部加瓜蒌皮,颈项加桔梗,腰背加秦艽,上肢加片姜黄,下肢加牛膝,胁筋加柴胡。

热毒壅结气血壅滞发为疮疡 经肿热痛——热毒壅盛、气滞血阻 身热恶寒——阳证初起,邪正交争 属于阳证故脉数有力五味消毒饮本方作用是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痈疮疔毒。

痈毒原是火中生,温热火毒或内蕴积热,热毒蕴蒸肌肤,气血凝滞经络——局部红肿热痛,治以清热解毒,消散壅肿。

二花为主清热解毒,消散痈肿,配伍地丁、天葵子、野菊、公英等苦寒泻火解毒,消肿为治疔毒要药为辅佐药,加酒少许,助药势行血脉为使。

五味相须意在消痈肿而解热毒,具有较大的退热消炎抗菌作用。

本方加酒少许以通血脉,“行药势,杀有邪恶毒气”《别录》。

有利于疔毒痈肿之消散。

本方煎后热服,药借酒势通行周身。

服加被,取其微微出汗。

以开皮毛,逐邪外出,微汗出则毒邪自患处随汗而解,此即《内经》所谓“汗出则疮已”之意。

如一清一透,故能透邪于外,解毒于内,药仅五味,药力专五,服法得宜,共奏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之功。

《医宗金鉴》“疔者如丁之状,其形小,其根深,随处可生。

由姿食厚味或中蛇蛊之毒,或中疫死牛马猪羊之毒。

或受四时不正疫气致生是证。

夫疔疮者,乃火证也,迅速之病,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若一时失治,立判存亡。

”四妙勇安汤主治:(脉管炎)脱骨疽(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原因:总之中医认为寒湿型——祛寒利湿,温通经络——当归四逆,阳和汤。

火热型——滋阴降火,和营解毒——四妙勇安。

肾阳虚弱,阴寒凝滞,感受寒湿寒湿痹阻——寒证 肾阴亏损,髓空失养,感受寒湿,蕴而化热,过食厚味,火毒内生——热证 生活不适 辛辣膏梁厚味——火毒内生过服丹毒药酒——消灼真阴房劳过度耗伤真阴——水不制火 血行不畅,筋脉痹塞——发为脱疽感受寒湿 冬寒涉水,寒湿下受 踏冰卧雪,居地潮湿 寒凝血瘀,阳气不达 火毒型——起初沉重畏热 寒湿型——初起沉重恶寒间歇破行 皮肤掀痛肿胀紫暗入夜为甚皮肤凉,无热证抬高苍白,下垂暗红 舌脉为辨,跌阳脉微细或消失——后期破溃腐烂 寒化为热 原系热毒《内经》“发于足趾,名曰脱疽,其壮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折之,不则死矣”。

四妙勇安汤主治热毒型脱疽或寒湿型晚期,郁久化热者。

运用:痛剧加乳没,瘀重加桃仁,气虚加参芪,并加酌加公英、山甲、地龙、赤小豆等。

犀黄丸主治:痰火壅滞,气血凝涩所致乳岩等证。

本方治证虽多,但其病因皆为:气炎内郁,痰浊内结,日积月累,渐致痰火壅滞,气血凝涩而成。

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牛黄味苦性寒,其气芳香,清热解毒豁痰散结为主(牛黄善治痈肿疔毒,为外科痈疽疔毒要药)元寸辛温芳香温通走窜——活血散结,通经活络为辅(外痈疽肿毒有活血消肿,防腐止痛之功,外科良药)牛黄得麝香助增强化痰散结之功,麝香得牛黄,其辛温走窜,消肿溃脓而无助燃火毒之弊,寒温相合,相须为用。

乳香没药气香走窜入血分——活血祛瘀,消肿症痛为佐黄米饭陈酒为使,调养胃气,攻不伤正,行气活血以助药势。

上药合用热毒得清,气行血畅,痰化肿消,诸证得愈。

透脓散本方主要作用是益气养血,托毒溃脓,主治疮疡已成脓,气血虚无力外溃。

痈疽的病理多与营卫气血关系极为密切,脓之有无,与人正气盛衰 有一定关系。

治以益气养血溃坚排脓。

黄芪生用——益气托毒排脓为主黄芪为疮家圣药,内补气外益卫,托毒排脓。

当归川芎——内养血外活营为辅与主药相配,使气血足,可鼓营卫外发,生肌长肉,透脓外达。

通过“补托”达到透脓,托是手段,透是火毒内盛 寒郁化热 热毒壅盛 热盛则肉腐——破溃流脓 火毒阻于经脉——疼痛难忍 热毒灼阴津——烦热口渴舌红脉数为热 清热解毒为主 配合养阴和营 方药 二花甘寒功专,清热解毒为主 玄参养阴清热泻火解毒为辅 当归专入血分,活血和营为佐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 量大功专,共凑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 痈疽成脓耗伤气血则气血内虚 营卫不能透发外达 气血亏不能生肌长肉 导致脓已成而无力外溃目的。

二药可直达病所,溃坚破结,通经透脓,与主辅相结合补气,血药为动力,溃坚为前锋,两者一鼓作气,透脓外出。

加酒少许为使,通经行血,以助药力。

共组成补气养血,益卫充营,补托透脓之剂。

运用阴证阳证区别:阳证发病急,病程短,预后好。

阴证发现慢,病程长,预后差。

单纯阴证阳证不难辨别,如遇阳中有阴或阴中有阳,错综复杂的病情,辨别时必须从整体出发。

本方性质有分歧,因为南京方剂讲义列入阳证治法,山东列入阴证治法,除山甲微寒,药多温性,列入阳证治法,令人难以置信。

本方属补法,药性平和,虽偏清而不突出,本方证介乎于外科阴阳证之间,寒热现象分化不大明显。

阳和汤王维德公开家传四代外科经验,特别注意阴阳证的鉴别,倡导以消为贵,反对轻用刀针,滥用饮用。

阳和汤为其名方,治疗阴疽强调“阳和通腠,温补气血”。

一、概述本方以自然界阳光和暖普照大地,能融化冰川冻地而使阴霾四散的作用来形容本方治阴疽证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能化阴凝而布阳和而命名。

主要作用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一切阴疽证,附骨疽(骨髓炎),流注(深部脓疡),鹤膝风(风湿)等属于阴寒证。

二、病理阴疽为虚寒性外科疮疡。

“凡疹视阴疽,施治必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

三、治法虚寒性外科,非温不解和阳通滞,非补不能扶正生肌长肉故……四、方药病属虚寒(况以血虚寒凝为主)法当温补,病在血分,“病在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首先应大补阴血。

熟地鹿胶——温补气血,生精益髓为主“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重用熟地意在补养阴血,证属血虚寒凝者,熟地补其虚,然其性缓,草木之品补力犹恐不足,则用血肉有情之品之鹿胶,其力较迅速,生精益髓,强壮筋骨,既可养血又能助阳,二药合用于大补阴血之中寓有“阴中求阳”之意。

使阳气生化有充足的物质基础。

血充精足则肝肾旺,筋骨壮则附着于筋骨之寒邪自驱。

然既虚且寒,主药助阳散寒之力犹恐不足,必用温散之品。

肉桂姜炭——破阴和阳,温通血脉为辅二味具辛温之性,且入血分,散寒温经可破阴霾以振阳气,阳气复则脉络通。

肉桂入血分,姜炭色黑亦入血,可散血中寒凝,又可引主药直达病所。

姜炭又入脾,脾主肌肉,以祛肌肉之寒,二味虽燥,但(1)入血分;(2)大剂熟地鹿胶为物质基础可使补而不滞,燥热不伤阴血。

麻黄白芥——散寒凝化痰滞阴疽要药为佐阴疽为血虚寒凝痰滞于筋骨血脉之中,凝瘀不散则发阴疽。

温肿,非温不通,非散不能祛其滞结。

白芥子为阴疽要药,祛痰除湿,善祛皮里膜外之痰(即筋骨肌肉之痰),内外宣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