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录片《敦煌》的创新之路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敦煌》的纪录片,对于这部作品,我感受颇深。
敦煌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充满神秘和艺术魅力的地方。
而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敦煌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的底蕴。
片中,我了解到敦煌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这里曾是汉、唐两朝的边陲要塞。
这个地方因为它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背景而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在片中,我看到了无数精美的壁画和珍贵的佛像,它们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多样的色彩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
片中,制作组走访了很多文化学者和艺术专家,通过他们的讲解,我了解到敦煌艺术的精髓所在。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文化交流节点,敦煌吸引了来自中亚、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影响。
因此,敦煌独特的文化融合使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包括了佛教的宗教思想,还有希腊、波斯等外来文化的影响。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瑰宝,它们融合了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和西域文化,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和多样的艺术风格。
画家们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这些壁画既具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融入了超凡脱俗的佛教意象,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在纪录片中,我还了解到敦煌音乐的独特魅力。
片中有一场现场演出,我见证了传统敦煌音乐的表演。
敦煌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律和华丽的演奏方式闻名于世。
据专家介绍,敦煌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遗产,它的流传与保存并不容易。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音乐的需求有限,因此敦煌音乐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一些年轻人对敦煌音乐的热爱和努力,他们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弘扬和传播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敦煌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游客。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们被敦煌的美景和文化所震撼。
他们在洞窟中仔细观赏壁画的细节,感受着千年文化的沉淀。
纪录片《敦煌》解读

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敦煌》解读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
[1]近几年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于纪录片《敦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究纪录片《敦煌》可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二、对纪录片《敦煌》将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看其是如何通过它的表现方式起到一个提炼,延伸,并通过这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延伸给人以启示的教育作用;三、通过对纪录片《敦煌》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为以后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结构上,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对纪录片《敦煌》进行解读。
第一个部分将重点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整体状况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需求状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二个部分以我国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结合纪录片《敦煌》的内容和特色去分析其引起广大学者和观众关注的原因;第三部分将就纪录片《敦煌》表现形式来进行研究,从纪录片的故事化表现形式及情景再现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在第四部分,将以纪录片《敦煌》为我国的纪录片所带来的启示来进行叙述,虽然这些宝贵经验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创新试用的阶段,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一)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纪录片创作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标榜着人文关怀精神,高举纪实主义大旗,成功的把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推入了一个巅峰。
而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至今,中国的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观众们对纪录片的热情慢慢消退,各种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节目成为电视上最受关注的三大板块,纪录片却在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日益受到冷落,这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也逐渐进入一种萎缩的状态。
纪录片《敦煌》解读

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敦煌》解读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
[1]近几年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于纪录片《敦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究纪录片《敦煌》可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二、对纪录片《敦煌》将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看其是如何通过它的表现方式起到一个提炼,延伸,并通过这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延伸给人以启示的教育作用;三、通过对纪录片《敦煌》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为以后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结构上,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对纪录片《敦煌》进行解读。
第一个部分将重点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整体状况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需求状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二个部分以我国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结合纪录片《敦煌》的内容和特色去分析其引起广大学者和观众关注的原因;第三部分将就纪录片《敦煌》表现形式来进行研究,从纪录片的故事化表现形式及情景再现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在第四部分,将以纪录片《敦煌》为我国的纪录片所带来的启示来进行叙述,虽然这些宝贵经验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创新试用的阶段,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一)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纪录片创作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标榜着人文关怀精神,高举纪实主义大旗,成功的把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推入了一个巅峰。
而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至今,中国的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观众们对纪录片的热情慢慢消退,各种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节目成为电视上最受关注的三大板块,纪录片却在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日益受到冷落,这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也逐渐进入一种萎缩的状态。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是一部纪录片,描绘了敦煌石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作为一部介绍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度的讲述,让观众了解到敦煌石窟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背后的故事。
影片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而又肃穆的世界,同时也让人们体会到了这项古老的文化遗产对于当今中国人的意义与思考。
首先,在影片中,导演非常注重诗意且细腻的画面,将敦煌石窟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导演通过各种角度的镜头、光影的变换、画面的对比等技巧,将这些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性物品以一种更加生动具体和真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每一帧都可以看到细节的关注和用心的呈现,这让观众有一种仿佛亲自参观敦煌石窟的感觉。
同时影片所使用的音乐也很有意义,它以自然与宁静的主调为主,既有东方古典的音乐元素,也有现代的音乐元素。
让人倍感舒缓。
其次,《敦煌》让人们了解到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和价值。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敦煌石窟存在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千多年,它作为中国的文化古迹和人类文明的遗产,举世闻名。
影片中解释了各个洞窟的形制、艺术特点和主题,描述了壁画的分布位置与内容,从而让观众了解这个被称为“中国石窟艺术之冠”的文化景观的魅力与神秘。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洞窟不仅是敦煌地区佛教文化的集中地,还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壁画、石刻和文物,石窟内所描绘的各种故事、传说都是当时文化和思想的体现和传承其次,影片强调了敦煌石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石窟逐渐老化和腐朽,受到了自然力量和人为破坏的威胁。
影片中展现了敦煌石窟保护与修复的过程和策略,也让我们看到政府、专家和民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与努力。
同时也让人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古老的物品,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古代文化遗产的价值。
尤其随着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更为凸显,人们不应该将传统文化遗忘,而应该学会爱护它、保护它和传承它。
我们将这种珍惜和尊重传统文化的精神带入到现代生活中,才能保存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发扬国家文化。
纪录片《敦煌》叙事手法探析

因 。指 出这一不足并不是 反对 真实再现这一手法 的运用 ,相 景可能没有大 的区别 ,但是对于街 景和 人物的衣着打扮都 是 反 ,而是 为 了能够更好地运用 它,从而 寄希 望于 中国的 电视 通 过 历 史考 证 之 后 来 重 现 的 , 这 是 纪 录 片 中 场 景 再 现 所 必 须 纪录 片能够 为中国的电视观众带来更多别样 的文化大餐 。 遵 循 的 。此 外 三 维 技 术 的 发 展 也使 得 很 多 壮 观 的 历 史 场 景可
呈现人物或 场景 ,以暗示和引发观众 的想象进行“再现”的手 的画面 已经 不再是充分意义上的真实 ,因此称它为融有主观
法 。例如在 《敦煌的 召唤 》中当敦煌 的守护 神常书鸿来到敦 情感特征 的“表现”而 非较客观 的“再现”。 《家住 敦煌》 中在
的平衡上仍 然还有 一定的缺陷 ,本文通过对 《敦煌 》 中的真实再现 手法 的探析来挖掘造成这 一缺陷的原因,从而寄希望于中国
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在今后 的创作 中能够更 成熟地 运用真实再现这 一手法 。
关键词: 敦煌》真实再现 ;文 化性与故事性;叙事元素;叙 事结构
中图分类号:J952
以通过 电脑 来重新展现 ,例如 敦煌 第一次被研究委员会 的工
一 、 《敦 煌 》 中 真 实 再 现 的 表 现 形 态 及 其 作人员修整 后的崭新面貌 、古代燃 灯节时沙漠绿洲 的敦 煌莫
叙 事功 能
高窟 中闪烁 的灯光 以及被 电脑 修复过的敦煌彩塑 的立体 呈现 等等 ,都将 历史 中的辉煌场面 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 样大
为之后》和王 子军的 《南京 的血证 》。这三部影 片在叙 述的 有 呈现 整体的场景,也没有去叙述整个敦煌保护工作 的繁重 ,
浅谈纪录片《敦煌》的故事化叙事策略

部成 功 的 纪 录 片,必 然 是真 实 美 与 艺 术 美 的 完 美 结 合 。 真 实 是 纪 录 片 的 生 命 , 它 必 须 记 录 真 实 时 间 、真 实 空 间里 发 生 的 真 人 、真 事 。 艺术则是 使这一 生命 变得 有血 有 肉、 多 姿 多彩 的 “ 营养 液 ”。 由周兵 执 导 的大 型 纪录 片 《 煌 》,在央 视 敦 网纪 录 片频 道 的统 计 中 ,被 列 为最 热和评 分最 高 的纪 录 片,引 起 了 巨
一
大反 响。 《 敦煌 》在 尊 重 历史 事 实 的基础 上 ,通过 故 事 化 的叙 事等 多
种 创 作 手 法 , 用 画 匠史 小 玉 等 十 多 位 虚 拟 的 人 物 串联 起 真 实 的 历 史 事 件。 使 观众 深深 感 受 到敦 煌莫 高 窟 曾 经 的 辉 煌 与 荣 耀 ,生 动 再 现 了 敦 煌 的政治 、经 济 、文 化、社 会 生 活 等 各 个 方 面。 纪 录 片 的 艺 术 手 法 主 要 包 括 蒙 太 奇、 长镜 头、 故 事 化叙 事、 声 音 元素等 ,故事 化 的叙 事 策 略是 其 中 个重 要 方法。 “ 叙 事 方 式上 , 在 优秀 的纪录片叙事手法考究、巧妙 , 将精 彩 的故 事 与 知识 性、科 学 性融 为 一体 ,潜移 默 化 地 去影 响 观众。 让纪 录 片按 照 ‘ 故事 化 ’的创作 理 念 走 ,使 片 子 既 好 听 也 好 看 。 ”[】 1 故 事 化 的 叙 事 策 略 指 的是 纪 录 片 通 过 画面和 声 音故 事化 的叙 事 手 法来 建构 影 片结 构 ,推动 叙 事 ,完成 对 纪 录 片 主题 的阐 释。 《 煌 》大 量 敦
电视纪录片《敦煌》的创作手法探究

找不到一个乐舞伎人的完整故 事 , 导演设 同时也要 时刻承 担着 荒漠 上 的风 沙 以及 这些 复 原 的影 像更 助 于我们 想象 千年 之
前 的敦煌 莫 高窟 ,想象 大唐 盛世 所创 造 计 了程佛儿这样一个角色 ,在色彩缤纷 的 强 盗 的威胁 ,沙 拉身 上所 发生 的 一切 , 舞 台背景下 ,穿着艳丽妖 娆的服饰翩翩起 都 是那 个年 代粟 特商 人 的真 实经历 。通 出的灿烂辉煌 的艺术宝库 。 舞 ,其原型是成千上万个 教坊舞伎 和民间 过 他我们 看 到 了当年 敦煌 城繁华 的商业 《 敦煌 》 除 了采用电脑三维特技外 ,
关 键 词 :敦 煌 ;纪 录 片 ;创 作 手 法
纪 录片 的表达 来源于最 真实的生活 , 2 利 用 历 史 资 料 和 研 究 成 果 再 现
关镜 头再 加 上适 当 的人物扮 演 ,就能 很
因此 ,创作 者 意识 的表达 也 通常 采取 非
常 含 蓄 的方 式 。 来自1 利用人物表演再现情节 《 敦煌 》的表 演手法 也不 仅仅 局 限 馆外 ,摄制 组还 花 费大 量人力 物力 多 次 上敦 煌 的灿烂 辉煌 。主创 人员 很好 地 利
到情景再现 的 目的。
《 舞梦敦煌 》中 ,虚构出敦煌舞妓程佛儿 他率 领 的一 支商 队长期 往 返于 中原 西亚 的沧桑 ,大多 都 已残破 不全 ,但 通过 电 的形象 ,在无数关于乐舞的历史文献 中都 之 间 ,从 中获 得很 可 观 的贸易 利 润 ,但 脑 三维 技术 还原 了它 最初 可能 的模 样 ,
《 敦 煌 》突破性 地假 设 了一 个虚 拟 也是该片所努力创新之一 。在第 五集 《 敦 无 台词表 演 出现 的最 多 ,每 一集 中 人物来达到更好还原历史 的 目的。在 《 天 煌 彩塑 》中,通 过 电脑 三维技 术 复原 了 都有无 台词表演的场景 ,一般是搭建一个 涯 商旅 》中,年轻 的粟 特商人 形 象就 是 释 迦摩 尼 塑像 ,伫立 在 莫高 窟 2 0 5窟 佛 虚拟 的舞 台,营造出真实感觉 。例如 ,在 导演所虚构 出来 的 , 粟特商人名叫沙拉 , 龛 内 的这尊 主佛 ,经历 了一 千五 百多 年
大型纪录片《敦煌》 影评

大型纪录片《敦煌》影评
《敦煌》是一部以中国文化古迹——敦煌莫高窟为主题,以敦煌文化及其背景、历史意义及其三十年来修复生变记录为主线,穿插千百年西夏和回鹘文化的大型纪录片。
在《敦煌》的剧情中,首先出现的是人们的宏伟愿景:将古迹保护得更好,使其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
影片以过去多事之秋的敦煌莫高窟和三十年修复的前景为背景,以激动人心的声音介绍敦煌文化的历史,而古迹恢复工程也是影片的亮点,让人们看到古迹修复活动的有趣过程:30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开发出一系列新技术,大量应用于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窟藏筑物进行修复,古志愿者们跋涉无数,为拯救和恢复古迹而奋斗,中国政府也努力谋求更多资金来投资这一项环保工作,科学家们不断研究新技术和技术,以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促进古迹的进一步保护和修复。
《敦煌》强调了文化、历史以及保护传统文化古迹的重要性。
敦煌莫高窟,最显著的是其中蕴藏着的重要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从政治,外交方面解释了西夏文明的传播,也反映出古代大多数东亚国家相互融合,交流的轨迹。
这部影片成功地将几百年前千百年前汇集在一起,让观众全面地了解了敦煌莫高窟的价值,以及凝聚敦煌文化的来源以及它后来迎来的怎样多种文化的融合,更是让观众向古迹致以无尽的敬意和肃然起敬的心情。
影片中学者们对敦煌莫高窟的研究成果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帮助观众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含义以及精神内涵。
总而言之,《敦煌》是一部精彩纷呈、剧情曲折的大型纪录片,其中穿插着千百年西夏和回鹘文化乃至敦煌修复生变的厚重记忆,颇有历史教训感慨,给观众带去一份宏大的历史情怀和文化景观。
《敦煌》展示的是千年文明的恢宏,它是我们的历史,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纪录片《敦煌》的创新之路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介绍纪录片《敦煌》的概况及拍摄背景,从拍摄思路、内容风格、拍摄方式、对细节的处理和画面质量分析了《敦煌》的创新性。
并通过分析纪录片《敦煌》对“记录”一词的延续和创新,提出并具体说明了其带来的纪录片的新走向。
关键词:纪录片敦煌创新新走向一、纪录片《敦煌》的概况及拍摄背景近期以来,《望长安》、《大明宫》、《西藏一年》、《千年菩提路》、《敦煌》等大型纪录片陆续热映,引发社会对纪录片的关注。
针对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何苏六认为:“纪录片正在被老百姓越来越多地关注,这对于净化电视荧屏、提升媒体形象、引导民众文化消费、提升国民素养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但是,相对于中国悠远厚重的历史以及纷繁多彩的社会现实来说,中国纪录片的产量、传播平台和影响力还都远远不足。
事实上,纪录片在对外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力,纪录片的创作还应得到更多的支持。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
纪录片《敦煌》是作为一部新年大戏搬上荧幕的。
此前,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各个地方台,很多固定的纪录片专栏已经离大众远去多有时日了。
而《敦煌》的制作播出,以及此前同样以大制作面目出现的《故宫》和《台北故宫》,则是之前有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
《敦煌》,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不能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虽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晚熟,但毕竟这代表了中国纪录片有了新的突破。
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历史与文化的文献纪录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2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播出版的《敦煌》,总共十集,制作了六年。
这种题目可以有多种的切入角度,比如奇情的,比如悲叹的。
就仿佛在片中无法回避而再一次用影像的方式引用的那句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然而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走得更远,而是在轻轻一点之后,用一种更带欣赏的、浸入的方式,“展示”敦煌。
虽然十集内容间,出现了无数位研究者、批评家,或者是再现的历史人物,但是这一部敦煌的气质,在片中出现的一位敦煌研究院的雕塑家身上,体现得最为深切,这就是淡定。
全片不急不缓,在节奏和速度上,以臻于成熟的控制力,铺陈故事,串联所有关于敦煌这个地方,以及这个主题之下的全部历史与经验。
整个纪录片通过描述敦煌莫高窟的绘制过程与历史和敦煌莫高窟所呈现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以及敦煌壁画目前已遭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最后一集以守望敦煌为结束,并通过讲述了一系列拯救、守护敦煌这一文化遗产的感人事迹,呼吁我们去保护和拯救莫高窟。
《敦煌》从最初开始设想到最终的播出,走了6年艰辛的道路。
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前后参与制作人员百余人。
在第10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单元中,《敦煌》夺得了“人文类评委会特别奖”。
二、纪录片《敦煌》的创新性首先,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思路与以往记录片不同。
这种不急不缓,不以特定的先入为主的主观断定结构的思路,首先在十集的内容分配以及先后次序上体现出来。
十集内容,按照发现敦煌、敦煌绘画雕塑等专门研究,到最后的敦煌研究院历史这三个大的群落组织。
如果改换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时代环境,结果也许就是另外一种顺序和侧重了。
这种组织方式,应当说,获利于中国整体国力提升之后所带来的大国自信。
这种不偏不倚全景式的展示方式,在早年的《望长城》中间,已经征服过无数专业和普通的欣赏者。
只不过这一次,描述的对象更为具体,因而其效果反而显得更加的胸襟阔大了。
在三个主题群落里,都掺杂着一种蓄而不发的力量。
无论这种意图是在前期策划、中期制作,还是最后的编辑修正阶段所贯彻统一的,结果都让这部十集长度的纪录片抹上了一种近乎宗教虔诚的控制感和收敛性。
比如在评论近代史上最早对敦煌藏进行考察的西方探险家,无论后人对其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的,片中的影像和文字,都并没有喋喋不休地在这些话题上纠缠,而总是及时打住,重新回归作为地理概念和文化概念的“敦煌”这个客观对象的主题上来。
同样的理念,一直贯彻到最后部分,对围绕在敦煌研究院周围的敦煌守护者们的回顾和展现上。
在制作者最易于影像失控或者文字失控的地方,《敦煌》都在努力地创造“留白”的空间。
正是这一点,让《敦煌》具备了真正的中国风格。
同样的意蕴,曾经是中国诗歌和绘画最珍贵的遗产的风格特征。
其次,从内容风格的角度来看,《敦煌》很好地继承了从《故宫》开始,在《台北故宫》继续发展的中国风格。
这种不紧不慢,而又堂皇大气的气派,其实在《台北故宫》中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敦煌》试图在此基础上做得更精细。
或者由于其它的某些原因,留白的方式,在某些时间点上,用得稍嫌过度,而让局部或整体显得有些不太自然,或者说不过瘾。
比如在论及敦煌壁画的一集中,一个再现的敦煌画师的故事,反转委婉,所有与敦煌壁画艺术有关的历史经验和知识要点,都以此带出。
而这个人物故事的铺垫与应有的高潮,都在于一尊千手观音的不朽画作。
但是当无数的细节和局部的铺垫之后,这个主题中应得到更充分展示的压轴画面,却只显示了大约几秒钟时间,并且在影像之外缺少了解说词的跟进。
在很多类似这样的双线转折点处,都存在转折过快而留白过于刻意的遗憾。
从技术角度来分析,这种遗憾,也许在《敦煌》的发行版本中通过更多的篇幅得到解决。
毕竟,用总共十集,单集每个主题之下不到四十分钟的篇幅,来全景展示关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这一件大事,会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难处。
而《故宫》在播出版之外的编辑版,说明这种集中展示到全面铺陈的工作方式,在艺术表达和市场发掘上的可行性。
再次,《敦煌》刻意收敛的拍摄方式,和主题也许同样关系紧密。
以就事论事的方式展示的话,无论敦煌令人赞叹的艺术,还是文化历史,都完全无法脱离开佛教经验。
从主创团队的角度来看,要能够体验敦煌之美,敦煌的内在气质,就同样得有实修和理入两个法门的验证。
从前者而言,以六年时间去磨练这个制作,本身就能够尽量多地去掉过程中的浮华气和焦虑感;从后者而言,则更直接地通过上面所述的一种含而不发、隐而不露的方式来表达一种由敬畏而生的对宗教传统的仪式性模仿。
如果说总导演是整个节目内容风格的把关人的话,那么可以说总导演的这种敬畏感造就了整个节目的这种时刻收住一点的内敛气质。
其遗憾之处在于,这种主观的敬畏感造成了客观上,很多内部关节之处戛然而止带来的叙事不充分的遗憾。
而这种虔敬所带来的优势,却更无须讳言,和时下的“主流”节目体系越来越急功近利、吵闹无休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敦煌》的成熟,在内容上还体现为多种细节。
比如几乎贯穿全部十集中间的叙事双线结构。
古代和现代、虚拟和真实的穿插往复,让四十分钟这种已经属于长节目的单集时间,基本达到了收放的自由,让整个节目摆脱单纯记录当下的局限,也不至于让一部纪录片变成完全的电影故事。
这种再现的手段,在之前的《故宫》中运用得就已经相当成熟,但还没有成为叙事的主要线索之一,而只是作为辅助性手段之一运用。
这种辅助性手段,在现在绝大多数的专题节目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提高观众注意力的方式之一,是提高收视率屡试不爽的一招,因而往往进入了被滥用的尴尬境地。
双线结构本身并不是新鲜的创造,也早已是成熟完善的叙事体系。
《敦煌》将双线结构和再现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穿越时间的历史感和空间上的阔大感,这是贴合这种历史文化题材的恰到好处的处理方式。
最后,画面的质量,从技术角度而言,自然也没有太多可挑剔之处,六年时间的全高清拍摄,自然能够比较完全地获得接近于完美的影像。
而其中有很多,也因为资料的稀缺性,比如一般不对公众开放同时却在自然侵蚀的洞窟,正是因为这次的拍摄记录,得以永久性地保留。
从这个角度来说,《敦煌》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一部电视纪录片。
《敦煌》自身也因此,而比其它绝大多数的电视影像,更能够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三、《敦煌》对于“记录”的延续和创新纪录片在所有人眼里都是比较沉闷死板的叙述,又因其保守的拍摄制作手法被观众疏远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纪录片《敦煌》就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展现手法让受众们耳目一新。
纪录片要改革,在新的传播平台上,纪录片不再是严肃冗长,当参与的观众增加时,可操作性和商业价值也会有所提升。
当受众养成与看其他节目一样的习惯,纪录片真正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的价值才真正的实现。
要去引导和影响观众首先要先满足然后使之潜移默化。
“源于生活”并不等于照般生活,“记录”不仅仅是“记录”。
电视纪录片的价值不在于宣传说教,而是要反映历史,解释历史,要“载道”。
这一切都需要艺术化的呈现;要非虚构、不失其真,要巧妙、不留痕迹,要隐藏和内化于真实的声画之中。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既不能像电视剧的创作者一样用虚构的方法来安排情节,也不可能将生活完全记录下来,而只能以真实自然的生活流程为素材,通过选择一个个意义的瞬间和片段来再现生活的原貌。
电视纪录片主要是属于感性维度的,心理诉求点在于以情动人,通过感兴渠道来表达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无限延伸的意境。
纪录片不是单纯的“记录”,应该是跨越时间长度的累积去追求更深远的“记录”。
它同样需要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经过渗透、互补、搭配等手段,是朴实的素材更显光华,反映的对象更具审美性。
纪录片《敦煌》将记录与其他手法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独特的敦煌。
四、《敦煌》所带来的纪录片新走向第一,艺术创作与真实性较完美地结合,达到了真实地再现所要表现对象的历史文化的目的。
敦煌文化延续两千多年,文明交汇,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灿烂辉煌,该片通过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与画面场景的艺术构思,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局限,全面、真实地欣赏其精华,体味其精髓,受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和艺术熏陶。
纪录片每集围绕一位或一群人物的故事独立成篇,而10集内容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片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或真有其人其事,或虽是虚拟也均有史实做依据。
历史的沧桑感涉及朝代更迭、人事变迁、山川改颜、观念变化,而真实性涉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情、文化背景、发展规律。
纪录片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上做了不少努力。
对一些关键的人和事,如斯坦因对藏经洞文物的骗取,如常书鸿等早期的临摹工作,都用他们自己当时的记述来解说,就更有权威性与说服力。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片子将诸如莫高窟唐代45窟、220窟、宋代61窟、元代3窟等不轻易对外开放的洞窟中最美、最精彩的壁画和彩塑,以及平时很难细窥的敦煌自然风光乃至三危山佛光,都用高清图像真实地展示出来,增强了这部纪录片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