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化之比较

合集下载

唐宋八大家的文化评价与比较

唐宋八大家的文化评价与比较

唐宋八大家的文化评价与比较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和宋代的苏轼、苏洵、欧阳修、王安石。

这八位文化巨匠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他们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表现,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有着极高的成就,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这八大家进行文化评价和比较。

一、韩愈韩愈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元圣之一”。

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和思想两个方面。

在文学上,韩愈的诗词、赋、文、论等都被誉为精品,而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后来的文学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韩愈提倡“述而不作”,崇尚古文、古诗的风格,强调“文以载道”,主张文章要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二、柳宗元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

在文学上,柳宗元的诗词、散文、文论等都属于优秀的代表作品,其中以《赤壁怀古》、《钓台夜话》等著名。

在政治上,柳宗元反对贵族、惩治官僚腐败等主张深受人们的支持。

他的文学思想体现了清真、清幽、清朴等特征,对后来的文艺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

他的诗歌风格清丽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多以悲愁、怀旧之情为主题。

他的代表作《陋室铭》、《竹枝词》等都被誉为唐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作。

四、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均极富优秀作品的特征。

其诗歌以快乐、伤感、哀悼为主题,风格纯正,语言生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作。

他的散文以形象入微、叙事生动而著名,代表作有《钱塘湖春行》、《论青州司马贞》等。

五、苏轼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

他的诗歌清新明快、充满情趣和养气之味,代表作品有《赤壁一到吴人洲》、《画菊》等。

他的散文思想清新自然、文笔生动、文字优美,代表作有《东篱乐府》、《答岁暮》等。

六、苏洵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在散文方面表现出色。

论唐宋两代的节庆文化

论唐宋两代的节庆文化

论唐宋两代的节庆文化唐宋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也是文化和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之间有很多联系,而在这些联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是节庆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唐宋两代的节庆文化。

一、唐代的节庆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其节庆文化也非常丰富。

唐代的节庆文化很多都与汉族的传统文化及宗教信仰密切相关,这表现为一些重要的神话、祭祀活动和庆祝仪式等。

以下是唐代节庆文化的几个方面。

1、新年(春节):在唐代,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农历月末举行的唐朝祭天仪式和祈求年成,是唐代春节庆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为第一次月圆节。

在唐代,全国各地的庆祝活动都是非常盛大的。

3、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被视为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唐代,清明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家庭的祭祀活动和皇帝的祭天仪式。

4、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称为“重五节”。

在唐代,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是赛龙舟和吃粽子,这两项传统活动被广泛采纳。

5、中秋节: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日期在农历八月十五。

在唐代,庆祝中秋节的活动主要是观赏月亮和吃月饼。

二、宋代的节庆文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其节庆文化丰富多彩,甚至比唐代更加复杂和高雅。

以下是宋代节庆文化的几个方面。

1、元旦:元旦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宋代的社会和文化生活都受到了元旦的影响。

在宋代,人们开始庆祝元旦,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和游戏.2、春节:在宋代,春节依旧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宋代的春节,人们非常看重新春的祈福和祈求,同时也重视祭祀祖先。

3、元宵节:在宋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除了传统的吃汤圆、观灯笼外,还出现了新的庆祝活动,如猜谜语、跳花灯等。

4、端午节:与唐代类似,端午节在宋代也是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

在宋代,人们继续传承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5、中秋节:在宋代,庆祝中秋节的活动更加隆重而且高雅。

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与人文荟萃

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与人文荟萃

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与人文荟萃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被誉为文化盛世。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科技创新、思想文化蓬勃发展,造就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才和众多的文化经典。

本文将从文化繁荣和人文荟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为您揭示唐宋时期的文化辉煌。

一、文化繁荣1. 文学荟萃:唐宋时期涌现了许多文学巨匠,如杜甫、白居易、王维、李白等等。

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题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

其中,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诗作经久不衰,成为后世文学的经典之作。

2. 绘画艺术:唐宋时期,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

以五代十国时期的画家顾闳中为代表的“北宗”画派,以及以宋代画家范宽为代表的“南宗”画派,都注重写意和造型塑造,创造了许多精彩绝伦的画作。

他们的笔触纤细、构图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宋词的繁荣: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中,宋词的繁荣是不可忽视的。

著名的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以及他们的众多同行,创作了大量描写爱情、自然、社会等主题的优秀词作,将爱情的喜怒哀乐、人生的百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人文荟萃1. 科技创新:唐宋时期的科技创新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发明创造层出不穷。

如唐代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以及宋代的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都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的进步不仅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也为后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 社会制度:唐宋时期,社会制度的稳定和政府的管理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统一的货币制度、完善的税收制度,以及健全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方式,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和推动。

3. 教育普及:唐宋时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当时成立了许多学校,如白鹿洞书院、岳阳楼书院等等,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不仅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土壤,也使得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

总结起来,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和人文荟萃为中国历史上的灿烂篇章,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世的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从服饰看唐宋文化的异同

……从服饰看唐宋文化的异同

从服饰看唐宋文化的异同服饰一经产生,便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和完善。

服饰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方面,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为服装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不但使人们在遮羞御寒之后能有更多的发展。

但从唐宋朝的服饰对比来看,宋朝时,社会生产力超过了唐朝,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甚于唐朝,丝织业也较唐朝发达,但宋朝的服饰文化反而不如唐朝丰富和开放。

唐宋服饰的相同点因为都属于古代中国的服饰较为容易总结,它们都有着相同的结构:上衣下裳,交领右衽。

这是几千年的发展也泯灭不掉的服饰特点。

在朝堂之上,历代皇帝举行重大的祭祀仪式,会穿印有十二章纹的玄端来祭拜祖先,而在平常的日子里,皇帝与百官均着方心曲领的冕服。

在市井中,男性穿着深衣或者短打,方便农作;女性多穿着色彩鲜艳的襦裙。

下面讲唐宋服饰的异。

唐朝服饰的鲜明特点:唐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国泰民安,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有夜不闭户的优良生活环境,它的服饰造型雍容华贵,装饰富丽堂皇(特别是女装)。

特别之处在于:披帛袒领袖襦裙装,女着男装,穿胡服。

唐朝以丰腴为美的时代审美特征为主,以政通人和,万国来朝的自信心为辅,它展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凡的气度。

宋朝是更加集权的封建王朝。

它的通知思想衣孔孟之道为核心,强调封建礼制的三纲五常,朱熹的理学盛行一时,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下,宋朝服饰不同于唐朝服饰华丽多变的风格,宋朝服饰把唐朝富贵繁华的风格锐减为清冷消瘦的宋朝文人风格。

崇尚简朴整洁,在服饰上,有襦,袄衫,背子,半臂等(其中背子最为经典)。

而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一改唐朝袒裸之风,趋于拘谨保守,色彩变幻幅度不大但是由于宋朝的手工业急速发展,商业与纺织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经济愈加繁荣兴旺,是宋朝服饰也有了丰富的韵味。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了解唐宋服饰文化的异同:笼统来讲,唐宋朝服饰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民族融合的程度,学术思想的开放程度,统治者意识的影响。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时代不同,文化也不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唐宋时期的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两个朝代在时间上比较接近,文化因此也有比较好的传承,但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关键词]差异;唐文化;宋文化;唐诗宋词;饮食生活;艺术文化一、唐文化、宋文化的概念1.唐文化唐代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在世界文化上,也是独具特色的瑰宝。

唐代文化不仅在当时受到各国,尤其是日本、新罗等亚洲诸国的热爱,而且在一千余载后的今天,仍然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遍及天涯海角的“唐人街”,就是明证。

唐文化一直从不同类型文化中吸取精华,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唐文化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较好的传承了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和胡汉文化。

这样的传承导致了唐文化成为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胡汉文化的大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促进了文化大交流。

唐朝时期,统治者在政治上采用三省六部制,文化上通过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安定有序。

在此时期,经济繁荣,出现了盛世景象,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很好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文化出现了新的繁荣现象。

国文化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文化与技术也大量向周边国家输出,在输出的同时也引进了回来,因为与周边国家的频繁交流,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盛行,给各个民族提供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不但是文化技术的输出时期,更重要的是此时也是对外族文明吸取时期。

这样就给当时唐朝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从总的特质来说,唐文化豪迈、兼容并蓄、自信、雄壮。

唐文化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唐文化容体系庞大完整,结构完整,发展程度高。

唐文化体系庞大,包罗万象,包括、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当时世界上合个方面的社会科学基本都有着详细的记载,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

唐宋文化差异范文

唐宋文化差异范文

唐宋文化差异范文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分别是唐朝(618年-907年)和宋朝(960年-1279年)。

这两个朝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着重探讨唐宋文化的差异,包括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

首先,在政治制度方面,唐朝采用了较为集权的制度,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并且设立了中央政府和各级官员来管理国家。

而宋朝则更加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合作,实行了官员选拔制度,并提倡文臣辅政。

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得宋朝的政府更加开明而高效,国家的治理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其次,科技发展方面也有明显的区别。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技最为繁盛的时代之一,出现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

而宋朝的科技发展则更加注重实用,关注农业、军事和医药等方面的发展。

此外,宋朝还大力提倡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于商贸和手工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文学艺术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学形式和艺术风格上。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王维、杜牧、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以诗歌和骈文为主,题材广泛,风格优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宋朝则以词为代表,词是一种将音乐、诗歌和社会风尚融为一体的独特文体,使得文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感染力。

此外,宋代的绘画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山水画为代表的宋代绘画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最后,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上。

唐朝的社会生活相对开放,封建礼教不太严格,社会风气开放而多元。

而宋朝则更加重视礼教传统,封建礼仪约束较为严格,注重家族和个人的身份地位。

此外,宋朝还非常重视家庭、亲情和儿女孝顺的观念,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社会。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唐朝注重集权和科技发展,文学以诗歌和骈文为主,社会生活开放多元;而宋朝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合作,科技着重实用,文学以词为代表,社会生活注重礼教和家庭观念。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对唐宋文化进行比较,并探讨唐宋文化的转型。

首先,唐代文化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提倡士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唐代文化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学子们学习四书五经,对儒家的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和传承。

而宋代文化则更加注重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宋代士人不仅注重学术上的研究,还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很多的创新和发展,如宋词的兴盛、宋代文人画的繁荣等。

其次,唐宋时期对外交流与文化交流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外交和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唐朝开设了多条丝绸之路和海上航线,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而宋代则更加注重内政,对外交流的程度相对较低。

尽管如此,宋代还是有一些对外文化交流的活动,如与辽、西夏等国家进行的外交交流,以及与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等。

第三,唐宋文化转型指的是从唐代到宋代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唐代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而宋代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和创新。

宋代文化以程朱理学为主流,推崇“心学”思想,认为“知行合一”,并尝试将儒家思想与佛道两教进行融合。

这种转型也反映在士人的身份定位上,唐代士人更注重政治地位,而宋代士人则更注重文化地位。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宋时期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唐宋文化转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启示。

宋代的文化艺术成就和学术研究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基础。

同时,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宋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的文化成就在宋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和充满变化的两个时期,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和转变。

唐代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宋代文化更加注重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唐宋文化的区别

唐宋文化的区别

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

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

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

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

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

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任何小变革都不是小事情。

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儒家思想反而在影响民族文化,于是就产生宋朝的文化,从而影响中国1000年。

唐朝经典儒学向宋代理学的转变。

唐朝由于是少数民族建国,在统治上不太注重等级礼节,所以历史上会有“脏唐”之说,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周敦颐提出理学思想,一直到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倡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宋代的人就开始生活在三纲五常的条条框框之下,这也是宋朝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政治上,中央皇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冲突走向结束,中央集权日趋强化,由此引出政治制度方面的种种变化;在经济上,贵族庄园经济向平民地主经济转变,由此引出了土地所有制、租佃关系的变化、农民对国家和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城市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就社会方面而言,随着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而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不仅出现在统治阶层中,同样也出现在被统治阶层中;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则更广泛了,上到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下到礼仪风俗、衣食住行,无不发生丕变。

因此,称唐宋之际为社会大转型的时代绝不为过。

也正因为唐宋之际发生了这么多的变迁,所以海外学者有所谓“唐宋变革说”或“宋以后近世说”,即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已进入了“近世化”、“近代化”或“亚近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文化比较与分析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到公元960年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经历了唐宋的王朝更迭,仅仅近60年,中国文化也从所谓的“唐型文化”逐步向“宋型文化”变革,这种变革为什么会变革的如此彻底,一改“唐型文化”的雍容华贵,如此彻底?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次提出“唐宋变革论”,率先对唐宋时期思想文化巨大差异性进行了深刻的解释与剖析。

近百年来,随着对这一话题的深入分析,史学界普遍对唐宋文化思想显著差异性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无论是“诗仙”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着奔腾着昂扬着的生命活力;无论是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的、神采飞扬的“昭陵八骏”,还是气势磅礴的古长安城,无不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与之相比的,“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阐释出宋文化的细腻丰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揭示了宋文化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

形象的说:如果“唐型文化”存在于沙场之上、朝堂之上,那么,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宋型文化”更多的存在于市井之间、闺房之内、青楼之上。

唐人爱花,尤爱牡丹,牡丹,富贵之花,为花中之王,唐人喜爱牡丹,更喜欢牡丹的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与王者之气;宋人爱梅,梅,花中君子,凌寒独自开,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

在宋人看来,梅,淡妆素雅,清瘦典型,品质高洁,是君子的象征,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念在深层次的角度上体现出了唐宋文化内在的差异性。

而作为两个时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代表,唐诗与宋词则能更清楚地展现两者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从诗词内容上看,唐诗更多地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正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些内容无不直接向人们展示了帝王将相乃至布衣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这是一种自由、开放、大气的心态,毫无小女儿家的忸怩作态。

相比之下,宋词则更多的将视角收缩到狭窄的闺房之中,低吟男女的爱恨情仇,抒发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一个“愁”更添几分撩人的心思。

两宋时期,虽有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风,但“婉约”词风始终占据宋朝文化主流。

从诗词的形式上看,从大的方面来说,唐诗更加倾向于感性抒发。

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恢弘大气的想象描绘山岳的壮美之色,满天诸仙众佛皆在诗人胸怀聚拢,如此波澜壮阔的场面皆在诗人脑海孕育,天下万物,唯我独尊,这是何等的大气。

与之不同的是,宋词则更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

苏轼的《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世人阐释作者心目中关于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关系。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见,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更多的阐释理性与思辨,这与唐代时期单纯刻画外在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

那么,两个只相差近60年两个朝代,为何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性?接下来,我们将从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政治环境:国家的强弱兴衰与国民的心态精神
唐宋文化是由人来创造出来的,而人的精神状态也势必会对整个文化氛围产生影响。

从大体上看,唐朝昌盛,宋朝积弱,这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这两个时代的人来说,当国家统一强盛,四方来朝,国泰民安,自然会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而在整体上自然气势雍容豪迈,而当国家从一开始就处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环境下,无论君臣百姓自然会产生一种悲观失望,哀伤自怜的情绪。

唐朝的强盛是建立在隋朝大一统的基础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开皇之治”,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为唐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当时唐朝面临的外敌主要是吐蕃、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而从严格意义上来看,这些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政权组织,只不过是势力较大的松散的部落联盟。

他们居无定所,行踪飘忽不定,唐王朝只需寻其主力,打赢几场战役,便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唐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外部环境相当的安定,国家富强,这是一个真正的盛世时代。

反观宋朝,宋朝继承的后周只不过是当时最大的割据政权而已,它建立国家的过程不是像唐朝那样接受了一个大帝国的遗产,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势力经营已久,已形成了互不统属的独立国家实体。

而且宋朝的面临的敌人不再是吐蕃、匈奴,而是契丹、党项这些已被儒化的民族。

拿辽来说,宋国建国时,辽已存在了五十年之久,契丹人不仅学习中原文化,仿照中原王朝建立起严密强化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实体,而且逐步开始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化,在民风与军事上依旧保持者相当强悍的战斗力。

宋辽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统一于反统一之间的冲突,更是相互争夺生存空间与生存资源的战争,且这种矛盾绝不会仅凭一两场战争可以决定胜负的,而必然是相当残酷、持久、且难分胜负的。

公元979年,高粱河之役惨败,宋由此开始转入被动局面,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山河破碎,国破家亡,此后,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轰炸,产生了悲观的文化效应,宋朝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唐朝均田制与宋代的市民阶层的崛起
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实质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而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之后,均田制终于废弛。

此时,随着均田制的瓦解,附着在农民身上的国家的控制也就相对减弱,宋代时期,国家土地所有制已经不在土地所有制中占据主要的地位,相反的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的不断壮大,并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为国家与政府提供了充足的税赋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社会经济更加灵活,社会各行业能够得到更充足的劳动力与资金的流入,这也是宋代商业如此发达的一个原因。

宋代城市的规划已经打破了唐代时期市与坊的严格界限,居住区与商业区也不再分开,贸易时间也不再被限制,据考证,宋代时期已经出现早市与夜市,商品交易时间甚至是通宵达旦。

种种变化,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商业。

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蓬勃,不仅有交易场所,更存在瓦子等娱乐场所,如此一来,自然会导致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兴起也自然会带动市民文化的兴起。

精致细腻的宋代文化的发展自然发源于一定的土壤,而这种土壤也就是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

文化环境:唐代三教并行与宋代理学的兴起
恢宏壮阔的唐王朝以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怀接纳四方文化,终唐王朝几百年的时间,大多奉行儒释道共尊的策略,面对外来文化,唐朝统治者始终保持接纳的态度,这不仅和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本身就存在少数民族血统有关,而且和唐王朝在当时世界的地位也有莫大的关系,作为东方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通畅的两条丝绸之路,沟通了大唐王朝与世界的交流。

在外,国家的强盛,对外通道的畅通,对内,君臣百姓对外来文化虚心接纳的心态,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大唐王朝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度。

而宋国始终处在少数民族的威胁的夹缝之中,客观条件下,宋国也无法做到与世界的交流,宋国自然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

宋代的文化属性与宋代诞生的一种特殊的产物有关,那就是理学。

理学作为在宋代儒家吸收佛道两家的部分精华,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理学作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的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对宋代人民的影响之深,乃至对中国后来的一两千年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两宋理学,不仅将伦理纲常确定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为“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认识。

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

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时期的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

刘方《宋型文化:概念、分期与类型特征》(2005)一文指出:“宋型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代文化的符号,而且是一个具有新的文化特质的文化范型。

以追求内圣、精神的圆满自足为目标的宋学,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基本内核的重要方面。

成熟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中央专制集权、台谏制度等则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制度层面。

而宋代农业革命、消费性的城市经济、士大夫阶层的形成等方面,则构成了形成宋型文化的物质基础。


宋代文化成就中最突出的要数宋代理学的诞生,一个追求内圣、精神上满足自足的理学决定了宋代文化精致、内省的特点。

唐宋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是一种彻底的变革还是一种继承上得发展呢?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对唐宋文化的了解,得出以上的认识,或许有些稚嫩,但也是自己的一些的认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