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唐宋文化的差异

1唐宋文化比较与分析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无论是“诗仙”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着奔腾着昂扬着的生命活力;无论是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的、神采飞扬的“昭陵八骏”,还是气势磅礴的古长安城,无不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与之相比的,“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阐释出宋文化的细腻丰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揭示了宋文化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
形象的说:如果“唐型文化”存在于沙场之上、朝堂之上,那么,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宋型文化”更多的存在于市井之间、闺房之内、青楼之上。
唐人爱花,尤爱牡丹,牡丹,富贵之花,为花中之王,唐人喜爱牡丹,更喜欢牡丹的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与王者之气;宋人爱梅,梅,花中君子,凌寒独自开,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
在宋人看来,梅,淡妆素雅,清瘦典型,品质高洁,是君子的象征,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念在深层次的角度上体现出了唐宋文化内在的差异性。
而作为两个时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代表,唐诗与宋词则能更清楚地展现两者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从诗词内容上看,唐诗更多地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正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些内容无不直接向人们展示了帝王将相乃至布衣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这是一种自由、开放、大气的心态,毫无小女儿家的忸怩作态。
相比之下,宋词则更多的将视角收缩到狭窄的闺房之中,低吟男女的爱恨情仇,抒发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一个“愁”更添几分撩人的心思。
两宋时期,虽有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风,但“婉约”词风始终占据宋朝文化主流。
【精品】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精品】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时期,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阶段。
在审美方面,唐宋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关于唐宋审美情趣差异的精选内容。
一、观察角度
唐朝以风景为主要的审美对象,注重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壮丽;而宋朝则将目光转向了人文和社会生活,注重描绘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
二、审美取向
唐朝审美注重的是形式美和情感美,塑造的是英雄式美感;而宋朝则注重生活美和社交美,更多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三、审美手法
唐朝审美手法以写实为主,注重描写自然景色的真实感和壮美感;宋朝则强调抒情和诗情画意,注重文字和图像的情感表达。
四、主题和内容
唐朝绘画和诗歌以山水、人物和事物为主要的主题,重视表现自然和人物的壮丽与美感;而宋朝则更注重细节和注重表现生活情趣,以描绘日常生活和城市风貌为主要主题。
五、文艺特点
唐朝文艺重视艺术的向内探索,追求心灵的飞扬和超越;而宋朝则强调细节和形式的丰富,以及人性的深刻剖析。
总的来说,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审美对象、审美取向、审美手法、主题和内容等方面,反映出了两个时期文化的不同特点。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在唐宋时期,文化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唐代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
唐代文化艺术的风格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代文化艺术的风格与唐代有所不同,其主要特色是简约、清新、淡雅。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从艺术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艺术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艺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的文化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审美观念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的文化审美观念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但也有所不同。
唐宋时期的审美差异看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艺术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艺术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艺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从服饰看唐宋文化的异同

从服饰看唐宋文化的异同服饰一经产生,便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和完善。
服饰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方面,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为服装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不但使人们在遮羞御寒之后能有更多的发展。
但从唐宋朝的服饰对比来看,宋朝时,社会生产力超过了唐朝,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甚于唐朝,丝织业也较唐朝发达,但宋朝的服饰文化反而不如唐朝丰富和开放。
唐宋服饰的相同点因为都属于古代中国的服饰较为容易总结,它们都有着相同的结构:上衣下裳,交领右衽。
这是几千年的发展也泯灭不掉的服饰特点。
在朝堂之上,历代皇帝举行重大的祭祀仪式,会穿印有十二章纹的玄端来祭拜祖先,而在平常的日子里,皇帝与百官均着方心曲领的冕服。
在市井中,男性穿着深衣或者短打,方便农作;女性多穿着色彩鲜艳的襦裙。
下面讲唐宋服饰的异。
唐朝服饰的鲜明特点:唐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国泰民安,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有夜不闭户的优良生活环境,它的服饰造型雍容华贵,装饰富丽堂皇(特别是女装)。
特别之处在于:披帛袒领袖襦裙装,女着男装,穿胡服。
唐朝以丰腴为美的时代审美特征为主,以政通人和,万国来朝的自信心为辅,它展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凡的气度。
宋朝是更加集权的封建王朝。
它的通知思想衣孔孟之道为核心,强调封建礼制的三纲五常,朱熹的理学盛行一时,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下,宋朝服饰不同于唐朝服饰华丽多变的风格,宋朝服饰把唐朝富贵繁华的风格锐减为清冷消瘦的宋朝文人风格。
崇尚简朴整洁,在服饰上,有襦,袄衫,背子,半臂等(其中背子最为经典)。
而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一改唐朝袒裸之风,趋于拘谨保守,色彩变幻幅度不大但是由于宋朝的手工业急速发展,商业与纺织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经济愈加繁荣兴旺,是宋朝服饰也有了丰富的韵味。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了解唐宋服饰文化的异同:笼统来讲,唐宋朝服饰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民族融合的程度,学术思想的开放程度,统治者意识的影响。
唐宋文化的盛衰与影响

唐宋文化的盛衰与影响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思想发展的高峰期,这段时期作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继承了汉唐的辉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后世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影响等方面来阐述唐宋文化的盛衰和影响。
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峰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时期的中央政府强大,疆域辽阔,社会稳定,国内外的人口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
唐朝与吐蕃的和平关系,开创了丝绸之路的新纪元,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开发。
在这一背景下,唐朝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化制度,并且气象万千的诗文、优美的音乐、宏伟的建筑、纯净的绘画等各种文化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巅峰之作。
宋朝是唐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王朝。
历经五代十国后,于960年由赵匡胤建立。
宋代的科技、商业和文化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时兴医药、天文、物理、历算等方面的研究,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发展时期之一。
文化特色唐宋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化精英,主要表现为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多个方面。
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诗人,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等文化巨擘,他们各自的作品形式表达精致,语言流畅,内容充实。
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为后世文学和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的绘画在技术和创作精神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以韩干、吴道子、张择端等人为代表的绘画家,创作了众多令人惊艳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方面,唐宋时期的建筑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第一座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龙泉寺,开始独立成形,尤其是禅室等的建筑风格就非常的独到。
建筑风格从大木构建筑,逐渐发展成为青苔石板垒砌、屋脊翘上的翘角式飞檐,点缀上彩画的装饰,使建筑物更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影响唐宋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影响了日本和很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或文艺创作。
唐宋文化差异范文

唐宋文化差异范文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分别是唐朝(618年-907年)和宋朝(960年-1279年)。
这两个朝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着重探讨唐宋文化的差异,包括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
首先,在政治制度方面,唐朝采用了较为集权的制度,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并且设立了中央政府和各级官员来管理国家。
而宋朝则更加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合作,实行了官员选拔制度,并提倡文臣辅政。
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得宋朝的政府更加开明而高效,国家的治理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其次,科技发展方面也有明显的区别。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技最为繁盛的时代之一,出现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
而宋朝的科技发展则更加注重实用,关注农业、军事和医药等方面的发展。
此外,宋朝还大力提倡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于商贸和手工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文学艺术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学形式和艺术风格上。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王维、杜牧、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以诗歌和骈文为主,题材广泛,风格优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宋朝则以词为代表,词是一种将音乐、诗歌和社会风尚融为一体的独特文体,使得文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感染力。
此外,宋代的绘画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山水画为代表的宋代绘画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最后,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上。
唐朝的社会生活相对开放,封建礼教不太严格,社会风气开放而多元。
而宋朝则更加重视礼教传统,封建礼仪约束较为严格,注重家族和个人的身份地位。
此外,宋朝还非常重视家庭、亲情和儿女孝顺的观念,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社会。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唐朝注重集权和科技发展,文学以诗歌和骈文为主,社会生活开放多元;而宋朝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合作,科技着重实用,文学以词为代表,社会生活注重礼教和家庭观念。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对唐宋文化进行比较,并探讨唐宋文化的转型。
首先,唐代文化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提倡士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唐代文化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学子们学习四书五经,对儒家的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和传承。
而宋代文化则更加注重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宋代士人不仅注重学术上的研究,还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很多的创新和发展,如宋词的兴盛、宋代文人画的繁荣等。
其次,唐宋时期对外交流与文化交流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外交和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唐朝开设了多条丝绸之路和海上航线,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而宋代则更加注重内政,对外交流的程度相对较低。
尽管如此,宋代还是有一些对外文化交流的活动,如与辽、西夏等国家进行的外交交流,以及与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等。
第三,唐宋文化转型指的是从唐代到宋代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唐代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而宋代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和创新。
宋代文化以程朱理学为主流,推崇“心学”思想,认为“知行合一”,并尝试将儒家思想与佛道两教进行融合。
这种转型也反映在士人的身份定位上,唐代士人更注重政治地位,而宋代士人则更注重文化地位。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宋时期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唐宋文化转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启示。
宋代的文化艺术成就和学术研究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基础。
同时,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宋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的文化成就在宋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和充满变化的两个时期,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和转变。
唐代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宋代文化更加注重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唐宋文化的区别

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
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
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
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
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
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任何小变革都不是小事情。
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儒家思想反而在影响民族文化,于是就产生宋朝的文化,从而影响中国1000年。
唐朝经典儒学向宋代理学的转变。
唐朝由于是少数民族建国,在统治上不太注重等级礼节,所以历史上会有“脏唐”之说,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周敦颐提出理学思想,一直到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倡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宋代的人就开始生活在三纲五常的条条框框之下,这也是宋朝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政治上,中央皇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冲突走向结束,中央集权日趋强化,由此引出政治制度方面的种种变化;在经济上,贵族庄园经济向平民地主经济转变,由此引出了土地所有制、租佃关系的变化、农民对国家和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城市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就社会方面而言,随着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而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不仅出现在统治阶层中,同样也出现在被统治阶层中;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则更广泛了,上到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下到礼仪风俗、衣食住行,无不发生丕变。
因此,称唐宋之际为社会大转型的时代绝不为过。
也正因为唐宋之际发生了这么多的变迁,所以海外学者有所谓“唐宋变革说”或“宋以后近世说”,即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已进入了“近世化”、“近代化”或“亚近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时代不同,文化也不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唐宋时期的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两个朝代在时间上比较接近,文化因此也有比较好的传承,但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关键词]差异;唐文化;宋文化;唐诗宋词;饮食生活;艺术文化一、唐文化、宋文化的概念1.唐文化唐代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在世界文化上,也是独具特色的瑰宝。
唐代文化不仅在当时受到各国,尤其是日本、新罗等亚洲诸国的热爱,而且在一千余载后的今天,仍然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遍及天涯海角的“唐人街”,就是明证。
唐文化一直从不同类型文化中吸取精华,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唐文化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较好的传承了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和胡汉文化。
这样的传承导致了唐文化成为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胡汉文化的大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促进了文化大交流。
唐朝时期,统治者在政治上采用三省六部制,文化上通过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安定有序。
在此时期,经济繁荣,出现了盛世景象,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很好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文化出现了新的繁荣现象。
国文化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文化与技术也大量向周边国家输出,在输出的同时也引进了回来,因为与周边国家的频繁交流,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盛行,给各个民族提供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不但是文化技术的输出时期,更重要的是此时也是对外族文明吸取时期。
这样就给当时唐朝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从总的特质来说,唐文化豪迈、兼容并蓄、自信、雄壮。
唐文化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唐文化容体系庞大完整,结构完整,发展程度高。
唐文化体系庞大,包罗万象,包括、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当时世界上合个方面的社会科学基本都有着详细的记载,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
二是唐型文化有很强的开放性。
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对他的穆斯林民众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1]许多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唐文化引进自己的国家为已用。
从总体上来说,可以从唐文化的在特质和政府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表现出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唐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由于唐文化是继承了几千年来汉族文化的特质,唐文化在当时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比较成熟的。
这个时期的唐文化有着有着兼容并蓄其他类文化的特点和属于自己的特性。
天竺佛教文化最终也被唐文化融合而中国化。
三是唐型文化不僵守古制。
唐初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很繁荣,统治者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实行一种开明政策。
[1]唐政府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并且留居的外国居民的文化也受到了相应的尊重。
唐政府还特意建立了管理对外文化的机构。
2.宋文化宋代文化空前进步,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可谓是收获颇丰,闻名于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人宋濂谓“自以下,文莫盛于宋。
”[2]宋代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拓宽视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宋文化。
南宋朱熹曾说过一句话,“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
近代学者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
”[2]足见宋型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得到许多人承认的。
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单单有着属于这一个时代的单一的形象特征,而且是一个具有全新的文化特性的文化典。
以寻求在、思想上的充实为导向的宋学,组成了宋文化的基本中心思想的重要方面。
宋朝的统治者在建立思想制度方面除了中央集权制,还有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文化的发展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宋代城市应运而生,当时的宋朝城市空前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
这一点可以通过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贩夫走卒进行的经济活动场面,体现出来当时城市经济的活跃。
而宋文化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发展起来的。
宋型文化有着其反映本质特征与民族精神的因素。
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兼容并蓄的精神成为宋代士人的基本价值取向。
宋学各派能够“学统四起”,兼容并蓄。
虽然主不一,甚至剑拔弩,但是最终都是在同一个政治文化围。
二是开放批判的文化特点。
宋代文化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纯粹是封闭保守的,而是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化类型。
这种创新意识在宋代文化各个领域几乎都有出色的表现。
三是宋文化的平等观念。
唐朝的科举制度、阶级结构和生产关系上的变革,表现出的平等观念影响着宋朝士人的思想,这些士人对平等思想的宣扬加之人口的流动,很快就使平等的观念在全国传播,平等观念更深入人心,宋朝的文化倾向也随着平等的方向发展。
二、唐宋文化的区别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唐宋两朝在时间上非常接近。
虽然如此,两代却依然有很多的差别,朝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也各自不同,各有各的属性。
文化作为精神财富,在不同的时代特征中,有着其不同的特质。
1.唐诗宋词、文人特质的不同诗与词是中国古代诗歌两种最主要的形式,唐诗与宋词则是这两种题材的典,均为历代文学之胜。
在《诗经》以来诗歌创作基础上兴盛起来的唐诗,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而词萌芽于于隋唐之际、兴盛于晚唐五代,发展到了宋代也臻于兴盛。
在我国抒情为主的诗歌传统中,唐诗与宋词互相辉映,各有千秋,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各以其巨大而独特的魅力,千余年来一直得到各个时代不同读者的喜爱,历久弥新。
唐诗磅礴的气势与宋词的细腻温婉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差异的。
(1)外部形式的差异外部形式的差异性包括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唐诗的句式整齐划一,古诗可长可短,比较随意。
宋词的句式参差不齐,有长有短;其次,唐诗宋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唐诗的句法相对比较固定。
但是宋词的句法却不是固定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再次,唐诗宋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唐诗是用平声押韵,从开始的押韵到结束都是押韵,隔一句都是押韵,第一句可以用押韵也可以不采用押韵。
而词可以用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唐诗宋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唐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两联必须要对仗,而词的对仗却没这么多规则,没有统一的要求。
(2)题材容的差异在唐朝更多的是以诗歌为士人的特长,而宋朝士人作词较为擅长,各有千秋。
清朝曾有人比喻过,“词之为体为美人,而诗则壮士也”, [3]可见诗这种体裁阳刚,高亢,明朗,而词则阴柔,舒缓,精致。
从诗词容上说,诗在类型上较偏重政治社会生活,歌颂国家的大好河山,国家的强盛。
这些诗人手法夸,想象丰富,豪迈奔放。
与宋朝的词相比,宋词在题材容上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更为狭窄的一方面,描写男女之情、离愁别思,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细腻、温婉、敛的心情感。
虽然在两宋时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但仍以清照、观、周邦彦、柳永等的婉约词占主导地位,故婉约派为宋朝文化主流。
(3)文人特质的差异一代文化必然影响着这一时代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风格和创作倾向。
因此唐宋时代的作家也受到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影响,涌现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唐代是胡汉一体的大一统王朝,因此唐朝士人普遍具有一股强劲豪侠之气,“大有胡气”,尚武豪放,“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他们突破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积极创造文化,积极探索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人参军,希望借此可以实现生平抱负。
以诗歌为例,“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4]在文学创作中也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直抒胸怀。
另外,由于唐代文化的管理宽松,管理的宽松也造就了唐代士人的狂妄气质。
以诗歌为例,明显体现出士人那种远想、“公侯皆我辈”的从政热情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高度自信以及天下为己任的高扬精神,使其诗歌具有典型的唐代特色。
由于宋代是经过了混乱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建立的,统治者比较注重的是国家的稳定,因此对文化的管理制度也比较严格,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
[4]因此宋朝文人作家文人意识更为自觉,他们为文化创造的活动也更具有强烈的文人气息。
在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教育,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局面。
科举制度也随之完善,再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广大的文人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权,文人地位得到了提高,“重文轻武”成为社会现象。
宋代士人的理想追求信念也因此发生变化,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现象。
全国上下,都有一种轻视武人的态度,这种文化氛围下,宋代的理学、诗词、文、赋、书、画等都呈现出一种浓郁的精致、高雅、敛、含蓄的审美趋势。
1.唐宋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1)唐朝饮食的“胡化”与宋朝饮食的“汉化”唐代时,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大有胡气”的全面开放状态。
具体在饮食生活领域的胡食之风表现更强烈,当时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之说。
唐代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里都可见到胡食文化的影响。
首先在主食上,“胡食者,即烧饼、胡饼、搭纳”已成为唐代北方家庭最为普通的饮食;[5]其次在副食上,唐代的菜肴制作方法也深受胡法烹饪的影响。
用胡法烹饪的菜肴以羊肉、奶酪为主料,然后再用烤炙的方法加工而成。
用韦巨源《烧尾宴食单》所记的58种肴馔为例,其中用羊肉制成的菜肴就有11种,占其总数的18.97%;用奶酪制成的食品有5种,占其总数的8.6%。
[5]胡食的比例非常高,这就充分反映了唐代饮食胡化的倾向;再者在饮料方面,西域的葡萄酒受到了唐人的普遍欢迎。
游牧民族常食用的各种乳制品也受到了唐人的广泛欢迎。
再加上皇族本身就有部分突厥语族的背景,这些食物也就势必占有很大的空间。
据记载这似乎是奶制品消费在中国所达到的顶峰;在市场上的表现为胡人饼肆、胡姬酒肆数量众多,生意兴隆;最后在饮食习俗上,“胡”坐围食对唐代会食制的形成也不无关系,各种胡曲、胡舞经常出现在唐人的酒宴上,而胡人形象的“酒胡子”则成了唐人劝酒的酒令用具。
唐代饮食文化这种强烈的“胡化”色彩,反映了大唐文明开放、进步与发达的时代风貌。
与唐代饮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大大减弱了。
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宋代对胡食文化的吸收大大减少。
宋代时,西域、河西走廊的丧失导致了中西陆路交通受阻,国势的衰落也导致了对外族吸引力的下降,外族的威胁也导致了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和对异族文化的排斥情绪,所以这一切造成了宋代对胡食文化的吸收大大减少;二是宋代对前代吸收的各种胡食文化进行了甄别改造,吸取精华,祛其糟粕,慢慢的逐渐实现了“汉化”。
但是由于中原汉族对胡食文化的吸收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宋人因此在生活中仍大量接触各种胡食、胡瓜、胡饼、胡椒、羊肉、葡萄酒等,并仍视之为汉族饮食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