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
中国文化鉴赏课本答案

中国文化鉴赏课本答案《中国文化概论》习题参考绪论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
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
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第一章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适宜农业生产及人居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文化中心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
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也给我们民族与外界交流带来地理障碍。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持续性、多元结构、早熟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
宋元以后,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格,较之汉唐已有明显的衰退。
明清之际,固然有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关注西方耶稣会士带来的科技文化,但同时亦不乏严拒者。
美学——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

《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读书笔记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王盈盈学号:10243140完成日期:2011年12月15日一、科举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其他相应制度安排的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对于新的社会变迁、文化转型产生影响、作用,并且与这一新的社会变迁、文化转型产生相互影响、作用,双向建构过程、互为因果。
(导论: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P021倒数第六行)自我理解:众所周知,科举制度起于隋朝,在经过隋唐的开科取士后,来到宋朝时,这个制度应该来说是相对完整了。
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完备和强化和当时的一些所谓文教政策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而其的强化对当时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的是,宋朝是在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中建立而来的,因此,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宋朝,一直都是比较重视文官的。
在宋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措施,即在政治上更加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兴修水利,注重农产品、手工业品,也由此繁荣了所谓的商品经济;在科学技术方面,那就更不必说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刘方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在于此了,这些制度相互影响后,使整个宋朝的城市不断繁荣,也由此发生了一种审美文化的转型。
二、新的社会制度、体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断建构中生成的,并且包含了“自发社会秩序”的扩展。
(导论: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P021倒数第三行)自我理解:我们暂且不去论制度体制是否是一次性完成的,不管是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在宋朝,新的社会制度,在政治上包括官职制度,宋代的官职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权,而削弱了宰相以及其他下属官员的权力。
官员的品阶有时候是与其实际的权力相互分离的,这也并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
纵观历史,从秦大一统一来,两个主要矛盾一直贯穿着整个历史进程,第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第二则是地方和中央之间的矛盾。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封建集权的加强,这种社会体制在不断建构中逐渐走向兴盛。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书籍绪论习题一、为何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答: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经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渐实现自己价值观点的过程。
其表现即有自然相貌、形态、功能的不停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集体素质的不停提升和完美。
二、如何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差别?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实质差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到的生计方式,其涵盖面特别宽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清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对于物质创建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建活动及其结果,主假如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
三、文化构造的四层次包含哪些内容?答:对文化的构造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民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民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仍是记着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如何认识和评论中国传统文化?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拥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设品,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代代相传的思想方式、价值观点、行为准则、一方面拥有激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拥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日的中国人,为我们创始新文化供给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要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答: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计和繁衍的最适合地域,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不论是物质的,仍是精神的,都是成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跟着农业区的扩大而流传。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持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阻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中国音乐从古典到民间的转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音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传统。
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形式多样化。
唐宋时期的音乐形式包括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等多种类型。
在宫廷音乐方面,唐代的宫廷音乐以宴会、祭祀等场合为主,曲调优雅舒缓,曲艺形式丰富多样。
宋代的宫廷音乐则更加注重音乐表现的情感,注重音乐的内涵与情绪的表达。
在寺庙音乐方面,唐宋时期的寺庙音乐主要用于佛教仪式和祭祀活动,音乐形式庄严肃穆。
在民间音乐方面,唐宋时期的民间音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曲调朴实自然,歌词真挚流畅,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真实感受。
二、音乐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唐宋时期的音乐表达方式包括器乐、声乐、琴曲、歌曲等多种形式。
在器乐方面,唐宋时期的器乐以“乐府”为代表,乐器种类繁多,演奏技巧高超,音乐风格典雅细腻。
在声乐方面,唐宋时期的声乐主要是诗词的吟唱,艺术家通过歌唱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在琴曲方面,唐宋时期的琴曲以古琴为主要乐器,曲调婉转动听,富有古典文化的艺术气息。
在歌曲方面,唐宋时期的歌曲以民间歌谣为主,歌词内容广泛,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三、音乐创作风格独特。
唐宋时期的音乐创作注重音乐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在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上具有独特性。
唐代的音乐创作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曲调明快舒缓,具有浓郁的节日气氛。
宋代的音乐创作则更加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内涵表现,曲调婉转柔和,歌词含蓄细腻,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感觉。
唐宋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独特,不仅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展现了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和才华。
唐宋文化转型

唐宋文化有何不同?论述唐宋文化转型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唐朝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朝代,文化可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空前繁荣来描述。
那时佛、道、儒等等都能很好的发展,所以那时的文化应该是古代的巅峰,大家频出,尤以“诗歌”为盛。
到后期“词”的发展也比较快。
同时“传奇”之类的文学也得到发展。
而宋朝因为推行理学,人们的思想得到禁锢,相对来说不够活跃。
所以讲究严格格律的“词”得到发展,但是受社会风气影响,词的题材也相对较窄。
当时的“平话”得到较快发展。
那么,唐宋文化是如何转型的呢?是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导致了唐宋文化的转型?有以下几个方面:1.均田制的瓦解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唐朝均田制在唐朝中期遭到破坏而废止, 究其原因, 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封建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2)官僚队伍的恶性膨胀, 人口的自然增加;(3)寺院经济的发达;(4)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 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和户籍的混乱。
至唐中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无地授田。
同时,唐政府对原来授田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不堪忍受,庶族地主和自耕农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2.世俗地主取代门阀地主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的等级意识逐渐淡化,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独立意识较以往更为强烈;自宋代开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租佃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封建政权的进一步极端专权提供了便利;3. 世俗地主的普遍化促使宋代教育呈现出平民化和普及化的趋向;(1)势家子弟在科举考试中的很多特权被取消;(2)对出身贫寒的考生,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便其顺利应考;(3)扩大取士名额;(4)在学校制度方面,放宽中央一级学校的入学品级等次,扩大学生名额;(5)儿童启蒙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大量的儿童启蒙读本问世4.国势的蜕变对士大夫心灵带来的巨大阴影;(1)经世者积极重新反省宇宙社会秩序——理学建构的直接动因;(2)避世者逃遁于现实之外,转而追求心灵的安适和沉醉于细腻的自我官能享受。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音乐文化转型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名家、乐理书籍的出现,为唐宋时期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在弘扬原有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外来文化,形成独特的音乐文化形态。
一、唐宋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主要以宫廷音乐为核心,歌舞音乐成为主流。
这一时期的音乐大量吸收了东方和中亚音乐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流传最广的是中亚古代庶民音乐加上当时中国音乐曲子编制的规律,对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代的宫廷音乐主要为雅乐,通过乐器演奏表达不同情感。
同时,唐代的院坊乐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诞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李白、白居易等。
宋代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突破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音乐理论作品。
宋代的音乐发展,注重表达情感,以五音为基础,形成了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
宋代的音乐也逐渐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曲式和风格,如诗词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
此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逐步走向成熟。
1. 影响的传统文化唐代是吸取中亚音乐文化的时期,而在宋代,更多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宋代的音乐不仅包括音乐本身,还涉及到了诗、书、画等其他艺术形式。
宋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延续了唐代的音乐传统,但又融入了其他的文化和艺术元素。
2. 求新求异的思潮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文人墨客及有识之士追求改革,大力倡导新文人、新诗、新画、新音乐及新风俗,对于传统的音乐有了新的要求。
这种求新求异的思潮,促进了唐宋音乐文化的转型。
中亚音乐文化在唐代传入中国,成为唐朝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音乐的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国际文化特色,吸收了中亚和东方民族文化的影响。
而在宋代,受到南北朝和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影响,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唐宋音乐文化的转型,是一个相对缓慢而又持续不断的过程。
中国文化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参考绪论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
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
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显然,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
但是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
二者不应割裂开来。
第一章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适宜农业生产及人居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文化中心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
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也给我们民族与外界交流带来地理障碍。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持续性、多元结构、早熟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对唐宋文化进行比较,并探讨唐宋文化的转型。
首先,唐代文化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提倡士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唐代文化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学子们学习四书五经,对儒家的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和传承。
而宋代文化则更加注重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宋代士人不仅注重学术上的研究,还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很多的创新和发展,如宋词的兴盛、宋代文人画的繁荣等。
其次,唐宋时期对外交流与文化交流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外交和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唐朝开设了多条丝绸之路和海上航线,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而宋代则更加注重内政,对外交流的程度相对较低。
尽管如此,宋代还是有一些对外文化交流的活动,如与辽、西夏等国家进行的外交交流,以及与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等。
第三,唐宋文化转型指的是从唐代到宋代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唐代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而宋代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和创新。
宋代文化以程朱理学为主流,推崇“心学”思想,认为“知行合一”,并尝试将儒家思想与佛道两教进行融合。
这种转型也反映在士人的身份定位上,唐代士人更注重政治地位,而宋代士人则更注重文化地位。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宋时期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唐宋文化转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启示。
宋代的文化艺术成就和学术研究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基础。
同时,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宋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的文化成就在宋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和充满变化的两个时期,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和转变。
唐代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宋代文化更加注重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论析唐宋文化的区别与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唐宋时期的古代中国无可争议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在这两个朝代,中国与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有着密切的交流。
唐宋文化都是一次大繁荣的时代产物,但是由于其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较大差异,因而唐宋文化又是界限明显的。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被称作“大文化”。
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
通过对唐宋文化资料的收集,我觉得在论析唐宋文化的区别方面,三层次说是最好的分析方法。
(一)物质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它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唐宋文化在物质上的最大区别表现在衣、食方面上。
1·从衣着方面来说,唐代服装总体呈现出艳丽奢华,奔放豪迈的特点。
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服饰图案改变了“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采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对于异国的衣冠服饰,唐代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所有这些在某中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兼容并包的大国心态。
宋朝的服饰简洁质朴。
宋朝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相比唐代都收敛了许多。
两宋时期,服装分类更加细化,不同行业有服不同装。
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因此和唐代相比,虽然宋朝的服装色彩种类并未减少,但在整体上仍显得单调。
2·在饮食上,唐代时,饮食文化呈现出一种“大有胡气”的全面开放状态。
当时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之说。
深受胡食之风影响的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
就主食饼类而言,唐代普遍崇尚粗大,如唐代的饼餤以直径阔大著称,平民百姓日常食用的胡饼也是相当大的。
唐代的菜肴烹饪尽显豪迈之色,肉食多大块整体烹制,如韦世源《烧尾宴食单》中的“红羊枝杖”。
在食风上,唐人多不拘小节,蘸蒜齑食饼,抽雪刃割肉的豪爽饮食场面不乏记载。
唐代的官私宴饮规模宏大,动辄数百、上千人参加。
酒宴之上,唐人更是豪情万丈。
酒酣尽情之时,宾主往往要即兴表演歌舞。
各种助饮的酒令在唐代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人们行令时强调胜负,显得气氛十分热烈。
唐人饮茶也并不像后世那样文雅,进行慢斟细品,而是趁热猛灌。
与唐代饮食文化相比,宋朝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大大减弱了,显得细腻精致。
品类细化,花色品种众多。
精切细割的炒法烹饪更趋流行。
宋人的酒文化多了几分轻言细语的文雅。
酒宴之上,宾主们儒雅地坐在座位上欣赏歌曲和舞女的专业表演。
助饮的酒令也渐渐演变为各种文字游戏了。
在饮茶上,宋人从茶叶的制作即开始追精求细,宋代的饼茶形制小巧,装饰精美,非唐代所能比。
(二)制度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唐代制度最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共议国政,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使其互相牵制,从而加强了皇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
地方行政制度为州、县两级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
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
宋朝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
同唐代相比,宋朝的官职大多是一个职位有两个人同时兼任,并且新设的一些机构分割了各部门大部分的职权,这样就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保证了皇帝对政权的绝对掌控权。
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这也是宋朝与唐代在官员任命上最突出的特点。
(三)精神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绞丝旁)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明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治”,而且在文艺创作上也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绝不推行文化偏至主义。
对于文化人,唐王朝也采取较为宽容的姿态,儒学可被嘲讽,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
唐代还广为吸收外域文化,南亚、中亚、西亚和西方世界如同“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一拥而入。
与唐文化相比,宋代的文化呈现出精致、内驱的性格。
宋代君主有一套笼络与挟制知识阶层的方法,又很懂得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对文人既倚重又控制。
于是在“内转”思想氛围中,宋代文人自觉地收敛了放荡狂傲、任情任性的习性,变得老练深沉、正经规矩,和唐代诗人的放浪不羁截然不同。
综上所述,唐形文化是一种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唐宋文化转型”是以中唐之后文化的逐步瓦解为起点的, 由于唐文化本身的发展特点使“转型”变得十分迫切, 至五代十国时唐文化最终瓦解, 那么文化必须以“转型”来延续民族的生存, 所以唐代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进程最终决定了“文化转型”的必然。
我认为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社会大背景上来说,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这时候的唐代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使得唐朝的思想没有什么束缚,整个国家的环境较好,也为以后唐代社会经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而到了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上,对于变革统治者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由于民族的单一,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
2·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人民富裕,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内既促进了各少数名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在外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在宋朝,由于当局的腐败无能和奉行的软弱外交,使它在外交上的水平远远不如唐代,文化也日趋“内向”。
3·唐代思想开放,唐人的思想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欣欣向荣之态,促进了唐诗的发展;宋代高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了禁锢,因而对两宋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论述,唐宋文化的转型是时代转变社会变迁的必然,社会原因就在于其初始主流文化在不断地文化融合中转变成了另外的主流文化,旧文化模式在发展中消亡,文人墨客意识到文化发展的问题所在积极探索并在实践中进行引导。
同时社会在不断地演进中又使得文化的转型成为其发展的必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