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有感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读后感4篇

故都的秋读后感4篇

故都的秋读后感4篇导语: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XX为大家分享的故都的秋读后感4篇,欢迎借鉴!故都的秋读后感篇一自古至今,“秋”总是代表着一层淡淡的忧伤,而《故都的秋》却打破这永恒不变的韵律,作者穿过大半个中国,就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却没有北方秋的诗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而在北国秋的描写上,作者草草几笔,就足以将北方的秋表现的淋漓尽致。

“碧绿的天的颜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作者的笔尖似乎又转到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的“较量”上。

作者的笔还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专注于北国的槐树,蝉,雨这些平常物体上,而对南方景物的描写却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点落寞的槐树,享誉“北国特产”的秋蝉,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北国秋的特点,接下来作者又稍降写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树,而又在果树分别撰写了枣子树,柿子,葡萄,而在这里呢!作者又只字未提南方的……中国的文学似乎与这篇秋并无关联,可仔细一回味,却惊奇的发现其实里面却蕴藏太多太多的相似,中国的秋,北国的秋总是能够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并且在这段末尾强调,能体会到这最深味的秋,只有在中国的北方。

在这里,作者最终把笔指向南国的秋,用“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来变相的说明南方的秋与北国秋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而作者却生动形象的用比喻句来形容南方的秋的浑浑沌沌,不适合。

文章的最后,作者愿用生命来换取三分之一的零头,就越发的表明作者对北方秋的赞誉,一种心灵,精神上的寄托。

作者对北方秋至深至爱,令我感动,令我懂得一种超出灵魂之外的脱俗感受,面对他的感情,我们能做得就只有叹息,叹息这古都秋的伟大,以及作者由衷的感受。

故都的秋读后感篇二“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的静,来得悲凉”这是《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读来犹如一杯清茗,初尝时味道清淡,细品后却余味悠长。

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出了故都北平那独具韵味的秋天,让我沉浸其中,感慨万千。

作者开篇就将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进行对比,凸显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这种独特的感受并非每个人都能敏锐地捕捉到,但郁达夫先生却能将其细腻地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股秋意。

他说“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而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一番对比,让我对北国之秋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在文中,作者描绘了故都的诸多秋景,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景致看似寻常,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他对芦花、柳影的描写,简单几笔,就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在秋风中摇曳的芦花和柳影,感受到了它们的轻柔与飘逸。

而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则给这秋景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悠远的氛围,让我不禁遐想连篇。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秋槐落蕊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那落蕊的轻柔、寂静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独自漫步在那铺满落蕊的街道上,心中满是对故都秋天的眷恋和沉思。

这种细腻的感受和描写,让我对秋天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增添了触觉上的感知,使秋天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

还有那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将这秋的悲凉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蝉的叫声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单纯的声音,而是一种象征着秋天即将逝去的悲凉符号。

故都的秋读后感_故都的秋读书心得优秀

故都的秋读后感_故都的秋读书心得优秀

故都的秋读后感_故都的秋读书心得优秀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故都的秋读后感_故都的秋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故都的秋作文篇一故都的秋是美丽的,也是宁静的。

我最喜欢一个人坐在一块石头上,静静地看着。

一大早我又来到了这里,脚下枯黄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早晨的空气好清爽!故都的秋天里,最美丽的是这蓝蓝的天空,放眼望去是那么纯真无瑕,好像一块碧蓝的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又好像是一块大玻璃,挡住了宇宙的黑暗。

蓝天下是无边无际的碧绿的湖水,蓝天上的白云在湖水上悄悄游走,我揉揉眼睛,分不清朵朵白云是飘在天上,还是浮在水中。

这里的天像水一样透明,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天中有水,水中有天。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呼出,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近处的湖水被四周渐渐染成了各种层次的黄色:金黄、橙黄、淡黄、橘黄。

.。

.。

.我睁大眼睛,想数数究竟有多少种黄色,一阵秋风吹过,湖面上丝丝薄薄的晨雾夹杂着点点寒意,我不禁轻声吟诵起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

.”一群大雁划破湖水的宁静,我想它一定是一群游侠吧!广阔的天空任他们自由的翱翔,它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地飞着、飞着。

.。

.。

.我多想成为它们中的一员,拍动翅膀,在层林尽染之中,在碧水蓝天之间自由飞翔。

夜,悄悄地来了。

寒月当头,流星数点,一切都淋浴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黑影,声声虫鸣,给人一种说不出的舒适与安宁。

天也是可爱的,星星在这块蓝黑色的幕布中玩耍,月亮如同一位慈爱的老奶奶,在一旁安闲地看着,微笑着。

啊,多美的星空!多美的圆月!我愿意一直都醉在里。

我爱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篇二“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

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故都的秋读后感6篇

故都的秋读后感6篇

故都的秋读后感6篇故都的秋读后感篇1自古至今,“秋”总是代表着一层淡淡的忧伤,而《故都的秋》却打破这永恒不变的韵律,穿过大半个中国,就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却没有北方秋的诗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而在北国秋的描写上,草草几笔,就足以将北方的秋表现的淋漓尽致。

“碧绿的天的颜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的笔尖似乎又转到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的“较量”上。

的笔还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专注于北国的槐树,蝉,雨这些平常物体上,而对南方景物的描写却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点落寞的槐树,享誉“北国特产”的秋蝉,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北国秋的特点,接下来又稍降写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树,而又在果树分别撰写了枣子树,柿子,葡萄,而在这里呢!又只字未提南方的……中国的文学似乎与这篇秋并无关联,可仔细一回味,却惊奇的发现其实里面却蕴藏太多太多的相似,中国的秋,北国的秋总是能够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并且在这段末尾强调,能体会到这最深味的秋,只有在中国的北方。

在这里,最终把笔指向南国的秋,用“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来变相的说明南方的秋与北国秋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而却生动形象的用比喻句来形容南方的秋的浑浑沌沌,不适合。

文章的最后,愿用生命来换取三分之一的零头,就越发的表明对北方秋的赞誉,一种心灵,精神上的寄托。

对北方秋至深至爱,令我感动,令我懂得一种超出灵魂之外的脱俗感受,面对他的感情,我们能做得就只有叹息,叹息这古都秋的伟大,以及由衷的感受。

故都的秋读后感篇2“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滴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

”郁达夫先生在阴郁低沉的格调里抒写了自己以及这个正面临危机的国土在某种意义上的悲凉与落寞。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故都的秋〉读后感》读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仿佛被他那细腻而深沉的笔触拽进了老北京的秋天里。

在郁达夫先生的笔下,故都的秋是那样的清、静、悲凉。

他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去堆砌秋天的景象,而是用一种近乎平淡的文字,将北平的秋景一点点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破屋小院里的浓茶、那碧绿的天色、那驯鸽的飞声、那一丝丝的日光,还有那槐树的落蕊,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却又那么让人陶醉。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度过的那些秋天。

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没有北平的繁华与热闹,但秋天的韵味却一点也不少。

每到秋天,村子里的稻田就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风一吹,那沉甸甸的稻穗就会相互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总会跟着爷爷一起去稻田里收割稻谷。

爷爷弯着腰,手持镰刀,动作熟练而有力。

我呢,就在一旁帮忙把割下来的稻谷抱到田埂上。

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看着那一堆堆金黄的稻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田边的小路上,铺满了掉落的树叶。

有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叶子。

我喜欢在这些树叶上踩来踩去,听着那嘎吱嘎吱的声音,感觉就像在演奏一首秋天的交响曲。

有时候,我会捡起一片特别漂亮的叶子,小心翼翼地夹在书本里,当作书签。

村里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树,每到秋天,满树的桂花就会绽放。

那小小的黄色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奶奶会带着我,拿着竹篮,去树下打桂花。

她用一根长长的竹竿,轻轻敲打树枝,那桂花就像雪花一样纷纷飘落。

我在树下蹦蹦跳跳,兴奋地喊着:“再多一点,再多一点!”回到家,奶奶会用这些桂花给我们做桂花糕。

刚出锅的桂花糕热气腾腾,咬上一口,甜甜的,软软的,满嘴都是桂花的香气。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会冒出袅袅炊烟。

那炊烟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

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着,做着一桌丰盛的晚餐。

有刚从地里摘回来的蔬菜,还有自家养的土鸡。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笑声在屋子里回荡。

到了晚上,天气凉了下来。

我躺在院子里的竹椅上,仰望着天空。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故都的秋有着浓浓的秋意,很迷人。

那读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吗?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故都的秋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故都的秋读后感篇一“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的静,来得悲凉”这是《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

或许是我的家乡接近北国,因此对于秋的理解,我的思想倾向于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清”“静”“悲凉”。

作者说“秋并不是明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字领略秋的意境呢?如果说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点淡淡的思乡情怀的,那么秋便可以将人的思绪都带到过去的回忆中去的,或许是在怀念的美好,或许是在感叹时光的易逝,总之一切浓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萧疏中,随风而飘。

秋,无论是在彩色上,还是在姿态上,总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如文中描述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秋蝉的哀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这些景物,听到了那些声音,我的心里有点软软的感觉。

我的家乡虽然接近北方,但有些秋天的景色并不像故都的秋景。

我们这里秋季的天空很高,不是有个“秋高气爽”的成语吗?天是淡蓝色的。

云很轻很柔。

我很喜欢看着那张大的蓝幕上,抹着两撇轻云,如丝如纱,让人的心里很平静。

这里没有驯鸽的飞声,但我曾听过,那是四季都有的声音,但在秋天却显得格外的空荡。

想作者在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时心里也一定异常平静吧!入秋以后,树叶就越发显得苍黄了,随着一阵阵的秋风,树叶便在空中旋转,然后落地,如一只只疲倦的蝴蝶。

此时我也能“从槐树叶底,朝动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然而我们这里的槐树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杨树,一条路通向多远,路两旁就一真是杨树,看不到尽头,很幽远。

我喜欢踩着厚厚的落叶走路,透过凋零的树枝看着天空。

那种感觉就像作者所说“脚踩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仿佛被一只轻柔的手牵引着,走进了那满是秋意的北平城。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是那样的清、静、悲凉。

他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股秋的韵味。

文中对槐树落蕊的描写,细腻得让我惊叹。

那“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简单的几句,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满地落蕊的胡同,亲自用脚去感受那一份独特的柔软。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秋日经历。

那是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我租了一间小小的屋子。

小区的树木很多,一到秋天,那景色简直美不胜收。

每天清晨,我推开窗户,便能看到金黄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有一天,我决定出门去好好感受一下这秋意。

走在小区的小道上,脚下是厚厚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我来到一棵巨大的梧桐树下,仰头望去,那满树的金黄让我心生欢喜。

突然,一阵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落,就像下了一场金色的雨。

有一片叶子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了我的肩头。

我轻轻地拿起它,仔细端详。

这片叶子已经黄透了,边缘有些卷曲,上面的脉络清晰可见,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我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位老爷爷正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晒太阳。

他的身旁放着一个茶壶,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和他打了个招呼。

老爷爷很热情,跟我拉起了家常。

他说,他在这个小区里住了一辈子,最喜欢的就是秋天。

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坐在门口,看着这满目的秋色,心里头特别舒坦。

告别了老爷爷,我来到了小区的花园。

花园里的菊花开得正艳,红的、黄的、白的,一团团,一簇簇,争奇斗艳。

我蹲下身子,凑近一朵菊花,闻着那淡淡的花香,顿时觉得心旷神怡。

在花园的一角,我发现了一棵桂花树。

那小小的桂花藏在绿叶之间,若隐若现。

我深深吸了一口气,那香甜的味道瞬间充满了整个鼻腔。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小篮子,想要摘一些桂花回去。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仿佛被一双轻柔的手牵引着,走进了那满是秋意的北平城。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是那么的清、静、悲凉。

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只是简简单单地描绘着那些平凡而又触动人心的景象,可就是这样质朴的文字,却让我深深地沉醉其中。

在他的描述里,我看到了清晨院子里破壁腰中像喇叭似的牵牛花,那蓝色或白色的,带着几分秋意的冷色调,让人在初秋的凉意中,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

还有那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种细腻的感受,若非是对生活有着敏锐观察和深深热爱的人,怎能写得出来?说起秋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度过的那些秋日。

姥姥家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大自然最纯粹的声音。

每年秋天,姥姥家的院子就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院子角落里的那棵大枣树,像是被秋姑娘施了魔法,叶子由绿变黄,再慢慢变红,风一吹,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而那些红彤彤的大枣,就像小灯笼似的挂满了枝头。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拿着长长的竹竿,去打那些枣子。

有时候一竿子下去,枣子像雨点般落下来,砸在脑袋上,生疼生疼的,可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姥姥则会在一旁,笑着喊:“慢点儿,慢点儿,别砸着自己!”她会把打下来的枣子捡到篮子里,一部分留着我们吃,一部分晒成干枣,留着冬天煮粥。

除了大枣树,院子里还有几棵柿子树。

秋天一到,柿子就像一个个小红灯笼似的挂在枝头,特别诱人。

不过柿子可不像枣子那么容易摘,得爬上树去用剪刀剪。

我那时候小,总是眼巴巴地看着舅舅爬上树,把熟透的柿子摘下来递给我。

我咬上一口,甜甜的汁液就会充满整个口腔,那种满足感,至今都难以忘怀。

姥姥家的门口有一条小河,秋天的时候,河水变得格外清澈。

河边的芦苇也已经变得枯黄,风一吹,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河边玩耍,捉捉小鱼小虾,或者只是单纯地坐在河边,把脚丫子伸进水里,感受着那丝丝凉意。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出了袅袅炊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秋蝉,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郁达夫口中的“故都”是北国,也就是我们北方的秋。

在文中,作者写法十分细腻,因为文中写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了一条条扫帚的细纹……”扫帚的细纹给人感觉很清闲,再加上秋天的清爽,这样一来,秋天的韵味就更加明显了。

作者笔下北方的秋天给人感到十分清爽,凄凉。

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轮回十分鲜明,可是我为什么就感受不到那清爽、凄凉的秋呢? 每当秋天,一些公园会在园中小路的两旁摆上几盆菊花便算是示意着人们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韵味却怎么也找不到。

我秋天时漫步在街上,想寻找属于秋的那份宁静,可是在我耳畔却是一声声吵杂的车笛声。

再看看人们,人们的脸上没有挂着清闲的表情,好像是谁也不知道秋天的到来。

秋天中,最美的节日是中秋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饼,看着天空中那轮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给孩子们讲那百听不厌嫦娥的故事。

但是,这秋天最美的节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没有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也不再想听那嫦娥的故事。

秋天的宁静哪里去了?秋天的清闲哪里去了?秋天的韵味哪里去了?为什么我找不到了?哦,因为时代变了。

现在已不是郁达夫的那个时代了,在这个时代里,秋天的宁静、清闲、韵味都被人们淡忘掉了。

郁达夫那篇《故都的秋》也许会当成秋天的见证吧。

也许,许多年以后,当人们看到《故都的秋》时,会想起:哦,还有个季节,叫“秋”……
果儿成熟的喜悦,落叶满地的萧索,秋蝉哀鸣的凄凉,秋雨中闲人感叹的幽远,将秋描写的出色有味。

《故乡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