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

由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

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民必将在建设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是先进科技的创造者、承担者和传播者。

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突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和先进地位。

实践证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

2、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课件

• 尽管,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工人 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整体,它的政治学意义 上的属性没有发生变化,工人阶级整体的 政治地位没有变,但在社会学的意义上, 今天的中国工人阶级(特别是作为工人阶 级一部分的产业工人),其阶级阶层结构 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 十大社会阶层自高而低为:国家与社会管 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 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失 业和半失业者阶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依靠力量
总体来讲,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 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知识分子具有特 殊重要作用
代表先进生产力 的工人阶级
农民是人数最多 的基本依靠力量
各族人民万众 一心搞建设
新阶层同是建设者
1.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2.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相对单 一,中国社会主要由两大阶级和一个阶层 构成,即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 阶层(知识分子阶层也被看成工人阶级的 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对私有制的社 会主义改造运动,资产阶级基本上被消灭, 社会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单一,全国只有全 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这时候 的工人阶级指所有不同于资产阶级、通过 劳动获得工资收入的人员。
• 马恩经典作家所界定的工人阶级与中国当前的工 人阶级概念有明显的不同。
• 首先,马恩经典作家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及 其国家政权是对立的,而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是国 家的领导阶级,其对国家的领导通过其先锋队组 织中国共产党来实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 行生产资料国家公有制,中国的工人阶级是领导 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通 过国家或集体共同占有),在中国,工人阶级已 由过去的无产者变为现在程度不同的有产者。

第十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十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3、维护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 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发展 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 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4、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具有四大功以能:团结的功能,沟通的功能, 协调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 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 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5、新世纪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 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 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加强党的政治 建设,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 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 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直接关系 到党的形象和战斗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建全党的民主生活制度,坚 持民主集中制和民主监督制度,杜绝领导权过分集中的倾向;改革组织 制度,废除干部制度中封闭式选拔和终身制的弊端,推行公开选拔和竞 争上岗制度,任职试用期制度等;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考核制度,领导干 部引咎辞职制度、责令辞职制度;改革工作制度,清除以权谋私的土壤, 建立切实可行、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等等。

毛概·第27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毛概·第27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1、“四个尊重”的内涵和内在联系
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1)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2)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 (3)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 在于创造性; (4)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 ——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
(5)怎样正确解决农民工问题
一是要抓紧解决当前农民工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二是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异地转 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引导农村劳动力 合理有序流动。 三是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积极推 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解决长期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深层 次问题。
关注农民工
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 司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
毛概· 第27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4)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一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迫切需要 二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一项战略任务
毛概· 第27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农民工讨薪被砍
毛概· 第27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留守的孩子们
毛概· 第27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留守的孩子们
艰苦的农民工
农民工的住所
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毛概· 第27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 案例分析1:农民工王斌余讨薪杀人案 • 案例分析2:总理讨薪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毛概· 第27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由 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个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 生产关系的代表; 中国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基本动力。

毛概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毛概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 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 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 的政治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中,要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 的认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 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人民”——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 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 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 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 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 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 的领导地位。 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 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 产关系的代表。 再次,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三、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这不仅取决 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 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在。 新时期统一战线成员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建 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统一战线的主体是社 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动 力。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本章教学内容: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注:第十四、十五章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第三,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以上这三点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 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2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 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3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 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 在国家的领导地位。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 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 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10

广大职工群众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光荣使命,发 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传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 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继续发挥主 力军的作用。各级工会要抓住职工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维护劳动就业、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经济利益,重点解决农 民工、下岗和特困职工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要切 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 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特别是国有改制企业出台涉 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措施时,必须经职代会审议 通过。
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草约 宪法和法律的权利,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 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36
第三节 加强国防 和军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37
军队性质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 团,我军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私营企业主 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自由职业者
20

新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 来的。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 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 主义生产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依靠力量理论提出的依据
• 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 理系统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创造 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 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路线的思想。
• 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广 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建设 现代化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 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践。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 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 专政的坚强柱石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 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 律严明、 保障有力”。 ——江泽民
(二)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1、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 提供了制度基础
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 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 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 会阶层的重要成员。
3、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和创业机制,牢固树立新型的社 会主义劳动观念。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 民的团结合作
1、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 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 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2、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 团结,关系到国家统一 和边疆巩固。
3、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 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 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 ; 二是工人阶级的性质、特点 ; 三是工人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历史地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一事业,依靠谁,团结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现代中国,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同时建设这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全国各民族的团结一心,共同建设。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因此在建设事业中必须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为改革开放贡献智慧和力量;参与民主管理,依法维权,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中推进;作为国家的主人翁,工人阶级为改革开放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7年,来自一汽大众的工人王洪军和来自上海宝钢的工人韩明明首次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实现了工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得到高速发展,建筑从业人员规模高达4000万人,20年扩大10倍之多,其中,农民工3200多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80%以上,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30%左右。

中国工人阶级知识化的进程,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

从80年代的煤场工人赵春娥几十年如一日在车站看守煤堆,注意点滴节约,硬是拣回150吨煤,再到新世纪的码头工人许振超连续刷新集装箱单船装卸作业效率的世界记录,他们秉承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将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这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从90年代的劳模包起帆由一名装卸工成长为拥有70多项革新发明的工程师,到新世纪的劳模窦铁成逐渐由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能独立主持大型变配电所施工的专家型工人,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书写了劳模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这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

从80年代的劳模罗健夫多次自动放弃评聘高级职称和提升干部的机会,颁发奖金分文不受,到新世纪的邮递员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翻山越岭,20年里行程26万公里,被称作“深山信使”,他们闪耀着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貌。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农民工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农民工是城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农民工是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劳动力队伍;农民工是城市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蓄水池”。

而且毛泽东曾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

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依靠这两个阶级的力量。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工人阶级也正是由于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才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近千年来,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共同创造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共同缔造了一个统一的当今世界民族最多的多民族国家。

在发展中,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团结是进步的前提,进步是团结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作为一种新生经济体制,与国有经济一样都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

同时私营经济也曾被视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物;私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有益的补充;私营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部分。

但是私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私营经济对安排劳动就业的贡献,私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私营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私营经济对繁荣市场的贡献,私营经济对社会投资的贡献,私营经济对增加出口的贡献,都是不可估量的。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依靠力量,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新世纪新阶级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

同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所以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要团结一心,构建统一战线来抵抗外界的压力和威胁,这样才能让国民社会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让人民不再为了生活而烦恼。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的基层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领导阶级。

土木与建筑学院
桥梁0901 符爱民200918020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