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孟食道

孔孟食道

孔孟食道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胡雨洪中国饮食色香味俱佳, 满足眼口鼻等感官, 饮食文化更是历史悠久, 滋润心灵。

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学的至圣和亚圣, 奠定了儒家饮食文化在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好美之心, 人皆有之, 对美食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之一。

孔子说"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

( 《论语》)事实如此, 米舂得越精越口感好, 肉切得越细越入味。

美食越精细, 制作和烹饪耗费的时间和心思越多, 蕴含的敬意也越浓。

"鱼亦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两者不可兼得, 舍鱼而取熊掌也"。

( 《孟子》)鱼肉和熊掌都是喜欢吃的美食, 但是非得二选一时, 孟子当然选择更加珍贵、更加难得的美味佳肴——熊掌。

孔子对饮食的“挑剔”流传千古。

“食殪而餲, 鱼馁而内败, 不食。

色恶, 不食。

臭恶, 不食。

失饪, 不食。

不时, 不食。

割不正, 不食。

不得其酱, 不食。

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 不及乱。

沽酒市脯, 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 《乡党》)孔子对色香味要求严格: 颜色难看不吃, 腐烂发臭的食物不吃, 气味难闻的食物不吃, 没有调味酱不吃。

孔子对吃多吃少有讲究: 肉虽多, 但不多过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 但不能喝醉; 吃完了, 姜不撤除, 但不多吃。

孔子认为饮食要应时、守礼: 不合时节的食物和不按一定方法切割的肉, 不吃; 孔子饮食注意卫生, 从市场上买来的酒肉, 不吃。

人活着, 要好好饮食、安全饮食。

《礼记》:“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是人正常的“七情”之一, 要好好对待, 否则病从口入。

孔子不吃腐败的食物和从市场上买的食物, 这是为了饮食安全起见。

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 就餐方式的方便快捷化等, 大多时候, 我们无暇顾及味觉的感受力。

日常食品越来越丰富, 但良莠不齐的饮食市场使我们对吃的东西越来越疑惑不安。

精益求精的美食追求, 是千年来中国饮食得以发展的源动力, 影响深远。

庄子的饮食思想。

庄子的饮食思想。

庄子的饮食思想。

庄子简朴的饮食观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晚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人。

著名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

在《庄子》这部著作中,庄子勾勒出了圣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理想的生活境界,亦宣扬了他的饮食观念。

《天运》云:“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人世间》云:“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

”《大宗师》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思深深。

”在庄子的观念中,饮食就是要“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主张清心寡欲过一种简朴单纯的生活。

“其食不甘”即不追求美味,是真人的饮食状态,宣扬了庄子简朴的饮食观,不追求珍馐美味。

因为“五味浊口,使口厉爽”,过分追求美味,追求感官的刺激,会丧失人的本性,庄子提倡过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以恢复人的本真状态。

《达生》篇言:“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这说明饮食要有限度,过于追求是十分危害的。

老子也曾说过“圣人为腹不为目”,与庄子表达的是同一个道理,即圣人饮食只求适度,而不贪欲无度。

在食物品种极为丰富的今天,这个道理依然适用,用此来规范人们的饮食是最好的。

多少人从追求吃喝开始,继而追求玩乐及其他方面的享乐,身心越来越放松,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有益的追求而腐败堕落。

饮食是一种自控能力,是一种节制。

在庄子的理想生活境界中,最高的境界莫过于《逍遥游》“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平四海之外”。

这是一种极美妙的境界,不吃五谷这些人间的农产品,追求精神上和行为上的绝对自由。

这是神的境界。

当然对于人来说,这样的饮食观念是不可取的。

食物,作为保持体内热量和维持人生命的基本原料,是人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动力来源。

春秋后期的思想家墨翟有此论述:“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

简述孟子的饮食观点

简述孟子的饮食观点

简述孟子的饮食观点
孟子的饮食观点
一、礼不可以省
孟子认为,宴饮日常饮食应当有“礼”,而“礼”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或遵守。

孟子说:“礼,让人安放心志,成就大义。

所以说,宴饮若无礼,是一
团乱麻,也没有令人安心的价值”。

这里的“礼”提倡的是宴饮中的文明,得体,端庄,显示出乐宴之中更多的情调和情趣,使宴会变得更惬意。

二、知用饮食
孟子认为,人在进食时应该有所节制,有清雅,有节俭,“用饮食无过
于其合,不可以省礼而已矣”。

孟子进一步提到:“君子贫乏质朴以合,则安详矣,不殊好贵之物而已矣。

”也就是说,只要餐食搭配得当,不
必追求贵贱,便可以让人安详的饮食。

三、合理饮食
从孟子的观点来看,人们在饮食方面应当有所知晓,不可盲目攀比,“饮食安在知而行之”。

他还主张:“应知其人,以定其饮食,君子贵其
节制,小人慢其饮食”,认为饮食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当有所把握,而
不可盲从或攀比,应该依自身情况进行饮食搭配。

四、注重营养
孟子也提到了营养的重要性,他认为,“饮食不足者,国必亡”,应当注重养生,不可整日吃喝,要遵循“节制为本,勿以偏食,不可以生活日贪”的原则,让饮食不仅能满足味觉,更能保护和增强身体的营养的水平,以达到调理一身体气的目的。

孔子的饮食之道

孔子的饮食之道

礼食
•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 国家,无论从古代的 “饮和食德”,还是到 今天的现代饮食文明, 都充分体现了文化古国 的文明饮食风貌。然而, 这种传统美德的形成, 毫无疑问与孔子倡导的 “礼食”思想有一定的 渊源
•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 生活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人生七十 古来稀,应该说,孔子是长寿的,这与晚 年科学饮食有关。
• 2、饮食要讲究时、 节、度
3、饮食要讲究卫生
4、烹饪、调味要讲究养生之 道
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求得
几餐美食,更重要的是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和政治抱负,培养良好的进取心,确定正 确的人生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美食是经过精巧烹调、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开。现代很 多营养学家都主张:保健食品应该是美食,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们应提倡家庭美食。 美食并非豪华的宴会,并非宾馆、高级酒 店的菜肴。“美食精细以颐年”,对老年 人来说,这不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 要。
提倡科学饮食
1、主张饮食简朴
美食精细以颐年对老年人来说这不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1主张饮食简朴3饮食要讲究卫生4烹饪调味要讲究养生之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求得几餐美食更重要的是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培养良好的进取心确定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的饮食之道
• 孔子的饮食言论,表面上不过是片 言只语,不成系统,但透过这些不 完整的论述所体现出来的饮食思想, 不仅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影响大,而 且对后世孔府饮食文化的形成奠定 了理论基础。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 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
• 由于儒家思想在历代中国统治阶层 中占有至高无上的正统地位,使孔 子的饮食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饮食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很大的影 响作用。

孟子饮食小故事

孟子饮食小故事

孟子饮食小故事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提倡“民以食为天”,强调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饮食的小故事,领略这位圣人关于饮食的智慧。

故事一:孟子与梁惠王论饮食梁惠王曾问孟子:“寡人听说,圣人饮食必有礼法,是这样吗?”孟子回答:“君王所言极是。

饮食之事,关系重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饮食得当,身体才能健康,国家才能安定。

”孟子接着说:“圣人饮食,注重营养均衡,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都要搭配得当。

而且,圣人饮食有度,不浪费一粥一饭,珍惜食物,这也是对天地、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梁惠王听后深受启发,决心在国内推广孟子关于饮食的教诲,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二:孟子教子饮食之道孟子有一个儿子,名叫孟仲。

孟仲小时候,孟子就教他饮食之道。

孟子说:“饮食要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偏食挑食。

食物要新鲜,烹饪要得当,这样对身体才有益。

”有一天,孟仲在朋友家吃饭,主人上了一道菜,味道鲜美,孟仲忍不住多吃了一些。

回家后,孟子问他:“今天的饭菜如何?”孟仲说:“味道很好,我多吃了一些。

”孟子教导他:“虽然美味,但也要适量。

过量饮食会损伤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孟仲听从父亲的教诲,从此饮食有度,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

故事三:孟子提倡素食孟子在饮食方面,提倡素食。

他认为,素食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体现了对动物的仁爱。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素食,既能满足身体所需,又能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孟子的饮食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圣人关于饮食的智慧。

他强调饮食要有度、营养均衡,提倡素食,尊重生命。

这些教诲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解读_孔孟食道_的现实意义

解读_孔孟食道_的现实意义

C Y W H餐﹃孔孟食道﹄江苏姥海鸿\文解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当数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孔孟食道的流行语。

孔子与孟子都是春秋战国时代人,相隔近两个世纪,但他们的思想却有高度的师承关系与统一性,虽说皆为封建政体服务的伦理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是指导着我们生活的准则,比如儒家学说中“和”的思想以及“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等等。

我们对于孔孟食道的认知,是否应该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去揣摩、去解构、去分析呢?若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食品结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狭窄的,对本土食材的认知也不够广泛,西域食材的种类更没有被引入进来,食品的质量也是粗鄙的。

鼎作为权力的象征体现在大小与数量上,同时它也是炊具,“民以食为天”在此更能淋漓尽致的说明。

烹调方法与调味料也是很单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需要知道的是,所谓精者,也不能与如今食品的精细程度相提并论。

春秋战国时期,谷物的脱壳工艺还没有形成,多用杵臼舂捣的原始方式,而用以切生肉的工具也是青铜质的,其锋利程度也是不敢恭维的,若想将生肉切的尽可能细薄点,拥有细腻的口感,非精湛的刀工不能为之,孔子的饮食观较完整的应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yi )而(ai ),鱼馁(nei )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换作今天的白话理解则是:斋祭时用的食品要与普通食品有所区别,原料要讲究洁净卫生,献祭的饭要选用颗粒完整的米去做,脍(kuai )要切的尽可能细薄点,饭伤了热湿,或有不好的味道就不要吃了;鱼及肉类腐败变质了,不能吃;食物的色泽与气味有所变化,的现实意义C Y W H 餐饮文化不应吃;食物烹烧得过熟或夹生,不应吃;不是进餐的时间,不应吃;菜肴没有配有应有的酱料不应吃;牲肉解割的不符祭礼或分配的不合尊卑身份不应吃;没有配置应有的醯醢(xi hai)等酱料不吃;肉虽然多,也不应吃太多;酒可不设限量,但也要把握不失礼仪的原则;仅酿一夜的酒,市场上买的酒和干肉都不可以用;姜虽属斋祭用的不荤食物,也不应多吃;助祭所分的肉应于当天颁赐;祭肉不能超过三天,过期不应食用了。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课件—02孔孟食道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课件—02孔孟食道
乱,泰至则多奇乐” ▪ (三)、借饮食寓意人生
本章重点回顾
▪饮食文化的概念 ▪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孔孟老庄饮食思想
▪ “以礼食,则饥而死; 不以礼食,则得食”
▪ 食而弗爱,豕交之也;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三、老子的饮食 思想
(一)、为腹不为目
为腹不为目
(二) 、五味令人口爽
(三)、味无味
(四)、
四、庄子的饮食思想
▪ (一)、充分享受人生乐趣 ▪ “含哺而嘻,鼓腹而游” ▪ (二)、饮食要有节制 ▪ “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
尝饱也。”
食而有“礼”不乱其序
▪ “克己复礼” ▪ 黍子 桃子 ▪ 施父 季氏 ▪ 寓食于教 ▪ 食非小事
3、提倡科学饮食
▪ 首先,主张饮食简朴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 “贤哉回也!”
▪ “吾少也贫贱,故多能鄙事。”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割不正,不食” “沽酒、市脯不 食。”
▪ “不得其酱,不食” “不撒姜食,不 多食。”
▪ 最后,烹制、调味也要讲究养生之道。
4、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人穷志不短,食劣道不弃。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鲁国相国季平子 阳虎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其次,饮食要讲究时、节、度 ▪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多食” ▪ “唯酒无量,不及乱。” ▪ 虽无海量,亦饮百觚 ▪ “一日觞,受三升者觚。” ▪ “食不语,寝不言。”
▪ 再次,饮食要讲究卫生。
▪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孟文化谈食物价值

孔孟文化谈食物价值

孔孟文化谈食物价值原标题:中国食文化中的元典精神泱泱华夏,千年饮食文明。

而支撑这几千年食文化传承的元典精神又是什么呢?冯天瑜曾在其《中华元典精神》中,从文化学和文化史学角度对《诗经》、《易经》、《尚书》、《春秋》、三《礼》以及《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中华元典作了扼要的文本考察,进而用诠释学方法观照中华元典包藏的基本精神怎样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阐扬、重新刻勒,并考究了中华元典精神遵循“文化重演律”,实现近代转换的辩证历程,以及这种转换着的元典精神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所发挥的功能。

而中国食文化的元典精神探讨的是中国食文化几千年生息繁衍、创新发展的根性元典精神。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

所谓不间断,是指在太平洋西岸的这片土地上,尽管发生过多次聚散离合,但我们的文化基因、生活形态和民族精神一直延续着、发展着,这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希腊等其他文明发源地无法比拟的。

从物质文明的层面看,成熟的农耕文明养成了中华儿女稳定的几乎万世不易的生活形态,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就像一个酸碱度适中的大染缸,任何有限的群体都无法改变这个染缸的基本色调和它的中性特质。

比如历史上元代,由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清代的关外满族,曾经局部甚至全部占有这个染缸,但其最后却丧失了自我,被染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连逃走的机会都没有。

近代以来,卑鄙无耻的西方列强、丧尽天良坏事做尽且又不可一世的小日本,也是被碰得头破血流,尽管小日本还在东三省进行移民置换,并想尽一切办法在东三省这片土地上灭掉老百姓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记忆,或处心积虑地“以华制华”,但他们不具备我们的民族基因,所以既无法改变也根本学不到我们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元典精神,它无处不在,当然就理所当然地存在于我们的饮食文化中了。

这就是所谓的“中国食文化元典精神”。

《史记·郦食其列传》里说到:“王者,以民人为天;民者,以食为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要讲卫生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不时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沽酒,市脯不食” “食不语,寝不言”
4、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二、孟子的饮食思想
食志 食功 食德
三、老子的饮食思想
为腹不为目 五味令人口爽 味无味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食而有礼”不乱其序,“克己复礼”是孔 子为自己确立的终身奋斗目标!
3、提倡科学饮食
主张饮食简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 足与议也”。
“吾少也贫贱,故多能鄙事”
饮食要讲究时、节、度
“不使胜食气,不多食” “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孔子的饮食思想 孟子的饮食思想 老子的饮食思想 庄子的饮食思想
孔子的饮食思想
1、强调“民以食为甜”的强国富民之道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君子谋道,不谋食”
怎么样才能取信民呢? 子贡
2、孔子的“礼食”思想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 不食矣”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四、庄子的饮食思想
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饮食要有节制 借饮食寓意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