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

合集下载

大洲与大洋教案5篇

大洲与大洋教案5篇

大洲与大洋教案5篇大洲与大洋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拟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殊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熟悉地球外表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过程和根本观点,培育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争论的话题,组织争论,鼓舞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育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学问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

由于有了地球学问的和图学问,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叙述三局部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

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局部,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详细化。

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消失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拟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学问。

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

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

2。

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水道、海峡)3。

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比照。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局部,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分。

2024【人教新版】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3.1《大洲和大洋》参考教案

2024【人教新版】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3.1《大洲和大洋》参考教案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目标】1.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

2.在世界地形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空间分布状况,掌握七大洲的轮廓特征和大洲分界线。

3.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对大洲和大洋空间分布状况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世界的海陆分布,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空间分布状况,掌握七大洲的轮廓特征和大洲分界线。

【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引导、启发、合作、探究为主,辅以读书笔记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重点突出地图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七大洲和四大洋轮廓拼贴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模式一图片导入展示“地球卫星图片”(微信首页)这是我们在微信首页中看到的地球图片,蓝色表示什么?绿色表示什么?(回答) 为什么宇航员说地球更应该叫做“水球”,而不是“地球”呢?你觉得应该叫做什么?(思考,引起好奇,不必回答)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生存的“地球”。

模式二视频导入你知道世界上的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吗?你想探究我们居住星球的无穷奥秘吗?导入新课。

模式三猜猜我是谁——“大洲自述”有兄弟七个同住地球村,下面是他们的自我介绍。

兄弟甲:“我是老大,在七兄弟中面积最大。

”兄弟乙:“我排行老六,我和老大紧紧连在一起,是自然地理分界线把我和大哥分开了,但我长得比较矮。

”兄弟丙:“我是老二,与大哥仅一河之隔,与老六也是近邻。

”兄弟丁:“我是老三,和四弟一起住在西半球。

”……你能说出上述大洲的名字吗?他们在地球上是如何分布的?导入新课。

模式四实验导入班内每两个学生发一个充气地球仪,一个学生用食指不断上下颠动充气地球仪100次,另一个学生计数,计算出食指触到海洋和陆地的次数各是多少次?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为什么每组同学都是食指触到海洋的次数远远多于陆地次数?从而得出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一结论,导入新课。

初中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

初中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

初中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2.教学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

提问: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2.探究大洲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分组讨论:七大洲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界线。

展示七大洲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的位置。

3.探究大洋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分组讨论:四大洋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界线。

展示四大洋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四大洋的位置。

4.案例分析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提问: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与地球的板块构造有什么关系?5.实践活动让学生绘制一张世界地图,标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分组交流:分享绘制地图的过程和心得,讨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提问: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理知识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四、课后作业1.复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2.利用地图,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界线。

3.思考: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地图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界线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初中地理大洲与大洋教案

初中地理大洲与大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理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2.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音乐、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地球仪、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思考乐曲与地理的关系。

(2)讲述乐曲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2. 探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概念(1)通过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

(2)讲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1)引导学生观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挂图,让学生自主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讲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特点,让学生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地指出它们的位置。

4. 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位置(1)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动手拼出七大洲的轮廓。

(2)讲解七大洲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理解七大洲之间的相对关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6. 作业布置(1)绘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图。

(2)撰写本节课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名称及分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

《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

《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范文《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通过课程引入,培养有关航天科学的兴趣。

2、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提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音乐、图片;学生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听音乐:高山流水师:这首古筝曲的名字叫“高山流水”。

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这首乐曲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你知道吗?1978年美国探测外星生命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集中了代表了地球人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

在音乐节目中,有贝多芬、巴赫的名曲,还有各国的民族乐曲,这其中就有中国的这首古乐“高山流水”。

今年,可以说是人类太空活动频繁的一年。

有谁知道,最近在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发生吗?生:嫦娥1号卫星成功发射。

师:可以这样说,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重返太空的黄金年代!(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是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

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着他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

在这次长达108分钟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案例

《大洲和大洋》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

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竞赛图表四、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多媒体电脑直观演示法和知识竞赛法五、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本。

初一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分布及主要特征;2.掌握大洲和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及关系;3.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增强对地球和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 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1.大洲的定义及其特征;2.大洋的定义及其特征。

2. 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及分布1.了解七大洲及其位置和范围;2.了解五大洋及其位置和范围。

3. 大洲和大洋的主要特征1.大洲的地形、气候、植被及动物等特征;2.大洋的深度、面积、海底地形及环境特征。

三、学习方法1.教师讲授 + 学生听写:通过教师给学生详细普及大洲和大洋的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听写评估,以此加深学生记忆。

2.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以小组形式去调查大洲和大洋的情况,并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展示。

3.教学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关系和特征。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10分钟)通过地图介绍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什么是大洲和大洋?•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大洲和大洋有什么相互关系?2. 理论讲授(2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位置及特征进行详细阐述,着重强调大洲和大洋的关系和分布。

3. 团队合作(3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其中一个大洲或一个大洋的相关情况,并进行展示,通过了解其他小组所展现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对大洲和大洋的整体分布及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

4. 案例分享(2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

5.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形成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特征及位置的初步认识。

五、教学评估将听写作为本节课的暂时评估方式,因此在课堂结束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及时评估,给学生制定可接受的学习计划。

六、教材资料•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七、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位置及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地球和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地球观,同时,也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大洲和大洋 教案

大洲和大洋 教案

大洲和大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海峡。

2.能够准确在地图上填写出七大洲的名称,并说出七大洲的轮廓、面积顺序、分布位置和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七大洲的分布图,提高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分布的分析,学会分析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征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分界线。

【难点】七大洲空间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陆地与海洋内容,进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七大洲四大洋。

环节二:新课教学1.概念教师PPT展示书本32页图2.5,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请在图中找出大陆、半岛、岛屿、海峡、海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师生总结】全球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很多块,其中面积比较大的我们把它叫做大陆,比如我们台湾同胞把我们同胞称作大陆同胞,我们在亚欧大陆。

面积比较小的成为岛屿,像祖国台湾岛,海南岛等,还有钓鱼岛。

(北美洲的格林兰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位,把大陆和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海峡是沟通两个水域的狭窄水道。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

2.七大洲(1)教师PPT展示图2.6《大洲的分布》,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和轮廓,并说出七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②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师生总结】①全球共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按面积大小顺序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各大洲的轮廓形状: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②东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南极洲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且周围被大洋环绕。

(2)教师PPT展示图2.7《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找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②洲界的划分原则?【教师总结】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
大洲和大洋
教学要求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内容点析
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

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为题,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2.教材以地球?水球?为标题,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更不是说地球起错了名称或要给地球改名,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图和数据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3.加加林是原苏联的一名宇航员,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员。

1961年4月12日,他驾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使人类从太空观察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的出生地改为加加林地区;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个水球的论点,使学生感觉更加真实,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更有积极性。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第二章 4.关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大势,教材正文主要说明了两点: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陆分布的特点(即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5.本节活动1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至于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问题,这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6.图2.4水陆半球是根据地表海陆分布状况而划分的两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陆半球则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

但即使是在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这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

7.七大洲和四大洋一段正文,介绍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这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

正文删去了原教材中的一些常用地理名词,图2.5表示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和海峡等,不是让学生死记概念,而是重在读图识别。

8.大洲大洋的位置、轮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组读图、绘图、填图活动,意在通过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这组活动主要围绕世界地形图展开,4项活动前后呼应、自成系列,内容由浅入深,并且设计了一定的读图顺序、层次及认知阶梯。

9.图2.8是由极地方位投影和分瓣伪圆柱投影等结合制成的世界地图,
主要用于说明大陆的轮廓和分布特征。

从图中可以看出,除南极洲外,其他六个大洲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与大洋洲、欧洲与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构成三个南北向的瓣状图形,故称为大陆瓣。

图中还点出了这种分布特点,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作出合理解释,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地球?水球?】
1.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陆地和海洋是极自然的,因为地球内容涉及到的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带划分等都已经出现了陆地海洋的分布及轮廓;地图知识又为辨方向、量距离、识高低、认图例等打下了基础。

所以无论从学习内容或学习工具等方面看,前后是可以衔接的。

不过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2.本章第一幅出现的地图就是世界海陆分布图,这是一幅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图,它可以和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对照判读,本图上虽无大洲大洋名称,但在第一章的图中已出现过大洲名称,可从轮廓上进行辨认,初步建立大洲相对位置的概念。

3.对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要突出海陆面积百分比数字的记忆。

图中用鲸和袋鼠分别表示了海洋和陆地,形象地加深了海洋和陆地的印象。

观察本图对应与课文中内容对照(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
分是陆地)。

4.对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阅读材料的阅读建议。

这段阅读材料很精炼地把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从空间上看,自中国至世界,不断拓宽;从时间上看,自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直至近代,不断延伸;涉及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

学生从中不仅了解到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探究与拼搏奋斗的结果。

当然尚有许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去发现探究。

阅读本材料与学习课文不同,要给学生以更多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空间,教师可提供一定地图(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图),让学生去观察。

有条件也可请学生就其中一两项内容向大家介绍。

对阅读的内容无须作掌握的要求。

5.对地球还是水球阅读图和讨论活动的建议。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说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谈话,说明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都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叫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对水半球和陆半球的读图活动,可联系前面看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图,并配合看地球仪演示,印证图侧所讲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可提示划分界线(联系经度与纬
度知识),水半球和陆半球的确定,可指出各自的中心(见参考资料)。

【七大洲和四大洋】
1.对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读图建议。

该图以景观图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使概念的理解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

①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明,如果用投影图片可去掉说明文字,使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而理解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

②通过该图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迁移能力,可把立体景观图结合地图知识绘成平面图(参看第一章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③有条件的学生还可让他们创造一幅多种海陆分布形式的平面图,以激发其创新思维。

2.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和阅读材料大洲的命名的阅读建议。

①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以东、西半球的形式展示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并在图上出现了洲界,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第一章已出现,此处可让学生说明20W和160E所在位置。

②观察该图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的涵义。

③观察图的同时,可结合阅读大洲的命名逐一从图上了解其轮廓位置,使形象记忆与意义记忆结合,以加深印象。

④同时将各大洲名称与课本最后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进行对照,要求学生会读,并写在笔记本上。

3.关于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的活动建议。

①第一道题是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可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某大洲面临哪些大洋?某大洋被哪些大洲包围等。

②第二道题是查阅世界地形图(课本最后)了解大洲之间的关系,如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等),并结合观察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图。

③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如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对称分布,像北美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南极洲在顶端。

亚洲最大(4 400万km2)、大洋洲最小(897万km2),二者约占世界陆地35.4%;非洲次大(3 020万km2)、欧洲次小(1 016万km2),二者约占陆地面积27%;北美洲第三(2 422.8万km2),南美洲第四(1 797万km2),二者约占陆地28.2%;南极洲居第五(1 400万km2),约占陆地9.4%,从大陆瓣图也可看出,这种分布似乎在保持某种平衡。

此外大陆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大陆东面等,可让学生观察,由于目前对以上现象尚无合理的解释,故不宜作过多的讨论。

④第四题绘图要求不要太高,但应让学生抓住几条关键控制线与有关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先观察,然后动笔,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计细节,这种图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