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一劝学 师说 教案
10《劝学》《师说》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两山排闼送青来——《劝学》《师说》联读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劝学》《师说》两篇共同构成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
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虽然两篇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由很多相通之处,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学习生活,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对高一学生而言,两篇的学习一是积累相关文言知识,二是理解文章的观点,三是以及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要进行两篇联读,必须是在对两篇都有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否则就会为联读而联读,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蜻蜓点水。
联读的方式,一是求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性,二是辨异,辨析两者之间的不同,三是修改,对文章的不足进行完善,三种方式都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而这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梳理课文中“而”的用法,积累文中谈学习的名句,能用说理模式阐发自己的学习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是永恒的话题。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实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湖北省何煜山老师曾经把两篇文章撰写为一副对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从师而问,贵贱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百工之人,知礼上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余嘉其能行古道。
学也,犹且博见参省知明矣。
君无性之异也,善假于物。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师说》的文言文词句,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培养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师说》,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1.2.2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1.2.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1.2.4 文章分析:分析《师说》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1.2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1.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2 教学难点2.2.1 文中某些句子的理解:如“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
2.2.2 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查找词语的含义,翻译句子。
3.1.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享心得。
3.1.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4.1.1 教师简要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4.1.2 提问:什么是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查找词语的含义,翻译句子。
统编版高中语文《劝学》《师说》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劝学》《师说》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南(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任务单的完成,了解跟《劝学》《师说》有关的一些文学常识,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的说理逻辑思路,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真正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的当下现实意义。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建议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围绕课程标准“思辨类阅读和表达”学习任务群,围绕“学习之道”的主题选择了6篇文章(《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前四篇以议论为主,思辨性较强;后两篇兼有议论和记叙。
《劝学》《师说》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的两篇议论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除了疏通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重点句式外,我们还应当结合这两篇文章的特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证方法的使用等知识,帮助学生搭建议论文的框架,为议论文写作做准备。
另外,这两篇文章是论证“学习之道”的文章,我们还应当配合单元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真正领会学习的重要性。
(五)课前学习任务单借助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关于荀子和韩愈的资料,完成人物履历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写下《师说》。
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
二、过程设计活动一: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交流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熟读两篇课文,做到初步疏通文意。
2.壳上活动:(1)了解关于议论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同学之间交流。
【高中语文】《劝学》《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究古今之变,论学习之道”------《劝学》《师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的说理逻辑思路,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2.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真正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的当下现实意义。
(三)课时安排1-2课时。
(四)过程设计1.活动一:绘制思维导图,理解论证思路教学提示: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角度思考。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绘制,然后小组内交流,逐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选出代表投影展示。
活动意图:回顾课文,在绘制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理解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更好地把握两篇说理性散文的观点。
2.活动二:分组探究,辩证思考教师引导:疫情防控背景下,教与学受到冲击,人工智能在交流阻隔时为我们提供便利,但也有所妨害。
完成学习任务:请学生结合现实经历与思考,完成“是否应该使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完成学习过程”及“人工智能产物否取代教师职业”预辩论,根据持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论点和论据以《劝学》《师说》内的观点为基础。
最后每组选定一名发言人,上台展示你们的讨论成果,交流你们的预辩论内容。
(教师注意及时纠正、点评学生的观点表达)活动意图:在搜集、整合和运用中充分把握两篇说理性散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在准备辩论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3.活动三:资料链接,溯源择论教师提问:1.两道论题四面持方中,哪个最有难度?2.文中剩下未用的观点为什么不能用在支撑自己立场、观点?同时补充两篇文章创作背景活动意图:1.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支撑材料的《劝学》《师说》两篇文章各自的说理目的及背景,反思两篇文章论断的深层联系→人本、正学习之风;2.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劝学》《师说》整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劝学》《师说》整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劝学》《师说》整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劝学》《师说》整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注重知识教授,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有两篇经典文学作品《劝学》和《师说》,这两篇作品分别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育的重要性。
整合这两篇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整合文本课件的设计将两篇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制作成一个整合文本课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阅读激情。
在整合文本课件的设计中,可以引入多媒体素材,例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以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畅快欣赏,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和观看整合文本课件展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习惯和知识获取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字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让学生感性地去体会文字中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
二、课文阅读的设计① 以《劝学》为例设计篇章结构简明,富有节奏感,口感极佳,可以通过朗诵、分段演讲等形式进行集体朗读。
通过精读《劝学》这篇文章,可以梳理出其主要语言特征,尤其是体现出古人言简意赅、一个字千金的特点。
同时,可以从文章中引出学习方法的讲座和对众多形容学习的成语的讲解,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② 以《师说》为例设计《师说》这一篇文章主要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深入阐述。
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师道的重要性,或者通过视频、讲座等形式进行课堂互动。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并讨论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体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三、文字练习的设计将两篇经典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得到很好的提高。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劝学》和《师说》,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并能够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提高自己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分析。
3. 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2.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劝学》和《师说》,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两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2. 通过课后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对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分析并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 学习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难点:1. 对两篇文章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对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运用。
七、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和《师说》的解读、分析等。
3. 教学工具:PPT、投影仪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授课:按照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和总结。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劝学》和《师说》,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古人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和师生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式。
2. 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3. 文章中所体现的古人的学习和师生观念,以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式。
2. 难点: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和《师说》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述方式。
3. 课堂讲解:讲解两篇文章的异同,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在每堂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让他们选择一个观点,用现代汉语阐述《劝学》和《师说》中的古文观点。
2. 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就“尊师重道是否过时”的议题展开辩论,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和《师说》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参考书目:提供一些关于《劝学》和《师说》的解读和分析的参考书目,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劝学》《师说》教案

《劝学》《师说》教案第一篇:《劝学》《师说》教案必修一《劝学》《师说》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劝学》《师说》。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教学难点】翻译特殊句式【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切块一:导入:请全班同学背诵《劝学》、《师说》。
老师点评、讲解课前自主学习里同学们常错的题。
切块二:辨析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请同学当堂做并起来回答,老师点评补充。
明确:(一)而⑴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小学而大遗。
⑵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⑶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⑷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二)焉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⑴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⑵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3)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于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⑵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不译)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⑷而耻学于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师说》教案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贡献: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作品: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文章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2.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
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贡献: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
作品: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 ... ...
第二部分内容:【初读任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读两篇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
答案:略。
2.通读《劝学》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案:略。
3.通读《师说》全文,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答案:略。
4.分析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略。
... ... ...
第三部分内容:【文本研读】
一、阅读课文1~3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以③为轮,其曲④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⑤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吾尝跂⑦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⑧也,而闻者彰。
假⑨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⑩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并且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人们学习上常出现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很具针对性。
B.句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并同理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第3段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对比,展开论证。
比如“登高而招”会“见者远”,这并非人的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善假于物”,即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明确】选C。
“组成对比”表述有误,应是比喻而非对比。
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从选文看,这个中心论点包含什么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的意思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 ... ...
第四部分内容:【字句夯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_____。
③以:________。
④曲:_____。
⑤就:___________。
⑥而:____________。
⑦跂:___________。
⑧疾:________。
⑨假:_____。
⑩绝:_____。
... ... ...
第五部分内容:【审美鉴赏】
1.《劝学》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这几个比喻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即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师说》的第二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明确】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第二组,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4.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其语言风格的多样上。
请简要评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1)整散结合,气势贯通。
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散句。
而这一长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对偶句。
这些整齐的对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连珠妙语,环环相扣。
本文多处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语气丰富,绘声绘色。
本文用了“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
... ... ...
第六部分内容:【综合素养实践】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古代散文,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实虚词,注重积累,更要总结规律。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下面的三个活动。
(1)找出这两课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说一说本字与其通假字的关系。
(2)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在使用的过程中语义不断丰富,从《劝学》《师说》两课找出含“道”和“师”的例句,从本义到引申义到假借义,分类排序,找一下其中演变的规律。
(3)找出两课中含有“而”“之”的例句,分别解释它们的用法,并说一下你判断该词的词性及用法的根据,做成词语卡片。
2.(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学习问题上,荀子的《劝学》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而韩愈在《师说》中则有“圣人无常师”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说说你对这两个观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可以停止,古人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而今人也有这样的观点:社会在快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不学习就会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学无止境,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问,就要不断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