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

合集下载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预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应用进展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预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应用进展
发光 二极管
copy,N承s)使用近红外线技术类似于脉搏血氧仪,波长650
~1 100 nlril范围的近红外光对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穿透性,
能穿透头皮、颅骨及脑组织达数厘米,通过测量近红外光在 颅内衰减的主要色基(Hb)的吸收光谱改变(氧合状态改变 伴随吸收光谱改变)导致的穿透生物体光强度的变化,来评 估脑组织氧合情况[3](图1)。近年来N氓S在rS02监测技 术中运用最多,其在心脏手术、胸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及低 温、低血压和重症监护等领域都得到迅速发展[4]。通过 NIRS能评估脑区氧供需平衡状况和脑血流变化情况,其具 有无创伤、连续、方法简便、可床旁监测的特点。此外,它还
查(MMSE)评分与POCD。国外有3个研究,包括214例心 脏手术患者,通过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其中Nollert 等[15]和Yao等[16]的研究发现局部rS02降低与MMSE下 降相关,而Negargar等[17]的研究表明rs02并不能准确预 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Nollert(32~76岁)和Negar— gar(平均年龄33.7±13.3至54.3±9.6岁)的患者年龄比 Yao(平均年龄66±11岁)的年龄小。也只有Yao应用了多 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局部rS02低于40%是预测MMSE 下降的独立因素。虽然MMSE检测对记忆力、定向力和注
tion,POCD)是手术麻醉后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常 见于老年患者,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 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延长住院时间,增加 医疗费用,加重家庭及社会的负担[1]。以往研究表明, POCD在老年患者的发生率高达41.4%[2。。因此,对于老 年患者POCD的早期诊断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脑 氧饱和度(rS02)监测是临床上能及时判断脑部氧合情况的 手段。现对rS0z监测在预测POCD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rSOz监测技术概况 近红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near

麻醉和手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研究进展

麻醉和手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研究进展
适过度 通气 界 限 。
明 C F已不能 满足 脑氧 代 谢需 要 。 由 于该方 法 操 作 简 便 、 B 低廉 , 因此 , 中用 焉 监 脑氧供 需平衡 是 可行 的 。 术 v 13 连续 v 测 定 采用 光纤 导 管 法 的 连续 . 监测 , 表 代 了 与、 监测 方法 的最 新进 展 将 带 有 光 纤 探 头 的 与 测定 导 v
范 围 。通常 认为 Po 升高 , 引起 C F和 sv 增 高 , a 可 B j 而他 们 观 察 发 现保 留 自 主 呼 吸. 管 Po 升 高 至 (. 士0 9 k a但 其 尽 a 65 . ) P , CO 、 a , 可 保 持 较 高 稳 定 水 平. v 升 高 , i 增 加, 与Q cv Q c v 下降 , ‘ ) 并未 影 响 其 脑 氧 供 需 平 衡 。 Shfai ca rn  ̄等 嗍 研 e
度通 气。胨绍 洋等 探 讨 了 P 为 &540和 45 P 盯0 、. .ka时
砌 脑 氧摄取 率 ( E  ̄和 c பைடு நூலகம் v 的变 化 , 果 表 明 严 重 过 、 CO) ( ) 结 度通气 (EO 为 35P )时 ,j 和 Cv 明星 降低 ,日 增 Pr .k a sv i c 高 , 示出 现脑 氧供需 失衡 , 此 认为 提 因
维普资讯
军 医学 杂志 2 0 年 2月 第 2 02 7卷 第 2期 Me C dJ


麻醉和手术 中脑氧供需平衡研究进展
705 西安 ]03 第 四军 医大学 西京 医 院 陈绍 洋 熊利泽 曾祥 龙
以避免 相 对过 度禳注 引起 脑水 肿 ; C B复 温期 , 在 P 为避 免脑 缺 氧 , 关羹 词 麻醉 f 手术 l 氧供需 平衡 外科 脑 R 1. 644 应依 据 筠 增 加脑禳 注量 . 高 H 、 深麻 醉或 延长 复温时 间 提 b加 土2 脑 外伤 患者监 测 以往认 为 脑 外 伤早期 , 0 相 对增 加 , 表 中国图书 资料分 类号

以脑氧饱和度监测为导向维护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期间脑氧供需平衡

以脑氧饱和度监测为导向维护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期间脑氧供需平衡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Z HAO L e i ,E —ma i l :z h a o a l e i @s i n a . c o m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i t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v a l u e o f c e r e b r a l t i s s u e o x y g e n s a t u r a t i o n( S c t O 2 ) m o n i t o i r n g i n c l i n i c l a a p p l i c a t i o n f o r p a t i e n t s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氧饱和度( S c t O : ) 监测在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反映脑氧供需平衡的临床应
用价值 。方法 1 O例冠心病 冠脉 搭桥 术 患者 , 美 国麻 醉 师协会 ( A S A) I I~I I I 级, 术 中常规监 测 动脉 压 ( MA P ) 、 心 率 体外循环期 间 , S c t O :明显 下降(P <0 . 0 5 ) , 但 高于基础值 的 7 5 %, 术后无认知功 体 外循环 冠脉 搭桥 术手术期 间以 S c t O 为 导向进行 脑氧供 需平衡 管理 , 能
够及 时准确反 映脑血流及氧供 需平衡的 变化 , 预防神 经 系统不 良事件的发 生。
【 关键词 】 冠脉搭桥 术
体外循环
脑氧饱和度
氧供 需平衡
Ma i n t e na nc e o f c e r e b r a l o x y g e n ba l a nc e b y t h e g u i d e o f c e r e b r a l t i s s u e o yg x e n s a t u r a t i o n mo n i t o r i ng d u r i n g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b y p a s s

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李红云;魏嵘【摘要】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 monitoring is a new noninvasive method to monitor cerebral oxy_gen balance.It can guid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cerebral oxygen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and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At present,the reference ranges of rSO2has not reached a consensus,but it is mainly related to factors of cerebral oxygen supply_demand balance and infrared absorption.Intraoperative real_time monitoring of rSO2and maintenance within a certain range can optimiz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neuro_logical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improve the patient′s prognosis.Initially rSO2monitoring is mainly used for the brain protec_tion in cardiac surgery and 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while with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ncrease,it is gradually used in neurosurgery,intensive care,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nd assessing the prognosis of the nervous system.%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是一种新型无创监测脑氧平衡的方法,通过评估脑部氧的供需平衡状况和脑血流量变化情况指导临床应用.目前,rSO2的正常阈值尚未达成共识,但其主要与脑氧供、脑氧耗及红外线吸收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关.术中实时监测rSO2并将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优化围术期管理,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rSO2监测最初主要用于心脏外科及深低温停循环手术的脑保护中,随着临床应用增多,rSO2逐渐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及体外心肺复苏中,用于评估神经系统预后情况.【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03【总页数】5页(P586-590)【关键词】局部脑氧饱和度;麻醉;体外心肺复苏【作者】李红云;魏嵘【作者单位】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2;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1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监测是一种新型无创监测脑氧平衡的方法。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的应用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的应用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的应用进展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100853)贾宝森张宏米卫东一.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由于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不耐受缺氧,麻醉状态下更应保障儿童在围术期不发生缺氧以免发生神经损害,因此在儿童患者当中监测脑氧饱和度尤其必要。

Dullenkopf A [1]等人研究正常年龄3个月-6岁儿童麻醉下的脑氧饱和度数值为59%-95%,为临床监测提供了准确的儿童脑区正常氧供需状况指标。

Hoffman GM [2]等人的研究证实脑氧饱和度监测可以为我们做好脑保护提供依据,其研究表明在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的方法进行脑保护时,应注意在深低温体外循环前脑氧的水平维持依靠局部脑区灌注。

然而,在体外循环复温和停机以后,与体外循环前相比,脉搏氧的数值相比脑氧数值要低。

这些结果表明在深低温体外循环后脑血管的阻力增加,即使在持续的脑区灌注下,也会使脑部循环处于手术后危险的状况,提示我们应采用药物降低脑血管阻力,减少脑部循环发生危险性的可能性。

笔者曾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参加巨大动脉瘤手术,在手术中也有同样的发现。

Abdul-Khaliq H [3]等人采用经典的颈静脉球饱和度( SjVO2)来比较研究脑氧饱和度rSO2%的准确性,研究发现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正常值为31%-83%, 脑氧饱和度rSO2%与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 = 0.93, p< 0.001). 脑氧饱和度rSO2%与动脉氧饱和度或脉搏氧饱和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脑氧饱和度rSO2% (脑的额叶区域的氧合血红蛋白)与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监测全脑的氧合状态)数量的相关性意味着近红外光谱测量的脑氧饱和度rSO2%能反映儿童组患儿颅内的氧合状况,生理状态下可以认为反映了全脑的氧合状态。

使用近红外光谱的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能为紫绀和非紫绀先天性充血性心脏病的患儿提供无创的、实时的、可靠的、实际的监测脑血红蛋白氧合变化的手段。

脑氧饱和度原理

脑氧饱和度原理

脑氧饱和度原理
脑氧饱和度原理是指人体脑部组织的氧气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
的平衡关系。

脑部是人体最贵重的器官之一,它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脑部缺氧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神经细胞死亡、认知能力下降等。

脑氧饱和度是反映脑部氧气供需平衡状态的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脑氧饱和度原理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重症治疗领域。

通过监测患者的脑氧饱和度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脑部缺氧等异常情况,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此外,脑氧饱和度原理也被应用于运动训练等领域,通过监测运动员的脑氧饱和度变化,可以科学地指导训练,提高运动表现。

总之,脑氧饱和度原理是一项重要的生理学原理,对于保持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1 -。

近红外光频谱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脏外科的应用

近红外光频谱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脏外科的应用

并发症多
由于手术创伤大,患者往 往年龄较大,且常伴有多 种基础疾病,易发生术后 并发症。
手术效果评估困难
心脏外科手术后,对手术 效果评估及预后判断需要 依靠先进的监测技术。
近红外光频谱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 用
实时监测
近红外光频谱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可实时反映脑组织氧供需情况 ,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潜在的缺血缺氧情况。
指导术后康复
02
监测数据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脑组织氧饱和度情况,从而
指导术后的康复训练和自我管理。
提高生活质量
03
通过近红外光频谱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患者可以及时发现和
处理脑组织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对医院的益处
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近红外光频谱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医院可以评估心脏外 科手术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康复情况。
03
氧饱和度
脑组织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是衡量脑部供氧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
测量血红蛋白的浓度和分布,可以计算出脑组织的氧饱和度。
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的意义
判断脑部供氧情况
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可以实时 、准确地判断脑部供氧情况, 对于评估脑部功能和预后具有
重要意义。
判断脑部缺血程度
当脑部缺血时,血红蛋白的氧饱 和度下降,通过脑组织氧饱和度 监测可以判断脑部缺血的程度和 范围。
该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提供有力的支持 。
研究不足与展望
近红外光频谱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尚处于初级 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验证其安全 性和有效性。
该技术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可能会受到头皮、眼睛等其他 组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李泓邑;刘孝文;赵晶【摘要】The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continuous and noninvasive monito ring of 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cerebral oxygen supply and consumption.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echanism,clinical application,and limitations of this technique.%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是指利用近红外光监测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实时、无创反映脑组织氧供氧耗平衡的监测方法.本文主要总结该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进展和局限性.【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6【总页数】5页(P846-850)【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脑缺氧;脑保护【作者】李泓邑;刘孝文;赵晶【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4;R443维持器官组织的氧供氧耗平衡是临床麻醉工作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许多监测指标如血氧饱和度、血压、血红蛋白量,可以用来评估全身的氧供是否充足。

但是直接反映组织的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手段不多。

尤其是对于脑,这一全身耗氧最大而又最不能耐受缺氧的器官,在围术期中仍然缺乏准确直观的监测指标反映其氧供氧耗情况。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是指利用近红外光(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监测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由于脑氧代谢指标反映脑血液供应与脑代谢所需之间的匹配关系,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脑循环状态,因此从维持脑氧供需平衡角度监测脑氧合,指导脑保护和脑复苏治疗十分重要。

(二)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方法1. 脑氧代谢率(CMRO2)测定CMRO2=CBF×(CaO2- CjvO2),需测定CBF、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

它反映全脑组织的氧代谢状况,结果可靠,但操作较复杂。

CBF测定方法很多,经典的Kety-Schmidt法及Xe清除法均为使用放射性物质的有创性方法,很难常规用于术中监测。

阻抗血流图(REG)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TCD)是一种连续无创监测脑血流量的新方法。

研究表明, TCD所测定的血流速度与CBF之间有良好相关性(r=0.80-0.93, P<0.01)。

但由于个体差异及解剖变异,TCD不能准确测量脑血流量,仅能反映脑血流的动态变化,对局部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则受探头放置的部位影响,不能获得确切结果。

2.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监测SivO2监测是目前较常用的监测脑氧合的方法。

由于颈静脉球部血液由大脑直接引流而至,故临床上以监测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代替脑静脉血氧饱和度。

由Fick原理可推得公式:SjvO2=CaO2-CMRO2/CBF。

在动脉氧合良好、血红蛋白相对稳定(即CaO2不变)的情况下,SjvO2反映的是CMRO2与CBF的平衡关系,即所为谓的脑氧供需平衡。

CBF减少时,脑组织为维持正常代谢需要,从血流中摄取氧的比例相对增多,脑静脉血中氧含量下降;反之,CBF增多超过代谢需要时,脑组织从血流中所摄取氧的比例相对减少,致脑静脉血中氧含量升高。

人脑血液回流主要通过颈内静脉,所以SjvO2能够代表脑氧代谢水平,间接反映脑循环状态,它与CBF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正常人的SjvO2在55%~75%,大于75%意味着脑DO2或CBF增多;小于50%时,说明脑DO2或CBF相当减少,若小于40%则可能存在全脑缺血缺氧。

SjvO2只反映同侧大脑半球的氧代谢情况,不能反映局部和对侧大脑半球脑缺血情况。

SjvO2监测需作颈内静脉逆行穿刺,放置导管使顶端达颈内静脉球部,可间断采血样测定;也可置入SjvO2光纤探头,持续动态监测SjvO2,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3. 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监测近红外线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能够无创伤连续性地监测rSO2。

近红外光在特定范围(650-1100nm)可以穿透人脑几厘米,其衰减主要依靠氧合血红蛋白等色基。

NIRS监测采样区内氧合血红蛋白与总血红蛋白之比就是rSO2。

大脑中,动、静脉交错,静脉占75%,动脉占20%,毛细血管占5%,这就意味着rSO2值主要代表静脉血中氧含量,反映的是脑氧输送代谢指标,rSO2低于55%应视为异常。

4. 脑动静脉氧含量差(AVDO2)根据Fick公式,CMRO2=CBF×AVDO2,即AVDO2= CMRO2/CBF,因此,AVDO2实际上反映了CBF和脑氧耗的相对关系,即脑氧供需平衡。

AVDO2正常为5 -7Vol%,增加意味着脑氧摄取增加,CBF相对脑氧耗不足;AVDO2降低则脑氧摄取减少,CBF相对脑氧耗有剩余。

CEO2的意义和AVDO2一样,但在贫血状况下,它比AVDO2更加准确地反映脑氧代谢AVDO2。

5. 脑组织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brain tissue oxygen, PbtO2)监测PbtO2是随着电子和光纤技术的发展新近涌现的有创脑氧监测技术。

直接测定脑组织氧分压,可检出局灶性缺血病灶,其灵敏度达92%,特异性为84%。

PbtO2低于多少即发生缺血损害尚无定论,一般认为PbtO2正常值为25~30mmHg,维持脑皮质功能PbtO2必须大于5mmHg,所以缺血阈值应高于5 mmHg。

缺血阈值大小同时还受测定仪器技术差别、探头放置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6.其他脑动-颈内静脉血乳酸差值和脑内静脉腺苷含量也可反映脑代谢情况,脑电图监测及体感诱发电位测量可反映脑细胞电生理活动,核磁共振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结果可靠,但不能实现手术中实时监测且设备昂贵。

总之,对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方法,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为TCD、SjvO2和rSO2。

PbtO2监测的优势也日渐受到重视和推广。

二、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应用现代危重病医学中,心肺复苏术获得了飞跃发展,惟有脑功能衰竭的复苏尚不尽如人意。

其原因,一方面对危重病症抢救中对早期脑保护认识不足,耽误了可贵的时间;另一方面在抢救中措施不当或针对性不强而贻误病情。

故脑复苏的关键,贵在防治结合,采取最有效的措施。

而脑氧供需平衡监测在其中可起到指南针的作用。

Cruz等研究认为脑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在于:指导治疗,及时改进治疗方案,使得治疗效果得以及时反馈,从而加快患者恢复;提供具体指标变化与预后间的关系,可对患者预后进行估计。

(一)指导治疗脑复苏是指脑缺血缺氧发生后采取治疗措施以减轻脑缺血损伤,而脑保护是在脑缺血损伤发生前给予的保护措施,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脑氧供需平衡监测对于二者的实施均有指导意义。

1.脑损伤后脑氧供需平衡监测在脑外伤和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监测脑氧供需平衡对临床治疗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研究表明脑损伤后不同时期脑氧供需状态不同,损伤早期(伤后6h以内),脑血流量(CBF)降低,但是通过测量动脉-颈静脉氧含量差(AVDO2)发现,整个大脑氧摄取正常,即使在全脑缺血早期,最初的AVDO2值也正常,数小时后才降低并持续至整个急性期, 随后才有上升趋势。

研究发现脑外伤后1天脑缺氧可能性最大,且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h。

临床经验表明,在脑外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脑静脉氧饱和度异常的病人愈后均较差,因此,早期持续监测SjvO2有助于及早发现迟发性损害,对评估并减轻脑缺氧损害很有必要。

2.脑复苏中脑氧供需平衡监测既往评估脑复苏的有效性和改进复苏方法的重要依据是脑血流动力学,而对脑氧供需平衡研究较少,其主要原因往往忙于急救,无暇及时建立监测指标。

脑氧供需平衡监测对于指导医师进一步支持病人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大脑氧供需情况,结合全身氧供需的变化,可及时调整机械通气模式,指导降颅压药物的使用,判断脱呼吸机时机。

在这方面,SjvO2较CBF更有意义。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有30%的患者SjvO2降至50%以下;而异常高的SjvO2提示可能有CBF升高,脑氧代谢下降,外伤性动—静脉分流或颅外静脉血掺杂等。

Manley等研究结果表明:FiO2升至100%,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从15±2mmHg升至36±11mmHg。

吸纯氧行过度通气可致PbtO2下降40%,而通气不足反而可使PbtO2升至88mmHg。

失血量达血容量50% 时,PbtO2、平均动脉压和ICP 都显著下降。

说明直接监测PbtO2对FiO2、机械通气都非常敏感。

因此,复苏后监测PbtO2、SjvO2等指标可以反映脑氧代谢情况,评估脑损害,为复苏中根据不同病人脑损害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评估脑保护及脑复苏措施对维持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的作用1.低温浅低温是脑复苏的有效手段,也是重要的脑保护措施。

研究表明低温可降低脑缺血缺氧期间维持脑电生理活动及细胞功能的能量利用率,这对于防止不可逆的膜完整性损害极为重要。

近年来大量观察结果已充分肯定浅低温对各种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有研究表明,在心肺脑复苏同时或自主循环恢复后即给予全身亚低温(34℃),并维持1h,可明显改善脑功能;而延迟15min给予亚低温,则可影响脑复苏的效果。

脑氧供需平衡监测为评估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提供了直观的指标。

对重度脑外伤的观察表明,全身低温35.0℃至35.5℃,可显著降低ICP和脑氧摄取率,温度降低1℃,脑氧代谢率相应下降5%~7%,CBF也下降,但两者下降程度不一致。

脑温从37℃降至30℃时,CBF降低37%,而CMRO2降低58%,远远大于CBF降低的程度。

依据公式,CMRO2=CBF×Ca-jvO2,即Ca-jvO2= CMRO2/ CBF,CBF下降程度较CMRO2小,提示在维持脑血流供应相对充足的基础上降低脑氧耗,既可维持一定的能量和氧供,又能减少代谢产物的堆积,起到脑保护作用。

在低温保护的过程中,实施对SjvO2的连续监测很有意义,Okano等研究证实虽然低温较常温时SjvO2升高,但复温时由于脑氧代谢率进行性增加,与脑血流量的增加幷不平行, 导致SjvO2下降,发生脑氧供需失衡(脑脱氧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