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如何用质量控制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如何用质量控制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意识不断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保证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同时,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是确保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如何用质量控制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一、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质量控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质量控制可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并提高其附加值,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质量控制可以促进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质量控制必不可少。
二、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计划为了实现农产品的质量控制目标,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计划。
这个计划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是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质量标准需要针对不同的农产品制定,以确保不同的农产品都能够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及标准。
在制定质量标准时,需要考虑到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如天气、病虫害等等。
质量标准需要更新,并与市场需求一致。
2.确保生产环境的卫生安全生产环境的卫生安全对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保证生产环境的卫生安全。
首先,必须按照规定对生产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
其次,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以确保农产品生长环境的卫生安全。
最后,对于可能接触到农产品的设备和器具,也需要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
3.规范种植和施肥种植农产品需要注意合理区分不同阶段的需求,如要求大量种植果蔬或粮食,土壤的肥力就至关重要,要求专业的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不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病虫害,使得果蔬变味等等问题。
因此,对于不同的农产品,土壤的肥力和含水量等要素也应有所区分,并且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施肥时间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4.加强种苗管理种植业对种子和树苗的依赖性很高。
苗木的品种选择不正确或者次品苗的使用会导致苗木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影响后期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质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质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张崇庆一个企业对待产品质量的态度取决于管理者对市场的产品定位。
现如今我们在很多的企业会听到很多这样的话,先把货发了,客户急需要这个产品,还有就是为了达到每日所定的产量和效率可能就会忽略了质量的重要。
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产量即使出现了质量问题,可还是有些人说先把产品做出来,有问题需要返工我们就返工。
但这返工的费用是高昂的,大家有没有算过。
生产过程中,追求产量,质量就不行;质量抓得严,产量又上不去。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质量与产量之间关系。
什么是产量?产量一般是指人或机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它是用来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指标。
企业的生产效率包括两个方面:即有效益的生产效率和无效益的生产效率,有效益的生产效率体现的是生产的质量,无效益的生产效率体现的是生产的浪费。
什么是质量?质量是指在商品经济范畴,企业依据特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计量、运输、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等全程的必要的信息披露。
在质量的范畴内,每个企业对企业的产品、过程、体系都可以提出要求。
产品、过程、体系都具有固有特性,所以,质量不仅指产品的质量,也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产品质量除了含有实物产品之外,还含有无形产品质量,即服务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也是质量。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莫公司生产过程中需要一批钢材。
有A、B两家公司报价。
A公司的钢材尺寸是国标+0.2,价格低廉,B公司的钢材尺寸是国际+0.3,价格相对较高。
于是莫公司出于经济考虑购买了A公司的产品。
但在使用过程中,A公司的钢材经常会损坏模具。
莫公司在生产期间更换了几次模具,增加了生产成本,担耽了交货时间。
于是他们投诉了A公司,转而从B公司采购钢材。
而B公司的钢材在使用过程中非常的顺利。
而A公司收到投诉也很委屈:我们的产品比国标还要高+0,2,为什么说我们的产品有问题呢?其实这里面就提到了质量的另一个层次:质量就是满足顾客期望的程度,能让顾客使用并能让顾客创造出他的最大价值,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对象顾客的要求。
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在生产时生产出大量不良品,一旦出货紧张就特采放行;我们经常讲精益求精,首先要从设计开始,以后的生产时产品的检验、人员的操作等来提高产量,需环环相扣,好的质量管理生产出更多的合格产品;质量和产量相辅相成,做好质量才有产量,一味的追求质量,那么没有产量也是枉然!提升产品设计的质量、工艺设计的质量、设备及其维护保养的质量、工业工程(IE)管理的质量、来料的质量、操作人员的技能等都可以提高有效益的生产效率,这种状况下,产量是质量的结果,即高质量导致高产量,低质量导致低产量。
生产管理另一情形就是因上述因素的质量不良造成生产输入的错误,如按不合格的设计组织生产、容忍使用不良材料等(对于计件制的生产管理,生产部门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宁愿使用不良来料生产不合格品也不愿停线,对他们来说,停线意味着收入的减少;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不良材料是哪些急功近利的管理者批准的,这样的事情多了,企业关门只是迟早的事),这种情况下生产的效率越高,浪费就越大,高产出意味着高浪费。
生管物控网所以产量包括良品的产量和不良品的产量,如果简单地问产量和质量哪个更重要就成了一个是是而非的问题了。
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越高,其产出的良品产量就越多。
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差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生产效率低,生产不出来,没有产量;一是虽有产出,但产出的是不良品,这时生产的效率越高,产出的不良品就越多。
归根结底,质量与产量互为因果关系,即质量越高、越好,有效益的生产效率就越高,良品产量越高;质量越低、越差,有效益的生产效率就越低和/或无效益的生产效率就越高,这时良品产量低,不良品产量高。
品质和质量确实是困扰很多厂家的一个难题,这一问题在每年春节时最为突出。
品质和产量彼此需要协调好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
其实很多不良品的制造是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漏失造成的(当然也有因设计造成的操作失误而导致的不良),在产量冲刺时期,必须要求产线/出货抽检人员加强检验将不良品检验出来,然后找产线,工程人员立即检讨改善,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善就能极大的减少不良品的产生。
谈浓香型大曲酒入窖条件和产量、质量的关系

一 般认 为 ,水 分偏 大易 于操 作 ,若其他 条件配合好 ,产量 高 ,但质量差 。水分偏小 ,操作 困难 ,不易掌握 ,若其他 条件配 合 好 ,酒质 好 ,产量 高 。旺季人 窖水份 为 53%~54%,平季 为 54%~55%,淡 季 为 55%~56%。 2.2 生产 中入 窖 水 分 过 小 的 现 象
人窖糟醅发酵升温缓慢 ,但 幅度大 ,最终 温度高 ,产量高 ; 糟醅 中微 生物(部 分为杂菌 )生长 繁殖 快 ,数 量多 ,升酸大 ,黄 水酸而不涩 ;产酒香 味差 ,味淡薄 ,质量不好 。 3 温 度
温 度 是 发 酵 不 可 缺 少 的条 件 ,微 生 物 的 生 长 繁 殖 都 需 要 一 定 的温度 。经长期实践证明人窖温度低 ,产 、质量均好。人窖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影 响酒 的质量和产量 。 3.1 入窖温度正常 时,有益微生物 (酵母菌 )发酵旺盛 ,酶活力 高 ,产量 高 、质 量好 ,从 理论上 讲有 益微生物 (主要 是酵母菌 ) 最适 温 度 为 28"12—38 ̄C,正 常 的升 温 幅度 为 12 ̄C ~15 ̄C。所 以 ,人 窖 温 度 一 般 为 18℃ 一20℃ ,发 酵 顶 温 为 35℃ 。 3.2 生产 中入窖温度过高 ,会影响酵母菌的活力 ,阻碍发酵 ,
但酸度过高又会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糊化和糖化作用还可以抑制部分有害杂菌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酵母菌的发酵能要求产量高入窖糟醅淀粉含量高发酵周期短时酸度宜稍低
第 33卷 第 4期 2 0 0 6 年 7 月
如何平衡大产量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

如何平衡大产量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一、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合理的生产计划是保证大产量与产品质量之间平衡的关键。
首先,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订单情况,制定出适当的生产目标和计划。
其次,要合理安排生产工序和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高效运转。
同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工作负荷和生产能力,避免过度加班和生产压力过大,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最后,要及时跟踪和调整生产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进和优化,以达到平衡大产量和产品质量的目标。
二、优化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优化是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水平。
同时,要对现有的工艺流程进行不断改进,优化生产环节,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产品缺陷率。
这样一来,既能够增加产量,又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实现平衡发展。
三、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员工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培训,使员工能够全面了解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提高自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考核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四、严格品质控制和质量监督严格的品质控制和质量监督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原材料的筛选和核查,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
同时,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防止产品出现质量缺陷。
在产品出厂前,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和抽样检验,确保产品符合标准和顾客的需求。
五、建立长效的质量改进机制建立长效的质量改进机制是保持大产量与产品质量平衡的基础。
企业应该将质量改进纳入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持续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进行改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要积极借鉴行业内先进企业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引进新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质的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空气是许多气体的混合体,由氮气(占78%)、氧气(占21%)、
四、空气因素 二氧化碳(约占0.33%,320ppm)和极少量的氢气,以及一些惰
性气体和不固定的成分如氨气、二氧化硫、水汽、烟尘等。
(一)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CO2)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据测定,农作物的干物质中90%—95%是由空气中的二氧化 碳和水合成的,只有5%—10%是来自土壤的营养物质。
(二)作物的蒸腾作用 水分通过作物活体表面的散失称为蒸腾作用 (三)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求
1.生理需水 是直接用于作物生理生化过程的水分 2.生态需水 是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四)作物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
1.作物需水量 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蒸腾系数表示; 二是用田间耗水量表示。
2.需水临界期 作物一生中有一个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为400—760nm(即可见光谱区) 。
光质是指太阳辐射的不同光谱成分。
(三)光质 不同波长的光谱对作物有不同的作用。
可见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能源,为光合有效辐射。 可见光为有色光。 波长0.6~0.7um为红、橙色,被叶绿素大量吸收,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波长0.5~0.6um为绿色和黄色,很少被叶绿素利用; 波长0.4~0.5um为蓝、紫光,被叶绿素强烈吸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具 有造型作用。
2,土镶有机质的转化
(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是指土壤有机质在良好通气条件下,经
过一系列好气微生物的作用,彻底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仅可以分解成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同时,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可以重新合成新的、更为复杂的而且较稳定 的有机化合物,即腐殖质。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植物农学技术解析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植物农学技术解析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目标,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植物农学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合理选择栽培品种1.1 适应性强的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病虫害情况的优良品种,能够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和产量。
1.2 抗性好的品种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能够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损害,提高产量和质量。
1.3 高产和优质品种选择高产和优质的品种,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二、合理施肥措施2.1 基础施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合理施入适量氮、磷、钾等养分,提供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
2.2 追肥根据生长期的需要,及时进行追肥。
例如,在农作物的生长旺季,可以追施适量的氮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
2.3 有机肥的应用合理利用有机肥,或者将有机肥和化肥进行混合施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优化灌溉技术3.1 灌溉水的合理利用合理掌握农作物的需水量,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土壤水分状况,科学制定灌溉方案,避免用水浪费和水分过量,保证农作物的适量灌溉,并在干旱季节加强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2 滴灌和微喷灌采用滴灌和微喷灌技术,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持土壤湿度,改善根系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
四、科学植保措施4.1 病虫害综合防治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2 生态防治采取生态平衡、农业生态工程、轮作等措施,增加天敌数量,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五、合理管理农田5.1 播种密度的调整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适宜密度,合理调整播种密度,避免座果太密或太疏,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农作物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食物来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农民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农民们可以进行以下措施来改善土壤质量:1. 化肥的合理使用:选择适量、适时、适用的化肥,并注意合理施肥,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污染和养分浪费。
2. 有机肥料的应用:合理利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并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农作物的养分吸收能力。
3. 轮作休闲:通过合理的轮作和休闲制度,可以减轻连作障碍,恢复土壤养分平衡,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二、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确保作物获得足够的水分,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1. 蓄水和渗灌:农民可以采用蓄水和渗灌等灌溉方式,减少水分的浪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 精准灌溉: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如土壤水分传感器和气象站数据,实现精准灌溉,根据作物需求进行准确的水分补给。
三、病虫害防控病虫害是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农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1.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减轻病虫害的危害。
2. 预防性施药:通过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预防性喷药,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生物防治:利用天然的敌害生物来控制害虫的繁殖,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四、科学的田间管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与科学的田间管理密切相关。
1. 适时播种和定植: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选择适当的播种和定植时间,确保植物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
2. 合理密植和疏植: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和需求,进行合理的密植和疏植,避免资源竞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3. 及时采收和管理:及时采收农作物,避免因过度成熟而导致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及时处理病虫害,保持田间整洁。
总结起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需要综合运用土壤管理、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控和科学的田间管理等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握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产量是用来度量生产效率的指标。
生产效率包括两个部分:有效益的生产效率和无效益的生产效率,有效益的生产效率体现的是生产的质量,无效益的生产效率体现的是生产的浪费。
生产管理质量第一这是个意识,往往在生产时生产出大量不良品,一旦出货紧张就特采放行;我们经常讲精益求精,首先要从设计开始,以后的生产时产品的检验、人员的操作等来提高产量,需环环相扣,好的质量管理生产出更多的合格产品;质量和产量相辅相成,做好质量才有产量,一味的追求质量,那么没有产量也是枉然!提升产品设计的质量、工艺设计的质量、设备及其维护保养的质量、工业工程(IE)管理的质量、来料的质量、操作人员的技能等都可以提高有效益的生产效率,这种状况下,产量是质量的结果,即高质量导致高产量,低质量导致低产量。
生产管理另一情形就
是因上述因素的质量不良造成生产输入的错误,如按不合格的设计组织生产、容忍使用不良材料等(对于计件制的生产管理,生产部门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宁愿使用不良来料生产不合格品也不愿停线,对他们来说,停线意味着收入的减少;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不良材料是哪些急功近利的管理者批准的,这样的事情多了,企业关门只是迟早的事),这种情况下生产的效率越高,浪费就越大,高产出意味着高浪费。
生管物控网所以产量包括良品的产量和
不良品的产量,如果简单地问产量和质量哪个更重要就成了一个是是而非的问题了。
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越高,其产出的良品产量就越多。
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差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生产效率低,生产不出来,没有产量;一是虽有产出,但产出的是不良品,这时生产的效率越高,产出的不良品就越多。
归根结底,质量与产量互为因果关系,即质量越高、越好,有效益的生产效率就越
高,良品产量越高;质量越低、越差,
有效益的生产效率就越低和/或无效益
的生产效率就越高,这时良品产量低,
不良品产量高。
大中小
质量与产量的关系
质量与产量的关系
目前全球经济衰退,服装企业面临诸多问题:配额保护时代的结束,人民币升值,东南亚
和世界其它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崛起,加上原材料、工人工资和各种运营成本的大幅上升. 终端市场的价格砍杀,导致工厂的利润己日渐微薄甚至零利润。
在销售市场上,品牌服装市场的激烈竞争愈演愈烈,而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质量的竞争、速度的竞争、成本的竞争和数量的竞争。
为此,强化质量管理,快速反应,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是我们当前工作的核心,是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
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
近一段时间,公司及各分厂的质量反思,对于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提高产品质量有较大的促进。
我个人认为,质量反思只是作为警告和提示,而以纯作为全国驰名服装品牌,我们肩负着为社会、为消费者、为企业自身负责的重任。
质量管理任重而道远。
根据生产数据表明,近期各厂产品合格率有明显的提高,但产量比往年略有下降,于是,有个别人把产量下降的因素,归根于质量反思。
从表面上看,公司狠抓质量,严把质量关,不合格产品坚决退回工厂反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进度。
于是,有人就产生了错觉,认为抓了质量,丢了产量,我认为,抓好质量,一定会提高产量。
从短期角度出发,严抓质量,对产量肯定会影响。
我们由于在过去一段时间放松了质量管理,令到车间降低了收货标准。
就车位的个人利益分析,她们为了增加收入,力求产量最大化,在她们的意识里,产量放在第一,质量放在第二,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车间产量较为突出。
自从公司出台质量反思后,全员质量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车位过去产量第一,质量第二的观念,马上转变为质量第一,产量第一。
车位技术好,基础扎实过硬的,很快能适应这种变化,对于个人产量影响不大。
但是,对于那些中、低工序车位来说,质量稍许严一点,平常那些习惯毛手毛脚的人,由于产品质量要求受到了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产量。
我举个例:如果某车位做某工序,一天产量是200件,按每天平均工作10小时计算,无反工,则该车位的每小时的平均产量是20件。
假如她当天的反工率是30%,那么,
当天反工数量为60件,反工需6个小时,总工作时间(含反工时间)为16个小时,实际平均产量只有13件/小时。
假如她把质量提高后,一天产量同样是200件,按反工率为15%计算,则反工数量为30件,总工作时间是13小时,实际产量是15件/小时。
假如按反工率3%计,总工作时间为10.6小时,实际产量为19件/小时。
根据以上数据表明,质量好,反工率则低,产量相应高。
更何况,正常产量能够做到20件/小时,反工所花费的时间,至少是正常工作时间的2倍。
因质量不合格而反工,既浪费时工、浪费物料、降低产量,影响生产进度,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又减少车位的收入,影响生产者的情绪,百害而无一利。
故,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差是一种生产浪费。
质量好,则产量高,这就是质量与产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