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与产量之间地关系
锡膏印刷的高生产量与高质量

丝 网 断 裂 的 最 后 的 重 要 原 因
一
次 都会 把 绷 得 好好 的 网版震 坏 。
是 供 绷 紧 的 网 框 制 备 得 不 好 。 金 属 网框 不 得 有 与 张 紧 的 丝 网 接 触 的 尖 锐 的 角 或 边 。每 次 使 用 之 后 ,
用 砂 纸 打 磨 或 研 磨 的 绷 紧 胶 粘 网 网 版 带I J 作 要 点
■■■■■●■●■■
■■ ■■■ ■■ ●■■ 一
q■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 。
20. 0 79丝 网 印 刷
在 干 燥 过 程 之 中或 之 后 造 成 断 裂 。 网 枢
于 高 张 力之 下 。
最 后 ,张 紧 好 的 丝 网 应 小 心 拿 放 并 放 在不 易发 生 事故 的地 方 。干 万 不要将 网框以边 尤 其是 以角掉 落 。 以 网 框 的 角 自 1英 尺 处 掉 落 几 乎 每
o l e s pr ntnK , pr ntn f so d r pa t i i e i i K c l yc e, e e pe at o as o r i n of s f w a e a o t r nd di i na t ps f ad to l s e 0
ce n r l a i ̄
a nd n pe to i s c i n o i pr v nK t e qu lt n m o i h a iy o o f pr duc s I ntodu e qu pm e a n— t. ti r cse i nt m i
t na e, s af . a ni K a e nc t f t i n r nd t e pr nrnk h i i pr c s o tm i at o a o es p i z i n nd e xpl ns ai how s ats i a t i tc l
玉米合理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试验及实践性措施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玉米作为全球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研究领域。
详细探讨了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的实验材料、方法进行了分析。
考察了土壤类型、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此外,还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调整种植密度,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农机设备进行精准播种。
最后,提出针对病虫害管理和土壤养护的策略建议。
其生产管理技术尤为关键。
种植密度,作为决定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因子,一直是农学家和农业技术人员所关注的焦点。
正确的种植密度不仅能够确保每株玉米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而且可有效预防玉米病虫害问题,进而提高当地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本文旨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出关于如何确定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的综合指南。
一、明确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1、基本原理种植密度是决定单位面积植株数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玉米的日照、空气流通、土壤养分利用等生长因子。
当种植密度过低时,土地利用率不高,玉米可以充分吸收阳光和养分,但单位面积产量可能不高。
当种植密度过高时,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可能导致水分、养分和阳光的不足,从而降低单株产量。
2、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曲线在初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植株数。
达到某一点后,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幅开始减少,直到产量出现下降。
这是因为植株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导致生长条件恶化。
3、影响因子气候条件:在水分充足的地区,增加种植密度可能更有利于提高产量;而在干旱地区,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导致水分争夺过于激烈,降低产量。
土壤肥力:土壤养分丰富的地块可支撑更高的种植密度。
玉米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性不同,选择适当的品种对应适当的种植密度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4、现代农业实践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应用已经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像玉米这样的主要粮食作物来说。
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机理与实现路径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 年2月第48卷 第1期Feb. 2023Vol.48, No.2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目标具象化和深度化的表现[1]。
粮食产业作为国家基础性产业,具有“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性作用,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和新冠疫情的不确定风险,推动粮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更关乎到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全面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
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提出,要“着力推动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2],在产购储加销等环节中实施“五优联动”,其实质就是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到粮食产业全过程、各环节和各主体之间[3]。
2021年通过并实施的《乡村振兴促进法》,特别将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列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路径[4]。
可见,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是实现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而鲜有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为数不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界定、评价测算以及推进路径上。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该是粮食保障供给、粮食产业体系、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机理与实现路径李佩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粮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饭碗装满“优质粮”的重要保障。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产业从初始形态发展到转型形态,并指向目标形态。
在粮食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其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呈现出多维的“五优联动”导向机理,“三链耦合”渠道机理和“主体协同”源泉机理的特征,实现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各主体间的利益协同与高质量互促发展,需要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深度融合、新型粮农培育以及多措并举上探索新路径。
耕地质量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耕地质量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所在。
耕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进而与粮食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一、耕地质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优质的耕地土壤往往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
比如说,土壤的质地适中,既不过于黏重也不过于疏松。
黏重的土壤通气性差,根系生长受阻,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而过于疏松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容易导致养分流失。
像东北的黑土区,其土壤质地疏松多孔,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这种优良的物理性质为农作物的根系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在这样的耕地上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根系能够深入土壤,广泛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从土壤的化学性质来看,肥沃的耕地土壤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以及铁、锰、锌等微量元素。
这些元素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
如果耕地土壤中的氮元素缺乏,作物叶片会发黄,生长缓慢,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最终导致产量下降。
磷元素对作物的根系发育和果实成熟有着重要作用,缺乏磷元素时,作物根系弱小,果实发育不良。
例如在一些南方酸性土壤地区,由于土壤中磷元素容易被固定,导致有效性降低,这就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补充磷肥,以提高粮食产量。
微生物在耕地土壤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健康的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等。
固氮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氨态氮,解磷菌和解钾菌则能够将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吸收的磷元素和钾元素转化为可吸收的形态。
这些微生物的活动与土壤肥力息息相关。
当耕地质量下降,例如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酸碱失衡时,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会遭到破坏,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粮食产量。
二、耕地质量对粮食质量的影响耕地质量不仅影响粮食产量,还对粮食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污染的优质耕地是生产绿色、健康粮食的基础。
如果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如镉、铅、汞等重金属超标,这些重金属会在粮食作物中积累。
农作物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农作物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与产量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从而实现产量的最大化;而不合理的种植密度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病虫害滋生,最终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种植密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光照的角度来看,密度过大会使植株之间相互遮挡阳光,导致部分叶片无法充分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农作物生产有机物和积累能量的重要过程,如果光照不足,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就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产量。
相反,种植密度过小,虽然单个植株能够获得充足的光照,但土地的利用率降低,总产量也可能不理想。
水分和养分的供应也是关键因素。
密度过高时,众多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竞争加剧。
每株作物所能获取的水分和养分相对减少,可能导致生长不良、结实率降低。
而密度过低,虽然单株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充足,但在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总体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同样难以实现高产。
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对种植密度的要求各不相同。
例如,玉米这种高大的作物,需要相对较大的空间来生长,种植密度过高容易造成通风不良,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而像小麦这样的矮秆作物,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提高产量。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土壤肥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肥力较高的土壤能够提供更多的养分支持,因此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而肥力较差的土壤则需要降低种植密度,以保证每株作物有足够的养分供应。
气候条件也会对种植密度产生影响。
在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种植密度。
但在干旱少雨、光照时间较短的地区,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导致作物生长不良。
种植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例如,采用精准灌溉和施肥技术,可以更精确地满足作物的需求,从而支持更高的种植密度。
而新的品种研发,有些品种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和生长优势,能够适应更高的种植密度。
我国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与高质量发展对策

我国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与高质量发展对策中国红枣产量占全球产量的97%以上,世界上有枣树的国家约50 多个,但均未形成规模化栽培。
我国枣产区覆盖人口达2500 万,种植面积约2200万亩,产量达到800 余万吨,产值1000多亿元。
种植地区以新疆、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等省份为主。
其中:干制枣种植面积1800万亩,年产460万吨,优质果品供应与规模化加工并重;鲜食枣种植面积350万亩,年产300万吨,产值300亿元,设施栽培是特色,传统产区是发展的主产区,为特色时令果品;蜜枣种植面积100万亩,产业逐年萎缩。
我国红枣种植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种植区域集中度较高;二是种植面积及产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三是灰枣品种优势较为明显。
目前,国内枣树种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并以新疆、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辽宁、甘肃等省区为主。
近年来,由于具备规模化种植、适宜生态条件等优势,新疆的红枣栽植面积和产量增长迅猛,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化红枣种植基地。
一、我国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我国红枣产量和面积均居世界首位,但存在专用品种普及率低、人工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下降等问题。
1、红枣生产成本高,灾害应对能力差。
红枣种植多在山区,干旱缺水以及传统的农作方式,造成红枣生产上的劣质、低效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山地红枣经营成本高效益低,品种良莠不齐、病虫危害严重,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腐烂、冬季霜冻抽干等问题。
同时,红枣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特别是秋季阴雨连绵导致的红枣裂果霉烂,使用无机化肥使红枣品质降低等,已经成为限制红枣产业扩张和技术改造的主要因素。
红枣成熟期在9、10 月份,阴雨偏多,红枣干制加工企业和设备数量严重不足,造成不同程度的裂果烂果问题,红枣丰产不丰收。
2、缺乏现代化加工企业和有影响力的品牌。
红枣加工企业多数属于初级加工企业,主要以烤、熏枣为主,附加值低,效益不高,且多为季节性加工,生产秩序混乱,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卫生要求。
北方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ppt课件

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决定。栽培的改进是适当控制抽穗前的干物 质积累,使抽穗期达到适宜值,着眼于大力提高后期的群体光合生 产积累量。
2、适宜的LAI及较高的总颖花量
适宜LAI对群体质量的意义:水稻高产须有一个适宜的最大LAI,因为
它是协调源、库关系和各部器官平衡发展的基础。
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转换率高 结实率偏低且不稳定
栽培策略
以增加抽穗前的茎、鞘贮存物和出穗后的光合
生产为主攻目标。
2. 库限制型品种
源库特征
颖花形成能力较弱,颖花量小 茎鞘的物质输出率低。 结实率较高且稳定
栽培策略
以增加群体的总颖花量为主攻目标。
3.源库互作型
源库特征
其库源特性介于上述两类品种之间或库容量虽
影响结实率的因素
在前2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易致雄性不育或开花受精不 良而形成空粒;在后一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则因灌浆不良 而形成秕粒。
提高结实率的措施
抽穗前:植株体内的化学组成、输导组织和
着生颖花数对结实率影响较大。
抽穗后:到胚乳大体完成增长期间光合量的多
少对结实率有着决定性意义。
㈣ 千粒重及其提高
一、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单位面积穗数
籽
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每穗粒数
产
量
结实率
千粒重
(一) 单位面积穗数的形成与调控
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基本 苗+单株有效分蘖率。
单位面积上主茎和分蘖 总数合称总茎蘖数;
从见蘖(起始分蘖)开 始,总茎蘖数增加到与最后 穗数相等的时期,称有效总 茎蘖数(有效穗数)决定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张崇庆一个企业对待产品质量的态度取决于管理者对市场的产品定位。
现如今我们在很多的企业会听到很多这样的话,先把货发了,客户急需要这个产品,还有就是为了达到每日所定的产量和效率可能就会忽略了质量的重要。
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产量即使出现了质量问题,可还是有些人说先把产品做出来,有问题需要返工我们就返工。
但这返工的费用是高昂的,大家有没有算过。
生产过程中,追求产量,质量就不行;质量抓得严,产量又上不去。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质量与产量之间关系。
什么是产量?产量一般是指人或机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它是用来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指标。
企业的生产效率包括两个方面:即有效益的生产效率和无效益的生产效率,有效益的生产效率体现的是生产的质量,无效益的生产效率体现的是生产的浪费。
什么是质量?质量是指在商品经济范畴,企业依据特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计量、运输、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等全程的必要的信息披露。
在质量的范畴内,每个企业对企业的产品、过程、体系都可以提出要求。
产品、过程、体系都具有固有特性,所以,质量不仅指产品的质量,也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产品质量除了含有实物产品之外,还含有无形产品质量,即服务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也是质量。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莫公司生产过程中需要一批钢材。
有A、B两家公司报价。
A公司的钢材尺寸是国标+0.2,价格低廉,B公司的钢材尺寸是国际+0.3,价格相对较高。
于是莫公司出于经济考虑购买了A公司的产品。
但在使用过程中,A公司的钢材经常会损坏模具。
莫公司在生产期间更换了几次模具,增加了生产成本,担耽了交货时间。
于是他们投诉了A公司,转而从B公司采购钢材。
而B公司的钢材在使用过程中非常的顺利。
而A公司收到投诉也很委屈:我们的产品比国标还要高+0,2,为什么说我们的产品有问题呢?其实这里面就提到了质量的另一个层次:质量就是满足顾客期望的程度,能让顾客使用并能让顾客创造出他的最大价值,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对象顾客的要求。
在企业里,产量与质量相辅相成,两者一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又相互制约,互相牵制,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很多时候在产品的产量与产品的质量产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出选择?在生产的过程中,很多的时候都是产量大于质量,产品的质量在为产品的产量做让步。
而产量包括良品的产量和不良品的产量,如果简单地问产量和质量哪个更重要就成了一个是是而非的问题了。
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越高,其产出的良品产量就越多。
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差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生产效率低,生产不出来,没有产量;一是虽有产出,但产出的是不良品,这时生产的效率越高,产出的不良品就越多。
归根结底,质量与产量互为因果关系,即质量越高、越好,有效的生产效率就越高,良品产量越高。
质量越低、越差,有效益的生产效率就越低,无效益的生产效率就越高,这时良品产量低,不良品产量高。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真正想要的“产量”是哪一种呢?!我们还会有这种现象就是如果严抓质量和6S从表面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生产进度于是就会有人认为抓了质量与6S丢了产量,不错从短期看严抓质量对产量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就是因为整个公司的重点在交货期上面,从而导致了有些产品必须发给客户那里,所以在产品的品质管理方面,我们应该从公司的高层抓起。
只有公司的高层在关注产品的质量问题,中层管理人员才能够重视产品的质量管控,从而带动员工去做好产品的质量。
质量问题无大小。
如果说产品出现了小的质量问题,而公司的高层主管认为这是一个小问题,不会给公司造成大的问题,将就着生产,那么公司的中层主管就不会重视这个问题,那么底下的班长和工人又会怎么做呢?可想而知他们更会把质量问题不当一回事。
有句管理名言说的好:“态度决定一切”。
往往好的态度能给企业发达昌盛,坏的态度能使企业倒退衰亡。
许多人做事时常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于上司或是客户所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会觉得对方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满!就像我们经手的一些案子,我们明明知道可以有改进的空间,合作的人却没有意愿要改进,反而要强迫我们要接受这些「可以改进的不完美」。
这是因为这些人并没有把产出视为「自己的作品」,或是压根儿不认为事情的结果跟自己有什么相关,所以产生得过且过的心态,也就是没有保持所谓「表现工作美」的态度。
而我们公司是计件工资制,产量和质量要求得多了,工人的情绪很难控制。
如果保证质量时,效率低下,那就应该解决生产效率问题,而不是对产品质量标准的让步。
公认的情绪与素质有关,我们只有把员工的素质提高起来并使之优化成为一个符合要求的团队,如果工资低就去迁就工人,那自然也谈不上严格要求质量了。
那么这里我们来提下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于安全飞行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所以我们应该把生产一线的班组长及员工的心态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员工的基础要牢固,心理素质要提高。
请看降落伞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的真实故事。
在当时,降落伞的安全度不够完美,即使经过厂商的努力改善,使得降落伞的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9.9%,应该说这个良品率即使现在许多企业也很难达到。
但是,美国空军却对此公司说“No”,他们要求所交降落伞的良品率必须达到100%。
于是降落伞制造商的总经理便专程去飞行大队商讨此事,看是否能降低标准,因为厂商认为,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接近完美了,没有什么必要再改。
当然美国空军一口回绝,因为人命关天,这意味空军一千次跳伞就有一名美国大兵因为品质问题而丧命。
品质没有折扣,品质就是按照客户的要求执行。
后来,军方要求改变了检查品质的方法。
那就是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机上跳下。
这个方法实施后,不良率立刻成零。
根据美国专家研究结果证明,如果产品或服务只达到99.73%的合格率的话,以下事件便会继续在美国的现实中发生:每年有20000次配错药事件;每星期有500宗做错手术事件;每小时有2000封信邮寄错误。
看了这些数据,我们肯定都希望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在工作中做到100%。
或许我们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一想,对我们来说是十万分之一的出错率,对接受那个错误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来说,就是100%的风险。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在强调生产企业不能在品质问题上有折扣可打,不符合标准就是不符合标准,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也是从另一方面强调了质量的重要性。
说了那么多,我们也可以得一个结论:一个企业要生存,必须狠抓质量。
那怎么解决质量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严把设计关,有好的设计是保证高产出的前提。
2. 严把原材料质量,目的是降低次品率,提高产出。
3. 设备预防性维护、全员参与,降低设备停线损失。
4.. 设备概念经验总结与改进,设备防错,减少过程导致的不良品数。
5. 人员的合理有效安排,项目及工程人员的有效沟通,减少工作安排不当导致的生产人员时间浪费。
6. 人员技能培训+设备操作培训,保证作业标准前提,强化标准作业,定额产出目标。
7. 工件传输方式改进,减少作业人员操作损坏产品。
8. 管理者不断强调、跟踪产出指标。
9.技术方面: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 即利用更好的技术,机器, 自动化设备10.员工方面, 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使员工投入更多精力,发挥潜力,减少人员的无效时间,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杜绝人浮于事11. 机器设备方面: 提高设备的生产速度,提高运转率,减少停机待机时间,做好日常维护,较少故障时间12.原物料方面: 提高物流速度,合理划分材料放置区域,较少寻找材料的时间13. 程序方面: 合理安排生产工序,避免重复作业,合理处理瓶颈工序,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频繁更换产品生产14.环境方面:改善作业环境,使员工有一个舒适工作环境,减少员工作业的疲劳感和对工作厌恶感这里也有一个故事和大家分享下——一个大雨的夜晚,你开着小车路过个一个车站,发现有三个人,一个是生急病要送医的老人,一个是曾经治过你病的救命恩人医生,另一位是你的梦中情人,而你的车只能带走一个人,你该怎么办?最佳答案----把你的车钥匙给医生,让医生带老人去医院,而你留下来陪梦中情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为什么你不是这样想的呢?因为人的习惯思维是这样的,车钥匙是自己的,这是我的优势。
你所想的是你驾车带走哪一个人,而没去想放下自己的优势换一个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这个故事我想说的是一些公司高层领导想推行6S却推行不下去,而中层领导想提高产品质量员工却和他唱反调。
那么这时做为管理者有没有像上面开车的人一样在现有的方法不明显的情况下换一种方法与想法去提升员工的素养,提高产品的质量。
那是不是要了质量就不要产量了呢?当然不是。
企业的生长是销量而不是质量。
企业到后期就是资本的比拼。
市场占有率的比拼。
何为企业!我认为企业就是一个把劳动力转化为一般等价物商品的载体!决定转化一般等价物商品数量的就是销量。
而质量和产量都是形成这个销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价格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管是提高质量还是产量都需要加大投入。
对于提高产量的投入是有可能在转化链的末端得以体现得。
而质量的投入却不会短期内体现的那么明显。
所以有人就产生了错觉,认为抓了质量,丢了产量,我认为,抓好质量,一定会提高产量现用网上一家公司的数据做陈述:如果某车位做某工序,一天产量是200件,按每天平均工作10小时计算,无反工,则该车位的每小时的平均产量是20件。
假如她当天的反工率是30%,那么,当天反工数量为60件,反工需6个小时,总工作时间(含反工时间)为16个小时,实际平均产量只有13件/小时。
假如她把质量提高后,一天产量同样是200件,按反工率为15%计算,则反工数量为30件,总工作时间是13小时,实际产量是15件/小时。
假如按反工率3%计,总工作时间为10.6小时,实际产量为19件/小时。
根据以上数据表明,质量好,反工率则低,产量相应高。
更何况,正常产量能够做到20件/小时,反工所花费的时间,至少是正常工作时间的2倍。
因质量不合格而反工,既浪费时工、浪费物料、降低产量,影响生产进度,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又减少车位的收入,影响生产者的情绪,百害而无一利。
故,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差是一种生产浪费。
质量好,则产量高,这就是质量与产量的关系。
同时提高产量抓紧质量也是支持企业市场占有率稳定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这里又提出一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让品质成为员工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