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关系论文
社会学论文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群体人际孤独影响的研究

社会学论文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群体人际孤独影响的研究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群体人际孤独影响的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手机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人际孤独感的增加。
本文将探讨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群体人际孤独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陷入虚拟世界。
大学生群体作为手机使用的主力军,他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浏览和发布内容。
这种行为使得他们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淡化,进而导致人际孤独感的增加。
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会削弱大学生与家人、朋友之间的联系,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恋爱关系。
其次,手机使用还使得大学生群体更加依赖社交媒体来满足社交需求。
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相比,社交媒体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交流方式。
然而,这种便捷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选择性地展示自己的生活,这导致了一种虚假的社交关系。
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参与,但却很少有真正的互动和沟通。
这种表面化的社交关系使得他们感到孤独和无法真正融入社会。
此外,手机使用还可能导致大学生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社交技能。
过度依赖手机交流使得他们失去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进而导致社交技能的退化。
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会使人们变得更加内向和不自信,从而影响到他们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这种社交技能的退化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孤独感。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孤独感。
首先,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尤其是在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候。
通过减少手机使用,他们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中,从而减少人际孤独感的产生。
其次,我们可以提倡面对面交流,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通过面对面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他人,建立真实的社交关系。
最后,我们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重视。
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分析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们面临很多压力和困难,常常陷入孤独感之中。
许多大学生试图通过使用手机来缓解这种孤独感,但往往会出现手机成瘾的问题。
下面是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1.生活环境变化:大多数大学生来自不同城市或地区,因此他们面临着离开家人、朋友等熟悉的环境所带来的孤独感。
2.学业压力:大学生们需要承受更多的学业压力,如考试、论文等等,这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
3.社交障碍:有些大学生可能存在社交障碍,不擅长与人交往,这也会使他们感到孤独。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1.易获取性: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已经形成,手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很容易使用手机浏览社交媒体、玩游戏等等。
2.快速刺激:使用手机时,大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快速的刺激,例如接收到短信、社交网络的通知、打开有趣的视频、游戏等等。
3.社交需求:针对社交障碍的大学生来说,通过社交网络来寻求社交需求的满足,而这也会导致他们沉迷于手机成瘾。
三、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在迎来新环境时面临着很多困难。
这些困难往往会导致他们的孤独感增加。
为了缓解孤独感,大学生往往会通过手机来获取社交需求的满足。
然而,这种使用手机的方式也会导致手机成瘾。
因此,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之间是有联系的。
同时,手机成瘾也可能使大学生更加孤独,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大学生面临着孤独感和手机成瘾的问题。
他们需要积极地面对现实,并学会采取积极的方式去沟通与交流,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逐渐消除孤独感。
同时,对于手机成瘾问题,大学生也需要意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适当地规范手机使用行为。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论文评述(董安南)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论文评述(董安南)第一篇: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论文评述(董安南)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的关系一.论文结构1.引言.主要说明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其中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的背景;第二,研究的问题及界定;第三,相关学者对研究问题的部分观点。
2.对象与方法.说明了研究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研究的程序和工具等内容3.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总分与其网络成瘾总分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正相关)4.讨论.说明研究结果具有什么意义,从这一结果出发还能够得到什么结论,以及与课题相关性研究是否相符合5.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和文章目录。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国外的研究发现,过多的使用网络会导致用户同家人交流减少、社交圈子缩小、抑郁和孤独感增加。
国内的研究也显示,网络成瘾倾向者比非网络成瘾倾向者更容易形成孤独感。
孤独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能是形成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指标。
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以便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
三.引用的参考文献及呈现 Leavitt HJ, Whisler T.Management in the 1980s.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36:41-48 2 秦华,饶培伦,钟昊沁.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因素探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55-156,160 3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5,28(3):690-693 4(美)金伯利.S.扬.著.毛英明,毛巧明,译.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 张敏,杨扬,陈欣.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77-78 6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6,29(6):1425-1427 7 Loysker J, Aiello JR.Internet addition and its personality correlates.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y association.Washington DC, 1997 参考文献的呈现:在文章中,作者采用脚注将引用的文献标注在所引用句子的右上角,并对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整理。
社会学论文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

社会学论文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了手机成瘾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社交需求的满足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交活跃的阶段,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
然而,由于课业压力和社交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往往感到孤独和焦虑。
手机成为了他们寻求社交满足的途径。
通过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大学生可以与朋友们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手机成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
二、娱乐消遣的便利手机不仅提供了社交功能,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消遣方式。
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等,以缓解压力和寻求快乐。
手机上的娱乐应用程序往往设计得极具吸引力,让大学生难以自拔。
他们沉迷于手机游戏或者追剧,往往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手机成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娱乐消遣需求。
三、逃避现实的方式大学生面临着课业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多重压力。
他们常常感到焦虑和无助,而手机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方式。
通过手机上的游戏、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大学生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困扰,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
然而,这种逃避只是暂时的,长期下去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逐渐疏离,甚至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消极的态度。
四、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还与个人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大学生可能存在自卑、自尊心过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手机成为了他们寻求满足和安慰的途径。
此外,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自律和自我控制能力,无法有效地管理手机使用时间,导致手机成瘾行为的出现。
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成瘾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交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一、概述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手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娱乐、学习、社交等多重角色的集合体。
随着手机使用的深入,手机成瘾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手机成瘾,或称“手机依赖症”,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其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的一种行为成瘾。
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不仅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视力下降、颈椎病等,更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效应,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
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有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手机成瘾程度越高,个体的抑郁水平也越高。
孤独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也被认为在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中感受到的孤独、隔离和缺乏归属感的状态。
当个体感到孤独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通过手机来寻求社交满足和情感支持,从而加剧手机成瘾的程度。
同时,长期的孤独感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进而引发抑郁情绪。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以及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对于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揭示手机成瘾、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瘾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愈发严重。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更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手机成瘾、抑郁和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理解。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论文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论文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更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本论文将从心理、社交、学业等多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措施。
一、心理依赖大学生对手机的心理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手机成为了他们情绪管理的工具。
在面对压力和困扰时,大学生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寻求安慰和宣泄,从而缓解自身的不适情绪。
其次,手机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满足了大学生的消遣需求。
他们习惯性地玩游戏、刷社交媒体等,对手机娱乐功能产生了依赖。
最后,手机还作为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他们依赖手机进行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
二、社交依赖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社交工具与他人交流,并与其保持联系。
他们更喜欢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QQ等,与好友、同学分享生活、交流心情。
其次,手机社交工具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
然而,社交依赖也导致大学生更加依赖手机的存在,而对面对面的交流产生了怠慢和困扰。
三、学业依赖在大学生的学业生活中,手机也产生了重要的依赖作用。
首先,手机作为一个学习工具,使得大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料、查找课程信息等,提高学业效率。
其次,手机上的学习应用程序帮助大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学习方法的改进。
然而,学业依赖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手机上其他娱乐性质应用的过度依赖,影响学习的时间和效果。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个体心理因素方面,对手机的依赖可能与个体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关。
大学生在面对负面情绪和挫折时,习惯性地通过手机来逃避现实,而缺乏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
另外,环境因素也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广告的宣传、同伴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手机的重视程度,都可能促使大学生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已逐渐显现,而与此同时,孤独感也开始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
在这个社交网络盛行的时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社会支持对此关系的影响。
一、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定义与特征1. 手机成瘾的定义及特征手机成瘾指的是对手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刺激和满足感产生依赖,无法自控地过度使用手机的一种心理状态。
主要特征包括:频繁检查手机、无法停止使用手机、出现烦躁和不安情绪等。
2. 孤独感的定义及特征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联系和情感需求上的不满足感,感觉缺乏与他人的联系和支持。
主要特征包括:情感上的空虚感、对周围人的疏离感、社交能力下降等。
二、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1. 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正相关关系研究显示,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手机成瘾使大学生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交空间脱离,导致孤独感的加剧,同时还可能降低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加重孤独感。
2. 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的负反馈循环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种负反馈循环的关系。
手机成瘾引起孤独感,而孤独感又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更加依赖手机,并沉浸于虚拟社交世界中。
这种循环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社交隔离和孤独感的加深。
三、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1.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特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参与社交网络中得到的情感支持、实质性支持和信息支持等,对其生活和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具体特征包括:情感支持、实质支持、信息支持。
2. 社会支持对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在缓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关系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社会支持能提供情感支持,并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质性社交活动,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从而缓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
3. 加强社会支持的建议为了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社会支持。
手机成瘾3000字论文

手机成瘾3000字论文摘要:随着手机用户增加,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出现严重的手机成瘾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分析,指出此现象带来的身心危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帮助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达亿户,手机用户普及率达部/百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已超过亿。
大学生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对手机的热衷程度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而越来越高,各种APP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甚至已经上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一)手机成瘾概念手机成瘾,又称手机上瘾症是行为成瘾,是指长时间依赖于玩手机,和.上网成瘾本质一样,手机上瘾更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对人的生理、心理危害更大。
表现为坐车玩手机,开会玩手机,吃饭玩手机,睡觉也玩手机,生活中许多人时时处处都在玩手机。
用手机上网和用电脑上网所产生的行为基本相同,例如看小说、浏览新闻网页、玩游戏、看视频等。
成瘾从有无物质的介入来划分,可以分为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
手机上瘾和上网成瘾从本质来看,都是一种行为成瘾。
判断手机成瘾的标准有:过度滥用手机,部分时间和场合频繁使用;手机干扰正常生活、学习或工作;离开手机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严重时甚至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出汗等。
(二)现状智能手机互动便捷、获取信息及时.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储存学习资料、电子图书等方便随时学习,也可通过学习类APP应用拓宽视野。
生活中,可以用手机地图查找陌生道路;可以用手机支付餐费、水费、电费等各种费用,可以打出租车,还可以手机订车票、机票等,现在人们出门可以不带钱不带包, -个手机都可以解决,非常便捷;因手机应用的广泛和便捷,应运而生乐乐很多新兴行业,比如UBER和滴滴快车,只要通过官方验证,就可以获得UBER或滴滴司机资格,很多年轻人甚至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车赚钱,贴补家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关系论文
摘要:在677名有效被测试者中,手机成瘾率为28%,高于一项针对277名美国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倾向的检出率8. 1%;手机成瘾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但男生成瘾率偏高,其比率为59%;手机成瘾在年级间的差异显著,其中大三的同学手机成瘾比率最大;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关系分析显示,手机成瘾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其孤独感的差异显著,有成瘾倾向的个体明显表现出高孤独感,这与已有研究相一致。
一、引言
近年来,手机成瘾问题作为继网络成瘾后的另一热点问题,其背后的心理学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已有研究发现,手机成瘾症大多在一些性格比较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甚至不合群、具有封闭心理的以及缺乏自信的人群中出现。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本研究假设:在被调研群体中,手机成瘾学生的孤独感高于正常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间有显著差异,手机成瘾在年级间有差异显著;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呈正相关。
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学生作为研究总体,按照宿舍分布分层随机取样,抽取学生700人作为样本,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4份,其中男生306人,占45.4%,女生368人,占54.6%,
大一164人,大二208人,大三200人,大四102人。
3.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包括: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和大学生孤独感问卷。
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层次回归分析和双侧Pearson积差相关的分析方法等进行分析和检验。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677名大学生的调查,得出手机成瘾的均值为47.16,手机成瘾者共有188人,占总人数的28%。
高于一项针对277名美国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倾向的检出率8.1%。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手机成瘾在不同性别上的得分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男性手机成瘾略高于女生,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但手机成瘾在性别间的差异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大学生整体对手机的接触程度相似导致性别间手机成瘾差异不显著。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手机成瘾在不同年级上的得分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手机成瘾在年级间差异显著,大三的学生手机成瘾更多。
1.手机成瘾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孤独感上的差异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孤独感在不同手机成瘾程度的得分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手机成瘾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孤独感上的差异比较
成瘾未成瘾 t值
孤独感总分 65.67 48.78 -6.10***
社交能力知觉 3.74 3.56 -0.66
对目前同伴关系评价 2.68 2.09 -5.96***
纯孤独感 3.05 2.56 -6.77***
对重要关系没满足 2.75 2.13 -6.23***
注:*P<0.05, **P<0.01,***P<0.001
结果显示不同手机成瘾程度大学生的孤独感差异显著,有成瘾倾向的个体明显表现出高孤独感。
2.手机成瘾、孤独感的阶层回归分析
由以上结果分析可知,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显著相关,即手机成瘾加剧了对孤独感的影响。
为进一步验证这一假设正确性,以下采用层次回归法对此应进行分析。
表2 手机成瘾、孤独感的阶层回归分析
阶层回归分析各区组模型摘要与参数估计值
区组一区组二区组三
人口变量孤独感手机成瘾
模型内变量 Beta t p Beta t p Beta t p
独立变量性别 -0.074 -1.350 0.178 -0.240 -2.025 0.044 -0.259 -2.184 0.030
孤独感 0.187 1.581 0.015 0.237 1.948 0.042
手机
成瘾 -0.101 -1.750 0.041
F 1.821 2.164 2.472
p 0.178 0.017 0.042
△R 0.002 0.007 0.013
由表2可知,在三个区组中,性别没有达到显著性,在第二区组中,性别的影响力升高,而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均达到显著水平,在第三个区组中在控制性别和孤独感后,手机成瘾的解释力也达显著水平。
所以手机成瘾孤独感中起调节作用,也就是说,手机成瘾在群体中对孤独感的降低具有一定的作用,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手机成瘾在一定程度上可下降低孤独感。
综上所述,在677名有效被测试者中,手机成瘾率为28%,高于一项针对277名美国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倾向的检出率8. 1%;手机成瘾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但男生成瘾率偏高,其比率为59%;手机成瘾在年级间的差异显著,其中大三的同学手机成瘾比率最大;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关系分析显示,手机成瘾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其孤独感的差异显著,有成瘾倾向的个体明显表现出高孤独感,这与已有研究相一致。
参考文献:
[1]刘传俊、刘照云、朱其志等(2008):江苏省513名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2(5),357.
[2]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12.29(4): 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