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论文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

编号0808127

毕业(学位)论文

(2012 届本科)

题目: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

——以河西学院为例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作者姓名:牛芳龙

指导教师:王欢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2012 年 6 月 5 日

二○一二年六月

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月日

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题目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以河西学院为例

作者姓名牛芳龙所属学院、专业、年级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8级1班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王欢讲师任务下达日期2011-11-14

一、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在学术道德上,必须单独完成并且原创,杜绝抄袭拼凑;

2.在写作程序上,按照学校及指导教师规定的毕业论文写作程序进行,逐步完成;

3.在写作格式上,要严格遵守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与要求,不得存在错误;

4.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实测过程及数据的统计过程,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5.在写作内容上,鼓励学术创新,但要求对大胆的假设予以细心的求证,注意观点的合理性、论证的逻辑性,避免论据与论点的脱节及结论的唐突。

二、论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其他问题

三.文献资料获取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相关文献资料。

2.在图书馆查阅相关学术专著。

3.通过优秀硕士论文库搜索、参阅优秀论文等资料。

4.通过指导教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四.需要收集和参阅的文献资料

1岑国祯.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公版社,1996.

2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桂世权.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刘晓新,毕爱萍.人际交往心理学[M].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高湘萍,崔丽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7桂世权.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学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河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以河西学院为例

作者姓名牛芳龙所属学院、专业、年级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8班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王欢讲师预计字数6000字开题日期2011-12-10

一、国内外研究的基本现状

国外对孤独感进行过许多研究,有研究者明确了引起人们孤独感的两种特征。一是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二是许多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Claudia和Larry(1999)在对老年人的社交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己婚但是没有子女或者朋友的老年人拥有很高的孤独感。国内学者俞国良、辛自强等(2000)认为儿童孤独感与同伴群体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要通过社会能力和行为、同伴接受性等中介变量实现。邹弘(1998)考察了同伴地位和学校适应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发现被同伴拒绝、没有朋友或虽有朋友却不能满足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都与孤独感有关。周宗奎、范翠英(2003)研究了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焦虑程度是影响其孤独感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消极退缩的儿童往往因为社交焦虑而把自己从同伴群体中孤立出来,因此,与同龄人相比,消极退缩的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次数较少,独处的时间更多,从而增加了他们体验孤立和孤独的机会。由此可看出人际关系问题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目前关于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关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并不多见,而现有的一些研究又多局限于定性分析,并且缺乏本土化的量表用于研究。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研究采用孤独感问卷和本土化的社交能力量表、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探讨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的理论意义有,为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已有研究中的结论,而其实践意义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并且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选取200名河西学院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以此来研究河西学院大学生的孤独感情况和人际交往能力情况,进而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

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有关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资料来完成本研究。

2.测量法:运用UCLA孤独量表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测量,问卷施测以个体测试的

方式进行,时间大约为20分钟。

3.对所得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四、论文(设计)进度安排

阶段论文(设计)各阶段名称起止日期

1 收集资料并制定论文计划2011年12月10日—2011年12月底

2 发放问卷、调查研究2012年3月初—2012年3月中旬

3 收回问卷、数据统计分析2012年3月中旬—2012年4月初

4 毕业论文一稿2012年4月初—2012年4月底

5 毕业论文二稿2012年5月初—2012年5月中旬

6 毕业论文定稿 2012年5月中旬—2012年5月底

7 论文答辩2012年6月初

五、参考文献

1. 泰勒(Taylor),佩普劳(Peplau),希尔斯(Sears)著,谢晓菲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9.

2.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

2000,32(l):59-64.

3. 邹乱.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4.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

教育,2003,32(4):70-80.

5.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6.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7):113. 7.张翔,常保瑞,赵燕.不同性别及科系大学、三年级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34-60.

8.李韬,姚斌,汪勇.大学生网络使用与孤独、抑郁的关系研究 [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83-85.

9. 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8):105-110.

10. 王宏伟.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1):19-22 .

11. 陈富国,陈红.当代青少年孤独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淄博师专学报,2006(3):20-22.

六、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七、开题小组意见

签名:

年月日

成绩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学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文献综述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方便。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缩短,而心理距离却在加大,人们之间越来越缺少心灵的碰撞和感情的交流,因而对孤独的感受也在逐渐加深。孤独会给人们带来沮丧、无助、自卑、烦躁、抑郁等各种消极的体验。而大学生作为一个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学生成人感的增多、年龄的增加、生活环境的改变,再加上竞争激烈,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其需求常常无法满足或者仅仅只能低水平的满足,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1概念界定

1.1孤独感的定义

关于孤独的心理学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国外各种学派都从自己的角度给孤独下了定义,精神分析学派对孤独的关注最早。Sullivan(1953)在1953年将孤独定义为个体与人接触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负向体验。Peplau,Russel和Heim认为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Schmit(1983)则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人感受到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与希望的人际关系之间的不一致而导致的。Rook(1984)认为,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情境都可能成为孤独产生的导火索,因而孤独的定义应是个体被他人疏远、误解或拒绝,或者缺乏亲密的社会同伴,或者缺少获得人际融合和情感亲密的活动时,体验到的一种持续的令人痛苦的情感。

我国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黄希庭(2004)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岑国祯(1996)将孤独定义为个体因在人际关系中未能满足自己的社会期望,在主观上产生自己被忽视、被遗忘、被他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感受,从而引发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对孤独感的分类上,Weiss(1973)将孤独分为两类:情绪孤独感和社会孤独感。情绪孤独感是指人们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感,表现为缺乏亲密感;社会孤独感是人们社会整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缺乏社会感时产生的孤独感。Young和Beck(1979)曾将孤独区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Gerson和Perlman(1979)及shaver(1985)也对孤独从时间上作了区别,他们认为孤独既可为短期的、可为一时性、境遇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或特质性的。前者即Young所说的暂时性和情境性孤独,统称为状态孤独;后者称之为特制孤独,可能是一种漫长的和长期存在的慢性孤独,是个体长期人际关系不良或社交不足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质。

尽管人们对孤独感的理解不同,定义不同,但是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孤独感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孤独感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缺乏,它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其次,孤独感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不一定非得处在社交孤立状态之中,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多人际关系中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最后,人们对孤独感的体验是不快乐的且令人痛苦的。总结起来,孤独感是一种痛苦的、主观性的令人不

愉快的情绪体验。

1.2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如何进行令双方都觉得有价值并感到愉快的交谈的知识。在我们身边常会有这样的人,初次见面时还可以和对方聊天说笑,但是随着交往时间延长和谈话内容的深入,往往变得退缩和被动,这可能是因为这类缺乏如何与人和谐交往的知识和能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主要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生长环境等特点而形成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环境下,为了满足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运用一定的交往手段,交往方式与他人或群体进行语言沟通、感情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素养的一种社会活动。

1.3孤独感与社交能力

国外对孤独感进行过许多研究,有研究者明确了引起人们孤独感的两种特征。一是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二是许多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能力,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Claudia和Larry(1999)在对老年人的社交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己婚但是没有子女或者朋友的老年人拥有很高的孤独感。Anna和Ekwall等人(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看护者们可以通过帮助被看护人保持和发展社会交际网络来预防孤独感的产生。看护者要在老年人们变得脆弱之前逐步维持好他们的社会交际网络,因为健康的下降会使社交变得更困难。国内学者俞国良、辛自强等(2000)认为儿童孤独感与同伴群体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要通过社会能力和行为、同伴接受性等中介变量实现。邹弘(1998)考察了同伴地位和学校适应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发现被同伴拒绝、没有朋友或虽有朋友却不能满足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都与孤独感有关。周宗奎、范翠英(2003)研究了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焦虑程度是影响其孤独感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消极退缩的儿童往往因为社交焦虑而把自己从同伴群体中孤立出来,因此,与同龄人相比,消极退缩的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次数较少,独处的时间更多,从而增加了他们体验孤立和孤独的机会。Schmit和Sermat(1983)设计了一份量表来测量四种情况下人们的孤独感,即友谊、与家庭的关系、与异性的关系以及与团体的关系,用这个量表对某大学进行测验表明,大学生在所有项目上的平均得分通常为6到7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孤独;而在4种关系中,友谊类得分最高,其次为与团体的关系。由此可看出人际关系问题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

由于许多人不懂得如何与人正当交往,致使白己与他人渐行渐远,从而进入了孤独的沙漠,甚而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情绪体验,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发展社交能力的好方法之一就是进行社交训练。由于在最初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就有困难,社交能力缺乏的人往往不可能主动去参加社交训练。国外学者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细致研究,比如,Jones(1999)及其同事通过与孤独的和非孤独的人分别进行交谈,发现在孤独项目上得分高的人对他们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关于对方的问题提得很少,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

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所以,我们常常感到与孤独者交往很乏味,他们不知道设身处地为别人多想一些,更多地是想到自己的感受,总是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wittenberg等人(1986)考察了孤独者和非孤独者使用自我暴露的方式,结果发现孤独感程度很高的人们不能够掌握何时进行自我表露以及表露多少内容比较合适这些社交能力,这样往往让对方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这些孤独者的交往界限设置在哪里,并且感到他们忽冷忽热,难以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孤独感者也因为对方的不恰当反应同样认为自己在跟不合适的人交往,最终会越走越远。同样,许多研究发现孤独者更易于胆怯、内向并且社交谨慎,人际角色被动,因此孤独者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变得因难,增加了孤独的可能(Horowitz,1982)。研究表明,社会性强的个体外向、喜欢参与社会活动,愿意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别人的情感反应也更为敏感,容易做出积极的响应,所以他们在家庭、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情感支持和稳定连结会显著多于社会性弱的个体。他们的积极、主动、对别人的反应保持敏感都是建立满意人际关系的有利因素,使得他们体会到更少的孤独感。对于大学生而言,绝大多数人与家人接触、交流的时间并不多,所以社会性与爱情孤独的关系比与亲情孤独、社会孤独的关系更为密切。

2我国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我国关于孤独感的大量研究是最近十年来的事情,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涉及孤独感与大学生的性别、学历层次、年级、学科门类、学校性质、生源地等的层面的关系。

2.1大学生性别与孤独感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2005)的研究表明,在性别变量上,大学男生在人际孤独感、社会孤独感以及孤独感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学女生;在自我孤独感维度上的得分却显著低于大学女生;男、女大学生在发展孤独感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一研究结果与孟晋、王希林(2000)的研究是一致的,却与骆光林、李传银(1999)的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的研究结果相矛盾。

2.2大学生的年级与孤独感

李艺敏(2005)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年级在孤独感总分以及各维度上的效应非常显著,表明大学生不同生活阶段的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孤独感维度上,一年级与二年级、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二年级与三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与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孤独感维度上,一年级与三年级、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差异非常显著;二年级与三年级、四年级的大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异;三年级与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孤独感维度上,一年级与三年级、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二年级与三年级大学生之间差异极其显著。在发展孤独感维度上,一年级与二、三、四年级大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孤独感总分上,一年级与二、三、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差异极其显著。二年级与三年级大学生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大学新生在孤独感总分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学生,二年级与三年级大学生之间也存在极其显著

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孟晋、骆光林、李传银(1999)等的研究结果相矛盾,他们认为大学生经常产生孤独感的比例基本上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递增,二、三年级间差异不显著。

2.3大学生所在学校的性质与孤独感

李艺敏(2005)等的研究表明,在人际孤独感方面,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与军队学校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孤独感方面,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存在显著差异,民办学校与军队学校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发展孤独感方面,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孤独感总分上,民办学校与军队学校存在显著的差异。

2.4大学生的生源地与孤独感

在生源地变量上,李艺敏(2005)等的研究表明,生源地对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影响在总分方面并不显著,但在人际孤独感维度上的差异却非常显著,具体表现为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强烈的人际孤独感,原因可能是不同的早年生活环境、生活阅历以及经济差异等条件的影响所致,与骆光林、李传银(199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3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3.1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一,虽然孤独感的研究已经开展了30年,但即使是在今天,该领域的研究仍然是很不成熟的。纵观中西方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和测量,无论是在孤独感的概念、理论、预测指标和影响因素上,还是在孤独感的应对方式的研究上,学者们日前还都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第二,迄今为止以往对孤独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儿童、老年两个年龄段,并且就特殊群体如离异家庭、学习困难儿童、流动人口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对于大学生这个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具有相当可塑性的群体的孤独感研究还很不深入。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该年龄段容易出现心理闭锁、白我中心等特点,再加上一些环境因素如多元价值取向、高竞争和学习压力等,使其需求常常无法或仅仅是低水平地满足,在社会性和情感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孤独感作为一个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并对个体、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心理现象理应成为关注的焦点。

第三,虽然以往研究者们都认同社交能力水平与孤独感有很高的相关,但是关于大学社交能力水平如何影响孤独感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而关于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没有专门研究过。

3.2本研究的发展趋势

3.2.1大学生孤独感的跨文化研究

以往的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往往是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对大学生孤独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研究则较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孤独者的表现的共同因子方面研究也比较少。未来研究可以加大大学生孤独感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范围,譬如通过量化方式研究不同文化模式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的作用机制;探究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文化背

景下的大学生孤独感的异同;探究不同文化模式下大学生孤独感的共同性等。

3.2.2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在未来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模式,探讨网络使用的各种变量 (上网时间、上网时的心境、上网者的个性人格、现实社会的人际状况、网络内容的种类和性质等 )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的深层关系,以期揭示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与有效减少孤独感的条件。

3.2.3大学生孤独感量表的本土化

以往研究中,孤独感的测量多采用国外量表,或仅对国外量表进行必要的修订,这样做总会给人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未来研究应从中国人的心理现实出发编制本土化的孤独感量表,只有运用本土化的研究工具才能更准确地测量自己人的心理特点。

3.2.4大学生孤独感的团体干预

在今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必要加强针对孤独感的教育活动和心理调控,采用团体干预引导大学生走出孤独的阴影,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

——以河西学院为例

牛芳龙

(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00名河西学院大学生为样本,主要考察了性别、年级和城乡生源因素对我校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影响,以及我校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我校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在性别、年级和生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来自农村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城市学生的孤独感;大学生社交能力水平总体上在性别、年级和生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男生在适当拒绝和情感支持这两个维度上显著低于女生,一年级学生在情感支持上显著高于其他各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在主动交往和自我表露方面显著低于城市学生;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水平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社交能力水平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sample of 200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studied by questionnaires. Mainly the factors of the gender, grade and the urban or rural influence on social skills lev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level and social skills level.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x, grade, urban or rural. Loneliness level of mal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s. The loneliness level of rura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tudents from the city; Social skills level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grade and urban or rural, Male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irls in appropriate rejection and emotional support dimensions. The lower grade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higher students on emotion support. Rural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students in active contacts and self-disclosure dimensions;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loneliness level and social skills,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isclosure factor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level of lonelines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Loneliness;Social skill level

1引言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黄希庭(2004)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社交能力是指如何进行令双方都觉得有价值并感到愉快的交谈的知识。人类的本性是社会性,所以人们需要通过交往来融入到群体当中,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交技能,因此往往在与人交往时屡屡碰壁。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们遭遇挫折后自己不能够反省或者求助,而学校、家庭也不能帮助和引导他们,那么就有可能陷入人际障碍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由最初的美好愿望变为逃避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孤独感与社会交往的问题的存在,在大学校园里已不是片面特殊的心理现象,而是带有典型性,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就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目前关于孤独感和社交能力的研究己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

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研究采用孤独感问卷和本土化的社交能力量表、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探讨二者关系问题的理论意义有,一方面为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已有研究中的结论;而其实践意义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并且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河西学院大学生共200人,以班级为单位对在读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施测。总共收回有效问卷196份,问卷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92人,女生104人;生源中来自农村的有100人,来自城市的有96人;大一的被试有50人,大二的被试有58人,大三的被试有47人,大四的被试有41人。196名被试的基本情况参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统计

频率百分比

性别

男92 46.9

女104 53.1

生源

城市96 48.9

农村100 51.1

年级一年级50 25.5 二年级58 29.7 三年级47 23.9 四年级41 20.9

2.2研究工具

2.2.1 UCLA孤独感量表

该量表含有20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4等级计分法,分为1=从不,2=很少,3=有时,4=一直。总分80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高,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8,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汪向东等,1999)。问卷附带调查项目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年级、来自城市(农村)。

2.2.2人际交往能力问卷

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共包括40个题目,分为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与情感支持等五个维度,每一个维度各有八个题目,用来测试被试的社交能力水平。量表采用五点记分,分别为:1=做不到,感觉极其不安并且没有把握,因此尽量逃避开、2=可以这么做,但感觉非常不安,并且处理起来有许多困难、3=能做,不过感觉稍有

不安,并且处理起来有些困难、4=擅长这么做,感觉轻松,并且能够处理这类问题、5=非常擅长这么做,并且能够处理的非常出色。该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为0.87,问卷5个维度相隔三周的重测信度为0.78-0.86,所以说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魏源,2005)。

3结果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河西学院大学生孤独感、社交能力水平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考察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然后考察了性别、年级、生源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社交能力水平和孤独感的相关关系。

3.1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总体状况

为了考察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基本情况,我对参与本次调查的196名被试在各变量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各因子水平的统计分析及比较

N M SD

孤独感196 58.3571 5.20207

主动交往196 22.1897 5.16330

适当拒绝196 23.0459 4.55541

自我表露196 20.0714 5.36800

冲突管理196 26.0459 4.52831

情感支持196 29.4439 5.55549

人际交往总得分196 128.7949 17.97475 从上表描述统计的结果可以发现:

(1)孤独感总平均分大约为58.36分,所以从总体来看,我校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孤独感。

(2)就社交能力水平各维度来看,在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情感支持等五个维度的平均值都在低分等级范围内(常模分别为23、24、23、24、30以下)。

3.2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我校大学生在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上的性别差异,具体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男生的孤独感水平明显高于女生(p<0.01)。在社交能力水平上,有两个维度在性别上存在较明显差异,其中,男生在适当拒绝能力上不如女生会运用(p<0.05),在情感支持上男生也不如女生获得多,在主动交往、自我表露、冲突管理、社交总分上无差异。

表3 大学生在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上的性别差异

变量性别N 均值标准差T P

孤独感男92 55.0000 4.79948 2.935**.006

女104 52.5769 5.87232

适当拒绝男92 23.4615 3.66468 -2.080*.026

女104 24.2569 4.83106

情感支持男92 26.6923 5.30460 -4.355*.0216

女104 30.4375 5.32013

注:*p<0.05, **p<0.01。

3.3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大学生在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年级差异,具体结果见表4:

表4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年级差异

均值差(I-J) 标准误P 孤独感一年级二年级 1.76923*.87511 .045

三年级-1.38077 1.29909 .289

四年级-1.33321 1.01323 .019

四年级一年级 1.33321* 1.01323 .029

二年级 3.10244*.99913 .042

三年级.04756* 1.38567 .013 情感支持一年级二年级 5.99780***.85476 .000

三年级 4.11923** 1.26889 .001

四年级 4.60338***.98967 .000

注:*p<0.05, **p<0.01。*** p<0.001

从上表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

(l)从各年级孤独感比较上,发现总体上大一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孤独感水平偏高,且存在差异性(p<0.05),大四学生与其他各年级学生相比,孤独感水平也高且也存在差异性(p<0.05),而其他各年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2)在社交能力总分上,各年级之间并不显著差异。具体到各维度上,只有情感支持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性,经过分析,发现总体上大一比其他各年级学生在情感支持上得分高,并且差异性显著。而在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和冲突管理维度上四个年级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4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生源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大学生在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生源差异,具体结果见表5:

表5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生源差异

生源地N 均值标准差T P

孤独感农村100 54.5035 5.21357 .646**.009

城市96 53.9623 5.19971

主动交往农村100 25.4545 5.19985 -1.189*.016

城市96 24.4615 5.03891

自我表露农村100 23.7832 4.32018 -1.236*.018

城市96 24.8491 7.49973

注:*p<0.05, **p<0.01。

结果表明,在孤独感程度上,农村学生要低于城市学生且差异性显著(p<0.01)。在社交能力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主动交往、自我表露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城市学生在主动交往性上高于农村学生(p<0.05),同样,城市学生在自我表露程度上也高于农村学生(p<0.05)。而在适当拒绝、冲突管理、情感支持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5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的相关分析

采用Person相关分析,考察了大学生孤独感、社交能力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具体结果见表6:

表6: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的相关分析

孤独感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情感支持孤独感 1 -.016 ***-.064***-.037***-.122 ***-.123 ***

注:*p<0.05, **p<0.01, ***p<0.001

从表6中可以看到,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各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1),具体为:孤独感与主动交往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适当拒绝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自我表露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冲突管理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情感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整体情况

由于UCLA孤独感量表主要用来评价人们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所以,可以如此理解,我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因为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与其所希望拥有的人际关系差距太大而体验到一般的孤独感。而这一结论可以得到此前一些调查结果的支持。例如,孟晋(2002)对533名大学生的孤独感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被试处于高于一般人的社交孤立和情绪孤立中,甚至有3.9%的被试处于严

重社交孤立和情绪孤立中。这些都说明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其一,难以适应新的大学环境,从高中进入大学,所接触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而以前的办法往往难以解决现在复杂多变的问题。其二,学业与竞争压力,外松内紧的学习环境和之后的就业压力使学生们无暇顾及与人交往,即使与人交往时也往往建立起较高的防御机制,人与人之间渐渐疏远,从而导致内心经常充满孤独感。其三,,缺乏社交技巧,社会化的大学环境要求学生们运用更高的社交技巧来与周围人打交道,一旦与周围人搞不好关系就会受到冷落与忽视,个体就会体会到极大的孤独。在社交能力水平上,我校大学生在五个维度上得低分的人数较多,所以说我校的大学生中的社交能力水平还是偏低的。

4.2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性别差异

本次研究发现,性别差异在孤独感上表现为男生会体会到更高的孤独感水平,这与之前国内学者孟晋(2002)、蒋艳菊等人(2005)的研究结果一致。之所以出现男生孤独感水平较高的结果,这是因为大学时期虽然男女生都渴望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结识更多的朋友,但是与女生相比,男生可能对人际交往的标准更高一些,他们在交往中会更多的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和与众不同,更关注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遇到事情时更趋向于独自解决,不轻易寻求帮助;而女生依赖性更多一些,没有亲密朋友的情况下有人陪伴也好,更容易屈从于小群体中。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男生更难以达到自己期望的社交标准,会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所体会到的孤独感水平也会高于女生。

在社交能力水平上统计结果表明男生在适当拒绝和情感支持两个社交能力维度上显著低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在如何恰当拒绝异性朋友或者熟人的不合理要求和伤害白己的行为这一能力上显著低于女生,同样,在给予他人关注与情感支持上这一能力上也不如女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男生在交往中可能更好面子,比女生更讲哥们义气,一旦拒绝对方的请求就等于是折了对方的面子。如果能够满足他人的要求可以表现得自己更有能力;还有男性不善于表达白己的心理和情感,说话更为直接,所以不能像女生那样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当朋友或家人遇到问题时,女生性格中温柔细致,体贴照顾的一面往往能够带给他人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而男生往往倾向于更多地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会更多地选择默默用行动来表达对他人的支持。

4.3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年级差异

在孤独感程度上,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体会到更高的孤独感。这是由于大一新生刚踏进校园,对新生活特点的不熟悉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而亲人和旧朋友又都不在身边,加之适应问题和远离家人亲友,一年级新生难免会感到孤单、寂寞,体会到较高的孤独感水平。

而到了四年级,已经逐渐熟悉大学的日常活动,但日益增长的学业要求和各种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要求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参与和应对,

当面对众多问题且又难以解决的时候,学生的情绪性波动就会比较大,容易抑郁、悲伤和愤怒,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好处在自我封闭水平较高的阶段,不愿或者不懂如何求助,只好独自忍受各种情绪困扰,往往体会到更高的孤独感。可见,四年级的学生要比其他各年级的学生体会到更高的孤独感,情绪波动上也更为强烈。

4.4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生源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体会到更高的孤独感水平。该结果与骆光林等人(1999)、李传银(2000)的研究结论一致。产生这一城乡差异的原因有:由于城乡差别导致农村籍大学生的严重自卑心理,从农村到城市,由于他们在群体中地位的变化,心理没有重新定位而导致强烈的失落感,这与农村学校教育中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家庭教育不利有关。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籍学生家庭条件不优越,有的很清苦,而高校开始施行收费制度,必然增加了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大部分的农村学生在学业上都非常努力,但是由于价值观和金钱上的差异,他们不能够更大方、更无所顾忌的参加各种活动,而现在的大学生聚会和活动都需要一定数目的开销。为了寻找精神家园,就会在同乡会里寻找精神归宿,但还是没能充分融入到广阔的集体交往中来,必然会体会到较多的孤独感。在社交能力水平方面,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交往主动性和自我表露程度上都比城市学生低,再次印证了上面的结论。正因为农村大学生在心理上更为敏感,羞怯,自卑心更重一些,才会羞于主动交往,怕遭到拒绝而受挫。

4.5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相互关系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中的五个维度,即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情感支持之间都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表明,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具体来说,即社交能力水平越低,孤独感水平越高;越愿意积极主动参加活动、结交朋友的人孤独感越低,情绪起伏波动越大的人,孤独感水平越高。

5结论

我校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在性别、年级和生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相比较来说,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来自农村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来自城市学生的孤独感水平。

我校大学生社交能力水平总体上在性别、年级和生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男生在适当拒绝和情感支持维度上显著低于女生,一年级学生在情感支持上显著高于其他各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在主动交往和自我表露方面显著低于城市学生。

我校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具体来说,即社交能力水平越低,孤独感水平越高,越愿意积极主动参加活动、结交朋友的人孤独感越低,反之则越低。

参考文献

[1]王晓刚,陈卓.孤独的概念辨析[J].健康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81-83

[2]岑国祯.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96

[3]李传银,许燕.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J].社会心理研究:1999.106-109

[4]崔光成,姚齐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10(3).195-196

[5]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261

[6]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1999.113

[7]张翔,常保瑞,赵燕.不同性别及科系大学、三年级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

2006.34-36

[8]周宗奎,赵冬梅,陈晶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

与教育:2003.70-84

[9]李艺敏.大学生网络使用与孤独、抑郁的关系研究 [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3-85

[10]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5-110

[11] 王宏伟.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 .19-22

[12]陈富国,陈红.当代青少年孤独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淄博师专学报:2006. 20-22

附录1:

大学生与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与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青年,寄托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近年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和情感,升华为主人翁责任感,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有着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并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时代风采。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如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弱化,意志品质比较脆弱,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等,具体表现为: 1.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够客观。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对其认识不够全面,不够均衡,甚至把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混为一谈。同时,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感与自己毫无关系,对其持无所谓的态度。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他们总是寄托于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只是一味的抱怨环境、而行动上无所作为,这实际上也是责任心缺乏的表现。 2.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3忽略或者抛弃社会责任感。责任感是人们所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不少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身边的同学、学校和社会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 二.导致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1.会环境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而在这些影响中,很多的表面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而对这些现象的实质他们很难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经验与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特别是当前的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和社会制度存在的某些管理不完善中,诸如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这些腐败、不公、不平等往往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不是简单地在课堂和家庭的教育中能够得到解决的。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等等。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失意者、失望者、失落者、失

社会实践: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xxxx大学 2010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姓名: xxxx 学院: xxxx 班级: xxxx 学号: xxxx 填表日期: xxxxx xxxx 二○一二年八月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xx学院建环xxx班xxx 200911423206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要求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人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需要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所需要的生活观念和与他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应将自己成材、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自觉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受社会欢迎、对社会有利的合格的大学生。 关键词:责任,关注,爱心,奉献 正文: 调查背景 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对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各种义务和使命担当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在当代,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实现本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可以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完善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所以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研究一直不断;调查发现,现有资料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对缺失,这种论断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担忧。但2008年以来,在中国先后遭受的南方特大雪灾,藏独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挠,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冲突与灾难面前,我们发现,在祖国利益受到侵犯,在我国同胞遭受苦难时,大学生们都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并凭借自身的力量表现出了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因此,为了真实、全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本社会实践小组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分层研究的方式,以其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出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调查目的: 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调查,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深入探讨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调研的基础上,一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措施和建议,为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二是通过我们的调研,可以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拥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使更多的学子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达到进一步完善自我的目的。

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一种满足感。幸福是永恒的主题,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追求。而在追求精神文明的时代,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依旧追求幸福!下面有XX整理的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根据我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学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我们经过分析,将提出一些建议有利于大家对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 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金黄; 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却是五彩缤纷的。 小时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后,也许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后,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 而现在呢?一个个独生子女,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

凤。如今的大学生面对了来自父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瘦西湖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经过对十四次团代会会议精神的学习,令我深切地体会到各位领导对我们大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极大的鼓励,也使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所肩负的重任,让我认识到树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和情感,升华为主人翁责任感.。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主要表现 1、自我责任感弱化。 自我责任感弱化主要表现在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等等,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 2、家庭责任感弱化。 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在家里就像太上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3、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 社会公德,简单说,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以德待人,以德律己,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然而很多大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教室里的墙壁上、课桌上、甚至卫生间的门栏上,都可以看见大学生们的“涂鸦”;寝室里,有的同学根本不顾他人感受,常常高声喧哗到深夜,或是煲电话粥到深夜。 4、对他人责任感弱化。 有的大学生把感情当儿戏,轻易伤害他人,对爱情不负责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去做,敷衍了事,对老师不负责;轻易答应同学事情而不做,对同学不负责任;受点挫折就轻易选择自杀,对父母、社会不负责任。 5、自我意识高于一切。

大学思修课-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在别人看来,应该是有伟大抱负伟大理想的,他们被家长和社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高等教育,有着很好的受教育环境和良好的素质修养。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这与每个人的性格有关,有的人想以后在官场发展,有的人想当商人,有的想做个白领.......不同的理想便会产生对社会责任感的不同。那么,我们大学生需要怎样做呢?归纳以下四点: 一.用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我们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具体的体现。 二.以诚信做人的要求,督促社会责任感的树立。诚信属道德范畴,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也是单位招工用人的重要条件。在征信时代,就是让守信用者享受诚信的回报,让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把个人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个性的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把职业的选择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振兴祖国、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实现个人事业的最大价值,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的共同使命。 四.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使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向高境界发展。在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培养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能够培养青年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爱祖国爱社会,为社会奉献,可能一个人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他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也算是有社会责任感,一个人可能身居要职却玩忽职守这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并不是只有轰轰烈烈过的人才对社会有用,每个人都会为社会做贡献,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作为大学生,要记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经常了解一下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这是有必要的,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这不符合社会形势,社会在进步,我们也要如此。从近代中国开始,大学生就被认为是先进力量的代表,代表先进科学与发展力,如果连我们大学生——充满青春活力有满怀梦想的群体都不再对社会负责,那么这个社会就将崩溃。 做好现在做的事,我认为这就是在对社会负责人,但要一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实力,要靠每一个有理想的中国人!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它的武器装备,它的GDP,更在于它的国民对它的认知度。而决定这种认知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NHI——国民幸福指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管理者、经营者,我们这个群体对国家的认知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抱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秉着实事求是、不惧艰苦的态度,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在暑假做了数量大、区域覆盖广的“大学生生活幸福指数调查”,凭借得到的丰富、详细、真实的数据,和之后认真的总结、分析,最终得以窥见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全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调查方式包括现场调查、网上调查,涉及高校17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著名高校,亦有郑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新乡学院、宁波工程技术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较普通的大学。184人中男生112人,女生72人,比例较适当。 在这次社会调查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说服别人参与进来。当邀请不认识的同学参与调查的时候,他们总会以没有时间婉言拒绝。但我们始终不轻易放弃,有时候甚至会追一个同学追近百米。大多数同学都会被我们的坚持不懈所感动,最后愿意配合我们的调查。但也有时候会遭到别人的白眼相向。在克服了很多困难之后,我们这个团队终于取得了珍贵的成功。调查任务顺利完成的那一刻,六张青春的脸庞上都绽开了颇具成就感的笑。令我们欣慰的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提高,像耐心、沟通交流能力等,更重要的是我们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结论:经过我们团队一个月的努力调查和精心整理,终于取得了最终的数据结果。根据这些数据结果,我们作了如下分析(见正文),得出的初步结论为:过半数的大学生(具体百分比为53.3%)认为自己的生活比较幸福,4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比较幸福,只有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太幸福。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生活的幸福指数还是比较高的,只有少部分人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太幸福。但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众多,且有纵向交错。我们选取了一些典型因素,作了如下分析。 附表1:

浅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话题。责任感的有无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密不可分,对国家及社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为各高校必须承担的教育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反思大学生责任感的产生的源头和缺失的缘由,分析大学生出现没有担当,不敢面对自身责任等现象,提出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研究水平、独立思考和准确判断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既满足社会发展的智力需要也要满足人的道德需要。但是随着改革不断地深入,经济飞速发展、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断碰撞,对大学生责任感形成提出了挑战。以金钱和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正在影响着新时期的大学生,使他们在责任感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缺失。因此,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与指导越来越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 1.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产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社会责任感是对人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从对责任感的理解、认同,并身体力行开始。 多数学者将责任进行两层面的解读:首先,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即份内之事;其次,责任是指导致未能做好份内之事的过错或过失。这两种解释的实质是责任即是人的义务。而责任感则是人对这种义务的精神趋向,变被动的义务为主动承担的内心希望与追求。因此,责任感作为一种社会情感,“是在一定社会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起来的,也是社会化的结果。它含有较多的理性成分,并表达着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1] 既然责任感反映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那么作为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就是个体的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的对自我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贡献的问题,即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正是通过不断满足自我和社会的需求来实现人生的两种价值。同时,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越是能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就越有某种社会责任感,并表现出相应的责任行为。因此,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与崇高的意志、态度,是与人的理想、志向与价值观高度统一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一种巨大的驱动力”[2]。因此,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公共责任意识,是对社会、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的关怀。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缘由 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时代发生了变化,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了新的内容。但是对于80、90后的大学生,社会存在诸多质疑,包括对责任感的质疑。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过分追求个人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 摘要: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如何锻炼自己使自己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如何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关键词:大学生、责任与担当、意识培养 责任担当教育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也就是近年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凸显出来的一个重要领域。责任担当教育就是指教育者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手段与载体使学生明确责任,形成担当意识并内化为自主行为。大学时期就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固化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更要激发学生谋划与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与追求。 一、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时代就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责任意识的最佳时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未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育责任担当意识,能够大大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新的世纪将就是

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世纪。作为一名大学生,有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对祖国与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纵观我们这个社会,由于一些不良思想、不良风气的侵蚀,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懒散、矫情、堕落、放纵,无远大理想,无坚定信念,无高尚追求,成为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巨大隐患,成为众多关注者的担忧。任其生成,任其发展,怎能担负起自己国家的重任!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曾经被人们誉为“天之骄子”就更应该要明确社会责任,要勇于担当。把自我的行为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与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就是一脉相承的。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理论强调责任担当。孔孟之道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把责任担当作为培养健康人格的追求。今天,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时,要使大学生通过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后,凝聚成一种勇于担当的内在动力,树立对时代负责的使命感。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就是实现道德素质提升的着眼点与关键点。通过责任担当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从而获得她人的认同感;既鼓励大学生勇于获取胜利,也要求大学生勇于承担挫折与失败的责任。 二、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明显缺乏。其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过分强调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责任感教育。家庭就是文明教育的起点,学生健康成长的很大因素来自于家庭教育环境。如今很多家

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报告 选题的题号:28 调查的目的: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总体状况,构建和谐校园,探究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我们对本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分析大学生友好关系、主管感受、影响因素、解决方式等方面,同时基于调查,总结影响因素,为以后做研究提供依据。 主要内容:幸福定义、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3日 调查地点:南昌航空大学 调查对象:大一至大四学生 本组成员: 组员分工: 摘要: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幸福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在经济飞速发展下,幸福感越来越显得重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的研究有助于改善与增进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正确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观念。本报告在对110名在校大学生的幸福感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大学生幸福感在生活满意感和情感维度上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大学生的幸福感模型、对幸福的归因及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幸福感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引言 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多,而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少。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幸

福、快乐、满意、发展是人类的主要成就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因此,研究人员开始试图通过对人类理想心理机能和状态,如幸福、满足、乐观、快乐等的研究,发现促进个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促进个体自由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主观性: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行动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2)整体性: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方面,共同反映了个体综合的整体生活质量;(3)相对稳定性:虽然在评定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境的影响,但研究却证实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总之,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我们通过对幸福感的实证性调查研究与分析,有助于对幸福感具体、准确与深入的把握,为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继续深入地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幸福感的问卷调查,一共 110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54人。本次调查共发放110份问卷,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94.5%。 (二)调查方式 幸福感开放性问卷 采用自编的幸福感开放性问卷,该问卷包括3个项目,分别从大学生的幸福原型、对不 幸福的归因和对幸福的主观界定三个方面考察大学生的幸福感,试图发现大学生群体幸福 感的独特方面。 (三)数据整理 组员分工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分析 一:大学生幸福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 (一)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结果:1.追求幸福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主要目的。 2.总体感觉:大约一半人觉得比较幸福,少量人觉得非常幸福和不幸福。 3.学校和专业满意度:比较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人各占三分之一。少部分人抱着无所谓态度。 4. 人际交往环境:超过四分三的人认为比较融洽。 (二)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大部分学生认为经济状况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这观点有点片面,跟现在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时代特征有关。 (三)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就业压力:超过五分之三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担心找不到工作,感到前途迷惘。 2.恋爱问题: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谈恋爱不能增加幸福感。 3.心理问题:大部分人对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评价比较满意。 由此可见,就业压力对大学生来说是主要的,因为这是大家即将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恋爱等问题只是附加因素,个人观点不一。 (四)建议 从学校教育而言:1. 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幸福的内涵,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养。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 与成功的关系。 3. 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个人和集 体、社会需要的关系。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己,认识 自己的价值。 从大学生自身而言: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2. 正视自己的人格缺点,不断完善自己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 质。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 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3. 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4. 多关注企业单位用人的要求、标准,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不断提 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 总结:当代大学生大都满意现在的生活,主观幸福感较强,这归功于当代大学教育体制的完善,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家长管理能力的增强等等诸多因素。今后的大学生活将是以积极健康,幸福舒适为主旋律。 二“就业压力大“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报道分析 1.在幸福指数调查中显示就业压力大、感到学习生活空乏、个人期望值过高、生涯规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因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精神价值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的精神价值走向。 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如何?据这一次调查显示,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来看,大学生思想纯净,理想高远,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但是,勿庸讳言,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明显淡化的现实令人担忧,他们漠视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本文将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综述,并为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为完整、系统化的政策建议。 调查目的: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大学生是我们为社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其积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形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实践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调查报告的相关资料,认真研究了这次实践活动的行动安排、计划方案,从而以确保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有广度、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由本组成员全程负责,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32份,其中有效问卷是30份,有效率为75%,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内容:Ⅰ。次实践我们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①你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 ②你是否认为应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③你是否参加过爱心活动 ④你是否愿意做些工作,改变你认为社会存在的弊端 ⑤你是否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行为等 Ⅱ。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拟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够客观。 ②行为上重视个人价值,轻视集体与社会的价值。 ③实践上重视权利的享受,轻视义务的履行等 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成因 ①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 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_李焰

第26卷增1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6,Sup. 2005年11月T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 ION N ov.2005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① 李焰1赵君2 (1.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北京100084;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110034) 摘要: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法,对593名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1)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有七个因素,即自我意识、学校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工作与社会适应、家庭环境、休闲活 动。其中,自我意识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2)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常能体验到幸福。(3)大学 生幸福感在性别、月均消费上差异显著,而在专业、年级上差异不显著。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为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幸福感;大学生;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5)S1-0168-07 一、引言 幸福感是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对心理健康研究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②。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其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他们智力水平较高、思维能力较强,情感丰富,内心体验细腻微妙,人生观、世界观趋于成熟。但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经常出现较大情绪波动。对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为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对某大学658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93份。其中男生120人,女生473人。其年级、专业分配情况见表1。 表1被试的年级、专业分配情况 分类标准年级专业 一年二年三年心理教育中文信息人数1959929912796179191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有两个,一个是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问卷(见本文第三部分)。该问卷采用5分量表。 收稿日期:2005-10-15 作者简介:李焰,辽宁兴城人,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赵君,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①Gainesville.M ater ialism and w ell-being:A conflicting v alues per spective[J].Jour 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2,(12):23-25. ②李焰,赵君.幸福感概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22-26.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摘要】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和发展的不足等,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及其缺失的成因,并提出培养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何为“责任”?字典解释是:指应尽的义务或分内应做的事和应承担的责任。人,不仅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享受国家法律赋予权利的同时,必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更应该自觉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责任感主流是积极的和向上的。在我国春运期间,在全国各大汽车客运站、火车站、高铁站、高速公路站旁等到处可见大学生志愿者辛勤的身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数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以他们最诚挚的笑容、最热忱的服务迎接了一位又一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展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在各高校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中,许多大学生自觉地走进儿童福利院、孤儿院辅导功课、陪伴游戏,走进老人院为老人按摩推背、陪伴聊天……。所有这些行动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是有责任、有担当、有智慧,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激情的一代。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却渐渐疏离社会,淡漠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追求个人理想。在思政课堂上,我曾多次提问学生关于个人理想的问题,但很多同学的回答基本上都是“顺利毕业”、“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将来买车买房”、“希望将来一家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诸如此类。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对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比较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较密切的个人理想,而较少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联系起来,“缺乏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社会应有的主人翁意识。” 第二,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不正确,缺乏感恩之心。我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案第21条第1、2款)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在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至18岁为止。”身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很多都是在被宠爱、被呵护、被关注的环境里长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是在履行义务,不懂得体恤父母的辛勤劳动,不懂得珍惜父母的默默付出,不懂得换位思考,一味地考虑父母应为自己付出什么,而较少地考虑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姓名:刘少锋学号:210793149 专业:土木工程 【内容摘要】浅谈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联系实际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科学发展观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重要性 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时期的时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的担负起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当前任务的重心是: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还是偏重于个人。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精编】.doc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 告【精编】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更好的学习生活,能否很好的为将来奠定基础,据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的总体感觉。1.就总体感觉来说,8.25%的人选择了对生活质量非常满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选择了比较幸福,39.18%的人选择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选择了不幸福2.就学校和专业的满意程度来说,3.09%的人选择了非常满意,38.14%的人选择了比较满意,19.59%的人选择了无所谓,34.02%的人选择了比较不满意,6.19%的人选择了很不满意,3.就人际交往环境来说,6.19%的人选择了比较不融洽,16.50%的人选择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选择了比较融洽,12.37%的人选择了很融洽。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幸福状态,值得我们关注。 (二)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20世纪50年代初,心理学研究新领域主观幸福感在美国兴起,一直无法量化的幸福感成为一个可操作、评估、实证研究的科学指标体系。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研究检视人们在情意与生活品质方面的整体评价,探讨包括正向情意、负向情感以及生活满意的认知评价。关于主观幸福感结构,一

2019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2019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2019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根据我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学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我们经过分析,将提出一些建议有利于大家对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金黄;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却是五彩缤纷的 小时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后,也许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后,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 而现在呢?一个个独生子女,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今的大学生面对了来自父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xxxx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更好的学习生活,能否很好的为将来奠定基础,据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的总体感觉。1.就总体感觉来说,8.25%的人选择了对生活质量非常满意,非常幸福,47.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