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在人群拥挤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

【引言】

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人孤独的旅程。

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

21 世纪初Luthans 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过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大学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学会如何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如何在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作为特殊群体的存在,大学生如果可以学会很好的处理人际交往带来的挫折,克服由于失败的交往带来的负性情绪——孤独感,对于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较为圆满的完成这个阶段给予他们的任务。

研究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及当下大学生孤独感的水平,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对其水平的关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法,同时对大学生自身来说,为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孤独感对其的影响、面对挫折时怎样更好的应对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在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主题】

1.孤独感的研究综述

关于孤独感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医学领域,那时是“孤独”这一术语,而自从

美国学者Robert1973 年发表了名为《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的文章之后,对于孤独的研究的领域就从医学领域到了心理学的范畴,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孤独感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罗伯特在文章指出:孤独感是指个体对于交往中的对象的渴望交往水平与实际交往水平之间产生差距时出现的一种主观的不良心理感受或者体验,即当个体感觉到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时产生的不良体验感受是孤独感。Schmit 1983 年和Rook1984 年的研究对孤独感的理解也基本与Robert 的一致。Peplaul 在20 世纪70 年代末,与其学生组成团队开始了关于孤独感的系统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认为: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缺陷时,个体会出现一种不愉快的体验,而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就是孤独感。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总结出孤独感的两个特质:一,孤独感是与个体的人际关系情况密切相连的情绪情感体验;二,孤独感是个体体会到的一种不良的、负向的情绪情感体验

近几年,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的空虚与灵魂的匮乏使得孤独感在国内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国内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对于孤独感的解析是从文学作品开始的,如郭小东1986 年的有关于知青文学的孤独感讨论,以及后来对青年及大学生群体的孤独感的一些描述性的分析等;国内学者王健1988 年的以哲学的角度对孤独感加以界定:孤独感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特征是疏离主体对象而使人精神上产生的落空感。国内心理学领域对孤独感的研究首先是从对孤独与孤独感的概念区分开始的,朱自贤1989 年对“孤独”与“孤独感”分别进行界定: 孤独是一种主观知觉与社会隔离且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而孤独感是当个体身处特殊、陌生、封闭的环境时,

所产生的孤立、寂寞和郁闷情绪体验。李传银1999 年的研究认为,孤独是当个

体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不满时,当期望与实际之间出现落差时所产生的

负面的体验或感受。李艺敏2004 年认为,孤独感表明个体主观上对自身社会交往的不满,可以通过测量个体所感受到的社交关系模式或数量标准与渴望中的社交关系模式或数量标准之间的差异得到,而不是测量朋友的数量多少或社交网络的规模大小等客观线索来得到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虽然国内、国外对于孤独感的定义不甚相同,但

是基本可以归纳出孤独感的三个本质特征:

一、孤独感产生于我们所说的期望人际交往水平与现实的人际交往的水平的落差,即人际交往的预期水平达不到而产生的;

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持续性的、弥漫性的、消极的、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是一种主观的情绪体验而非独立的客观体验;

三、孤独感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

2.ucla孤独感量表介绍

国内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大都采用了国外的一些量表,引用较多的是UCLA 量表,其次就是ESLS 情感一社交孤独量表,但是这些量表的使用局限于描述性的或者是定性的分析研究中,有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国内的一些学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孤独感的测量工具进行了本土化或者是修订编制。如王登峰在1995 年对UCLA 孤独感量表进行了修订,最终得到由18 个项目组成的孤独感量表,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2,分半信度为0.93,其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也较高,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应用于我国文化之中孤独量表(UCLA)是外国人设计的,虽然它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也在多文化的比较中应用过,但它必然存在本土化的问题。UCLA孤独感量表内容的设置上有一些不适合我国国

情的地方,如量表把恋爱问题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而我国大学当中对恋爱问题一直都是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因此把此作为一种标准可能会高估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改变这种状况最好以后能制定出本土化的孤独感量表,这样会更有针对性。

3.孤独感影响因素综述

3.1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因素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大学生神经质和羞怯高,其孤独感程度较高;自尊和外向性高,其孤独感反而较低。得到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应该从各个人格变量的特点来分析:

首先,对于神经质得分较高的大学生来说,“情绪易变,在情绪上倾向于过度反应,并且体验到一种情绪后,不易恢复,往往对人际十分的敏感”是他们的特点。在实际的交往中,他们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喜欢惟我独尊而又处处小心设防,时常注意一些交往中无关紧要的信息,经常对遇到的挫折和问题有很强的情绪反应,更容易生气或抑郁,并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并且,这种性格的学生在交往中十分害怕被他人拒绝,有着较强的防御机制,所以在与他人交往中,他们不会轻易表露自己,别人也不容易理解其行为举止,因此很难得到真心的交流,阻碍他们对于情感交流的需求。

其次,羞怯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比不羞怯的人更易对他们在社交情境中的所作所为感到尴尬。有时候他们过于关注如何应对谈话,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以致于干扰了他们与别人交谈的能力,使他们在交往中感到紧张和自我关注,不知道说什么,交往经常陷入僵局。

第三,自尊低的大学生常常对自己人际交往中的能力以及魅力缺乏必要的信心,他们的自我评价也更低,而且过于自我保护,以保护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要丢脸或出丑,导致交往中缩手缩脚,因此他们明显不如别人那样能够出色地与人沟通,不能够得到亲密的友谊,更不能够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在这类学生思想中,悲观占有很大成份,更多的是交往失败的预期。特别在交往失败后,低自尊的大学生倾向于较低地评价自己的交往的品质,那么下一次交往中.他们更加消极,甚至于减少或放弃与其他人的交往与接触,与朋友、家庭共度的时间少了,更少参加聚会,有更少亲密的朋友,而孤独感也就多了起来,相反,高自尊的大学生则有更高的自我评价,朋友也更多,更为亲密。

第四,外向性高的大学生具有“开朗,冲动,非抑制的,有广泛的社交接触,经常参加群体活动”,他们很乐意与他人交往,而且更加主动、积极,他们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愿意把内心的感受与人交流,这种积极主动的方式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人际关系,朋友也更多。相反的是,内向的大学生是安静、退缩、内省的人,他们不喜欢交往,而且自我保守,除了个别亲密朋友外,与其他人的距离较远。交往中,他们不习惯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不善于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思想过于自我封闭,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说,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大量证据也表明,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Stdmack,1990)。这些特点经常使他们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

3.2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会环境因素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必然与其身边的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研究表明,社会支持高,孤独感则较少。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有害于身心健康,因此,社会支持对维持一般的良好的情绪体验具有重要的意

义。同样,对于个体孤独体验,社会支持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对于各方面关系的需要是十分强烈的,这种需要不仅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这包括物质上的直接缓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等等,更重要的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也即个体所受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一旦这两个方面所提供的支持度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如朋友太少或者缺少可以交心的朋友等,那么大学生就会孤立无助,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以及接纳自己,从而产生孤独体验。此外,在社会支持的数量与质量和孤独感紧密的关系之间,个体对于支持的利用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的人虽然拥有大量的社会支持,但是他却拒绝别人的帮助,那么他可能会因此形成孤独,并且,人与人的支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基础。因此,在社会支持方面,客观的支持、主观的支持以及对于支持的利用度影响着大学生孤独感的高低。

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出大学生生活事件也成为导致孤独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学习压力、学习关系压力等等。比如,与大学生如影相随的学习压力,它一直是大学生们十分头痛的一件事情,因为既然来到了校园,那么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可是,由于我国还处于一个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度的时期,考试仍是升学、就业等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大学生们为了通过考试,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感受的精神压力也是巨大的。学习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人际交往和获取友谊、情感的时间、范围以及精力,甚至把以往存在的社会网络进一步缩小,这样就很容易因社交不足而导致孤独。人际关系事件也是大学生经常遇到的。许多关于孤独的理论认为孤独很多时候从人际关系事件中产生的。与朋友发生纠纷、受他某些团体的排挤和歧视、丢面子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会对大学生以后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影响他们对建立和维持新关系的信心。因此在遇到人际关系事件时,

人际交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的社会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使人更好的融入社会并摆脱孤独感。而网络交往淡化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简单的符号化交流,从而削弱了人的主体性。主体之间没有真正的面对面的现实交往,就无法通过对方的表情、语气、姿势、服装、配饰等非语言的符号来辨别双方真实的内心情感和状态。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没有减弱,还加深了。所以,到最后我们对孤独的恐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强烈了。网络交往可以让大学生很快交到朋友,但是社交网络并没有从实质上提高他们的交往水平和能力。交往的虚拟情境将人与人隔离开来,没有现实感。社交网络过多的消耗掉了大学生的交往时间而妨碍其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他们会渐渐丧失对同学、老师和父母的亲近感、信任感和依赖感,会

失去耐心和家人坐着聊天、吃饭。

大学生自身的应激能力和是否能获取各类支持对于防止孤独产生或减少孤独的程度就显得犹为重要。因此,生活事件是孤独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激发因素。

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心目当中占有很大份量的家庭因素对孤独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包括家庭的亲密程度和教育方式。一个家庭的亲密程度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研究也显示出父母及孩子的关系的质量与儿童和青少年的孤独感是显著相关的。这也说明良好家庭关系是满足个体情感的主要来源之一,个体一旦得不到满足就易产生孤独感。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大学生产生亲情的依恋,并且这种依恋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情感方面的需求。因为采用消极的交往方式,并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

而另一个重要的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也是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关系来看,教养方式与孤独感之间关系是密切的,并且两类不同的教育方式与孤独的相关截然相反。一直以来,“慈母严父”的教养方式在我国家庭教育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给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以往研究已表明,以理解、温暖的教养方式

来培育青少年,他们所感受到的孤独感到少。这可能由于,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能给青少年宽松的发展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青少年既能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关心,满足了自身对亲情的需要,又能够感到受尊重,能为其他人所理解,使其自尊心得到提高。因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以同样的心态与人接触和交往,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系。相反,以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来教育孩子会使青少年感到缺乏父母的爱心和呵护,得不到情感的满足,而且对以,而且对以后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成为孤独的来源之一。

孤独感存在年级差异。新生的孤独感显然要高于老生。崭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易使得常在父母等亲人及同学朋友群中长大的新生一时很难适应,都成为诱发孤独产生的重要因素,当然这种孤独感较容易在个体适应环境后逐渐减少和消失,在这方面老生就是最好的体现,他们的孤独感要明显少。

其次,城乡间的差异明显。在情感的依恋(如父母、恋人)方面,城乡不同背景的大学生是相似的,并未发现显著性的差异。然而由于大学一般在较好、较大的城市中,大学的环境较为城市化,因此城市背景的大学生显然更容易适应这种环境,同学交往、学校生活等也更能应付和处理,适应性问题少,相反农村来的大学生,在一个与以往生活差距较大的环境中,对于一般的人际、生活事件处理起来要更难,容易形成社交因难及各种人际适应不良,极易引发孤

独。

第三,本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证实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境贫困的大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依恋以及社交能力显然更低,经济贫困一方面制约他们的活动空间和多样性以及与人交往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父母对其的关注程度及获取异性爱的勇气。

第四,恋爱与否和孤独关系密切。这表明大学生在性心理逐渐发育成熟时,对爱情的需求也表现得越来越迫切,而这种需求未得到满足也易促使孤独的产生,因此恋爱的大学生的一般孤独及社交孤独感更少。但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恋爱与否与情绪孤独无显著性相关,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似乎只是由于内心寂寞、朋友太少或者从众心理而为之,因此并未真正从情感上满足其需要,这也提醒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应保持冷静,不要盲目,应重视情感上真正的沟通。

然而,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及专业方面并无明显不同。一方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文理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当代大学当中,女生不再是那种羞怯不敢与人接触,腼腆的社交特点,而是在各个方面与男生一样有理想有追求,敢于人际交往,敢于追求情感需要的满足,孤独感的性别差异也就越来越不明显了。

3.3大学生孤独感与认知因素间的关系

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社交能力的不同和人格的不同特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常常会遇到各种挫败,因此他们为了以后能更好的人际交往,必然会对自己的社交情况进行归因。研究结果显示:归因方式所感受到的孤独感显著相关:孤独感得分高的大学业生更愿意把社交失败归因于外部的原因,如机遇和个人背景等;而善于归因于内部原因的大学生孤独感较少。Anderson(1980,1983)就认为,经常感到孤独的大学生常用一种自我挫败归因风格解释他们的社交结果,将自己的社交失败和孤独归因于不可改变的人格特点如自卑和羞怯以及能力低,而将社交成功归因于人格控制以外的环境因素。但是,由于个体将失利归因于个体不能够控制的因素,因此就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也就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现状,并且放弃自身努力,以至于在以后的人际交往缺少必要的社交技能,继续社交失败并导致或者延续孤独的体验。

【总结】

总之,从孤独的一般产生原因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当一个人所期望的社会性交往,如亲密、安全、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包括友谊、亲情等)出现某种质和量的缺陷时,则可产生孤独感。但是,事实上并不这么简单,大学生孤独感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尤其是社会环境、人格及认知因素。而这三者也并不是孤立地直接作用于孤独感印象要,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间接的各种效应影响大学生孤独感。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干预孤独时,并不能只简单从人格或认知的干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而应该看到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的多源性,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学校、家庭以及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引导孤独的大学生走出阴影,面对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2]李艳鸽.交往异化与当代大学生群居孤独感分析[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第28卷,第一期,2015

[3]姚滢滢.大学生孤独感、心理资本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4]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第690期,2005

[5]韦耀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第26卷第一期,2013

[6]余苗梓、李董平、王才康.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21卷第11期,2007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会计研一20101311 黄晓纯 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研讨的问题,现金股利又是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对现金股利的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米勒和莫迪利安尼1961年提出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以来,学术界不断对他们的理论提出挑战。用代理理论解释股利政策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学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股东意愿方面,其中在公司内部因素颇多,多采用实证研究,多选取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如盈利能力、资本成本、现金流量、控股股东、上年的现金股利、资本结构、流动比率、市盈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刘淑莲,胡燕鸿(2003)以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2002年6月深沪两地上市的1179公司中,按照25%的比例共随机选取了在2000年底以前上市的299家公司作为样本,并剔除该年已经被ST、PT的股票。提出派现能力假设和投资机会假设,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红利、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股利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资产负债率、非流通股比例、资产总额12个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首先对每股收益、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按照现金分红大小排序,分成11个子样本组,并且按照不同的股利支付比率(EPSR、FCFER)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最后将个样本的均值对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又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不超过会计收益或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且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以及相对来说,高ROE、高ONCF和高分红的公司,大多为传统产业,高ROE 和低ONCF公司中分红较少的公司一般属于高科技行业,这表明现金分红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有关。 尹憬(2006)以沪市2004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的4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假设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上年度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公司规模、每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主要因素,即假设股权越分散,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上年度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当年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公司规模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负债比率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六大假设,选取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差来反映股权集中度,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03年发放过现金股利反映现金股利的持续性,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用相应的公式来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运用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检验,在对假设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接受假设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负债比例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在人群拥挤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 【引言】 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人孤独的旅程。 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 21 世纪初Luthans 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过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大学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学会如何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如何在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作为特殊群体的存在,大学生如果可以学会很好的处理人际交往带来的挫折,克服由于失败的交往带来的负性情绪——孤独感,对于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较为圆满的完成这个阶段给予他们的任务。 研究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及当下大学生孤独感的水平,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对其水平的关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法,同时对大学生自身来说,为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孤独感对其的影响、面对挫折时怎样更好的应对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在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一种满足感。幸福是永恒的主题,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追求。而在追求精神文明的时代,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依旧追求幸福!下面有XX整理的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根据我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学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我们经过分析,将提出一些建议有利于大家对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 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金黄; 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却是五彩缤纷的。 小时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后,也许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后,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 而现在呢?一个个独生子女,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

凤。如今的大学生面对了来自父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瘦西湖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a497680.html,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许慧燕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6期 摘要: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问题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采用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scale for adults(SELSA)孤独感量表,对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展开调查及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孤独感没有明显的年级差异;在孤独感总分方面,男女生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与朋友关系方面,男生的孤独感体验明显高于女生。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对策 1.引言 孤独感是30多年来心理学家日益关注的研究领域。纵观心理学家对孤独感的研究与测量,关于孤独感的概念、理论、结构维度、预测量表、影响因素及应付方式等等方面的研究,目前 都还没有一致的研究结论。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多研究,但是,这个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及可拓展研究的空间。首先,关于孤独感的概念,人们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其次,关于孤独感的结构维度,目前仍然说法不一,各个已经成型的量表仍然遭受褒贬不一的评价,国内绝大多数人都是直接采用国外的孤独感量表进行研究,这是我们不容忽略的问题。再次,关于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许多学者侧重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而更多的忽略了可行性的干预措施研究,因此缺乏较好的实际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美国学者Robert S.Weiss关于孤独感的概念,将孤独感定义为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个体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一定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 受或体验〔1〕;同时结合Peplau和Perlman提出的: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时,就会感到孤独感〔2〕这一概念,抓住孤独感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孤独感源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第三,孤独感体验式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3〕。 立足于以上层面,展开了对在校大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通过科学定义,采用适合有效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并对其特点加以剖析,从中找出适合预防或干预我国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有效对策。 2.研究方法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它的武器装备,它的GDP,更在于它的国民对它的认知度。而决定这种认知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NHI——国民幸福指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管理者、经营者,我们这个群体对国家的认知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抱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秉着实事求是、不惧艰苦的态度,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在暑假做了数量大、区域覆盖广的“大学生生活幸福指数调查”,凭借得到的丰富、详细、真实的数据,和之后认真的总结、分析,最终得以窥见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全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调查方式包括现场调查、网上调查,涉及高校17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著名高校,亦有郑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新乡学院、宁波工程技术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较普通的大学。184人中男生112人,女生72人,比例较适当。 在这次社会调查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说服别人参与进来。当邀请不认识的同学参与调查的时候,他们总会以没有时间婉言拒绝。但我们始终不轻易放弃,有时候甚至会追一个同学追近百米。大多数同学都会被我们的坚持不懈所感动,最后愿意配合我们的调查。但也有时候会遭到别人的白眼相向。在克服了很多困难之后,我们这个团队终于取得了珍贵的成功。调查任务顺利完成的那一刻,六张青春的脸庞上都绽开了颇具成就感的笑。令我们欣慰的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提高,像耐心、沟通交流能力等,更重要的是我们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结论:经过我们团队一个月的努力调查和精心整理,终于取得了最终的数据结果。根据这些数据结果,我们作了如下分析(见正文),得出的初步结论为:过半数的大学生(具体百分比为53.3%)认为自己的生活比较幸福,4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比较幸福,只有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太幸福。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生活的幸福指数还是比较高的,只有少部分人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太幸福。但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众多,且有纵向交错。我们选取了一些典型因素,作了如下分析。 附表1: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关于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的文献综述

关于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的文献综述 09学前(2)邵冰青00915517 国内外学着对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做了很多研究。幼儿自身特点、家庭、教师的特点以及幼儿和教师的互动环境都影响着师幼关系的形成。 一、与幼儿相关的影响因素 幼儿作为互动的主体,其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家庭的特点影响着互动的形成。研究表明,开朗、外向、行为积极地幼儿易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Fein,Gariboldi,Boni(1993)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气质内向或是外向直接关系着他们和老师的互动情况。Brophy,Good认为,教师会格外关心那些与自己亲近的幼儿,而这些幼儿多是积极行动,成绩优异,能够表现自己的孩子。除了幼儿自身的气质外,幼儿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影响着互动的结果。Erickson,Pianta(1989)指出,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依恋情况,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影响到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二、与老师相关的影响因素 师幼关系还受到教师自身的特征,教师的教育观念等地影响。Rimm-kaufman(2002)的研究显示,教师对儿童的敏感反应是与儿童在课堂的积极调节紧密相关的,并且儿童与更敏感的老师进行互动比与不太敏感的老师互动显示出更多的主动行为。此外,奉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老师更能幼儿形成良好的互动。Kagan,Smith(1988)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奉行“儿童中心”的教师比奉行“教师中心”的教师进行互动的时间更长,频次更多,对幼儿行为更为敏感。 三、与互动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 国外新进研究表明,班额的大小会对师幼互动发生影响。Rimm-kaufman(2002)研究显示,初期被划分为勇敢的儿童在班额较大的课堂中更容易出现拒绝任务的行为,更可能讲话,更可能向教师提出请求。Blatchford(2003)研究显示,在小班教学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更为流畅,更富有个性化,但在大班教学中,幼儿更可能与同伴进行互动,而与老师互动减少。此外,幼儿园处于的环境中的噪音,卫生情况也对师幼互动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贾克(2000)研究表明,幼儿园处于的地区往往噪音级别很高,容易影响幼儿的情绪,老师也更易产生怠倦感。

孤独感问卷调查

孤独感调查问卷实验报告 姓名:XXX 区队:XXX级应用心理学二区队学号:XXXXX 实验日期: 2016年1月20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UCLA孤独量表调查问卷 【摘要】目的:(1)探索性别差异对孤独感的影响;(2)探索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孤独感的影 响;(3)探索家庭住址的差异对孤独感的影响;(4)探索是否是单亲家庭对孤独感的影响; (5)探索年级差异对孤独感的影响;(6)探索孤独感对实际生活有什么影响;(7)探索如 何减轻孤独感。(8)探索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方法:用UCLA孤独量表对随机抽 取四川警察学院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由表1可知,p<0.05,所以性别在孤独感 上有显著差异;由表2可知,虽然p>0.05,但是t值等于-1.321,是独生子女比不是独生 子女在孤独感上较为不明显;由表3可知是否是单亲家庭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t 值等于0.105可得单亲家庭的学生孤独感分值较高;由表 4可知家庭住址不同在孤独感上 没有显著差异;由表5可知,年级的不同在孤独感上也没显著性差异。结论:(1)性别差异 在孤独感上有显著差异;(2)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3)家庭住址不同 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4)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5)年级不同在 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 UCLA孤独量表产生原因 1引言 孤独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的主观感受。认知加工理论 (cognitive processes theory)认为,孤独感的产生不是因为人类固有的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 满足,而是因为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想要的 或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实际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时,孤独感才会产生,或者说,当一个人的社会 关系网络令他满意的程度低于他的期望时,孤独感便产生了。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定

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报告 选题的题号:28 调查的目的: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总体状况,构建和谐校园,探究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我们对本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分析大学生友好关系、主管感受、影响因素、解决方式等方面,同时基于调查,总结影响因素,为以后做研究提供依据。 主要内容:幸福定义、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3日 调查地点:南昌航空大学 调查对象:大一至大四学生 本组成员: 组员分工: 摘要: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幸福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在经济飞速发展下,幸福感越来越显得重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的研究有助于改善与增进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正确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观念。本报告在对110名在校大学生的幸福感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大学生幸福感在生活满意感和情感维度上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大学生的幸福感模型、对幸福的归因及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幸福感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引言 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多,而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少。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幸

福、快乐、满意、发展是人类的主要成就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因此,研究人员开始试图通过对人类理想心理机能和状态,如幸福、满足、乐观、快乐等的研究,发现促进个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促进个体自由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主观性: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行动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2)整体性: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方面,共同反映了个体综合的整体生活质量;(3)相对稳定性:虽然在评定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境的影响,但研究却证实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总之,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我们通过对幸福感的实证性调查研究与分析,有助于对幸福感具体、准确与深入的把握,为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继续深入地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幸福感的问卷调查,一共 110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54人。本次调查共发放110份问卷,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94.5%。 (二)调查方式 幸福感开放性问卷 采用自编的幸福感开放性问卷,该问卷包括3个项目,分别从大学生的幸福原型、对不 幸福的归因和对幸福的主观界定三个方面考察大学生的幸福感,试图发现大学生群体幸福 感的独特方面。 (三)数据整理 组员分工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分析 一:大学生幸福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 (一)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结果:1.追求幸福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主要目的。 2.总体感觉:大约一半人觉得比较幸福,少量人觉得非常幸福和不幸福。 3.学校和专业满意度:比较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人各占三分之一。少部分人抱着无所谓态度。 4. 人际交往环境:超过四分三的人认为比较融洽。 (二)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大部分学生认为经济状况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这观点有点片面,跟现在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时代特征有关。 (三)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就业压力:超过五分之三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担心找不到工作,感到前途迷惘。 2.恋爱问题: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谈恋爱不能增加幸福感。 3.心理问题:大部分人对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评价比较满意。 由此可见,就业压力对大学生来说是主要的,因为这是大家即将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恋爱等问题只是附加因素,个人观点不一。 (四)建议 从学校教育而言:1. 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幸福的内涵,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养。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 与成功的关系。 3. 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个人和集 体、社会需要的关系。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己,认识 自己的价值。 从大学生自身而言: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2. 正视自己的人格缺点,不断完善自己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 质。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 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3. 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4. 多关注企业单位用人的要求、标准,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不断提 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 总结:当代大学生大都满意现在的生活,主观幸福感较强,这归功于当代大学教育体制的完善,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家长管理能力的增强等等诸多因素。今后的大学生活将是以积极健康,幸福舒适为主旋律。 二“就业压力大“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报道分析 1.在幸福指数调查中显示就业压力大、感到学习生活空乏、个人期望值过高、生涯规

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是《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早前有些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规划分析,但如今经济已经步入了“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加剧,其波动情况值得关注,并且在美联储启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和各国竞相压低本国汇率的外部情况下,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被推到了漩涡中心。因此基于“后危机时代”这个大背景,本文的论述对今后把握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早前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大胆地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置于“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来进行研究,对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全面梳理。本文主要查阅了近几年有关人民币汇率、汇率决定理论及人民币汇率理论的文献期刊。

1 后危机时代 1.1后危机时代的概念 所谓后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就是指随着危机的缓和,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这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 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球大规模的经济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开始缓慢复苏。主要世界组织和预测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于乐观,连续几次上调预测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0年1月26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3,9%,高于该组织2009年10月预计的3.1%;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会继续加速增长,预计增幅,预计增幅为4.3%,也高于上次预计的4.2%。其中,2010年美国增长2.7%,欧元区增长1.0%,日本增长1.7%。在金砖四国中,中国增长10.0%,印度增长7.7%,巴西增长4.7%,俄罗斯增长4.0%。全球经济正在进入好于预期的复苏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未来几年,发达国家经济将保持平稳低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报告中显示,201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2.1%和6.0%,2011年增速将达到2.4%和6.3%。 1.2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是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 二是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将有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美国、西欧经济不会衰退或者负增长,但会有一段时间的零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势头强劲,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印度明年要达到9%,拉美国家明年会有5%左右的增长。 三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回归实体经济。金融永远是和风险相联系的,过去片面强调金融,过度依赖金融。现在各国开始认识到,要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基础。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_李焰

第26卷增1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6,Sup. 2005年11月T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 ION N ov.2005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① 李焰1赵君2 (1.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北京100084;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110034) 摘要: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法,对593名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1)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有七个因素,即自我意识、学校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工作与社会适应、家庭环境、休闲活 动。其中,自我意识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2)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常能体验到幸福。(3)大学 生幸福感在性别、月均消费上差异显著,而在专业、年级上差异不显著。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为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幸福感;大学生;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5)S1-0168-07 一、引言 幸福感是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对心理健康研究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②。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其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他们智力水平较高、思维能力较强,情感丰富,内心体验细腻微妙,人生观、世界观趋于成熟。但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经常出现较大情绪波动。对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为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对某大学658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93份。其中男生120人,女生473人。其年级、专业分配情况见表1。 表1被试的年级、专业分配情况 分类标准年级专业 一年二年三年心理教育中文信息人数1959929912796179191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有两个,一个是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问卷(见本文第三部分)。该问卷采用5分量表。 收稿日期:2005-10-15 作者简介:李焰,辽宁兴城人,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赵君,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①Gainesville.M ater ialism and w ell-being:A conflicting v alues per spective[J].Jour 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2,(12):23-25. ②李焰,赵君.幸福感概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22-26.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018年5月西部皮革理论与研究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陈园园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00) 摘要: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总 结国内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从影响企业创新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角度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10 -0051 -02 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 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 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1宏观因素 蔡竞和董艳(2016)使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各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数据,结合中国工业企业在2005年- 2007年的数据,对区域银行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行为是否会产生影 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企业的 研发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在中小企业更为明显。同时,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 更好地推动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史宇鹏和顾全林(2013)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国 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对微观企业中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发 现,公司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的程度会对公司的研发活动产生较 强的抑制作用,而且通过调查与查处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负面影 响。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对不同公司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 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会更大;高竞争 行业的企业也是。 王文春和荣昭(2014)利用1999 -2007年间35个大中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研究了房价上涨对新产品的产量和X&D 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房价上涨越快,那么本土企业创新的 趋势就越弱。 吴超鹏和唐莳(2016)对中国各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的不同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是否会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 表明:如果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那么可以提高企业的创 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专利研究的产出和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是通过降低研发溢出损失以及减轻外部融资约束 着两种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的。 倪骁然和朱玉杰(2016)发现,加强劳动保护可以使企业的创 新创新活动增加。他们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基准,建立了双重差异模型。结果显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 动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的创新产出也显著 增加。另外,本文的结论在创新需求和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以及 在民营企业中更为突出。 苏依依和周长辉(2008)吸收和整合了企业行为论与组织生态 学这两个理论,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 用。首先,从企业行为理论这个角度来看,集群预期为集群公司提 供了绩效评估的基准,这反过来影响了公司的创新决策。其次,从 组织生态学的角度看,集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将影响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同时,他们实证分析 了基于2002 -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的数据。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低于集群预期,集群企业采用高强度研发的可能性较大。 林炜(2013)运用内生增长模型以及知识生产函数来分析了劳 动力成本上升是否会对公司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他利用1998 -2007 年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研究,计算了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对 于劳动力成本的激励弹性系数。结果发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劳动 力成本呈现出正向变动的关系。 张峰等(2016)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 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正规部门的灰色竞争是否会对企业创新决策产 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部门的存在以及其灰色竞争行为确 实会阻碍正规企业的自主创新,促使正规企业转向模仿。但与此同 时,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非正规竞争的抑制 作用在监管较严的地区更为严重,而在资源丰富或知识产权保护较 强的地区并不是很严重。 江轩宇(2016)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深化我国政府 分权改革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对企业创新 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金字塔结构与企业创新呈现出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政府分权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创新能 力。另外,减轻政策负担,增加创新资源,放宽工资控制,增加创 新意愿等措施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方法。 2&观因 王姝勋等(2017)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双重查分法,检验 了2006 -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采用期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 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期权激励这一措施增加了公司的专利产量,而且增幅高达30/。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以及 期权行权期较长的公司中更加显著。 余琰和李怡宗(2016)分析了以高息委托贷款为代表的影子银 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内从事高息委托贷款 使公司未来的专利产出水平和投资水平降低了,同时,未来营业利 润资产收益率较以前更低,而营业外利润资产收益率变得更高。 周黎安和罗凯(2005)运用1985年至199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 数据,研究了中国企业规模和创新的地域差别问题。结果发现,在 中国,企业规模能够对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关系在非 国有 业更显著。这表明 业 与 业 的关系 立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简单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并不能保证公司 能够 。 鞠晓生等(2013)利用1998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 现,由于存在较高的调整成本和比较 (下转第53页) 作者简介:陈园园(199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管理学硕士在读,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51

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行业参考)

选题意义及存在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偏高,内向的学生其孤独感更为强烈,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国内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覆盖面很广,已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课题对于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大学生摆脱孤独的困扰、更加健康地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存在问题: 1定量研究少,定性研究不够深入。 2多把孤独看成是单一维度来测量,没能充分揭示孤独感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关于孤独应对策略这一重要变量的研究很少涉及。 在影响因素的讨论上关于生物、文化因素特别是孤独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因素缺乏分析和研究 课题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能够帮助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孤独感。使学校对教学、生活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校园资源的分配有所帮助。 内容: 1.通过对不同年级,性别的大学生调查,分析出孤独感在不同群体中的差异。 2.通过对对象的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调查,了解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3.通过对对象自身如何对待孤独感的看法,总结出排除孤独感的方法。 4.通过孤独感心理测试掌握本校学生孤独感的现状。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它的影响因素和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完整,独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施步骤: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资料法、观察法进行调查: 1.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同时做网上测试调查。 2.对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同学进行访谈。 3.到图书馆,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4.访问学校心理咨询师,获得相关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5.整理调研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大学生孤独感的调研问卷 一.发放了200份问卷,对不同性别,年龄,专业,性格的人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首先感谢您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这份问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孤独感的程度。你的真实回答对我们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非常重要。本问卷的答案无对错之分,问卷也将是匿名和保密的,请放心作答。非常感谢您的真诚合作! 1性别A男B女 2是否是独生子女A是B否 3出生于哪里 A城市 B 县城C乡村 4所在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5所学专业 A理学B工学C文史D艺术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精编】.doc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 告【精编】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更好的学习生活,能否很好的为将来奠定基础,据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的总体感觉。1.就总体感觉来说,8.25%的人选择了对生活质量非常满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选择了比较幸福,39.18%的人选择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选择了不幸福2.就学校和专业的满意程度来说,3.09%的人选择了非常满意,38.14%的人选择了比较满意,19.59%的人选择了无所谓,34.02%的人选择了比较不满意,6.19%的人选择了很不满意,3.就人际交往环境来说,6.19%的人选择了比较不融洽,16.50%的人选择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选择了比较融洽,12.37%的人选择了很融洽。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幸福状态,值得我们关注。 (二)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20世纪50年代初,心理学研究新领域主观幸福感在美国兴起,一直无法量化的幸福感成为一个可操作、评估、实证研究的科学指标体系。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研究检视人们在情意与生活品质方面的整体评价,探讨包括正向情意、负向情感以及生活满意的认知评价。关于主观幸福感结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