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摘要大学生从家庭走进校园,经历二次断乳期个体的发展,必须会经历落差很大的心理体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中,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另外,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

为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社会支持支持的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300多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大学生孤独感作为心理健康指标,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探讨社会支持、依恋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之间的关系。

调查大学生依恋、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

通过探索依恋和社会支持的调节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孤独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社会支持;孤独感;心理健康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into the campus from the family, through two duanruqi individual development, must experience large gap of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ffec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mong them, the study of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ers. Besides, social support helps relie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negative emotions that people experience in life, and maintain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et social suppor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func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with more than 300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hoose loneliness as mental health indicators, understand students' lonelines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of intermediary ro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were investigated. By exploring the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attachment and social support, the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improved.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social support; loneliness; mental health目录1引言 (1)2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2)2.1孤独感 (2)2.2依恋 (2)2.3社会支持 (3)2.3.1问题提出 (4)2.3.2研究目的 (4)2.3.3研究意义 (4)2.3.4研究假设 (5)3研究方法 (6)3.1研究对象 (6)3.2研究工具 (6)3.3数据分析及整理 (7)4数据分析 (8)4.1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现状分析 (8)4.1.1依恋的现状 (8)4.1.2依恋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8)4.1.3支持的现状(见表2) (8)4.1.4会支持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9)4.1.5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 (9)4.1.6大学生孤独感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9)4.2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分析 (10)5讨论与分析 (13)5.1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现状 (13)5.2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 (13)6结论与局限 (15)6.1结论 (15)6.2局限 (15)参考文献0 (15)致谢 (17)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1 引言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希望,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对大学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的行为模式。 B r e n n a n 编制 了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
表 ( E C R) 。该 量 表 的 中文版 由李 同归 等人 修 订 , E C R — R将 成人 依 恋分 为 两个 维 度 : 焦 虑维 度 和 回 避维 度 ,依据 这 两个 维度 上 的得 分高 低 可 以被转
表 1 被试情况统计
换成 四种依恋 : 安全型 、 惧怕型 、 专注型以及冷漠
型 。…
根据 埃里 克 森 ( E r i k s o n )的心 理社 会发 展理 论 ,处 于 成 年 早 期 的 大 学 生 正 属 于 避 免 孤 独
感——建立亲密感的任务发展阶段 ,建立亲密感 总伴随着不同的依恋方式。 1 2 1 本 研究 旨在探索大学
孤独 ” 反 序条 目( 其 中有一 条用 正 序陈 述语 言 较 困
难) , 量表分 4 级程度评分 : ( 1 ) 从不 ; ( 2 ) 很少 ; ( 3 )
2 . 2 . 3统计 工具 将测 评数 据用 S P S S 1 7 . 0进一 直 。【 】 成人 亲 密关 系经 历量 表 ( E x p e r i e n c e s i n C l o s e 有时;
2 . 研 究 方 法
发 展心 理 学 家 M a r y A i n s w o r t h采 用 “ 陌生 情
境”实验法观察人类母 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并
根据 儿 童 的行 为表 现 , 将依 恋 方式 分 为安全 型 、 焦
2 . 1被试
选取粤北地区本科生为被试 ,文理专业中各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9 卷
总第 1 6 3 期
2 0 1 4年第 1 O 期
总第 1 0 3 3页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情感孤独感的关联研究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情感孤独感的关联研究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情感孤独感的关联研究在当代社会中,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和在线交流工具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来满足社交和信息获取的需求。

然而,这种网络依赖也引发了许多负面影响之一,其中之一是情感孤独感。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情感孤独感之间的关联,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首先,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情感孤独感存在一定的关联。

网络依赖是指对互联网的极度依赖和过度使用,特别是对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

许多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来维持和拓展社交网络,以及获取与其他人的连接感。

然而,虽然网络提供了一种虚拟的社交平台,但它不同于面对面的社交互动。

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导致大学生与现实社交脱节,无法满足情感需求,从而引起情感孤独感。

其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与网络依赖相关的情感孤独感。

网络依赖可能导致大学生对真实的亲密关系和情感交流感到不满足。

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常常仅仅关注自己的形象塑造和展示,而忽略了真正的情感交流和深入的社交互动。

此外,网络依赖还可能引发社交焦虑和自尊问题,因为大学生常常通过在社交媒体上获取社交认可来提升自尊心,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就会感到孤独和焦虑。

然而,并非所有大学生都会因网络依赖而感到情感孤独感。

研究表明,个人的社交技能和社会支持网对于这种关联起到了调节作用。

具有良好的社交技能和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的大学生更能够应对网络依赖带来的情感孤独感。

他们能够在线下进行真实的社交互动,并从亲密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

此外,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和线下社交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也能减少情感孤独感的发生。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技能、构建健康的社会支持网,以及鼓励他们实现线上线下社交的平衡是减少网络依赖引发的情感孤独感的关键。

面对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情感孤独感的关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他们应对这一问题:首先,提高网络素养。

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能力。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性分析
龚群英
【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3)8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人依恋类型自我报告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四川、重庆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69.7%,回避型占19.1%,矛盾型占11.2%;除男女大学生在矛盾依恋上有显著差异外,大学生依恋类型均无年级和城乡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总页数】3页(P86-88)
【作者】龚群英
【作者单位】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关系研究 [J], 李文秀;何冬梅;季敏
2.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关系分析 [J], 张利钧;肖海雁;高彤
3.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 [J], 薛雨婷
4.大学生依恋类型、孤独感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J], 张颖;杨硕
5.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J], 王礼申;姚美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生的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学生的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学生的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欧阳明昆1,张乾一1,艾桃桃2(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4l001)摘要:本文采用‘关系问卷(RQ)>调查了珠海X凇2s6在校大学生的依恋类型现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大学生依恋类型和孤独感的关系。

调查表明大学生在依恋类型上存在显著的是否独生和生源地差异。

孤独感与安全型依恋类型存在显著负相关,与专注型、忽视型和恐惧型三类依恋存在显著正相关。

安全型、专注型和恐惧型依恋均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孤独感;依恋类型;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M.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2一0097一02依恋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强烈的、持久和亲密的情感联系11l。

依恋在个体早期表现显著,它伴随人的一生,并持续影响个人的情绪体验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孤独感作为评定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与诸多社会问题,如酒精与药品滥用、攻击和侵犯行为等存在密切联系…。

大学生处于艾森克的建立“亲密感一一避免孤独感”任务发展阶段。

亲密感得到满足,那么他们的人际关系将朝积极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与人疏离,产生孤独与寂寞感。

本研究拟借助修订的《关系问卷(R Q)》问卷131,在分析大学生依恋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而考察不同依恋类型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实证支持。

一、对象与方法从珠海某高校大学生中,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测验,测验时间约为20分钟。

从教育学院等五个学院中共抽取大学生300名,剔除无效问卷14份,保留有效问卷286似有效回收率为95%o其中男生124人,占43.4%;女生162人,占56.6%;文科生97人,占33.9%,理科生189人,占66.1%;生源地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乡镇和农村各66、135、5l和34人,分别占23.1%、47.2%、17.8和11.9%;独生子女为137X,非独生子女为149人,分别占47.9%和s2.1%。

成人依恋类型与大学生孤独感关系探讨

成人依恋类型与大学生孤独感关系探讨

成人依恋类型与大学生孤独感关系探讨[摘要]本文从目前对成人依恋类型及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并由不同的成人依恋类型,探讨其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成人依恋;大学生;孤独感一、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状况(一)孤独感的界定与分类孤独,并不是单纯的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

一个人可以在众人环境中深感孤独,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独感是一种个人体验。

孤独感可分为两类:内在的孤独感和外在的孤独感。

所谓内在的孤独感,是指一种最深层次的心理感受,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征,具有根本的、永恒的、难以驱散的性质;所谓外在的孤独感,则指的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浮现在表层上的心理感受,只要条件环境一改变,这种孤独感就会烟消云散。

大学生孤独感在大多数时间、场合,都属于外在的孤独感。

(二)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既与其个人特点或人格有关,也有其家庭教育方式上的根源,此外,大学校园环境和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问题等因素都会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1.大学生个体因素。

(1)缺乏基本社交技能,同伴接受性差。

(2)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缺乏社会支持。

(3)青年期闭锁心理,自我防御性较强。

(4)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2.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家庭因素。

家庭功能对孤独感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如果大学生与其家庭成员缺乏亲密的情感和有效的沟通,家庭管理比较混乱,他们可能直接在家庭背景下体验到孤独感。

(1)否定、干涉的家庭教育方式否定型:干涉型家庭在教育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批评多于鼓励;与孩子缺少交流;限制多于信任。

(2)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成员亲密度低,父母之间关系越不和睦,子女越容易感到孤独。

(3)独生子女家庭情感支持系统减弱。

3.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学校和社会因素。

(1)大学新生入学环境易使学生产生外在的孤独感。

(2)不会安排在校闲暇时间。

(3)自卑产生孤独。

二、成人依恋研究现状(一)依恋概念及依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依恋(attachment)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可以描述为儿童渴望和需要与某个个体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亲近,以获得安全和舒适的一种情感连接,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作者:薛雨婷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01期摘要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其依恋类型的不同对于情感体验的获得和心理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如果人际相处朝正向发展,个体就会从人际关系中获得亲密和满足的感受;相反,如果无法满足人际关系的亲密需求,就会与人群疏离,易产生孤独与寂寞感。

本研究通过了解和研究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认识与关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反应,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关键词依恋类型孤独感大学生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1相关概念依恋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鲍尔比将其定义为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交往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结,这种行为会伴随人的一生,并且将持续影响个人的情绪体验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成人依恋是个体与目前同伴之间强烈的和长久的情感联系,其依恋对象不同于婴儿期的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恋人、团体或者抽象的形象(如上帝)等。

Bartholomew(1991)依据人际信任与自尊的高低提出了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害怕—回避型,专注型,放弃型,其中后三种类型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孤独感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

李鹏(2010)指出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假设2.1基本内容探讨不同依恋类型下的行为方式和情绪表达方式以及不同依恋类型在孤独感上的差异,讨论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2.2研究假设大学生孤独感存在依恋类型差异。

依恋类型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3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整群抽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

3.2研究工具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该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共18个条目。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包括孤独感。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的依恋类型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研究学者开始探究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孤独感。

依恋理论将个体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回避性和焦虑性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具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能够良好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相对较少出现孤独感。

而回避性依恋者常常对亲密关系保持一定的距离,易感受到孤独感。

焦虑性依恋者则对亲密关系情感依赖较强,也会体验到较高程度的孤独感。

一项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回避性依恋与孤独感呈正相关关系,即回避性依恋者通常会经历更高程度的孤独感。

另外一项研究也发现,焦虑性依恋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比之下,安全型依恋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明确,研究结果有所不一致。

此外,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对于缓解孤独感具有重要作用。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寻求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减少了孤独感。

而回避性和焦虑性依恋者由于其与人际关系的困扰或避开亲密关系,常常面临着较少的社会支持资源,从而孤独感较高。

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回避性和焦虑性依恋者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而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
较好地避免孤独感的发生。

此外,社会支持也是缓解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为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3 显示 , 被试 中非独生子女人数 明显多于独生子女人 数, 独生子女孤独感得 分略低于非独 生子 女( 4 0 . 3 5 < 4 3 . 0 8 ) , 但两者不存 在显著差异 ( t = 一1 . 8 0 4 , P> 0 . 0 5 ) 。
表3 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孤独感 比较( ± )
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 , 本文 旨在调查大学生依恋类型及 孤独感 的现状以及两者的关 系。


方 法
表2 显示 , 在年级变量上 , 大一 、 大二 、 大三学生孤独感得
( 一) 对 象
分分别 为 4 3 . O 3 、 4 3 . 3 9 、 4 3 . 8 1 , 均 高于大 四学生 , 经单 因素方
Vo 1 . 2 6 No . 5
Ma v . 2 01 3
大 学 生孤 独 感 与依 恋 类型 的关 系分 析
张利 钧 , 肖海雁 , 高 彤
( 山西大同大学 医学院心理系 ,山西大 同,0 3 7 0 0 9 )
[ 摘 要 ] 利 用依 恋 自陈关系 问卷与 U C L A 孤 独感量表 ,对 山西大 同大学 2 0 0 名在校大 学生进行调查 。 结果表 明:( 1 )
差分析 , 四个年级的孤独感差异并不显著( F = 1 . 7 9 0 , P> 0 . 0 5 ) 。
表 2 不同年级大学生孤独感比较 ( ± )
随机选取 山西大同大学 2 0 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共
发放 问卷 2 0 0份 , 收源自回有效 问卷 1 6 2 份, 有 效率 为 8 1 %。其
度 规 划课 题 ( G H - O 9 0 0 5 )
[ 文献标识码 ] A
[ 基金项 目] 山西省社科联 2 0 1 0 — 2 0 1 1 年度重点课 题 ( S S K L Z D K T 2 0 1 0 1 2 3 ) ;山西省教育科学 “ 十一五”规划 2 0 0 9年 [ 作者简介] 张利钧 ( 1 9 7 6 一 ) ,男 ,硕士 ,讲师,研 究方 向为情绪心理 学、积极心理学。
本 。R u s s e l l 报告第 三版本大学生 o 【 系数 为 0 . 9 4 , 重测信度 为
0 . 7 3。
( 三) 数 据 处 理
数据采 用 S P S S 1 6 . 0 进行分 析 , 主要统计 方法有 t 检验 、 方差分析 、 相关分析 。
表4 显示 , 被试 中来 自农村 的人数为 1 0 9 , 城市生源 的为 5 3 ,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 得分略高于城市大学生 , 农村 、 城市生
依恋是 个人与他 人通过交往 形成 的一 种情 感连结 。孤 独感是 当一个人 的社会关 系网络 比预期 的更 小或更不满 意
极小值为 2 5 . O 0 , 均值为 4 2 . 6 1 , 处于中等状态。
( 二) 不 同人 口统计学特征下大学生孤独感 比较 表1 显示 , 男、 女生被 试人数分 别是 7 9 、 8 3 , 男生 的孤 独 感 均数 为 4 2 . 8 3 , 女生 的孤独感 均数 为 4 2 . 4 O , 男生 略高于 女 生, 经过独立样本 t 检验 , 发现男女生 的孤独感差异未达到显 著性水平 ( t = O . 3 6 8 , P > 0 . 0 5 ) 。
中, 男、 女生 为 7 9 人、 8 3 人; 大一至大 四学 生分 别为 5 1 人、 3 8 人、 3 3 人、 4 0 人; 独生 、 非独 生子女为 2 8 人、 1 3 4 人; 农村 、 城市
学生为 1 0 9 人、 5 3 人。
( 二J 工具
1 . 关系问卷。关系问卷是由 B a r t h o l o me w和 Ho r o wi t z 在
1 9 9 1 年编制 的一 份依恋量表 , 包括 四段依 恋原型 的描述 , 分
别代表着安 全型 、 恐惧型 、 专注型和放弃型 , 采用 7 点计分。 2 . UC I A孤独 感量表 。UC L A孤独 感量表是 1 9 7 8 编制 的, 曾在 1 9 8 0年 、 1 9 8 8 年两次修订 , 分 别 为 第二 、 第 三 版
表 1 不同性别大学生孤独感比较 ( ±S )
时产生 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关于大学生依恋类型与
孤独感 的关 系 , 前人探讨得还不多 , 仅有的一些研究也不够明
确、 深入 、 透彻 。一些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 , 童年的依恋类型与成 年之后的孤独感体验有很高的相关 。但成年的依恋类型与成 年 的孤独感之间有何关 系呢?
大学生各种依恋类型 的人数 由多到少分别 为:专注型 、安全型 、恐惧型 、放弃型 ;( 2 )大学 生孤独感处于 中等水平 ;( 3 )
不同人 口学变量对大 学生孤独感无显著影响 ;( 4 )大学生孤独感存在依 恋类型差异 ,且达到 了非常显著 的水平 ;( 5 )大学
生依 恋类型 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相 关。 [ 关键 词] 依 恋类型;孤独感;大学生 [ 中图分类号] G 6 4 1 . 0
二、 结果
( 一) 大学生孤独感总体情 况
源大学生的孤独感均分分别为4 3 2 0 、 4 1 . 4 1 , 但经独立样本 t

检验 , 不 同生源地 的大学生孤独感 得分不存在显 著差异 ( t :
在1 6 2 名被试 中 , 大学生 孤独感得分 的极 大值为 6 4 . O 0 ,
第2 6 卷第 5 期
2 0 1 3 年5 月
长春理 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