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玻璃的结构与组成
第1章玻璃的结构和组成汇总

第1章玻璃的结构和组成汇总玻璃是一种常见的无定形固体,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的结构和组成是决定其性质和用途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玻璃的结构和组成进行综述。
在微观层面上,玻璃的结构是一种无序的固态结构,没有长程的周期性。
这是与晶体不同的地方。
晶体具有有序排列的原子或分子,可以形成晶格结构。
然而,玻璃的结构是由成千上万个原子或分子组成的无序网络。
这种无序性导致了玻璃的特殊性质,如透明度和断裂特性。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氧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由一个中心的硅原子和四个周围的氧原子组成。
硅氧四面体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的网络结构。
这种结构是玻璃形成的基础。
除了硅氧四面体,其他元素的添加也可以改变玻璃的性质和组成。
玻璃的组成可以根据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硅酸盐玻璃是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成分是硅氧四面体。
具体来说,硅酸盐玻璃是由四氧化硅(SiO2)和其他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铝等)形成的。
不同金属的加入会改变玻璃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另一种常见的玻璃是硼硅酸盐玻璃。
硼硅酸盐玻璃中,硅氧四面体和硼氧四面体交替排列。
硼氧四面体由一个中心的硼原子和三个周围的氧原子组成。
硼硅酸盐玻璃具有低的熔点和低的热膨胀系数,常用于热力学应用。
另外,还有氧化物玻璃和非氧化物玻璃。
氧化物玻璃是以金属氧化物为主要组成部分,如硅酸盐玻璃。
而非氧化物玻璃是由非金属元素(如氟、碳、氮、硫等)形成的,常见的非氧化物玻璃有氟硅酸盐玻璃和硫化物玻璃。
非氧化物玻璃具有特殊的光学、电学和热学性质,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和光学器件等领域。
此外,玻璃的制备过程也会影响其结构和组成。
常见的玻璃制备方法包括熔融法、溶胶-凝胶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熔融法是最传统的制备方法,即将玻璃原料加热到高温熔化后冷却。
溶胶-凝胶法则是将溶胶经过凝胶化处理形成固态玻璃。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通过气态前体沉积到基底上形成玻璃薄膜。
总之,玻璃的结构和组成是多样化的,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第1章 玻璃幕墙类型和构成

第1章玻璃幕墙体系§1.1 玻璃幕墙的类型玻璃幕墙由玻璃面板、连接件和支承结构组成,它连接于建筑物,是建筑物的外围护体系。
玻璃幕墙的建筑功能是抵抗气候、雨、光、声等环境力量对建筑物的影响,结构功能是承受风、地震、自重等荷载作用并将这些荷载传递至建筑物的主体结构。
玻璃幕墙一般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全玻幕墙(2) 框式玻璃幕墙(3) 点支式玻璃幕墙在全玻幕墙中,支承体系为玻璃肋;在框式幕墙中,支承体系为铝合金框架;在点支式玻璃幕墙中,支承体系为钢管桁架、拉杆或拉索桁架以及索网。
玻璃面板与支承体系可采用化学方式和机械方式连接。
化学方式是指通过结构胶将玻璃面板直接胶结或通过连接件胶结于支承体系;机械方式是指将玻璃面板嵌固或钻孔后通过爪件连接于支承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对建筑物节能要求的提高,发展出了光电幕墙、呼吸幕墙等多种新型幕墙。
其中,光电幕墙采用具有吸收能量功能的新型玻璃面板,而呼吸幕墙采用双层幕墙体系形成具有“呼吸”功能的风幕以达到节能要求。
作为建筑物外围护体系的玻璃幕墙一般是竖置的,可以根据围护结构的特点按照相关玻璃幕墙技术规程进行结构计算和构造设计,作用荷载主要为风和地震等水平荷载及自重等竖向荷载。
当玻璃幕墙与竖直面夹角超过15o时,必须视其为屋盖主结构,根据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计算和设计,作用荷载按一般建筑结构考虑。
§1.2 全玻幕墙玻璃面板通过胶结材料、金属连接件或紧固件与玻璃肋相连构成全玻幕墙,玻璃肋是玻璃面板的支承梁。
全玻幕墙的主要特点是:通透性好;构造简单;结构无锈蚀问题。
适用于大堂、大厅及共享空间等部位,如图1-1所示。
图1-1 全玻幕墙1.2.1 截面构成全玻幕墙的连接方法有两类:玻璃肋与玻璃面板平齐或突出;玻璃肋后置或骑缝于玻璃面板。
玻璃肋可采用单肋也可采用双肋布置,如图1-2所示。
增加爪件连接图图1-2 全玻幕墙构造单片玻璃面板的厚度在10-19mm之间,夹层玻璃单片厚度不应小于8mm。
玻璃工艺学复习资料

玻璃⼯艺学复习资料第⼀章玻璃的定义与结构1、解释转变温度、桥氧、硼反常现象和混合碱效应。
转变温度:使⾮晶态材料发⽣明显结构变化,导致热膨胀系数、⽐热容等性质发⽣突变的温度范围。
⾮桥氧:仅与⼀个成⽹离⼦相键连,⽽不被两个成⽹多⾯体所共的氧离⼦则为⾮桥氧。
桥氧:玻璃⽹络中作为两个成⽹多⾯体所共有顶⾓的氧离⼦,即起“桥梁”作⽤的氧离⼦。
硼反常性: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氧化硼时,往往在性质变化曲线中产⽣极⼤值和极⼩值,这现象也称为硼反常性。
混合碱效应:在⼆元碱玻璃中,当玻璃中碱⾦属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种碱⾦属氧化物逐步取代另⼀种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是出现明显的极值。
这⼀效应叫做混合碱效应。
2、玻璃的通性有哪些?各向同性;⽆固定熔点;介稳性;渐变性和可逆性;①.各向同性玻璃态物质的质点总的来说都是⽆规则的,是统计均匀的,因此,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任何⽅向都是相同的。
这⼀点与液体类似,液体内部质点排列也是⽆序的,不会在某⼀⽅向上发现与其它⽅向不同的性质。
从这个⾓度来说,玻璃可以近似地看作过冷液。
②.⽆固定熔点玻璃态物质由熔体转变成固体是在⼀定温度区域(软化温度范围)内进⾏的,(从固态到熔融态的转变常常需要经历⼏百度的温度范围),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固定的熔点。
③.介稳性玻璃态物质⼀般是由熔融体过冷⽽得到。
在冷却过程中粘度过急剧增⼤,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排列⽽形成晶体,因⽽系统内能尚未处于最低值⽽⽐相应的结晶态物质含有较⾼的能量。
还有⾃发放热转化为内能较低的晶体的倾向。
④.性质变化的渐变性和可逆性玻璃态物质从熔融状态到固体状态的过程是渐变的,其物理、化学性质变化是连续的和可逆的,其中有⼀段温度区域呈塑性,称“转变”或“反常”区域。
3、分别阐述玻璃结构的晶⼦学说和⽆规则⽹络学说内容。
答:(1)玻璃的晶⼦学说揭⽰了玻璃中存在有规则排列区域,即有⼀定的有序区域,这对于玻璃的分相、晶化等本质的理解有重要价值,但初期的晶⼦学说机械地把这些有序区域当作微⼩晶体,并未指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对玻璃结构的理解是初级和不完善的。
玻璃工艺学玻璃的物理化学特性

3 热历史对密度、粘度、热膨胀的影响
• T提高未达到Tg ~Tf区时,快冷玻璃的热膨 胀系数和慢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变化相同, 快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较大;
• 当通过Tg ~Tf区时,快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 变化较小,慢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产生了突 变;
• T继续提高时,快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先升 后降,慢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继续升高或下 降。
• 2二元系统玻璃生成规律 1 形成范围与R的半径、电价、极化率、场
强、配位数等有关
结束
2 RmOn-B2O3系统玻璃的生成规律
①同价R半径越大成 玻范围越大。
②半径相近,电荷越 小成玻范围越大。 Li+>Mg2+>Zr4+
成 玻 区 50 域 40
30
Pb
2+
Na
K
mol%
20 10
+ Li
2+
结束
要掌握的玻璃结构
• 硅酸盐玻璃:石英玻璃、R2O-SiO2 系统玻璃和R2O- RO- SiO2系统玻 璃
• 硼酸盐玻璃:B2O3玻璃、碱硼酸盐 玻璃和钠硼硅玻璃
• 磷酸盐玻璃: P2O5玻璃
结束
1.1.4玻璃结构中阳离子的分类与作用 1 玻璃结构中阳离子的分类
• 玻璃结构中阳离子的分类是依据元 素与氧结合的单键能的大小和能否 生成玻璃,将氧化物分为:网络生成 体氧化物、网络外体氧化物、中间 体氧化物。相应的阳离子分别称为 网络生成离子、网络外离子、中间 离子。
1 硅酸盐熔体的结构 硅酸盐熔体倾向形成形状不规则、
短程有序的大离子聚集体
2 硅酸盐熔体的结构特点
①熔体中有许多聚合程度不同的负离子团平衡共存,
玻璃培训资料

玻璃培训资料第一章:玻璃基础知识:1、玻璃的定义:一种较为透明的液体物质,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而不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
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
2、玻璃的分类:2.1 :玻璃简单分类主要分为平板玻璃和特种玻璃。
平板玻璃主要分为三种:即引上法平板玻璃(分有槽/无槽两种)、平拉法平板玻璃和浮法玻璃。
浮法玻璃由于厚度均匀、上下表面平整平行,再加上劳动生产率高及利于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浮法玻璃正成为玻璃制造方式的主流。
2.2 :按厚度可分为:3.2、4、5、6、8、10、12、15、19mm等。
2.3 :按玻璃的透光率可分为普通透明玻璃和超白玻璃两种。
2.3 按颜色可分为:F绿、H绿、本体蓝、欧洲灰等。
2.4 深加工后的玻璃可分为:钢化、半钢化、夹胶、磨砂(或喷砂)、彩釉、中空、镀膜、热弯等。
第二章:玻璃深加工内容:1、钢化及半钢化1.1、钢化:钢化玻璃是将普通退火玻璃先切割成要求尺寸,然后通过钢化炉加热到接近的软化点,再进行快速均匀的冷却,在其表面形成均匀的压应力,而内部形成张应力,使其机械强度提高,有效的改善了玻璃的抗风压和抗冲击性能。
钢化玻璃相对于普通平板玻璃来说,具有两大特征:1)前者强度是后者的数倍,抗拉度是后者的3倍以上,抗冲击是后者5倍以上。
2)钢化玻璃不容易破碎,即使破碎也会以无锐角的颗粒形式碎裂,对人体伤害大大降低。
1.1.1、钢化玻璃可分为水平钢化和弯钢化两种。
一般我们所提及的钢化均指水平钢化。
弯钢化玻璃是指玻璃在经过钢化炉后,还未冷却前,将玻璃弯成规定的形状,但形状必须是圆的一部分。
1.2、半钢化:半钢化玻璃与钢化玻璃的工艺方法相近,只是冷却速度较慢,因此表面应力小于钢化玻璃,其强度只是普通玻璃的2倍。
其相比较钢化玻璃,不易发生自爆,有相对较好的平整度。
2、夹层玻璃。
夹层玻璃一般由两片普通平板玻璃(也可以是钢化玻璃或其他特殊玻璃)和玻璃之间的有机胶合层构成。
第1章玻璃的结构和组成

晶子学说
❖ 玻璃由无数“晶子”所组成,晶子是具有晶 格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分散在无定形介质 中,从“晶子”部分到无定形部分是逐步过 渡的,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强度 I
➢X-ray衍射图
气体 熔体
玻璃 晶体
sinθ/λ
玻璃体的结构存在着近程有序的区域。
2)瓦连可夫等对Na2O-SiO2二元系统玻璃进行x-ray 散射实验:
1.2 玻璃的通性
一、各向同性 二、介稳性 三、无固定熔点(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过程是可逆
与渐变的) 四、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
变化的连续性和可逆性
一、各向同性
均质玻璃其各方向的性质如折射率、硬度、弹 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等都相同(非均质 玻璃中存在应力除外)。
玻璃的各向同性是其内部质点无序排列而呈现 统计均质结构的外在表现。
Si(1s22s22p63s23p2) : 4个sp3杂化轨道构成四面体, 与O原子结合时,可形成π-σ键叠加Si-O键 。
Si-O键具有高键能、方向性和低配位等特点
1.4 常见的单元系统玻璃——
(1)石英玻璃
键强106kcal/mol,硅氧四面体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之间以顶角相连形成 三维架状结构 —— 粘度、机械强度大、热膨胀系数小、耐热、介电性能 和化学稳定性好。
冷却速率对Tg影响:快冷时Tg较高,而慢冷时Tg较低
举例:(Na2O-CaO-SiO2玻璃)
冷却速度 0.5 1.0 5.0 9.0
(℃/min)
Tg(℃) 468 479 493 499
结论:玻璃组成一定时,Tg是一个随冷却速率变化的 温度范围,低于该温度范围,体系呈现固体特 性,反之则表现出熔体特性。即:玻璃没有固 定熔点。
玻璃的结构和组成

论据:①玻璃的X射线 衍射图一般有宽广的 (或弥散的 )衍射峰, 与相应晶体的强烈尖 锐的衍射峰有明显的 不同,但二者峰值所 处的位置基本是相同 的。
② 把晶体磨成细粉,颗粒度小于0.1μm时,其X射线 衍射图也产生一种宽广的(或弥散的 )衍射峰,与 玻璃类似,而且颗粒度越小,衍射图的峰值宽度越 大。
三度空间网络发生解聚,出现与一个硅原子键合的 非桥氧,碱金属离子处于非桥氧附近的网穴中,中 和过剩电荷。
原因:碱金属氧化物的加入使氧硅比值相对增大。 结果: [SiO4]网络失去原有的完整性,结构减弱疏
松,导致一系列性能变坏。
1.3.3 钠钙硅玻璃结构 CaO的加入使钠硅玻璃结构加强,一系列性能变好,
一、晶子学说
提出:1921年列别捷夫研究光学玻璃退火时,发现 折射率随温度变化曲线上520℃附近有突变,认为 这是玻璃中石英“微晶”晶型转变所致。
内容:认为玻璃是由无数“晶子”所组成。晶子是 尺寸极其微小、晶格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分散在 无定形介质中,从晶子到无定形部分是逐步过渡的, 没有明显的界限。
三角形结构。B-O键是极性共价键,共价性成分约 占56%,键强略大于Si-O键,约为119cal/mol。整 个[BO3]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不带极性。
根据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的研究,证明B2O3玻璃 是由[BO3]组成的,但连接方式尚未彻底弄清。
由于B2O3玻璃密度与六角形结晶态的B2O3差别较 大,故不能把结晶态的结构推广到玻璃中。
玻璃结构的无序性主要是由于Si-Si距离(即Si-OSi键角)的可变性造成的。
[SiO4]之间的旋转角度也是无序分布的。所以[SiO4] 之间不能以边或面相连,而只能以顶角相连。
石英玻璃是[SiO4]之间以顶角相连,形成一种向三 度空间发展的架状结构,内部存在许多空隙。
玻璃化学基础知识

玻璃化学第一章1玻璃的定义:玻璃是一种具有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其原子不像晶体那样在空间作长程有序的排列,而近似于液体那样具有短程有序。
2玻璃的特性:①各向同性: 玻璃体在任何方向都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
就是说,玻璃态物质各个方向的硬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系数、折射率、导电率等都是相同的,而非等轴晶系的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②介稳性玻璃处于介稳状态,就是说,玻璃态物质是由熔融体过冷却或其它方法形成玻璃时,系统所含有的内能并不处于最低值③性质的可变性玻璃的成分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连续变化,与此相应玻璃的性质也随之发生连续的变化。
④性质变化的可逆性:玻璃在固态和熔融态间可逆转化时,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是连续的和渐变的,而且是可逆的。
3玻璃的转变:在Tg~T温度范围内及其附近的结构变化情况,可以从三个温度范围来说明:①在Tf以上:由于此时温度较高,玻璃粘度相应较小,质点的流动和扩散较快,结构的改变能立即适应温度的变化,因而结构变化几乎是瞬时的,经常保持其平衡状态。
因而在这温度范围内,温度变化快慢对玻璃的结构及其相应的性能影响不大。
②在Tg以下:玻璃基本上已转变为具有弹性和脆性特点的固体物质,温度变化的快慢,对结构、性能的影响也相当小。
这个温度间距一般称为退火温度。
低于这一温度范围,玻璃结构实际上可以认为已被“固定”,即不随加热及冷却的快慢而改变。
③在Tg一Tf范围内:玻璃的粘度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质点可以适当移动,结构状态趋向平衡所需的时较短。
因此玻璃的结构状态以及玻璃的一些结构灵敏的性能,由Tg一Tf区间内保持的温度所决定。
4氧化物形成玻璃条件:①氧离子最多同两个阳离子相连接;②围绕阳离子的氧离子数目不应过多(一般为3或4);③网络中这些样多面体以顶角相连,不能以多面体的边或面相连;④每个多面体至少有三个氧离子与相邻的多面体相连形成三度空间发展的无规则网络。
5无规则网络学说:强调了玻璃中多面体相互间排列的连续性、均匀性和无序性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玻璃的结构与组成
1-1\名词解释
1、硼-氧反常:在一定范围内,碱金属氧化物提供的氧,不像在熔融石英玻
璃中的作为非桥氧出现于结构中,二十是硼氧三角体【BO3】转变成为完全由桥氧组成的硼氧四面体【BO4】,导致B2O3玻璃从原来两维空间的层状结构部分转变为三维空间的架状结构,从而加强了网络,使玻璃的各种物理性质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相应的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硼氧性反常”。
2、硼反常:硼酸盐玻璃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其性质随R2O或RO
加入量的变化规律相反,这种现象称硼反常现象。
“硼反常现象”是由于玻璃中硼氧三角体【BO3】与硼氧四面体【BO4】之间的量变而引起性质突变的结果。
3、硼-铝反常:“硼-铝反常”体现在一系列性质变化中,如折射率、密度、
硬度、弹性模量。
在介质常数与膨胀系数变化曲线中显得很模糊。
色散、电导与介质损耗等则不出现“硼-铝反常”。
4、积聚作用:由分化过程产生的低聚合物,相互作用,形成级次较高的聚合
物,同时释放出部分Na2O,这个过程称为缩聚,也即聚合。
5、解聚作用:在熔融SiO2中,O/Si比为2:1,[SiO4]连接成架状。
若加入
Na
2
O则使O/Si比例升高,随加入量增加,O/Si比可由原来的2:1逐步
升高到4:1,[SiO
4
]连接方式可从架状变为层状、带状、链状、环状直
至最后断裂而形成[SiO
4]岛状,这种架状[SiO
4
]断裂称为熔融石英的分化
过程,也即解聚。
6、混合碱效应:在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
用一种碱金属氧化物逐步取代另一种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而是出现明显的极值。
这一效应称为混合碱效应,过去称为“中和效应”。
7、压制效应:在含碱硅酸盐中随RO增加,是R+在扩散中系数下降。
8、逆性玻璃:如果玻璃中同时存在两种以上金属离子,而且它们的大小和所
带的电荷也不相同时,情况就大为不同。
即使Y<2也能制成玻璃,而且某些性能随金属离子数的增大而变好。
一般把这种玻璃称为“逆性玻璃”
9、铝反常:氧化铝的结构状态依氧化铝和碱金属相对含量的不同而变化的这
种现象称为铝反常现象。
10、网络外体:网络外体氧化物不能单独生成玻璃,不参加网络,一般位于
网络之外。
11、网络形成体:单键强度大于335KJ/mol的氧化物,可单独形成玻璃。
12、网络中间体:一般不能单独生成玻璃,其作用介于网络生成体和网络外
体之间。
13、玻璃的热历史:是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通过转变温度区和退火温度
区域的经历。
14、金属桥:为了解释铅在玻璃中的一些特殊作用,有人根据PbO晶体不对
称结构的特性,提出了铅玻璃中存在的所谓的“金属桥”的观点。
认为
在铅四方椎体中,在靠近4个O2-的一面,因惰性电子对被推开,相当于
失去2个电子,可以把这一面近似看作Pb4+核,而远离4个的一面,相
当于外加了2个电子,故可看作是零价的铅原子。
这样,四方椎体中的
铅离子可以以“1/2Pb4+-1/2Pb0”表示,其中1/2Pb0称为金属桥。
15、图尔遐想温度:当玻璃冷却至室温时,它保持着与Tg~Tf温度范围的某
一温度相应的平衡结构状态和性能。
这一温度即是图尔提出的著名的“遐想温度”
1-2
玻璃的广义定义:结构上完全表现为长程无序的、性能上具有玻璃转变特性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的狭义定义:由熔融物冷却而不析晶得到的无机物。
1-3
第一大学说:晶子学说
基本观点:玻璃由无数晶子组成
晶体有晶格畸变,晶子到无定型介质是渐变
学说重点:玻璃的有序性,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
第二大学说:无规则网络学说
基本观点:硅氧四面体
玻璃被看作是由硅氧四面体为结构单元的三维空间网络组
成,但其排列是无序的,缺乏对称性和周期性的重复。
学说重点:玻璃结构的连续性、统计均匀性和无序性。
1-4玻璃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
玻璃组成对结构的影响
①玻璃成分是玻璃中所含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与比例,即化学组成
②玻璃组成对结构和性质起决定性作用
③玻璃组成通过结构决定性能
结构因素对玻璃性质的影响
①氧硅比对结构的影响
②阳离子配位状态的影响
③离子极化的影响
④离子堆积与排列的影响
⑤亚稳分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