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走近文学大师-人教版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走近文学大师》92

《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通过此次活动介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减少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隔膜,让学生体会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力量、感受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
3、培养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来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欲望,把握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能力。
【学法】合作探究法激发兴趣法自主阅读法准备活动(一学期)【学生准备】1、科代表安排同学每节课课前三分钟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大师的生平或作品等。
2、科代表安排学生分组,组内选择一个文学大师并搜集他的生平资料、作品、他人评价等,隔周安排一节主题演讲课来介绍文学大师。
3、总结汇报课前印发调查表,回答上交以下问题。
(1)我走近的文学大师是谁?他是文学大师吗?(2)基本信息(3)我是如何走近文学大师的?/走近文学大师的方法。
(4)文学大师是如何炼成的?【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感受大师的思想力量。
法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囚禁在狱中时,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哀叹说:“这两个人亡了法国!”以伏尔泰、卢梭等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文学家们,首先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巴金的《家》《春》《秋》,又促使当时多少青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走向新生活。
仅仅靠思想,仅仅靠手中的笔,这些大师们就推动了历史巨大的车轮,指引人类走向新的世界。
感受大师的优秀人格。
许多文学大师,他们对人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精彩的文笔带给世人精神上的享受,更表现在他们以人格魅力,折服世人,体现出人类精神的巨大力量。
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离骚》诗篇中,也贯穿他生命的始终,并激励后世仁人志士。
我们熟悉的大师如不屈服于专制政权,一生为自由而战斗的雨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等,也是让人尊敬的人格典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

41’58”—
44’34”
联系实际的感悟,深刻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知识迁移,课堂的延伸
回归文本的最后两个段落,感受汪曾祺面对胡同之没的伤感、遗憾,但是在无可奈何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如鲤鱼溪的和合文化在周宁一中的校园建筑中得到很好地体现,大厅的环形水池就是同济大学建筑师为周宁一中而特地融入的传统文化,作业的布置也是在此前提下布置的周宁一中校园与校园文化
配乐朗读,再次感受北京文化,更深刻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再见了,胡同!的同声朗读结束节课
手机授课助手同步观看视频,鲤鱼溪和合文化在新一中建筑上的体现
六、教学流程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名
走近汪曾祺
学科(版本)
语教版
章节
必修五
学时
一课时
年级
高二
二、教学目标
1.分析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的文本归纳、概括能力,对于北京的胡同的认识不多,但是文本的结构比较清晰,能让学生很快掌握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有一定的基础;有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材料整理、视频剪辑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待培养提高,针对文化现象和内涵还不够透彻清晰地掌握。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针对胡同文化的没落,通过拓展延伸理解胡同文化中的小市民文化终究是会在大时代浪潮冲击下衰败与没落,体会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又不舍的复杂情感,包含着作者希望胡同文化中的那些精华能很好地保存下来。
2.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师注重对人文思想的熏陶,让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通过欣赏胡同的图片和充满京味儿的歌曲,通过诵读和切身的感受,会很快融入文本。
人教部审版高中语文必修4《理探究 走近文学大师》优质课教案_10

《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此次活动介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减少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隔膜,让学生体会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力量、感受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他们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教学重点】介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学难点】难点:培养学生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法】合作探究法激发兴趣法自主阅读法学生准备三组同学各选一位自己喜爱的文学大师,了解大师的生平,作品、作品的风格和影响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文学大师,中国的屈原、杜甫、苏轼、鲁迅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海明威等,这些人如璀璨夜空中的繁星映照苍穹,他们以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为世人瞩目,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激励着一代代前进的人们,促进了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学大师,感受大师们的风采。
【学习过程】一、如何界定“文学大师”?在文学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
“文学大师”是一个民族杰出的文学工作者,是民族心灵史的书写者,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者,其地位是历史的决定、人民的选择,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
“文学大师”的相对确定性“文学大师”,其在文学领域有独特的成就,其作品能够蕴含或揭示普遍性的规律和意义,普适性很强,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文学大师”的相对确定性科学并非通过累积客观认识,而是通过建立起相当稳定的“话语规范”——由各种概念坐标任意交织成的网络——不断扩大知识的阵地。
这些“话语规范”决定在一个时代中人们要讨论什么、理解什么、如何理解,什么是异端邪说,什么是无意义的胡说八道。
二、文学大师的特征:(1)、他们以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为世人瞩目,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理探究 走近文学大师》公开课教案_10

《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走近文学大师”是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梳理探究部分的一个专题,这部分是新教科书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此套书的亮点之一,它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该专题侧重引导同学们对所学过课文的文学大师的作品进行梳理和整合,通过阅读和拓展,通过自主思考、合作研讨,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
通过接近大师,进入大师的精神世界,吸纳作品的精华,提高个人文化积淀和文学素养。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学情分析:有些同学不太喜欢经典,这不奇怪。
经典毕竟和我们的生活有距离,产生了一定的隔膜感,不像网络文学、卡通、漫画等流行读物那样鲜活“好读”。
阅读流行读物可以比较随意,比较轻松,可以用休闲的的姿态;读经典则大都需要“啃”,反复体会,慢慢吸收。
因而对经典缺乏一份尊崇、一份耐心。
现在学生用语幼稚,理性含量少,文化含量少,很多人对该读什么书很茫然。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从文化积累与精神构建的角度考虑,尽量多接触经过历史选择的人类文化精华,多挤点时间读大师的经典,让自己起点高一些是终生受益的事情。
也就是说,光吃“零嘴”不行,要重视“主食”。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已经接触到一些大师德经典,但限于篇幅,有些只是节选的,难窥全豹。
通读全本和只读节选的感觉是一样的,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简写本,以及许多根据经典改编的电影电视,对于了解经典也有帮助,但这些都代替不了自己通读经典。
明白这一点,我们对经典就有一份尊崇,一分耐心,就会消除隔膜,一步步登堂入室;当我们进入大师创造的精神世界,就会为那身后的意蕴和睿智的表达所吸引,不断引发人生的思索,并感觉到向上和向善的巨大力量。
三、课前准备1、复习学过的苏东坡经典作品。
2、春节假期前订阅统一了林语堂《苏东坡传》,要求进一步阅读,摘抄经典语句。
走近文学大师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5篇)

走近文学大师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走近文学大师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探讨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走近文学大师2.教学重点/难点走近文学大师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一.梳理积累1.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著?请梳理你的阅读记忆,从作家、姓名、国籍、作品名称、印象深刻的作品形象及作品的思想精髓方面探讨。
2.默写名家名句,走进文学大师。
(1)屈原《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兮,?”请你谈谈对“余独好修以为常”的理解,并说说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格?简答:(2)李清照《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请你对照李清照的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位宋代著名女词人的评价。
答:(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在这首词中“书生意气”的内涵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具体指的是。
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精神面貌,与他后来的成就有怎样的关系?答:二.实践探究3.品读名著名段。
觉慧走到琴的旁边,问琴道:“琴姐,你觉得有趣吗?”“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味”,她淡淡地答道。
“你看了,有什么感想?”觉慧不肯放松地追问了一句。
“没有感想,”依旧是简短的答语。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在旁边接口说下去。
“你们当真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严厉地问道。
觉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掉过头看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使人感动?”“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
“你说得太过火了。
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
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
“真不愧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
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开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摘自巴金《家》)(1)这段对话是针对一件什么事情展开的,请简要概述。
走近文学大师-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走近文学大师-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文学;2.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发展及其代表作品;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代表作品;2.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发展对比;2.鉴赏文学作品和提高文学写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学:–古文课文:《古文观止》中的选文–古诗词鉴赏:《唐诗三百首》中的选诗–古代小说:《红楼梦》、《西游记》等2.中国现代文学:–短篇小说:鲁迅、茅盾、老舍等–长篇小说:钱钟书、沈从文等–诗歌:徐志摩、席慕容等–戏剧:郭沫若、白先勇等3.外国文学:–英国小说:《呼啸山庄》、《简爱》等–俄国文学:《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美国文学:《了不起的盖茨比》、《老人与海》等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讲授文学知识和文学作品;2.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讨论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3.朗读演绎: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演绎文学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4.创作写作:鼓励学生模仿文学大师的创作风格,进行文学创作。
六、教学资源1.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材;2.课外阅读书目;3.文学评论和鉴赏文章。
七、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朗读演绎和创作写作等活动所得出的评价。
八、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20课时,按照如下安排:序号教学内容课时1 古文阅读:《论语》选读 12 古文鉴赏:《古文观止》中的选文 13 唐诗鉴赏:《唐诗三百首》中的选诗 14 宋词鉴赏:苏轼、李清照等 15 元曲鉴赏:《西厢记》、《拜月亭》 16 鲁迅文学:《狂人日记》等 17 茅盾文学:《子夜》等 18 钱钟书文学:《围城》等 19 苏轼诗歌:《水调歌头》等 110 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等 111 美国文学:《了不起的盖茨比》、《老人与海》等 112 英国小说:《呼啸山庄》、《简爱》等 113 俄罗斯文学:《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114 戏剧鉴赏:郭沫若、白先勇等 115 小组讨论活动 116 朗读演绎活动 117 创作写作活动 118 课外阅读推荐 119 课堂测试 120 总结评价 1九、教学后记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发展与代表作品,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学欣赏和鉴赏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语文必修4 走近文学大师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4 走近文学大师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4梳理探究教案
走近文学大师
——语文积累与梳理活动
一、教学内容分析
“走近文学大师”是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梳理探究部分的一个专题,这部分是新教科书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此套书的亮点之一,它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该专题侧重引导同学们对所学过课文的文学大师的作品进行梳理和整合,通过阅读和拓展,通过自主思考、合作研讨,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
通过接近大师,进入大师的精神世界,吸纳作品的精华,提高个人文化积淀和文学素养。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在学生对经典文学有隔膜感,对经典缺乏一份尊崇、一份耐心。
网络文学、卡通、漫画的流行冲击学生阅读经典的时间,学生喜欢流行物的鲜活、好读。
现在学生用语幼稚,理性含量少,文化含量少,很多人对该读什幺书很茫然。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尽量多接触经过历史选择的人类文化精华,多挤点时间读大师的经典,让自己起点高一些是终生受益的事情。
三、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封闭的教学内容与陈旧的教学方法,以课外学习为主,课内交流讨论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必修4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

阅读经典名著感受大师风采——《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大师”的概念,梳理接触到的文学大师及作品。
2.教给学生阅读文学大师经典的基本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培养他们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如何在活动中教给学生研读经典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研读、鉴赏的意识。
三、教学创意本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课外学习为主,课内交流讨论为辅的原则,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该专题侧重引导学生对所接触的文学大师及作品进行梳理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拓展、自主思考、合作研讨及课堂交流,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展示探究成果,学习阅读经典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活动准备:“走近文学大师”是个系列活动,教师组织三次活动,总活动时间28天,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主,课内展示为辅。
1.教师开一次讲座(介绍阅读经典的意义、基本原则及方法)。
2.学生自主梳理文学大师及作品,研读原著及作者传记,并观看电影《边城》。
3.经过准备,教师圈定一部作品,提供参考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
4.成立四个活动小组:故事情节、作品语言、人物形象、作者生平探究组。
由组长负责分工,要求全员参与,团结协作;确定发言人,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时间3分钟。
5.举行“读名著,感受大师风采”的鉴赏研讨课。
本教学设计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前两个活动过程中已完成了知识梳理,整体读完了《边城》《沈从文自传》《沈从文传》等作品。
活动过程:(一)导入课文文学星空,群星璀璨。
你熟悉哪些文学大师?又如何走近文学大师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学大师”。
(二)理解概念、梳理知识点教师:我们首先对前次讲座的内容作小结。
1.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文学大师呢?(1)概念:“文学大师”是指在文学领域有突出成就、为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人。
(2)条件:伟大的作品,深邃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文学大师
【教学目标】
1.了解更多文学大师及经典作品,开阔眼界,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增强其阅读经典的意识,推动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2、感受文学大师的思想、情感、品格及其力量,接受人类优秀文
化的熏陶。
3、掌握一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端正学生阅读经典的态度。
【教学重点】
激起阅读经典文学的兴趣,增强阅读经典文学的欲望,掌握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消除学生对经典的隔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阅读作为一种文化追求,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和推崇,国民阅读量有所上升,可是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商业化的畅销文学已经泛滥成灾,数字时代的碎片化阅读被大量传播。
对于学生而言,如何使自己真正在阅读中受益,如何避免阅读流于形式、走向浅薄呢?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近文学大师,让大师指引我们的阅读之路。
二、梳理探究
(一)文学大师之【走近·认知】
1、文学的星空,群星璀璨,什么样的作家才可称其为文学大师呢?举例说明。
明确:所谓文学大师是指在文学领域有突出成就、为大家所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
所谓公认的文学地位是怎么确立的?
是指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人民的选择。
国际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都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
3、展示中外部分著名的文学大师及其经典作品(PPT)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这些大师是民族乃至世界的瑰宝,不认识他们不仅是极大的损失,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暴露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故事一:台湾某歌手听了《满江红》这首歌后,觉得歌词很棒,就追问作者是谁。
有人告诉她是岳飞,歌手兴奋地说:“那我可不可以找岳飞帮我写歌?”一时弄得听者哭笑不得。
故事二:一次综艺节目中,某明星主持人问抢答者一道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是谁写的?”答曰:“苏东坡。
”明星主持人摇摇头,笑道:“很遗憾答错了,扣十分。
正确答案是苏轼。
”台上台下顿时一片哗然。
故事三:号称“全创作新才女”的歌手戴佩妮在其原创歌曲《一个人的行李》中唱道:“我要一个人的通宵看完鲁迅的背影……我要一个人的北京探望孟姜女”。
思考:这两句歌词有语文常识错误吗?
法国作家雨果说:“人类的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只有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避免无知导致的尴尬。
【活动】看一看,猜一猜,这些大师你了解多少?(PPT)与大师之交不能浅尝辄止,我们要走进大师的生活,走进大师的心灵,走进大师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大师之【走进·感受】
对于文学经典阅读,向来是有人痴迷,有人怀疑,有人追捧,有人冷落,有人虔诚,有人背叛。
总有人会追问:文学阅读有什么用?我们需要文学阅读吗?
1、各小组搜集资料,研究课题:“阅读经典,感受文学大师的力量”,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自选板块做出阐述。
(1)、走进文学大师,感受经典文学的艺术魅力。
(2)、走进文学大师,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
(3)、走进文学大师,感受大师的思想力量。
(4)、走进文学大师,感受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结:今天通过同学们的研讨,我们感受到了大师及其经典的力量与魅力。
可以说,这个世界因为有大师,书籍具有了魔力。
这些文
学大师的著作是思想之书、精神之书、心灵之书、艺术之书,它们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追求,引导了人们走向精神的自由与完美;他们甚至影响了人类文明的产生;推动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其中所表达的人文思想超越时代、能引发历代读者共鸣。
这正是这些作品之所以称为“伟大的作品”的原因。
而这些大师就是民族历史的记录着,是民族心灵的书写者,走进大师,阅读经典就是对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
2、思考:走近大师,感受他们优秀的人格、深邃的思想、丰富
的情感,对个人的成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益于熏染性情,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能让我们的精神强大而丰富,能让我们的脊梁挺拔而坚韧,能让我们的追求高远而清晰。
正如巴金所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
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走进大师,走进经典的原因。
(三)文学大师之【阅读指津】
那么,如何走进文学大师,感受其深邃的思想、优秀的人格和丰富的心灵呢?
1、阅读要有品位,提倡广泛涉猎。
余秋雨曾告诫青年朋友们“要读一流的书”、“读高品位的书”。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
大家要学会筛选辨别,“糟粕文学”
千万不要涉猎。
2、阅读需要静心,鼓励持之以恒。
心静才能走进经典之中,去品,去悟,去共鸣。
而且只有循序渐渐、持之以恒,才能逐步领悟到书中的精髓。
3、阅读要有思考,坚持写读书札记。
读书不仅仅是一个“动眼”“动脑”的过程,它还需要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动手”、“动笔”。
暂时的感悟是易逝的,只有边读边写,才能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如钱钟书读书好做笔记,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三、探究问题:
现在有许多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电影,还有经典文学的简写本,有人更喜欢用这种方式去了解经典文学,你觉得这种走近经典的做法好不好?阐述你的理由。
四、结束语:
拜伦说:“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你想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有情操的人吗?你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吗?那么让我们与经典为伴,与大师同行吧!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表格,然后选择其中一部,围绕“大师的力量”谈谈你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