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古诗鉴赏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解读汇总(注释+译文+解析)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解读汇总(注释+译文+解析)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解读汇总(注释+译文+解析)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古诗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九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暮江吟》)和两首宋诗(《题西林壁》《雪梅》),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的诗文、译文及赏析。

第9课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白居易的这首七言绝句就像一副构思妙绝的小画,学习它的过程就是徐徐打开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烂江景,进入一种弯月初升、露珠晶莹朦胧夜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现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画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画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江初三夜”,是个过渡。

可怜,可爱。

九江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

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弯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

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江似弓”。

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江亮像弓一样。

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

九江初三,江亮刚出现,还是江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

“江似弓”,进一步点出江初的秋夜。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诗意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诗意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一、《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一张弯弓挂在天空。

解析:首句“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动地描绘出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的景象。

“铺”字用得极妙,给人一种广阔、均匀的感觉,仿佛整个江面都被夕阳的余晖所覆盖。

次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江水在夕阳映照下的两种不同色彩,“瑟瑟”形容江水的碧绿色,与红色的江面形成鲜明对比,画面感极强。

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露水比作真珠,把月亮比作弯弓,形象地表现了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夜晚的喜爱之情。

二、《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景色各不相同。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解析: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的景色也各不相同,这说明了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通过自己在庐山之中的感受,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要想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就必须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不能局限于一个局部。

三、《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判二者的高下。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解析:首句“梅雪争春未肯降”,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和雪花当作人来写,生动地表现了它们争奇斗艳的情景。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为何会被那么多人传唱。

接下来,语文小编跟您一起领略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附译文、词语解释)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附译文、词语解释)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附译文、词语解释)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重点词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从侧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苏轼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瑰丽的山水使他写下了这首诗;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全面;如果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文: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重点词注释: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是名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四年级古诗及诗意

四年级古诗及诗意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词释义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肉。

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吹箫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这样。

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译文: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鹿柴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鹿柴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鹿柴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但:只。

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鉴赏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忆江南》《江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忆江南》《江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忆江南》《江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课文赏析
《浪淘沙》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以及河流中沙砾被浪涛冲刷、风卷的场景。

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自己比作河中的沙砾,经历了浪淘风簸后,最终来到牵牛织女的家,展现了人生的坚韧与不屈。

《忆江南》是一首充满赞美之情的诗,诗人通过对江南春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江南的美丽和迷人之处。

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更是成为了描绘江南春色的经典之句。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寒冬时节,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寂静的景象。

诗人通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描绘,展现出了冬天的肃杀与寂静。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有一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独立于世的精神风貌。

这三首诗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景象和情感,但都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内蕴,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擅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

主要作品有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这首诗的意思是:那墙角处几枝梅花,在严寒的冬天独自开放。

远远望去,好像是压在枝条的白雪。

但诗人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沁人心脾的清香从那儿飘过来。

《梅花》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诗。

作者借描写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抒发自己的坚贞意志和品格。

幽兰陈毅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著有《陈毅诗篇》《陈毅诗词选集》《陈陈毅文选》。

这首诗的意思是:兰花原本生长在偏远幽深的山谷之中,没有人知道它。

只是由于它芳香浓郁,才使得循香而来的求花之人遍布山野。

《幽兰》是一首富有哲理诗,通过写生长在深山幽谷中的兰花,因为香气浓郁而吸引很多人寻觅,实际在写有才能的人最终还是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的。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

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主要作品有《墨竹图》《周瑜宅》《桃叶渡》《莫愁湖》等。

这首诗的意思是:咬住了青山就决不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竹石》既是一首题画诗,又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通过吟咏立根岩石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zhen,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

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主要作品有《菊花》《离思五首》等。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人。

唐代著名诗人生。

他敢于正视时代的苦难,关心人民生活。

他的诗风格清远,不事雕琢,以《枫桥夜泊》最为有名。

这首诗的意思是: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花,面对着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悉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敲钟,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这首诗描写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隐隐约约地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哀愁。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诗才飘逸思绪奔放,想象丰富,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流传于世的诗作有近千首。

这首诗的意思是: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作者描绘了从白帝城到江陵时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被赦免后那种无比喜悦欢畅的心情。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⑵,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代表作有《刘梦得文集》《乌衣巷》等。

这首诗的意思是: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是王导谢安两家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乌衣巷》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