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欣赏
四年级上册古诗语文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古诗语文人教版01浪淘沙(其七)——刘禹锡【唐】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作者: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存在江苏徐州、河南洛阳、浙江嘉兴三种说法,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02 鹿柴——王维【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03 暮江吟——白居易【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04 题西林壁——苏轼【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露似真珠
“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可怜”在诗中意为“可爱”,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结构梳理
暮江吟
暮江落日 色彩明丽 喜爱 赞美
露伴新月 和谐宁静
主旨概括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暮江落日和 美之情。
[]
题 西 林 壁 宋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 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傍晚时分,夕阳西沉,残阳将柔和的 余晖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 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可爱。
这里指 好像。 珍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而冉(rǎn)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把精 巧的弯弓。
课后作业
1. 背诵这三首古诗。 2. 收集一些赞颂梅花的古诗,同学之间
相互交流。
结构梳理
雪梅
梅雪争春 各有所长
对比 梅——逊雪三分白 各有所短 雪——输梅一段香
主旨概括
《雪梅》通过写梅雪争春,告诉我们人 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 之短。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随堂练习 1.读一读,连一连。
mù sè sāo yuán xùn
骚暮逊 瑟 缘
2.课内阅读。 暮江吟
《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 的所见、所想,全诗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 千姿百态的景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 同角度去观察、分析。
[]
雪 梅
宋 卢 钺
走进作者
卢钺(yuè),南宋诗人,自号梅 坡,生卒年不详。
主要作品:《雪梅》两首。
古诗诵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项羽活着的时候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决不 苟且偷生。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金兵南下,宋军节节败退,人民生活困苦,而南宋君臣却不思进 取,苟且偷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地 呼喊——
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在记忆中, 融在血液里,试着背一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饮酒作乐 杀敌豪情
美酒 琵琶 醉卧 几人回
为国而战 视死如归
第3课时
板块一 猜测作者,激情入题
看资料,猜作者。
李 清
照
她,是一位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
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被誉为“千
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多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再读诗句,思考:透过“秦时”“汉时”,你又想到了 什么?
从秦到汉,再到诗人生活的唐朝,边关遭受外族侵扰长 达九百多年!时光穿越近千年,不变的是什么? 战争
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朗读这一句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为什么没有回来? 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诗词朗诵 朗读《凉州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cí
凉州词
[唐]王翰
pí pá
cuī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zu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词解读
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
(今甘肃武威)一带。
凉州词
[唐]王翰
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 能够发光。诗中指极精致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诗意: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 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服输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梅花与雪花 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 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 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现出 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 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可爱。
珍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 莹剔透,而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 精巧的弯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 比喻
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真珠 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 一句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 描写,创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意境。
左右结构
吟侧 峰缘 降须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
号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 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也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 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 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 之中。这两句诗借景说理,指出观察分析 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 出正确的结论。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教学设计-古诗赏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教学设计-古诗赏析一. 教材分析《雪梅》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这首诗描绘了雪梅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坚强和傲骨。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梅花的美丽和坚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梅花的形象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比喻和描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雪梅》。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诗中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梅花的高洁、坚强和傲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诗句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诗中的比喻和描绘手法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梅花的精神品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句的含义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2.示例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比喻和描绘。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实践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梅花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句、图片、实物展示等。
2.图片和实物:准备与梅花相关的图片和实物,用于展示和解释诗中的比喻和描绘。
3.参考资料:收集与梅花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梅花的认识,激发学生对《雪梅》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雪梅》,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比喻和描绘。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书古诗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书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咱先看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你就想象自己站在庐山面前,横着看的时候,庐山就像一道长长的山岭,连绵不断的。
可是当你侧着看呢,它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啦。
而且啊,不管是离得远看,还是走近了瞧,从高的地方看下去,或者从低的地方往上看,庐山的样子那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呢。
这就像我们看一个东西,从不同的角度看,它就有不同的样子。
再看后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可有意思了,为啥我们看不到庐山真正的全貌呢?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就处在庐山这座大山里面呀。
就好比你在一个迷宫里,周围都是墙,你就只能看到周围那一小片地方,看不到整个迷宫的样子。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呢,有时候我们看事情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小范围里,得跳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样才能看得全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你可别笑话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有点浑浊哦,这可是人家自己酿的,在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可热情啦,留客人在家的时候,鸡肉、猪肉啥的那是准备得满满当当的。
这就体现出农家的淳朴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可太有名啦。
你看啊,诗人走着走着,前面是重重的山峦和弯弯绕绕的河流,感觉好像没路可走了,正发愁呢。
突然,眼前一亮,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又出现了一个小村子。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里遇到困难的时候,感觉走投无路了,但是只要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会出现新的转机呢。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这是说啊,箫和鼓的声音此起彼伏,原来是春社日快到了,大家都热热闹闹地准备着呢。
而且村民们的穿着都很简朴,还保留着那种古老的风气,这是一种很质朴的乡村风貌的描写。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所有古诗-三,四年级书上的古诗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所有古诗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望洞庭 [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天门山 [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回乡偶书(二) [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 [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七册必背古诗《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古诗和文言文全部

《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古诗和文言文全部》一、概述古诗和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语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材中,古诗和文言文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经典的古诗和文言文,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汉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二、古诗1.《静夜思》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盈。
自酌一杯天地醉,无言独醉古今情。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中表现了作者在深夜时对自然和人生的沉思。
通过诗人对山月、水风的描绘,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静谧与深沉。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导读,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诗意和特色,领略古代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清晨景象,带有深刻的生活感悟。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学生能够领略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为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添加丰富的内容。
3.《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通过描绘高楼的壮丽景象,表达了我国古代诗人豪迈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的追求和生活的向往,引导学生培养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气魄。
三、文言文大风来了,风吹干净了小镇的兔子尘。
萧萧风声中,松枝哗哗。
风过处,一切都崭新,无尘土,无稠浊。
当骑在风上,心中就会像空中的彩云,那么轻而无负担。
风从远方来,不经过某个地点,我要往远方去。
《大风歌》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贾谊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大自然风力的形象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无束的向往和追求。
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可以感受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由的崇尚,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春雨春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
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
(板书: 古诗两首)二、教学《春雨》l、板书诗题: 春雨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
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
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
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
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
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
"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 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1、板书诗题: 春晓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
“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
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
前鼻音,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
“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
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都是“见”。
“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
(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 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不可写成“党字头”,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底部齐平。
晓: 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 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
“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 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1第三课时一、检查复习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1、指导背诵《春雨》。
(1) 放录音。
(2) 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 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 齐背。
(6) 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1、“找朋友”(连词)。
春 (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时 (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
春雨--- 。
3、说话练习。
(1) 话题: 春天来了(2) 提出要求: 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 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 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 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第二课时静夜思教学设计设计理念: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教材分析《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一、猜谜语导入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
注意正音,指导读好“静、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设计意图: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
”(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