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
《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

《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一)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____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____参考答案:(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21.(4分)(1)以宾客之礼相待(2)消失(3)曾经(4)等到……的时候2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伤仲永》2004-2011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汇总含答案

《伤仲永》2004-2011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汇总1(黄石市·2011)(二)比较阅读。
(1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10-13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安石《伤仲永》)【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2分)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乡为身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C.或以钱币乞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睢不辱使命》)D.色愈恭,礼愈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B.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陈涉世家》)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12.用“/”为甲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断五处,不要求加标点。
)(2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伤仲永练习题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答案1. 伤仲永是一篇描写古代神童仲永的故事,其中“伤”字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A. 伤害B. 悲伤C. 遗憾D. 损伤2. 文章中提到仲永“五岁能诗”,这表明了他的什么特点?A. 聪明B. 勤奋C. 有天赋D. 有毅力3. 仲永的天赋在文章中是如何被描述的?A. 仲永天赋异禀,五岁能诗B. 仲永勤奋学习,五岁能诗C. 仲永虽有天赋,但未得到良好教育D. 仲永虽有天赋,但未能发挥4. 文章中提到仲永“未尝识书具”,这表明了什么?A. 仲永没有读书的机会B. 仲永没有学习的兴趣C. 仲永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D. 仲永没有读书的天赋5. 仲永最终的命运如何?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A. 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B. 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位平凡的人C. 仲永最终未能实现他的天赋D. 仲永最终被世人遗忘6. 文章中提到的“伤仲永”的“伤”字,可以理解为对仲永的什么情感?A. 羡慕B. 惋惜C. 敬仰D. 同情7. 文章中仲永的天赋和最终的命运,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示?A. 天赋是成功的唯一因素B. 教育是实现天赋的关键C. 天赋和教育同样重要D. 教育比天赋更为重要8. 根据文章内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A. 只有天赋没有教育是不够的B. 只有教育没有天赋是不够的C. 天赋和教育都不重要D. 天赋和教育都很重要9. 文章中仲永的天赋和最终的命运,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A. 社会应该重视天赋的培养B. 社会应该重视教育的普及C. 社会应该重视天赋和教育的结合D. 社会应该重视天赋的发掘10. 文章中仲永的故事,对个人成长有什么启示?A. 个人应该重视天赋的发掘B. 个人应该重视教育的接受C. 个人应该重视天赋和教育的结合D. 个人应该重视天赋的培养正确答案:1. C 2. C 3. A 4. C 5. C 6. B 7. B 8. A 9. C 10. C。
《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二、填空(共66分,每空2分)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从幼年天资过人到后来沦为平庸的故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的道理。
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反映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后来才能衰退,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
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本文先扬后抑,跌宕多姿。
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
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揭示出他贪财短视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9、在议论部分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0、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①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 稍稍宾客()其父④ 邑人奇()之2、翻译下列句子。
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本文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发呢?参考答案:1、团结完成以……为宾客认为……奇特2、①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7 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3)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5)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 (6)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写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忽啼求之()B.仲永之通悟()C.秀才观之()D.余闻之()小题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传/一乡秀才/观之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余闻之也/久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中文言文阅读】《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一)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一)文言比较阅读(15分)【甲】金溪民方仲永,十里根。
钟永胜,,未尝识书具,突然哭了。
父亲不一样,借旁近与之,也就是说,四行书和诗,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在一个乡镇传递学者的观点。
因为它指的是事物,所以它是通过写诗建立起来的,它的艺术和科学是相当可观的。
城里的人都很惊讶,稍稍宾客其父,或者乞讨。
父亲有益于他的天性,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别逼我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我们的祖先那里回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这不能称为过去的新闻。
另外七个,还自扬州,当他回到叔叔家时,他问严说:“所有的人都走了!”【B】宋哲宗的宰相司马光曾是一位著名的大臣。
他年轻的时候①记忆不像一个人。
所有的兄弟都在背诵和游荡。
他们关着门等着②可以寓言吗③已经是了。
自我陈述: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又长,浏览古籍,博学又有强烈的志向④, 说: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注]①P:担心②等等sì:等待。
③寓言:有节奏地大声朗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一个点的意思。
(4分)(1)稍稍宾客他父亲________________(2)泯然所有人都死了________________(3)品味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李拉着钟永环向城里的人们致敬,不使学。
(3(分钟)____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回答)20岁时(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比较二: [甲]《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课内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粗体字。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4.翻译下面句子。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
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
2
4
感到那样有利可图。
5、“不使学”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不使学。
7、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
8、C 9、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
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
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
____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
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
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
____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21.(4分)(1)以宾客之礼相待(2)消失(3)曾经(4)等到……的时候
2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3.让他作诗,没有传闻的那么有才华了(才能衰退)、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才能
消失)、对比。
(3分)
24.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1分);司马迁幼
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2分)。
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