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常用虚词常见义项之汇总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4个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初中常用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1、【之】(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子墨子闻之。
(《公输》)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3.这,此。
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愚公移山》)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③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④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
如: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包括: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如之所以、之一、之外等。
2. 乎:表示疑问和反问,如何乎、安乎等。
3.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如各位读者者、明者不说暗话等。
4. 也: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见人见智也、三人成虎
也等。
5.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欢笑而散、亲切
而真实等。
6. 乃:表示推断、结果、原因或目的,如若不然,何乃如此等。
7. 兮:表示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如声兮甚、黄河之水天上来兮。
8. 与:表示并列、与人或物的关系,如与其如此、唯利是图与。
9.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对前文事物的转述,如其人、其余等。
10. 而已:表示说明事物的范围或限度,如尽人事听天命,勤劳而已。
文言虚词常用义项举例

(表修饰)
定语后置的标志 取消句子独立性
多于南亩之农夫。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何陋之有?
顷之,久之,久而久之,知之为知之,精 神之于形骸,譬之,谓之,奈之何,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
的 不译 不译 不译 不译
助 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补足音节
代人/物/事 代 词 指示代词
动 词
“且”
表 并列 表 递进 河汉清且浅。且走且说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 久疲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并 而且、 况且
尚且
连 表 词 让步
副 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 暂且、 飞》 姑且
不出,火且尽。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
将、将要
“焉”
疑问代词 代 词 第三人称 陈述语气 助 反诘语气 词 表停顿 词 形容词副词 词尾 尾 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万钟于我何加焉!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哪里/怎么 什么 之,他,它 了/啊 呢 不译 ……的样子
副 词
连 词 助 词 固 定 搭 配
表祈使.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表假设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氓》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如果
不译 多么,何等 怎么那样.为何那样 它的果实 它的实际数量
何其 其实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 邶风》 何其待天下士大夫之薄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为什么呢? 何则?知与不知也。 (自问自答)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凭什么用什么 无何国变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不久、没多久 怎能 多么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解释:1. 之:助词,的。
代词,他、她、它(们)。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于: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向。
3. 以:介词,用。
介词,因为。
连词,而。
4. 其:代词,他的、她的、它的(们)。
代词,他、她、它(们)。
语气词,表推测、表感叹。
5. 而: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6. 则: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7. 乃:副词,才。
副词,却。
8. 因:介词,通过。
连词,于是。
9. 于:介词,在。
介词,从。
10. 若:代词,你。
代词,这。
11. 是:代词,这。
形容词,正确。
12. 非:否定副词,不。
形容词,错误。
13. 何:代词,什么。
副词,多么。
14. 若夫: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
15. 尝:副词,曾经。
16.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17. 以至:相当于“以至于”。
18. 而此:至于此。
至:及、至于。
表另提一事或转另提一事。
19. 乃复:又再。
乃:副词,于是、才。
副词,却、反而。
副词,才、方才、竞、竟然。
副词,乃(仍)旧、还是、反而、才刚等义。
多用于强调或列举等语境中,“乃复”中“乃”即强调“复”即再、又之意。
“乃复”用于强调某事是第二次发生或再次发生。
“乃”相当于“又再”、“反而”、“才刚”、“才”、“才望”、“竞”、“还”、“方才”、“仍旧”、“依旧”、“才刚”、“依然”等义项均可成立。
“乃复”可翻译为“反而”、“却”、“又”、“再”等义项均可成立。
也可翻译为“又再次”等义项均可成立。
“乃复”是“于是”、“才再”的误写,“乃”无“才”之义,“复”也无“再”之义,“乃复”应是“乃覆”,意义也发生了变化,“覆”即倾覆、颠覆义,“乃覆”意即“于是颠覆”,应与后文“而此乃复君之本意也”呼应,“君之本意也”即“颠覆周室”,则“乃复君之本意也”即“于是又秉承了颠覆周室之本意”。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汇总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1、承当,承受。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常用虚词常见义项之汇总1.之2.其3.者4.以5.于6.是7.然8.与9.而 10.且11.所 12. 虽 13.岂 14.若 15.孰16.则 17.乃 18.也 19.焉 20.哉21.矣 22.耳 23.乎 24.因 25.何26.为1.之(1)代词。
代人、事、物、处所,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多用作宾语。
(2)代词。
可指代说话人本人,相当于“我”。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3)代词。
相当于“之于”。
★《黔之驴》:“至则无可用,放~山下。
”(4)代词。
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这”“这个”。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丘,如太行、王屋何?”(5)结构助词。
使得前后词语成为偏正结构,相当于“……的……”。
《为学》:“顾不如蜀鄙~僧哉?”(6)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狼》:“骨已尽矣,而两狼~驱如故。
”(7)结构助词。
具有把宾语提前的作用。
★《陋室铭》:“何陋~有?”(8)用在时间副词后,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
★《狼》:“久~,目似瞑,意暇甚。
”(9)动词。
相当于“往(到)……去”。
★《为学》“吾欲~南海,何如?”2.其(1)代词。
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或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的”。
★《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2)代词。
直接代人,相当于“他”等。
★《卖油翁》:“见~发矢十中八九。
”(3)代词。
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这(个)”“那(个)”。
★《塞翁失马》:“~父曰”。
(那个老人说)(4)连词。
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马说》:“ ~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5)副词。
表示估计、推测或询问,相当于“大概”“可能”“或许”。
★《少年中国说》:“我中国~果老大矣乎?”3.者结构助词,多用在其他词语后面,组成名词性词组——(1)表示“……的(人、事物、情况)”。
(2)用在数词后,表示几个人、几件事、几种情况等。
(3)用在名词后,表示提示和停顿,帮助判断。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提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4)表示整体之中的一部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受上赏。
”4.以(1)介词。
介绍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对象,相当于“用”“把”“按”等。
(2)介词。
介绍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小石潭记》:“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在”。
★《谭嗣同》:“ ~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4) 动词。
相当于“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我~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5)连词。
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岳阳楼记》:“嘱余作文~记之。
”(6)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并”。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入。
”(7)同“已”。
★《陈涉世家》:“固~怪之矣”。
5.于介词——(1)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当于“在”“从”“向”。
(2)绍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对……”。
★《为学》:“贫者语~富者曰”。
(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4)介绍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
6.是(1)指示代词。
相当于“这”“这个”“这些”“这样”。
★《伤仲永》:“自~指物作诗立就。
”(2)确的,合理的,与“非”相对。
(3)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蚕妇》:“遍身罗绮者,不~养蚕人。
”7.然(1)代词。
相当于“这样”“如此”。
(2)连词。
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
(3)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4)动词。
相当于“对”“是的”。
★《狐假虎威》:“虎以为~。
”(虎认为对)8.与读yǔ——(1)介词。
介绍出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同”“跟”。
(2)介词。
介绍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同……(相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徐公孰美?”(3)连词。
相当于“……和……”。
(4)动词。
授予,给予。
★《伤仲永》:“父异之,借近旁~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读yú,同“欤”——(5)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吗”“呢”等。
9.而连词。
表示并列、相承、转折关系等。
10.且(1)副词。
表示立刻或将要发生,相当于“马上”或“将要”。
★《黔之驴》:“以为~噬己也,甚恐。
”(2)副词。
将近,接近。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3)副词。
相当于“暂且”“姑且”。
★《石壕吏》:“存者~偷生,死者长已矣!”(4)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又……”“一边……一边……” ★《童区寄传》:“行牧~荛。
”(5)连词。
相当于“况且”。
★《周处》:“ ~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6)连词。
表示衬托,相当于“尚且”。
★《马说》:“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能求其千里也?”11.所结构助词——(1)常与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其后还可以补出指代的事物。
★《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罾鱼腹中。
”(2)在名词性词组后加“者”,表示“所……的”。
(3)“所”后加介词加动词,表示处所、方法、工具、原因等。
★《刻舟求剑》:“是吾剑之~从坠。
” ★《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从来。
”★《和氏璧》:“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以悲也。
”(表示“悲”的原因)(4)与“为”构成“为(wéi)……所……”的被动句式。
名词——(5)表示处所;也表示恰当的地方、理想的去处等。
★《童区寄传》:“持童抵主人~。
” ★《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也。
”12.虽(1)连词。
相当于“虽然”“尽管”。
(2)连词。
相当于“即使”“纵然”。
★《口技》:“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3.岂(1)副词。
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2)副词。
表示疑问,相当于“是不是”。
★《隆中对》:“将军~愿见之乎?”14.若(1)动词。
如;像,如同。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君之美也。
”(不若,不如、比不上)★《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飞。
”(2)连词。
假如,如果。
(3)第二人称代词。
相当于“你(们)”“你(们)的”。
15.孰(1)疑问代词。
相当于“谁”“哪个”“什么”。
★《两小儿辩日》:“ ~为汝多知乎?”(2)用于比较,相当于“哪一个”“哪一样”。
16.则(1)连词。
表示顺承、解释等,相当于“就”“于是”“那么”。
(2)连词。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
★《黔之驴》:“入~无可用,放之山下。
”17.乃(1)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或时间上的承接,相当于“就”“于是”。
(2)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相悖、逆转,相当于“却”“才”“竟然”。
(3)副词。
表示确认,相当于“是”“就是”。
18.也语气助词——(1)多用在句尾,表示判断、陈述、疑问、肯定、感叹的语气。
(2)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或停顿。
有时也用在复句中前一个分句的末尾。
★《伤仲永》:“余闻之~久”。
19.焉(1)语气助词。
用在句尾,相当于“了”“啊”“呢”。
(2)代词。
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3)代词。
相当于“在哪里”“从哪里”。
★《愚公移山》:“且~放置土石?”(4)介词兼代词,相当于“于之(指人或物)”“于是(指地点)。
(5)疑问副词。
相当于“哪”“怎么”。
★《赠卫八处士》:“ ~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20.哉语气词。
表示感叹或疑问(反问)的语气。
有时表示疑问,但仍然带着感叹的语气。
★《狼》:“禽兽之变诈几何~,止增笑耳。
”21.矣语气助词。
表示事实上的既成状态,或表示对事物未来发展的一种肯定的预测;常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愚公移山》:“甚~,汝之不惠。
” (均表示既成状态,且加重了语气)★《为学》:“为之,则难者亦易~”。
(表示肯定的预测)22.耳(1)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罢了”。
★《五十步笑百步》:“值不百步~,是亦走也。
”(2)语气词。
表示肯定,或停顿、结束,相当于“了”。
(3)名词。
耳朵。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
23.乎(1)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
(2)介词。
用法同介词“于”。
★《捕蛇者说》:“叫嚣~东西,隳突~南”。
★《论语六则》:“吾日三省~吾身”。
24.因(1)介词。
介绍出原因,相当于“由于”“因为”。
★《黔之驴》:“虎~喜。
”(虎因〔此〕而喜)(2) 介词。
按照,根据。
★《核舟记》:“罔不~势象形,各具情态。
”(3)连词。
相当于“就”“于是”。
★《黔之驴》:“ ~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动词。
依靠。
★《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之以成帝业。
”25.何代词——(1)用在动词前面作宾语,相当于“什么”。
例如:“何有”。
即“有何”(有什么),作动词“有”的宾语。
★《为学》:“子~恃而往?”(作动词“恃”的宾语)(2)用在介词前面作宾语,相当于“什么”。
例如“何为”。
即“为何”(因为什么),作介词“为(wèi)”的宾语。
(3)用作谓语,相当于“什么”“为什么”。
例如:“……,何也?” ★《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哉?”副词——(4)表示感叹或疑问(反问)的语气。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能及君也!”(5)表示程度之深,相当于“多么”。
★《观沧海》:“水~澹澹,山岛竦峙。
”26.为读wèi——(1)介词。
表示帮助、代替,相当于“替(给)……”。
★《木兰诗》:“愿~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介词。
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读wéi——(3)介词。
介绍出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常组成“为……所……”的句式。
★《活板》:“升死,其印~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4)动词。
相当于“做”“当作”“认为”“是”等等。
(5)语气词。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