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0个常用文言虚词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15个重点虚词一网打尽)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15个重点虚词一网打尽)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一)代词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驱之别院。

(《童趣》)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2.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满井游记》)④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4.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三)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注:此处作实词)例: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⑤多助之至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以(一)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1.译为:把,拿。

例:①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2.译为:用,拿。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包括: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如之所以、之一、之外等。

2. 乎:表示疑问和反问,如何乎、安乎等。

3.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如各位读者者、明者不说暗话等。

4. 也: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见人见智也、三人成虎
也等。

5.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欢笑而散、亲切
而真实等。

6. 乃:表示推断、结果、原因或目的,如若不然,何乃如此等。

7. 兮:表示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如声兮甚、黄河之水天上来兮。

8. 与:表示并列、与人或物的关系,如与其如此、唯利是图与。

9.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对前文事物的转述,如其人、其余等。

10. 而已:表示说明事物的范围或限度,如尽人事听天命,勤劳而已。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docx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docx

初中必须掌握的20 个文言虚词1. 而(ér)(1)连词。

① 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②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③ 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④ 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忽如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2. 夫 (f ú)(1)指示代词。

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楼记》).(2)语气助词。

多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通常称作:发语词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盖(g ài)(1)连词。

① 一般放在句首,连接前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② 用于句首或句中,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2)语气词。

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

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4. 何(hé)(1)代词。

① 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 “何用”连用,译为“怎么样”“怎样”“什么样”。

欲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副词。

① 何必。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② 怎么能,哪里。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涉世家》).③ 询问时间,什么时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④ “一何”连用,译为“多么”。

.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5. 乎(hū)(1)介词。

① 介绍动作发生、出现的处所或围,译为“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② 介绍动作发生的原因,译为“在”。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1. 而(ér)(1)连词。

①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②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③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④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忽如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2. 夫(fú)(1)指示代词。

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楼记》)(2)语气助词。

多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通常称作:发语词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盖(gài )(1)连词。

①一般放在句首,连接前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②用于句首或句中,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2)语气词。

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

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4. 何(hé)(1)代词。

①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何用”连用,译为“怎么样”“怎样”“什么样”。

欲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副词。

①何必。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②怎么能,哪里。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涉世家》)③询问时间,什么时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④“一何”连用,译为“多么”。

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5. 乎(hū)(1)介词。

①介绍动作发生、出现的处所或围,译为“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②介绍动作发生的原因,译为“在”。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③介绍行为动作的趋向,译为“于”“至”。

中考必须掌握的10个文言虚词

中考必须掌握的10个文言虚词

中考必须掌握的10个文言虚词之1.代词(1)指代人、事、物。

(默而志之。

《论语》;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魁父之丘”即魁父这样的小山丘)2.结构助词(1)表修饰关系,相当于“的”。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陋室铭》)(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马之千里者。

《马说》)(4)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镜之新开。

《满井游记》)(5)凑足音节,不译。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3.动词,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代人或事物。

代人相当于“他(们)的”,代事相当于“它(们)的”。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那里”。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2.语气助词(1)表劝告、祈使、命令、期望语气,相当于“就”“一定”等。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或者不译。

(其真无马邪?《马说》)(3)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不译。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以1.介词(1)用。

(醒能述以文者。

《醉翁亭记》)(2)凭、凭借。

(将何以理天下乎?《强项令》)(3)因为。

(不以物喜。

《岳阳楼记》)(4)拿。

(悉以咨之。

《出师表》)(5)把。

(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2.连词(1)表目的。

可译为“来、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2)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其他(1)以为:可译为“认为”。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2)所以:用来之意。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于1.介词,引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从”“到”。

(1)在。

(公与之乘。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文言文虚词在初中语文阶段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同时也是中考占分较大的重点。

那么初一的文言虚词有哪些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七年级文言文虚词大全及解释

七年级文言文虚词大全及解释

七年级文言文虚词大全及解释如下:1.之:代词,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她)”、“他们”、“它(们)”。

用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乃:a.于是、就。

b.才。

c.竟然。

3.而:a.而且。

b.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c.表并列,相当于“并且”。

d.表承接,相当于“就”、“接着”。

e.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f.表修饰,去掉不译。

4.以:a.用、拿。

b.因为、由于。

c.来、用来。

d.凭借、根据。

e.用……作为、用……做。

f.通“已”,已经。

g.作介词,可以、能。

h.率领、带领。

5.于:a.在。

b.从。

c.到。

d.被。

e.对于。

f.与、和。

g.比(用于比较)。

h.在……时候(前面不能加动词或形容词)。

i.对、对于(引进对象)。

j.从(介绍来源)。

k.给(表示对象)。

l.自(表示时间、处所、范围)。

m.向(表示对象)。

n.被(表示遭受)。

o.以(表示工具、手段、方式)。

p.从(表示时间、处所、范围)。

q.以……为根据(引进证据)。

r.受(表示被动)。

s.被(表示遭受)。

t.比(用在形容词谓语前,引进比较的对象)。

u.到……时为止(表示时间)。

v.至于(表示程度或范围)。

w.被(表示对象)。

x.<虚词>在。

y.<虚词>从。

z.<虚词>到。

6.其:a.他的、他们的、它的、她们的、我的、你的。

b.那个、这个、这些、那些。

c.其中。

d.其实。

e.“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求等。

f.“其”用在句中,表示反问等。

g.“其”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等。

h.“其”用在选择问句中,相当于“或者”。

i.“其”作为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

j.“其”作为副词,相当于“尚且”。

k.“其”作为代词,相当于“何”、“怎么”。

l.“其”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可”。

m.“其”表示揣测、推测,相当于“或许”、“大概”。

n.“其”表示时间,相当于“将”。

o.“其”表示专一,相当于“一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日训练之文言虚词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0个常用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 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于(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a、在:其一犬坐于前b、到;指通豫南(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a、向:告之于帝b、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对:万钟于我何加焉(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以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4、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5、为介词(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连词wèi 表因果关系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6、所(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

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a、问女何所思-……-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b、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其(1)代词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

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b、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c、特殊: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2)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8、乃(1)连词a、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b、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2)副词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

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表出乎意料之外。

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9、夫(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2)语气词a、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夫环而攻之10、而(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聚室而谋曰(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愠环而攻之而不胜(3)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默而识之之(一)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

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

如: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4、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5、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谓的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之”放在主谓之间,使本来一个完整的句子变成了一个短语。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3、音节助词。

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三)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如: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吾欲之南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助之至寡助之至其(一)代词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其一犬坐于前(《狼》)(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译为“可要”。

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钦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以(一)介词例,醒能述以文者(用)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不以物喜(因为)悉以咨之(拿)必以分人(把)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例、属予作文以记之杀之以应陈涉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彰其咎以告先帝之灵故为之文以志以激怒其众以知天地之广大将以攻宋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3、其它(1)以为:译为认为例,或以为死(2)所以: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动心忍性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用: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等。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为动词“为”的基本用法用两种,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

如,为坛而盟(筑)酿泉为酒(酿造)下面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用作介词的“为”除了表示被动读阳平声外,其余都读去声。

如,士卒多为用者山峦为睛雪所洗为我吊望诸君之墓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