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苏共的特权阶层.pdf
苏共特权阶层腐朽生活

苏共特权阶层腐朽生活
佚名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0(000)015
【摘要】今年7月1 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规定要求县处级副职及以上的领导干部、大中型国企领导每年须上报个人财产及婚姻变化、配偶子女移民状况等。
其中,财产申报包含个人及家属的收入、房产、投资有价证券和金融理财产品等。
这一规定的出台和贯彻实施将使那些藏在灰色地带的腐败现象无所遁形,体现了中央反对腐败的决心。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腐败是导致一个国家虚弱,一个政权败亡的重要原因。
20年前,曾经强大的苏联一夜之间解体,拥有2000多万党员的苏共顷刻亡党,苏其自身的腐败是导致其败亡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苏共的统治者背离了人民,思想僵化、腐败丛生,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特权阶层。
一方面人民群众看到领导干部拿着高额的薪水、享受着特供商品、住着豪华的别墅、坐着高级轿车……种种腐败使人民对苏共极
【总页数】1页(P16-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351.2
【相关文献】
1.苏共党内特权阶层究竟产生于何时 [J], 李华
2.特权阶层的兴起与苏共的败亡 [J], 纪彭;
3.苏共特权阶层现象对我党的警示 [J], 丛横
4.西方苏联学视野下的苏共特权阶层问题研究评析 [J], 葛妍
5.特权阶层在苏共垮台中所扮演的角色浅析 [J], 李华锋;王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摘要:苏联解体有着多种原因,但苏共的蜕化变质是根本的原因。
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在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致。
从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中我们应当汲取经验教训: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最高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国家和民族的人的手里;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加强党内的监督;一切为了群众,时时依靠群众;高度警惕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阴谋。
一、关于《居安思危——苏共兴衰与苏联兴亡》的总体框架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研究”这一重大课题,2001年该课题又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现在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苏共兴衰与苏联兴亡》这本专著,就是我们课题组这几年研究的初步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2005年上半年,中纪委驻中国烟草总公司纪检组组长潘家华和电视政论片制片人刘奇光得知我们的专著有了基本框架,便邀请我们一起先制作一部相关的电视政论片,这就有了2006年上半年制作完成的《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八集DVD党内教育参考片。
[①]这部政论片共5小时左右,在内部发行后,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应。
中央纪委和中央政法委有关部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所属单位观看。
一些省委中心学习组用一天时间专门观看,座谈讨论,并发专文要求全省所属单位组织观看。
一些单位说:在放映中,人们屏息静气,很少走动;原打算分两个半天看完,但一放映前几集,观看的同志一致要求中午边吃盒饭边观看,一气看完;5个多小时中,一些烟民也没顾上到场外“释怀”;有的还自发组织召开座谈会,畅谈观看体会。
之后,解说词发表,在社会上甚至在国外也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
中国社会科学书店总经理黄德志还告诉我,有的读者特地从外地坐飞机赶到北京来寻找片子、购买解说词。
2007年10月,由我带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俄。
苏联的特权阶层

苏联的特权阶层2019-09-21这个正在形成起来的新资产阶级,具有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切恶德。
它刚从贫穷中爬上来,就已经看不起贫穷了。
它贪图那好久没有的⼀切好处,它知道应当如何去获得并如何去保持起来。
――安德烈·纪德苏联早在斯⼤林时期就已成为欧洲第⼀、世界第⼆的经济强国,是当时世界上唯⼀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国家。
可就这么强的国家,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下解体了。
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是议论纷纷,各执⼀词。
长期存在的“特权”在解体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
“职务名册”的特殊权⼒特权,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
苏联的特权最初开始于斯⼤林时期。
斯⼤林运⽤⼿中分配⼲部的权⼒,创⽴了“职务名册”制度(官职等级名录),名册⼀共分为3类:第1类包括最⾼国民经济委员会各局⾸长、⼤⼯业企业领导⼈等;第2类包括各部、局的副职以及其他相当职务;第3类包括地⽅上的领导⼲部。
按照“职务名册”的制度,斯⼤林掌管着⽆限的权⼒,⼤部分官员的任⽤是由斯⼤林的亲信所控制的组织来决策的。
⽽斯⼤林本⼈控制着名册的第1类和第2类,有时还会控制第3类。
就这样,全国各级的主要领导⼏乎都被斯⼤林掌握着。
如果有幸册上有名,获得的就不只是⼀定的职务,更享有了⼀定的物质⽣活。
不仅如此,这些册上有名的领导的官职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终⾝制。
如果册上没名,有些⼈就会想⽅设法地使⾃⼰的名字⼊册,哪怕是第3类也可以。
虽说“职务名册”的职位属于终⾝制,可就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对这种终⾝制进⾏了改⾰,采取了任期制和轮换的制度。
但由于此制度涉及⼀部分⼈的利益,并遭到很多⾼层的反对,所以就在勃列⽇涅夫上台后,这种任期制和轮换制就被全⾯否定了。
“职务名册”所形成的那些特权阶层也顺其⾃然地享受起不同的特权:免费的⾼级别墅、专⽤的汽车、免费的早午餐、休假换蛐菁俾梅选⒁搅撇怪,还有特供商店的购买资格,等等。
在叶利钦的⾃传中提到,“连我这个政治局的候补委员,仅仅这样的级别,都可以享受3个厨师、3个服务员、1个清洁⼥⼯,还有⼀个花匠……”斯⼤林的⼥⼉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在她的《仅仅⼀年》⼀书中描述:“佛洛希洛夫、⽶⾼扬、莫洛托夫的住房和别墅摆满了地毯、⾼加索的⾦银武器和贵重瓷器,他们的别墅变成了富丽堂皇的⼤庄园,有花园、暖房、马厩,当然,这⼀切都是⽤国家的钱来维持和经营的。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

内 容 提 要 本文从权力变质的角度,初步探讨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产生的危害,揭示权力的腐败与权力体制的弊端有着直接的关系,提出从体制上建立防止权力腐败的有效机制。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权力的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和民主监督机制的缺乏等方面阐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体制的日趋僵化,加上社会的相对稳定,由此最终孕育出“特权阶层”。
第二部分运用理论分析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勃列日涅夫时期关于“特权阶层”的几个问题,即“特权阶层”是苏联社会的掌权阶层;“特权阶层”是苏联社会的既得利益集团;“特权阶层”是苏联社会的特权群体,从而揭示出这是一个控制着社会又脱离社会基层的阶层。
第三部分从党群关系方面深入探讨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对苏联社会产生的危害。
第四部分经过分析与思考,得出看法。
目 录 前 言……………………………………………………………………1 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3 1.高度集权的体制是维护官僚主义的政治基础………………………4 2.任命制和终身制是维护官僚主义的组织保证………………………6 3.民主监督机制的缺乏,为官僚主义泛滥敞开方便之门 …………7 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关于“特权阶层”的几个问题………………………8 1.“特权阶层”是掌权阶层……………………………………………8 2.“特权阶层”是既得利益集团………………………………………11 3.“特权阶层”是特权群体……………………………………………14 三. 从党群关系看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对苏联社会产生的危 害………………………………………………………………………18 1.“特权阶层”是社会改革的阻力……………………………………19 2.苏共失去群众的信任与支持………………………………………21 结 束 语……………………………………………………………………24 注 释……………………………………………………………………26 参考文献……………………………………………………………………28 论文摘要(中文)…………………………………………………………1 论文摘要(英文)…………………………………………………………1 前 言 权力腐蚀人,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蚀人。
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及其恶果

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及其恶果作者:徐元宫来源:《党员文摘》2013年第03期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早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就已经相当严重。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6月23日至7月21日对苏联进行了访问,在之后他写的《莫斯科日记》中,提到当时苏联特权阶层的存在及其腐败:“共产党的活跃成员利用其他特权代替金钱,这些特权确保他们能过上舒适生活并拥有特殊地位。
更不用说影响,他们利用影响为自己和自己的亲属谋利益。
而且,怎么会不利用影响呢?不受任何良心谴责的人又有多少?有谁会把普遍困难中享受的机会作为自己的过错?这太‘合乎人性’了!”经常到苏联领导人家里去玩的斯大林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则在其《仅仅一年》一书中描述了“上层布尔什维克们的生活”:“伏罗希洛夫、米高扬、莫洛托夫的住房和别墅摆满了地毯、高加索的金银武器和贵重瓷器……他们的别墅变成富丽堂皇的大庄园,有花园、暖房、马厩,当然,这一切都是用国家的钱来维持和经营的。
”有趣的是,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在书中还详细描述了父亲斯大林的工资情况:“父亲不知道,他的一顿晚饭值多少钱,还有他的各处别墅、‘毒品化验’等所值若干,因为他是从来不用掏钱的。
他的生活全部由国家包干。
每个月从苏共中央、国防部、部长会议以及其他由他当荣誉成员或象征性成员的机关源源不断寄来的工资口袋,他看也不看,就塞在抽屉里了。
”即便是在全国爆发大规模饥荒、饿死数百万人、出现人吃人悲剧的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特权阶层的特供也仍然存在。
俄罗斯解密档案文件证实了这一点。
一份署名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秘书处第六科科长杰缅季耶夫”的《关于联共(布)中央秘书处1932年经费开支的说明》记载着:“烟卷的消费每月为13000~14000支,按月分配给下列秘书处:斯大林同志秘书处、住宅和办公室5000~6000支;助手和顾问6人每人750支,共4500支;切秋林、帕尔申和杰缅季耶夫每人500支,共1500支……食堂方面的开支为66088卢布40戈比,给书记处、会议大厅按月定量供给夹肉面包。
特权阶层的兴起与苏共的败亡

-决l JN J鉴 UN EJ 策 CI E 镜A G
率 竞 高达 9 %, 的任 期 竟长 达 2 。勃 列 E涅 0 有 5年 t
夫、 苏斯洛夫等高级干部都是在他们的职位上寿
终 正寝 的。 领 导 干 部 的 终 身 制 , 得 上 层 阶级 有 机 会 互 使 相 庇 护 , 相 提 携 , 渐 形 成 了一 个 稳 定 的 特 权 互 逐
平均每两年就要换一任丈夫 , 她最后一任丈夫邱尔 巴诺
夫 不 学 无 术 , 当 他 进 入 勃 列 日涅 夫 家 后 , 仰 仗 岳 父 可 就
发时 , 只是个 2 他 0岁的上尉 , 但是 到了 4年后 战争结束
时 , 竟 然 被 提 拔 成 中将 。尽管 谁 都 知 道 他 是 个 “ 鬼 ” 他 酒 ,
决 策 镜 鉴
JUECEJI GJf N N A
●
文 / 彭 纪
士 一个社会中 , 如果普通人经过努力 , 以在正 可
以要 啥 有 啥 。 ”
j】▲ -L 常的上 升途径获得高位 ,那么从某种角度上 .
看 , 个 社 会 还 算 是 公 平 的 。 在苏 联 , 着特 权 阶层 的 这 但 随
卢耶娃在《 致友人 的二 十封信》 中谈 到 , 斯大林身边 的警
卫人员尽 管没有什 么文化 , 却成 了在 “ 幕后操 纵大权 的
人” 。他 们 全 都 为 自己修 建 了 乡村 别 墅 ,坐 着 政 府 的汽
车, 像政府部 长甚 至像政治局委员那样生活 。据赫鲁 晓 夫在其 回忆 录中说 , 斯大林 的厨师和 专为他 的厨房采办
那 么各级 干部们就开 始依靠 给领导送礼 、 讨好上级 , 谋得更
的权势 , 扶摇: , 卣上 仅仅 1 0年时 间就从默默无 闻的克格
试析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时间

试析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时间作者:唐静李鹏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年第01期[摘要]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苏联官僚特权阶层腐败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在形成时间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
本文试图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探讨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同时分析苏联前期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的巨大危害。
[关键词] 官僚腐败;特权阶层;监督体制[中图分类号] D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01-0058-04一1936年之后,托洛茨基提出在苏联已经形成了一个“和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官僚阶层、特殊阶层。
他们必然要发展成为新的有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潜在的代理人”[1]。
关于这个阶层的形成时间政治家和学者有着不尽相同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列宁时期形成说,代表人物有捷克“经济改革之父”奥塔·锡克;[2](2)斯大林时期形成说,代表人物有托洛茨基、吉拉斯、罗曼·罗兰、刘克明等;[3](3)赫鲁晓夫时期形成说,代表人物有季正矩等;[4](4)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说,代表人物有郭春生等。
[5]笔者认为,界定一个阶层的形成,需要有几方面的因素考虑:第一,政治体制考虑;第二,经济体制考虑;第三,社会因素考虑。
首先,官僚特权阶层形成的政治体制是什么?俄国学者在研究中很少使用“官僚特权阶层”这个概念,他们往往使用的是“官职等级名录制”(HoMekJiaTypa),因为在他们看来,造成苏共后来一切腐败的根源是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时期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官职自上而下的任命制。
1923年11月8日召开的俄共(布)中央工作会议上,仅中央一级的党政干部就任命了13165人。
[6]这些列入官职等级名录的官员不但对外保密,而且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各自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他们逐渐转化为拥有自己利益、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特殊的社会集团。
斯大林通过官职等级名录制逐渐将国家行政权力集中和转移到党内。
从特权阶层看苏联败亡:从利益集团论的角度解释

( 南 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江西 南 昌 亡的原因的分析历来是我们研 究和认识 苏联兴 衰的重要课题 。回顾 苏联解体 的历
程, 不难发现 苏联 解体是伴 随着苏共执 政地位的逐步丧 失而发 生的 必然结果 , 导致 苏共 败亡 的 内因主要 为
其成员的利益” …, 从狭 隘的趋利避害的立场来说 , 这 种 选 择
繁的党 内斗争和赫鲁 晓夫 主观随 意性 的体制 改革 以及关 于 干部轮换的硬性规定 , 使 得这个 特权 阶层 的产 生并不 稳定 。 直到勃列 日涅 夫 时期 , 他认 为干部 队伍 的稳定 是 执 政 的前
提, 强调领导干部 的继承 性 , 而这也 最终 致使 特权 阶层逐 渐 稳定下来。特别是在其执政后期 , 体 系僵化 和干部 队伍 的稳
定, 党 内外 民主监 督机 制 的破 坏 以及 腐 朽思 想对 干 部 的腐
蚀, 苏联党 内特权 阶层终 于开始形 成。 戈尔巴乔夫执政 以后 , 他对勃 列 日涅夫 时期 留下来 的领 导干部的特殊待遇 都依然 照 旧保 留。而他对 苏联 特权 阶层 的 日益腐化也是无动于衷 , 视而不见 , 且 在其执政 后期 , 特权
第 2 8卷 第 4期 2 0 1 4年 7月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VO I . 2 8 NO. 4 J u 1 .2 0 1 4
J O URNAL OF CHANGSHA UNI VERSI TY
从特权 阶层看苏联败亡 : 从 利益集团论 的角度解释
阶层 这一群体并没有真正出现。 特权 阶层的真正形成是在赫鲁晓夫 时期 , 但 由于 当时频
奥尔森认为 , 利 益集 团是服 从于其 成员 利益 的 , 利 益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集㊀苏共的特权阶层1988年秋天,位于莫斯科格拉诺夫斯基大街2号的一家商店门前,突然聚集起成百上千的人,一家不大的商店,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新闻效应,引起如此多的人们关注呢?这是一家为少数特殊顾客服务的特殊商店㊂今天,是这家商店被宣布关闭前的最后一天㊂苏联普通人把这类特殊商店的特殊顾客称为特权阶层,说他们是 我们的共产主义贵族 ㊂这个特权阶层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逐步形成,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进一步发展演变㊂正是这个特权阶层,对苏共从内部瓦解起了催化作用,成为推动苏联剧变的重要因素之一㊂十月革命后,战争和饥荒严重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㊂ ‘列宁在十月“电影中瓦西里这句脍炙人口的台词,一时成为流行的经典语句㊂今天的人们可能难以相信,作为列宁身边的工作人员,会为一小块面包推来让去,但这却是真实的历史㊂电影中的这一情节是根据当时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写的㊂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遇到粮食危机㊂在一次人民委员会会议上,时任粮食人民委员的瞿鲁巴突然晕倒,紧急召来的医生检查后说,他是饿昏了㊂作为苏维埃政府主管粮食的最高官员,他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却没有从中为自己留下能填饱肚子的食品㊂列宁当即建议设立 疗养食堂 ,让这些为人民日夜操劳的同志们能够吃饱肚子㊂这是完全正确和无可非议的㊂列宁当年倡议设立的 疗养食堂 后来慢慢扩展为特供商店,规模㊁数量特别是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㊂半个世纪后,只有苏共的高级干部凭着特殊的证件才有资格出入这座没有任何招牌的大楼㊂这是莫斯科最大的特供商店㊂每到周末,一辆辆轿车停在大楼门前,把整条街堵塞得满满当当㊂在这里,法国白兰地㊁苏格兰威士忌㊁美国香烟㊁瑞士巧克力㊁意大利领带㊁奥地利皮鞋㊁英国呢绒㊁德国收音机㊁日本录音机等外国名贵以及苏联国内稀缺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㊂一位记者公开地说: 对于上层人物来说,共产主义早已经建成了㊂ 这样的商店仅在莫斯科就有100多处㊂克里姆林宫的特权阶层有自己的规则,职务越高,特权越大,享有的种种物质待遇同普通群众之间的反差也越大㊂当然,享有这一特权的仅仅只是苏共干部中的极小一部分㊂但是,这一特权是否就是这一阶层产生的第一个垒块呢?在苏联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艰苦创业,奔向新的生活㊂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艰苦奋斗时,攫取特权㊁谋取私利,为社会所不齿㊂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作为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如果说有什么 特权 的话,那就是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在喀秋莎的怒吼声中,带领人民将侵略者赶出去㊂在斯大林时代,党对干部的要求总体上是严格的,苏联也面临严酷的战争环境以及政治斗争的波高浪险,党员干部成批走向前线,领导干部更迭频繁,不可能形成特权阶层㊂赫鲁晓夫上台后,实行了特殊的干部政策㊂根据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第25条规定,党员干部要经常更替,①基层党组织选举时,每年有大批书记由于任期届满而被更换,更换率高达60%㊂因此,这一时期党内真正享有特权的群体也尚未形成㊂苏联共产党内的特权阶层,是从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特别是其后期逐步形成的㊂1966年4月,苏共二十三大召开,在勃列日涅夫主持苏共中央工作后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对党章第25条进行了修改㊂勃列日涅夫特别推崇长期主持意识形态工①参见赫鲁晓夫关于苏共纲领的报告‘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文版,第287~290页㊂作的苏斯洛夫的一句话: 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成功的保障㊂ 他从片面追求干部队伍的稳定,发展到形成领导干部事实上的职务终身制㊂勃列日涅夫㊁苏斯洛夫等高级干部都是在他们的职位上寿终正寝的㊂①在勃列日涅夫干部政策的指导下,苏共领导层组成人员几乎长期原封不动㊂在苏共二十三大上,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二十五大时,除已经过世的中央委员,连任率竟高达90%,有的任期竟长达25年㊂1978~1981年的两届州党代会期间,在156名州委书记中只有5名被更换㊂到1978年春,58名部长和部长会议副主席的平均年龄已达70岁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终身任职① 苏 勃列日涅夫:‘苏联共产党向苏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做的总结报告“,‘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1978,第98页㊂的老化的领导干部队伍㊂这种干部制度带来的后果,既使得领导层缺乏活力,又容易形成特权阶层的核心力量㊂领导干部终身制,客观上容易使特权阶层队伍不断扩大,为了安排更多的领导干部而设置的机构也不断增加㊂20世纪70年代末,苏共中央直属的部级机构达到了20个之多,其中大部分与政府机构重叠,甚至连机构的名称都一模一样,如农业部㊁国防工业部㊁重工业和能源部㊁机器制造部㊁文化部等等㊂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共,为特权阶层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生长土壤㊂更多的 特殊待遇 ,往往使刚刚提拔初次享受的高级干部瞠目结舌㊂利加乔夫曾回忆道:1983年,当他担任苏共中央组织部长后,第二天就给他配备了高级轿车㊂当他提出换一个比较低档一点的轿车时,竟受到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训斥,说他这样做是搞 特殊 ,破坏了机关的风气㊂①特权带来的享受,不身历其境,是无从想象的㊂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的子女,仅凭借父辈们的特权地位就能轻易进入最好的大学,毕业后再进入最优越的部门,并很快走上显贵的权力岗位㊂特权甚至还可以成为畅通无阻搞腐败的护身符㊂这是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此人仰仗岳父的权势,扶摇直上,仅仅十年时间就从一个低级军官晋升为上将,后又担任内务部第一副部长㊂在此期间,他贪污受贿65万卢布,酿成了震惊全国的 驸马案 ㊂勃① 苏 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1992,第40页㊂列日涅夫的儿子尤利更是个纨绔子弟,且年纪轻轻,竟当上了苏联外贸部第一副部长㊂1982年1月,一位苏联公民准备从莫斯科机场乘机出国旅行,海关人员从他身上的一个暗兜里发现了大量钻石㊂经查证,这是苏联大马戏团女驯狮演员布格利莫娃的个人收藏品㊂此后不久,便先后逮捕了这个马戏团的美工师鲍里斯㊃茨维科夫和马戏团团长克列瓦托夫㊂在茨维科夫家里,搜出价值约100万美元的钻石和其他贵重物品,在克列瓦托夫的房间里,查获约值50万英镑的西方货币和价格昂贵的珠宝㊁绘画作品等㊂而这些物品都是属于勃列日涅夫的女儿加林娜的㊂故事 没有到此为止,珠宝㊁钻石走私案还牵连到勃列日涅夫的儿子㊁外贸部第一副部长尤利㊂这个案件本应由内务部审理,却耐人寻味地由克格勃经办㊂而主持审理该案的克格勃第一副主席茨维贡,正是勃列日涅夫的连襟㊂结果, 故事 却到此了结:勃列日涅夫的儿子尤利和女儿加林娜依然逍遥法外㊂当了17年内务部长的谢洛科夫,利用职权,化公为私,他不但把内务部最大的国家别墅和内务部的迎宾馆据为己有,还在赫尔岑大街24号占据了一套很大的公寓㊂在这两座国家别墅和公寓里,存放着谢洛科夫及其家人的大量私人财物㊂其中的一个别墅里,光地毯就堆放了七层;而床底下塞着的竟是俄罗斯著名画家的油画㊂勃列日涅夫后期,莫斯科和各加盟共和国里的贪污腐化问题,越来越严重㊂1980年,一位侦缉人员偶然买到一批鲱鱼罐头,打开后发现里面装的却是价格昂贵的鱼子酱㊂鲱鱼为什么会变成鱼子酱?经过艰苦的侦查后,案情终于大白㊂原来,苏联渔业部一大批官员与某公司达成秘密交易,把索契和阿斯特拉罕两地生产的价格昂贵的鱼子酱装入贴有鲱鱼商标的罐头运往国外,由西方公司用鲱鱼价格买下,然后倒手销售㊂苏方参与者从巨额赢利中分占丰厚的所谓利润,并存入瑞士银行㊂这种倒卖活动竟持续了十年之久㊂经查证,此案给苏联造成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涉及渔业部副部长㊁渔业生产销售管理局副局长等高官,以及苏联外贸部㊁食品工业部㊁太平洋舰队㊁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饭店人员,共300余人㊂而负责分配这种罐头的竟是索契市市长沃隆科夫,直接管辖该市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麦杜诺夫,是苏共中央委员㊁勃列日涅夫的亲信,他奉命参与了此案,并对沃隆科夫百般庇护㊂‘文学报“刊登了沃隆科夫被捕的消息后,麦杜诺夫极为紧张,多次跑到莫斯科向勃列日涅夫求救㊂因案情重大,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亲自向勃列日涅夫陈述了事件的前前后后㊂勃列日涅夫看到铁证如山,于是问道: 你看怎么办? 安德罗波夫说: 那就得把麦杜诺夫交法院审理㊂ 勃列日涅夫说: 这可不行,现在我们在克拉斯诺达尔没有可靠的人,是不是可以先把他挪到另外的地方去㊂后来,麦杜诺夫虽然被撤销了原来的职务,却同时被调到莫斯科,当上了粮食食品部的副部长,并住进了莫斯科的豪华住宅㊂这个 故事 就这样被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㊂此外, 克拉斯诺达尔案件 海洋案件 乌兹别克案件 等等都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㊂苏共的特权阶层,首先源于官职㊂一些人认为官职越高,特权越多,要想做官或者升迁,必须讨好或贿赂有关领导,职务也因此有了价格㊂某些地区就连党委书记都明码标价,在1969年,阿塞拜疆一个区委第一书记就 价值 20万卢布,第二书记是10万卢布㊂卖官鬻爵的现象,在其他加盟共和国也以不同形式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㊂正如1973年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二月全会曾指出的: 过去在选择和使用干部问题上严重违反了列宁主义原则,任命行政领导干部不是根据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道德品质,而是通过幕后操纵㊁熟人和家庭关系,是根据对上级个人是否忠实的原则㊂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特权阶层反对任何涉及对自己特权的改革,更不可能主动地遏制蔓延全党㊁全社会的腐败㊂勃列日涅夫对改革冷言冷语:改什么呀,把工作做好就行了㊂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他的助手起草了一份关于经济改革的报告,引起了部分官僚特权阶层的不满和抵制㊂结果,柯西金的助手被撤职㊂特权阶层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制造了社会鸿沟,败坏了社会风气㊂普通民众与特权阶层的距离越来越远㊂在苏联社会中,一般大众自称 我们 ,而把特权者称为 他们 ㊂但在谈到苏共党内的 特权阶层 时,我们必须同时强调以下三点:第一, 特权阶层 只是对当时苏共干部队伍中以权谋私的极小一部分蜕化变质分子的特指㊂西方把当时苏共约60万~70万名干部全部称作特权阶层,那完全是为丑化和推翻苏联共产党而做的刻意㊁恶意㊁歪曲宣传㊂当时苏共的广大党员干部总体上还是廉洁奉公㊁勇于奉献的,是要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㊂第二,必须把分配领域中的合理差别和 特权 区别开来㊂当时苏联党内和社会上虽然存在特权阶层和严重的特权现象,但表现为 大锅饭 的平均主义在苏联分配领域中同时严重存在㊂第三,不能仅仅注意到分配领域中存在的 特权 现象,更要注意到这种 特权 在其他领域的表现,如:在制定政策㊁任用干部㊁贪赃枉法为自己和小集团谋取私利,并逃避党纪法规的监督等方面㊂这对破坏党群关系进而对改变党的性质的危害更为严重㊂这一情况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㊂这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居住的一座别墅,后来有了新的更大更好的别墅他就搬走了㊂让我们参观一下这座已不够时髦的旧别墅吧:进了大门,是一个巨大的前厅,楼下有玻璃凉台和电影厅,餐桌长达10米,厨房就像一个庞大的食品加工厂,还有一个地下冰柜,二楼穿过大厅,直通日光浴室㊁办公室㊁卧室,整套别墅装潢陈设,极尽豪华㊂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穷奢极欲的个人生活,还远未反映出特权阶层的本质㊂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动的所谓 改革 ,成为特权阶层演变为新生资产阶级的催化剂㊂混乱的改革给特权阶层谋取其根本利益提供了绝好的机会㊂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特权阶层已经不仅仅以追逐自己的享受为满足,还希望把拥有的一切特权长期占有,并且可以传给后代㊂与此同时,当他们发现挂在嘴边的所谓社会主义㊁共产主义信仰和罩在身上的共产党人的光环,都已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原有的特权必须改头换面,而资本主义是他们既得利益合法化的最合适的制度时,特别是在苏联共产党和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一特权阶层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殊利益并使之合法化,他们就必然毫不犹豫地撕下了原来的假面具,公开推动放弃社会主义,走全盘私有化的资本主义的道路㊂在此期间,特权阶层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大肆捞取个人私利㊂特别是那些直接管理国有企业财富的经济官僚们,凭借戈尔巴乔夫推行商业化㊁市场化㊁经济自由化的混乱时机,大搞 翻牌经济 ,把国家财产直接攫为己有;有的大搞权钱交易,获取出口优惠和配额,出口原材料和军火,窃取社会财富;有的在证券㊁期货交易中获取暴利,兴办银行等金融机构,后来其中少数人演变成为新的金融寡头㊂1991年,莫斯科上万名大富翁中,大部分人是原来的党政干部㊂同年6月的一份调查表明,在苏联高层干部队伍中,76.7%的人已经认为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㊂正是这些所谓的 共产党人 ,革了苏共的命㊂这些人不仅捞足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还继续身居高位,控制着国家权力㊂苏联剧变后的俄罗斯,除了权力金字塔塔尖上的少数人物有所变化外,大批干部摇身一变成为俄罗斯显贵㊂他们占了新总统周围高官总数的75%,新政党领袖中的57.1%,新政府官员中的74.3%㊂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㊃科兹等深刻地剖析了这一奇特的现象㊂他说: 一个天主教徒会突然之间变成无神论者吗? 苏联精英分子的物质利益虽然是大大增加了,但是,如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精英相比,他们在物质上所享受的特权也就相形见绌了 ; 在苏联体制下,社会上层和底层之间的收入差别,比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差别要小得多 , 在苏联体制下,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比一般产业工人高出8倍 , 大企业的总经理的报酬大约是一般产业工人的4倍 ,而美国高层精英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150~400多倍; 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㊂积累了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唯恐有一天被人发现或被起诉 ㊂①因此, 苏联体制的瓦解 , 源于其自身的统治精英对个人利益的追逐 ②,苏共是少有的在自己葬礼上致富的政党㊂苏共垮台前不久,有关机构曾在人民中做过 苏共究竟代表谁 的调查,调查结果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代表官僚㊁干部㊁机关工作人员的却占了85%㊂苏共特权阶层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㊂在这期间,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腐败之手,贪婪地攫取着属于人民所有的国家财富,而苏共对特权阶层从很①② 美 大卫㊃科兹㊁弗雷德㊃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48~149页㊂美 大卫㊃科兹㊁弗雷德㊃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48~149页㊂少遏制,到不打击,再到庇护甚至纵容,结果导致了这一毒瘤在自身肌体上迅速发展蔓延㊂当苏共已被自己的毒瘤腐化变质的时候,它自己就已经被人民所唾弃㊂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