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荣:从“仆人”到“主人”——苏联干部制度的畸变与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

合集下载

对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本质的研究综述

对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本质的研究综述


阶层 说
托洛茨基是苏联 “ 红军之父” , 在与斯大林进行权力之争时 , 抨击斯大 林消灭了党内民主。领导的党机关 日益代替党 ,并且由于政治路线和党的制 度的变质而产生了拥有庞大 ^ 数的官僚阶层,目 这个阶层权力巨大。在 1 9 3 6 年之后 , 托洛茨基指出苏联 官僚 阶层是一个和社会 主义背道而驰 的官僚 阶 层, 是—个特殊的阶层。同时 , 托洛茨基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性出发 , 宣 扬工人必须通过 “ 政治革命”推翻现行统治制度 ,而不是通过社会革命改 变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来推翻官僚阶层,复苏苏维埃 民主制 , 欧内斯特.曼德 尔是战 后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之一 , 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马克 思主 义 理论家之一,他也是世界托洛茨基主义运动 的长期领导人。他认为, 由于苏联 的官僚集 团 并不具备一个阶级所要求的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苏 联官僚集团不能行使经济职能 , 相反,这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集团的原 形就是将原由群众 自 己行使 的行政职能据为已有的—个新的社会阶层,它的 历史基础是衰落和消失的独立工人运动 。 近几年 中国对苏联官僚特权集 团本质的认识更多的是与苏东 剧变联 系起来 ,透过苏联特权集 团在苏东剧变 中的影响来研究它 的本 质。总的 来说 ,中国学术界普遍采用 “ 阶层论” 。 2 0 0 3 年 ,中国社会 科 学院 的刘 克 明所长 认 为苏联 官 僚特 权 阶层 , 尤其是党 内特权 阶层导 致 了苏联解 体 ,是 苏东 剧变 的根源 所在 。他 指 出 :“ 苏共所 以失败 ,苏联所 以瓦解 , 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苏联共产党内出 现 了—个官僚特权阶层。 ” 0 中国 社会科学院的陆南泉主任在其发表的 《 苏联 特权阶层的奢华触 目 惊心》一文中指出:“ 在苏联 的任何时期 , 特权阶层都 掌握各级党 、政 、军机关的领导权 ,这种领导权是实现特权的基础 。 ” 北京 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黄宗 良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特权 阶层形成 的三个条 件 ,指出: 对权力的垄断和控制是其形成的政治条件 ; 对 国家和社会财富的 支配和间接直接的占有是其形成的经济条件 ;对意识形态的严密的全面的控 制则是其形成的思想条件; 并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论述了如何正确认 识和开展反对官僚特权阶层斗争的问题 。 中国人民大学副所长郭春生认为将 “ 特权阶层”这一概念界定为 , 它是指苏联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利用职权谋取 个^ . 额外权利的特殊社会阶层。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

内 容 提 要 本文从权力变质的角度,初步探讨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产生的危害,揭示权力的腐败与权力体制的弊端有着直接的关系,提出从体制上建立防止权力腐败的有效机制。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权力的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和民主监督机制的缺乏等方面阐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体制的日趋僵化,加上社会的相对稳定,由此最终孕育出“特权阶层”。

第二部分运用理论分析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勃列日涅夫时期关于“特权阶层”的几个问题,即“特权阶层”是苏联社会的掌权阶层;“特权阶层”是苏联社会的既得利益集团;“特权阶层”是苏联社会的特权群体,从而揭示出这是一个控制着社会又脱离社会基层的阶层。

 第三部分从党群关系方面深入探讨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对苏联社会产生的危害。

 第四部分经过分析与思考,得出看法。

 目 录 前 言……………………………………………………………………1 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3 1.高度集权的体制是维护官僚主义的政治基础………………………4 2.任命制和终身制是维护官僚主义的组织保证………………………6 3.民主监督机制的缺乏,为官僚主义泛滥敞开方便之门 …………7 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关于“特权阶层”的几个问题………………………8 1.“特权阶层”是掌权阶层……………………………………………8 2.“特权阶层”是既得利益集团………………………………………11 3.“特权阶层”是特权群体……………………………………………14 三. 从党群关系看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对苏联社会产生的危 害………………………………………………………………………18 1.“特权阶层”是社会改革的阻力……………………………………19 2.苏共失去群众的信任与支持………………………………………21 结 束 语……………………………………………………………………24 注 释……………………………………………………………………26 参考文献……………………………………………………………………28 论文摘要(中文)…………………………………………………………1 论文摘要(英文)…………………………………………………………1 前 言  权力腐蚀人,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蚀人。

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及其恶果

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及其恶果

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及其恶果作者:徐元宫来源:《党员文摘》2013年第03期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苏联特权阶层的腐败早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就已经相当严重。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6月23日至7月21日对苏联进行了访问,在之后他写的《莫斯科日记》中,提到当时苏联特权阶层的存在及其腐败:“共产党的活跃成员利用其他特权代替金钱,这些特权确保他们能过上舒适生活并拥有特殊地位。

更不用说影响,他们利用影响为自己和自己的亲属谋利益。

而且,怎么会不利用影响呢?不受任何良心谴责的人又有多少?有谁会把普遍困难中享受的机会作为自己的过错?这太‘合乎人性’了!”经常到苏联领导人家里去玩的斯大林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则在其《仅仅一年》一书中描述了“上层布尔什维克们的生活”:“伏罗希洛夫、米高扬、莫洛托夫的住房和别墅摆满了地毯、高加索的金银武器和贵重瓷器……他们的别墅变成富丽堂皇的大庄园,有花园、暖房、马厩,当然,这一切都是用国家的钱来维持和经营的。

”有趣的是,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在书中还详细描述了父亲斯大林的工资情况:“父亲不知道,他的一顿晚饭值多少钱,还有他的各处别墅、‘毒品化验’等所值若干,因为他是从来不用掏钱的。

他的生活全部由国家包干。

每个月从苏共中央、国防部、部长会议以及其他由他当荣誉成员或象征性成员的机关源源不断寄来的工资口袋,他看也不看,就塞在抽屉里了。

”即便是在全国爆发大规模饥荒、饿死数百万人、出现人吃人悲剧的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特权阶层的特供也仍然存在。

俄罗斯解密档案文件证实了这一点。

一份署名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秘书处第六科科长杰缅季耶夫”的《关于联共(布)中央秘书处1932年经费开支的说明》记载着:“烟卷的消费每月为13000~14000支,按月分配给下列秘书处:斯大林同志秘书处、住宅和办公室5000~6000支;助手和顾问6人每人750支,共4500支;切秋林、帕尔申和杰缅季耶夫每人500支,共1500支……食堂方面的开支为66088卢布40戈比,给书记处、会议大厅按月定量供给夹肉面包。

特权阶层的兴起与苏共的败亡

特权阶层的兴起与苏共的败亡
年 第 期
-决l JN J鉴 UN EJ 策 CI E 镜A G
率 竞 高达 9 %, 的任 期 竟长 达 2 。勃 列 E涅 0 有 5年 t
夫、 苏斯洛夫等高级干部都是在他们的职位上寿
终 正寝 的。 领 导 干 部 的 终 身 制 , 得 上 层 阶级 有 机 会 互 使 相 庇 护 , 相 提 携 , 渐 形 成 了一 个 稳 定 的 特 权 互 逐
平均每两年就要换一任丈夫 , 她最后一任丈夫邱尔 巴诺
夫 不 学 无 术 , 当 他 进 入 勃 列 日涅 夫 家 后 , 仰 仗 岳 父 可 就
发时 , 只是个 2 他 0岁的上尉 , 但是 到了 4年后 战争结束
时 , 竟 然 被 提 拔 成 中将 。尽管 谁 都 知 道 他 是 个 “ 鬼 ” 他 酒 ,
决 策 镜 鉴
JUECEJI GJf N N A

文 / 彭 纪
士 一个社会中 , 如果普通人经过努力 , 以在正 可
以要 啥 有 啥 。 ”
j】▲ -L 常的上 升途径获得高位 ,那么从某种角度上 .
看 , 个 社 会 还 算 是 公 平 的 。 在苏 联 , 着特 权 阶层 的 这 但 随
卢耶娃在《 致友人 的二 十封信》 中谈 到 , 斯大林身边 的警
卫人员尽 管没有什 么文化 , 却成 了在 “ 幕后操 纵大权 的
人” 。他 们 全 都 为 自己修 建 了 乡村 别 墅 ,坐 着 政 府 的汽
车, 像政府部 长甚 至像政治局委员那样生活 。据赫鲁 晓 夫在其 回忆 录中说 , 斯大林 的厨师和 专为他 的厨房采办
那 么各级 干部们就开 始依靠 给领导送礼 、 讨好上级 , 谋得更
的权势 , 扶摇: , 卣上 仅仅 1 0年时 间就从默默无 闻的克格

官僚特权阶层

官僚特权阶层

官僚特权阶层:苏联亡党亡国的致命根源(2009-06-12 17:25:44)标签:政治特权阶层苏共官僚勃列日分类:政治智慧涅夫苏联带头搞垮苏共和苏联的,就是这些逐步形成的官僚特权阶层。

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正是官僚特权阶层与亲西方社会精英联合行动的结果,是官僚特权阶层—社会精英的一次集体背叛1917年,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在“二战”中,苏联战胜了德国法西斯,挽救了人类文明。

随后,苏联成为可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

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共的垮台,苏联也突然解体,出现“亡党亡国”的惨剧。

一个迅速崛起的世界强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怎么会突然垮台呢?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应该说问题出在执政的苏联共产党内部。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苏共的路线方针和领导体制犯了错误,导致出现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他们脱离广大群众,利用权力图谋私利,最后与知识分子中的亲西方精英结合起来,抛弃社会主义方向,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干出了集体背叛的罪恶勾当。

特权导致贪污腐败盛行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是逐步形成的。

在列宁时期,苏共的干部革命意志坚定,没有丝毫特权,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一个典型事例是,当1918年发生粮食危机时,有权调拨千百万吨粮食的人民委员瞿鲁巴,竟连自己都吃不饱,在一次人民委员会会议上饿得昏倒了。

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一方面强调“稳定”干部,使干部委任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日趋完善,另一方面又不断提高干部特权的标准,使之进一步固定化和规范化,从而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

有人估计,这个官僚特权阶层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

当然,这里所说的官僚特权阶层并不是指苏联的全体干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必然导致贪污腐败的盛行。

官僚特权阶层的子女,凭借父辈的特权地位,能够轻易地进入最好的大学,毕业后再进入最优越的部门,并很快走上显贵的权力岗位。

人民公仆名义下的共产主义贵族苏共干部特权制度

人民公仆名义下的共产主义贵族苏共干部特权制度

人民公仆名义下的共产主义贵族苏共干部特权制度
姚联合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0(000)015
【摘要】金碧辉煌的别墅里,有40-50人在为一个家庭服务,家里每天有亲朋食客数十人——当你把这个情景与亿万富豪或者帝王贵族之家相联系时,你可能不感意外。

然而,当这些与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的生活联系起来时,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1935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到莫斯科访问,在他的《莫斯科日记》中描述了一路的见闻。

他写道:"身为国家与民族卫士的伟大共产党人队伍与其领导者们,正在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变成一种特殊的阶级","而人民则不得不依然为弄到一块面包与一股空气(住房)而处于艰难斗争的状况之中"。

罗兰惊诧地发现,连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也被当做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姚联合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12.5
【相关文献】
1.前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 [J], 盂凡亮
2.前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 [J], 孟凡亮;
3.前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 [J], 孟凡亮
4.前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 [J], 孟凡亮
5.前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 [J], 孟凡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联特权阶层的奢华触目惊心

苏联特权阶层的奢华触目惊心

苏联特权阶层的奢华触目惊心陆南泉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在斯大林时期就已形成。

这里讲的特权并不是指对某些有特殊贡献的人或一部分领导人给予较高的工资或待遇,而是指利用权力享受种种特权。

苏联的特权表现在:名目繁多的津贴,免费疗养和特别医疗服务,宽敞的住宅和豪华的别墅,特殊的配给和供应,称号带来的特权,等等。

对苏联上层领导来说,高薪反而不是主要报酬了。

在苏联的任何时期,特权阶层都掌握各级党、政、军机关的领导权,这种领导权是实现特权的基础。

赫鲁晓夫时期,领导人的特权虽有所削弱,但依然存在。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又开始悄悄地“斯大林化”。

特权阶层扩大化与稳定化,成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俄罗斯著名学者、苏联发展演变过程的目睹者阿尔巴托夫指出:“早在30年代,所有这些已经形成完整的制度。

根据这个制度的等级——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中央委员、人民委员、总局的首长,等等——每一级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权。

战争之前,享有这种特权的人范围相当小,但特殊待遇本身是非常优厚的,特别是同人民生活相比更是如此。

”战后,对苏联上层领导人的配给制达到了非常精细的程度。

特别是各种商品的购货证与票券的大大发展,逐渐成了高中级干部家庭正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扩大化与稳定化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由于实际上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干部领导职务实行任命制与终身制,干部队伍较为稳定,因此,特权阶层也比较稳定。

而斯大林时期,虽然形成了特权阶层,但极不稳定。

斯大林一方面给予上层人物大量的物质利益和特权,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消灭这些人。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个阶层。

其次,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和官僚主义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数量大大膨胀,特权阶层的人数也随之增加。

据俄国学者估计,当时这个阶层大约有50万~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

人们对特权阶层的人数估计不一。

苏联干部制度的历史变迁

苏联干部制度的历史变迁

命制 原则取代 民主选举制 原则 , 权 力高度集 中的干部任命机 关建立起来 , 高度 集 中的干部任命方 式逐 渐定型 , 党和 国家高度集 中的干部任命 制度— — 官职等级 名录制得 以建立。 苏联 干部制度 的基本 原则和运行 机制 最 终导致产 生 了官僚 特权阶层 。 关键词 : 干部制度 ; 职业 革命 家组织 ; 官职等级名 录制 ; 官僚特权阶层
me n t , d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o f t h e s y s t e m a r e t he i mp o r t a n t po l i t i c a l ’ p r o c e s s e s o f t he S o v i e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i s m e v e n t u a l l y l e d t o b u r e a u c r a t i c p i r v i l e g e d c l a s s .
Ke y wo r d s: c a d r e s y s t e m; o r g a ni z a t i o n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r e v o l u t i o n i s t s; n o mi n a t i o n; b u r e a uc r a t i c pr i v i — l e g e d c l a s s
Un i o n . h e T B o l s h e v i k P a r t y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t h e f o r m 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l a i d o u t t h e r u d i me n t o f t h e S o v i e t c a d r e s y s t e m. At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 o f B o l s h e v i k P a r t y’ S r e i g n, t h e d e mo c r a t i c e l e c t i o n p i r n c i p l e b e g a n t o b e r e p l a c e d b y t h e c a d r e n o mi n a t i n g p in r c i p l e . T h e h i g h l y c e n t r a l i z e d c a d r e n o mi — n a t i n g i n s t i t u t i o n wa s g r a d u ll a y s e t u p . h e T n o mi n a t i n g mo d e , a s a p r a c t i c e, w a s c o n s o l i d a t e d b y t h e P a a y a n d h i g h l y c e n t r li a z e d g o v e r n me n t p o w e r . T h e p i r n c i p l e o f t h i s s y s t e m a n d i t s o p e r a t i o n me c h a 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小荣:从“仆人”到“主人”——苏联干部制度的畸变与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内容提要: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固化是造成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俄国的治国传统、苏共的组织伦理、干部的身份设定和监督的空泛虚化等等。

正是上述4个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了苏联历史上独特的官僚特权阶层,为其覆灭埋下了祸根。

薛小荣,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沉重挫折。

如何认识和理解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短短七年时间里,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就在广大民众冷漠目光的注视下轰然坍塌,一直是政界学界共同关注的“历史之谜”。

苏联的干部制度及其畸变而成的官僚特权阶层的产生形成,无疑可以成为我们深度解释苏联亡党亡国历史悲剧的一把钥匙。

只有深刻剖析苏联官僚特权阶层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才能准确把握苏联干部制度畸形发展的内在因素。

本文拟从俄国的治国传统、苏共的组织伦理、干部的身份设定和监督的空泛虚化等4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阐释。

一、从俄国的治国传统来看,以集权为特征的专制主义和以特权为内核的精英主义统治是俄国的治国理政传统,是产生形成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深厚历史根源。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1](P121)苏联作为无产阶级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共在取得政权以后,其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固然有着无产阶级的独创性发展,但是,在一个具有长久专制统治传统的落后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苏共的执政必然会受到俄国治国传统在制度、文化、心理、实践等各方面的深刻影响。

而最为深刻的就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影响。

作为一种国家统治的基本制度,沙皇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专制统治权力。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具体的国家统治实践中,沙皇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限制。

事实上,沙皇专制制度作为建基于俄国农奴制基础之上的封建主义统治,实质上既包含沙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又包含了统治阶级中贵族阶层的统治权力。

可以说,沙皇专制制度是由作为国家首脑的沙皇和作为权力支柱的贵族共同构建起来的统治制度。

由此就逐渐形成了以集权为特征的专制主义和以特权为内核的精英主义统治的治国理政传统。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沙皇专制制度就是沙皇拥有无限的权力。

人民根本参加不了国家的机构和国家的管理。

沙皇拥有独揽的、无限的、专制的权力,一切法律都由他一个人颁布,一切官吏都由他一个人委派。

可是,对于俄国的一切法律和一切官吏,沙皇自然连了解都做不到。

对于国内所发生的事情,沙皇连了解都做不到。

沙皇只不过是批准几十个最大最显贵的官吏的意旨罢了。

一个人,不管他多么愿意,象俄国这样一个大国,他是管理不了的。

管理俄国的不是沙皇,——所谓一人专制,只不过是一种说法罢了!——管理俄国的是一小撮最富有最显贵的官吏。

沙皇能够知道的,只是这一小撮人愿意告诉他的事情。

沙皇根本不可能违背这一小撮名门贵族的意旨:沙皇自己就是地主和贵族;他从小就完全生活在这些显贵中间;他就是受这些人培养和教育的;沙皇对全体俄国人民的了解,仅仅限于这些显赫贵族、富裕地主和少数可以出入沙皇宫廷的最富有的商人所了解的情况。

”[2](P115)十月革命以后,取得国家统治权力的布尔什维克党,在打碎旧的国家统治机器的同时,在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文盲、缺乏管理经验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放下人民直接实现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理想,实行以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布尔什维克政党对国家事务的委托统治。

这就在事实上初步形成了对国家事务管理在两个层面上的权力落差:第一个权力落差是在无产阶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产生形成。

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在实践中的不可行性,那么,由谁来代表人民群众行使国家管理的权力呢?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讲,无产阶级政党都是唯一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无产阶级政党是由广大劳动群众中一部分具有先进思想、高度觉悟的人组成的先锋队组织,它们没有自己的利益,而是为全体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而牺牲的革命先行者,肩负对广大人民群众实施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阶级使命。

从这一意义上讲,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广大劳动群众的政治代表来行使国家统治权力就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但是,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那么,由无产阶级政党来代表劳动群众的整体利益往往就会成为空泛的政治宣言。

列宁逝世以后,随着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共产党在事实上实现了对国家权力的全面垄断。

但是,由于在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落后,苏联共产党开始成为超越人民群众的特殊存在,具有了自己的利益!“从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出现了一种党崇拜。

在每一次代表大会上,中央全会上,以及每一个盛大场合,一定都要千方百计地强调'列宁主义的党’——苏联共产党——的作用。

国家是在它的'英明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党是'智慧、荣誉和良好’的化身。

”[3](P166)第二个权力落差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产生形成。

布尔什维克党在夺取政权以后,作为人民的政治代表开始对国家实施全面统治。

党成为国家权力分配的最终决定者。

通过以任命制为特征的自上而下的权力授予制度,产生形成了政党内部领袖、干部(高中级党员)和群众(普通党员)之间的巨大权力落差。

在这一权力授予机制中,下级组织的权力来源于上级组织,个人的权力必须服从于组织的要求。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苏共中央政治局、中央组织局和部委实现了对权力的各自分割。

“列宁的政党旨在成为一个严密的中央集权组织,它不承认任何形式的邦联制或地方自治或其他组成单位的自治。

它必须是一个准军事的组织,普通成员必须遵守严格的纪律和各种规则,各级领导人也必须受制于自上而下形成的等级权力链。

政策在政党未决定之前可以由党员自由讨论,但是一旦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就必须得到无条件的接受和执行。

”[4](P503)当权力成为组织的垄断性资源以后,在苏联开始形成并确立起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而各级党组织的总书记则在其中占据着关键位置”[4](P549),“各级权力机关的组织就犹如一座金字塔,层层对上负责。

下级机关同上级机关的关系只是一种服从关系;人民群众的监督职能,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只不过是一种口号、标签,实际上从来没有有效地实行过。

在这座权力金字塔上,处于最上层的部分自然地拥有了无限的权力。

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结构、这种政治生活气氛,尽管不是出于自愿的。

这种政治体制已经形成一种惯性,依赖于这种惯性向前发展。

”[5](P325)上述两个权力落差,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所秉承的精英政治逻辑,即苏联共产党高于劳动群众、干部高于普通党员、领袖成为权力的最高象征。

在这一统治逻辑之下,官僚特权阶层的出现不仅是俄国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成为苏联共产党巩固执政权力的必然要求。

二、从苏共的组织结构来看,强调集中、服从、统一、秘密的组织要求,使党内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制度性服从,这是产生形成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深层政党文化因素。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

”[6](P415)在近现代政党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类型的政党组织。

其中,以列宁创立的布尔什维克政党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资产阶级政党最具代表性,成为两大主要政党类型的集中代表。

除了政治理念上的巨大差别外,布尔什维克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上的不同。

资产阶级政党标榜“民主”、“自由”,因此其政党结构一般具有组织结构的开放性、组织成员的弱约束性等特征。

而布尔什维克党则在组织结构上表现出极为强烈的纪律性、严密性、集中性与职业化。

列宁指出:“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如果我们党没有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就是说,没有得到工人阶级中所有一切善于思考、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有威信并且能带领或吸引落后阶层的人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因此,“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7](P4)。

应该说,列宁所主张建设的布尔什维克式政党,既是当时俄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更为深刻地反映了机械工业时代对政治组织的内在要求。

如果暂时不考虑革命斗争需要集中统一的革命政党这一点,那么,列宁之所以创立组织严密、号令一致的布尔什维克党,还有一个重要的技术因素就在于:政党的组织结构适应了当时社会环境所能提供的技术水平的需要。

即,以报纸等印刷媒体为代表的通讯技术可以满足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要求。

列宁指出:“工人阶级正是政治揭露的理想听众,因为他们首先需要而且最需要全面的和生动的政治知识,因为他们最能把这种知识变成积极的斗争,哪怕这种斗争不能产生任何'显著结果’。

而能够成为全民的揭露的讲坛的,只有全俄报纸。

'没有政治机关报,在现代欧洲就不能有配称为政治运动的运动’,而俄国在这一点上无疑也是应当归入现代欧洲的。

报刊在我国早已成了一种力量,否则政府就不会拿成千上万的卢布来收买它,来津贴形形色色的卡特柯夫之流和美舍尔斯基之流了。

”[8](P85)早在1899年时,列宁就注意到社会民主党在俄国由于地域的阻隔而导致的组织涣散,在政治斗争中无法快速动员和凝聚党内外力量的致命问题。

为此,列宁主张通过创办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来克服这一组织弱点,并以机关报为中心,改造党的组织。

“必须把创办一个能正常出版而且同各地方小组有密切联系的党的机关报作为我们的当前目标。

我们认为,社会民主党人应当把这个工作作为最近期间的全部活动内容。

”[9](P168)可以说,列宁关于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建设构想和实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并最终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根本原则。

不过,报纸以及随后出现的电台等通讯技术在传播信息、组织动员方面确实具有极其强大的政治能量。

但是,由于报纸、电台等通讯技术固有的一对多、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特点,反映在政党的组织建设结构之上就是十分强调党的中央机关(特别是党的领导集团)的领导作用,而对基层组织和普通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则被牢牢地约束在党的组织纪律之中,从而使政党的组织结构明显地表现为一种金字塔型的等级体系。

而随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一跃而为俄国唯一执政党的政治发展实践也进一步扩散了这种组织结构特征。

这种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上层的结构性问题,列宁早在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前就已经意识到。

他指出,党的上层领导“要受党的'下层’,受全体加入党的有组织的工人的监督和领导”[10](P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