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阶层的兴起与苏共的败亡

合集下载

试谈苏共败亡原因

试谈苏共败亡原因
饱 ,粮 食 人 民委员 瞿 鲁 巴就 因为 饥 饿 而 晕 到 在 人 民委 员 会 的会 议 上 , 他 拥 有 调拨 粮 食 的权 力 。 宁 晚 年 , 于 需要 , 而 列 出 专 家 、 军 军 官 、 政 官 员 开 始 享 受 一 些 优 待 . 如 专 家 有 红 党 诸
“自我 政 变 ” 这 个 特 权 阶 层 占 据 着 党 政 机 关 重 要 的 领 导 岗 。 位 , 们 利用 手 中掌 握 的权 力 为 自 己谋 取 了 巨额 的 财 富 . 他 或 者直 接 控 制 着 巨额 的 财 富 。 8 0年 代 后 期 。 们 感 到 社 会 主 他
特权 阶层 是 苏 共 的掘 墓 人 。正 如 斯 大 林 所 说 :堡 垒最 “ 容 易 从 内 部 攻 破 ”, 共 的 垮 台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特 权 阶 层 的 苏

特 权 阶 层 是 苏 共 的 掘 墓 人
列 宁 时 期 苏联 共 产 党 曾经 是 一 个 非 常 廉 洁 、清 明 的政 党 。不 仅 列 宁本 人 廉 洁 清 明 。 他 苏联 党政 官 员 也是 如此 。 其 如在 11 9 8年 内 战 时 期 , 时 的 粮 食 供 应 非 常 紧 张 , 难 吃 当 很
家政 权 , 共 因此 而 灭 亡 ; 腐 败 来 看 , 于腐 败使 苏共 不得 人 心 。 失 执 政 基 础 而跨 台 。特 权 和 苏 从 由 丧
腐败 都 是 苏共 体 制 缺 陷 的 产物 , 此体 制 问题 更 具根 本 性 。 因
[ 关键 词 ] 共 败 亡 ; 权 阶层 ; 败 ; 制 问题 苏 特 腐 体 [ 图分 类 号 ] S 文 献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10 中 D [ A 文 0 9— 2 3 (0 0 0 2 4 2 1 )3— 0 3 0 4— 0 2

苏共为何走向灭亡

苏共为何走向灭亡

苏共为何走向灭亡作者:苏林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3期摘要:苏共亡党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原因。

本文着重从该党自身存在的缺陷入手,分析了导致苏联共产党最终垮台的根本原因——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

关键词:苏共;亡党;原因;教训[中图分类号]:K5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275-01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也是苏共亡党20周年。

苏联共产党灭亡、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极大悲剧。

研究苏联共产党的失败,也是寻找中共肌体上可能潜伏的“病灶”。

从这个意义上说,认真研究苏共亡党的历史原因,对于加强中共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叛马列。

苏联共产党(原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列宁亲手缔造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

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苏共始终保持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但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严重背叛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篡改、歪曲乃至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列宁、斯大林等苏共中央高级领导人。

错误地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三和一少”理论,建立所谓“工业党”、“农业党”,造成全党全民的思想混乱。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变本加厉地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在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7月,苏共举行了最后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

这就从根本上背叛了马克思主义,背叛了社会主义,背叛了人民,改变了党的无产阶级性质。

从此,苏共的指导方针就是实行政治上的多党制、议会民主制以及意识形态多元化。

短短一年内,约20个联盟一级的政党在苏联出现了,加盟共和国一级的政党更是冒出了500多个。

这些政党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扮演了促使苏共下台和解散的角色。

二、缺乏民主。

在苏共领导者中,最有民主风范的是列宁。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内部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内部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十月革命,从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到否定苏共的光荣历史。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把一切最丑恶、最肮脏的语言加在斯大林头上。

同时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

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继而攻击和诽谤列宁,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最后否定苏共70年的执政历史,右派在把斯大林灵墓搬出红场之后,把列宁的墓也要移出莫斯科红场。

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说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提出了一系列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

这样一来,整个苏联舆论、社会心理、思想界就开始发生变化,把苏共党员以及苏联人民的思想搞乱了,也为后来戈尔巴乔夫搞“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埋下了伏笔。

赫鲁晓夫改变党和国家的性质,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搞“工业党”、“农业党”,造成了严重混乱。

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调整和修正,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

而且当时的苏联的宣传体制很僵化而此时,讲到西方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讲到苏联就一片光明,什么都好。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

内 容 提 要 本文从权力变质的角度,初步探讨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产生的危害,揭示权力的腐败与权力体制的弊端有着直接的关系,提出从体制上建立防止权力腐败的有效机制。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权力的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和民主监督机制的缺乏等方面阐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体制的日趋僵化,加上社会的相对稳定,由此最终孕育出“特权阶层”。

第二部分运用理论分析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勃列日涅夫时期关于“特权阶层”的几个问题,即“特权阶层”是苏联社会的掌权阶层;“特权阶层”是苏联社会的既得利益集团;“特权阶层”是苏联社会的特权群体,从而揭示出这是一个控制着社会又脱离社会基层的阶层。

 第三部分从党群关系方面深入探讨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对苏联社会产生的危害。

 第四部分经过分析与思考,得出看法。

 目 录 前 言……………………………………………………………………1 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产生的原因……………………………3 1.高度集权的体制是维护官僚主义的政治基础………………………4 2.任命制和终身制是维护官僚主义的组织保证………………………6 3.民主监督机制的缺乏,为官僚主义泛滥敞开方便之门 …………7 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关于“特权阶层”的几个问题………………………8 1.“特权阶层”是掌权阶层……………………………………………8 2.“特权阶层”是既得利益集团………………………………………11 3.“特权阶层”是特权群体……………………………………………14 三. 从党群关系看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对苏联社会产生的危 害………………………………………………………………………18 1.“特权阶层”是社会改革的阻力……………………………………19 2.苏共失去群众的信任与支持………………………………………21 结 束 语……………………………………………………………………24 注 释……………………………………………………………………26 参考文献……………………………………………………………………28 论文摘要(中文)…………………………………………………………1 论文摘要(英文)…………………………………………………………1 前 言  权力腐蚀人,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蚀人。

苏共腐败导致垮台的成因及其启示

苏共腐败导致垮台的成因及其启示
“ ‘ 反腐 败关系人心 向背和党的 生死存亡 ’ , 因此 , 反腐败工作 必须 到过度集权 的领导体制的严 重弊端 , 在干部 工作 上就表现为 自上 而下 得 到有力与 具体的执行与 落实 。反腐 败工作的成效 , 就是为 了让我们 的单一委任制 。然而 ,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 开始推行频繁的干部更替制
委 员、 政治局候补 委员、 中央书记 、 中央委员 、 人 民委 员、 总 局的首长等 权力商品化就是把权力作为捞取金钱的手段 。在 2 0 世纪 7 0 年代 等 。每~ 级都有自己 的一 套特权 。 无产 阶级政 党本该是代表最厂 兴起 的改革浪潮 中, 公开和秘密 的权钱交易蔓 延开来 。一部 分手中握 大人 民根本利益的 , 不该 为本党 党员 特别是本党 内的任何 集团和个人 有支 配物资 、 产 品大 权的国家官 员, 利用手 中便利条件 , 在流 通领 域中 谋 取任 何特殊利益 的。然 而 , 苏共就是 这样 一个领导班 子从思想开始 倒卖 生产 资料和 消费品 , 甚至走 私战咯物 资, 包括金属 、 石 油、 核原料 , 堕落腐化 , 社会建设 的方 向开始歪 曲, 党风开始滋生腐败和脱离群众习 大发横财 。贪污受贿之风也愈 演愈烈 , 如在 乌兹别克贪污大案中 , 从共 气 , 它 已由一个代表人 民利益的工人 阶级政党逐渐蜕变 为一个 为少数 和 国的党中央书记 、 部长会议主 席、 内务部长 到基 层党的数名 书记、 企 人谋利益的权贵集团 。 业领导 , 贪污总金额达 2 O 多亿卢布 。 三、 反思苏共垮台。 启 示我 国反腐建设
苏共腐败导致垮台的 成因 及其启示
政 治 与 法 律
苏共腐败 导致垮台 的成 因及其启示
孙 超
( 西安政 治学院研 究生管理 大队

试谈苏共败亡原因

试谈苏共败亡原因

试谈苏共败亡原因回顾苏联解体的历程,不难看出苏联解体是伴随着苏共执政地位的逐步丧失而发生的必然结果,而导致苏共败亡的内因主要是特权和腐败。

从特权来看,由于特权阶层窃取了国家政权,苏共因此而灭亡;从腐败来看,由于腐败使苏共不得人心,丧失执政基础而跨台。

特权和腐败都是苏共体制缺陷的产物,因此体制问题更具根本性。

标签:苏共败亡;特权阶层;腐败;体制问题江泽民指出:“苏联经过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发生了剧变的悲剧,最后解体、垮台了,这是为什么?其中的原因和教训需要全面深刻地加以总结。

”①研究苏联为什么解体,首先要搞清楚苏共为什么垮台。

因为苏共是苏联的领导核心,苏共的命运决定着苏联的命运。

回顾苏联解体的历程,不难看出苏联解体是伴随着苏共执政地位的逐步丧失而发生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重大的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

像苏共演变这么重大的问题是内因和外因、近因和远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因更具决定性,导致苏共败亡的内因主要是特权和腐败。

一、特权阶层是苏共的掘墓人列宁时期苏联共产党曾经是一个非常廉洁、清明的政党。

不仅列宁本人廉洁清明,其他苏联党政官员也是如此。

如在1918年内战时期,当时的粮食供应非常紧张,很难吃饱,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就因为饥饿而晕到在人民委员会的会议上,而他拥有调拨粮食的权力。

列宁晚年,出于需要,专家、红军军官、党政官员开始享受一些优待,诸如专家有较高的工资,干部在房租、旅行等方面享受各种减免优待,其子女享有免费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优先权。

当时这一做法仅仅是一种暂时的照顾政策,还不具有特权的性质。

斯大林时期苏共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特权制度,各级官员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权。

30年代初期开始,专供少数人使用的内部食堂、商店、医院和休养所在国家机构中逐步建立起来。

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1934年,苏联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差距是30倍。

而到了1953年,苏联部长级的工资是11000卢布到14000卢布,而最低工资为250卢布,相差44倍至56倍。

苏共垮台

苏共垮台

苏共垮台:源于特权阶层挖墙角伴随着权贵阶层的形成,苏共逐渐走上了腐败变质的道路,切断了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

从苏共蜕化变质的过程来看,苏共的腐败从根本上来说是权力的变质,一切腐败现象都同没有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使权力异化。

概括地讲: 一是理想权力化,即背弃革命理想,单纯地追求权力。

“列宁时代的革命者面临的前景是逮捕、坐牢、苦役,甚至绞刑架,若能从监狱中逃出,不是转入地下,就是逃亡国外;而后来持大学文凭和口讲良心的入党的人面前,则是飞黄腾达、特权、由党和国家完全包干的物质的满足。

”[10]即使是老一代的共产党人,在权力的腐蚀下也会发生蜕变。

二是权力特权化,就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个人的权力,变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

在二战以后几十年间,官员的特权名目繁多,诸如宅第权、特供权、特教权、特继权、特支权等,不一而足。

三是公仆官僚化。

许多党的领导干部关心的不是人民,而首先是自己的官运,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物质享受和奖赏,自己的特权。

“他们不承担任何责任,不解决任何问题,却年复一年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

”“最可怕的是,提升职务主要靠熟人、靠对个人的忠诚和靠亲属关系,而不是凭借政治品质和业务能力”,以至“在我们的管理机构内就出现了稀奇古怪的‘势力范围’、‘个人领地’,其为首的都是‘自家人’”。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官员即使具有最好的个人品质和禀赋,也几乎都成为官僚主义者,而如果某一官员没有发生这种蜕变,那么这个帮派就会把他排挤和抛弃掉。

”[10]四是权力商品化,就是进行权钱交易,把权力作为捞取金钱的手段。

在苏联,特别是在七十年代改革的浪潮兴起以后,公开的和秘密的权钱交易恶性地蔓延开来。

这些人赚钱很容易,主要是在流通领域中倒卖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甚至走私战略物资,包括石油、金属、核原料,大发横财。

这些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在监察和司法机关也有他们的保护人和代理人,甚至得到国家机关中高级官员的支持和庇护。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苏联的解体有国内与国外的原因、党内党外的原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经济的原因、政治思想文化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各个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从苏联领导集团和特权阶层看苏联解体的原因苏共领导集团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以列宁为核心,这个时期领导集团的成员们都具有强烈的共产主义信仰。

第二个时期以斯大林为核心,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崇尚个人主义,消弱以及否定了领导集团的作用,但是他为共产主义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而第三个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淡薄的赫鲁晓夫为核心,他在告诫人们不要冒进的同时自己又将冒进思想推向极端,脱离当时苏联国情的将20年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目标。

他极端的否定了斯大林对于苏联巨大的贡献,在反对斯大林个人崇尚的同时又自己又在大搞个人崇尚。

他的盲目开垦土地、工业改组以及将强行分割党组织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削弱了党对人民的领导。

这些极端的措施已经逐步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苏联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可以说这个时期已经为苏共垮台、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祸根。

第四个时期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他结束了赫鲁晓夫时期那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纠正了苏共领导集团以一个人的思想为主的作风,推行了新经济体制改革,他是较有争议的一位领导人,有人说他缺乏理论知识,因循守旧。

满足现状,但是也有人认为恰是他的行事稳重使他领导的时期社会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经济也达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的后期,领导人在思想和行动上更为保守和僵化,他们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贪图享乐,阿谀奉承的风气滋长。

特权阶层逐步形成,他遵循的“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成功的保障”。

最终发展到特殊干部的职务终身制。

正是在他干部政策的指导下苏共领导层的组成人员几乎长期原封不变,连任率大幅增加。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终身任职的老化的干部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领导层缺乏活力,并形成了特权阶层的核心力量。

正是这种领导干部终身制,是特权阶层队伍不断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权阶层的兴起与苏共的败亡苏共高层在1975年5月的一次政治局会议。

勃列日涅夫(左一)、安德列波夫(左二)、齐米亚宁(左三)、契尔年科(右二)、柯西金(右一)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通过正常的上升途径获得高位,那么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个社会还算是公平的。

但在苏联,随着特权阶层的兴起、固化和自我封闭,底层精英升迁之路几乎被堵死了。

尤其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普通民众与特权阶层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苏联社会中,一般大众自称“我们”,而把特权者称为“他们”。

裙带关系:苏联特权阶级的产生由于前苏联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结构,领导人的亲属和那些能接近领导人的人,往往就成了大权在握、作威作福的人。

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毕业于航空学院,卫国战争爆发时,他只是个20岁的上尉,但是到了4年后战争结束时,他竟然被提拔成中将。

尽管谁都知道他是个“酒鬼”,可是1947年从东德调回莫斯科后,立即就当上了莫斯科军区的空军首脑。

据斯大林的妻子阿利卢耶娃回忆,“他无所不为,肆无忌惮地利用在其父斯大林身边的机会”,“没有什么是他得不到的。

他可以想怎么就怎么,可以要啥有啥。

”不仅如此,那些斯大林身边的工作人员,诸如警卫长之类的人物,也在生活待遇上享有很大的特权。

阿利卢耶娃在《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谈到,斯大林身边的警卫人员尽管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了在“幕后操纵大权的人”。

他们全都为自己修建了乡村别墅,坐着政府的汽车,像政府部长甚至像政治局委员那样生活。

据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说,斯大林的厨师和专为他的厨房采办食品的人员中,有的当上了陆军少将,有的当上了陆军中将,并且还不断被授予各种勋章。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这种任人唯亲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以勃列日涅夫为例,他的女儿加琳娜生性风流,平均每两年就要更换一任丈夫,她最后一任丈夫邱尔巴诺夫不学无术,可当他进入勃列日涅夫家后,就仰仗岳父的权势,扶摇直上,仅仅10年时间就从默默无闻的克格勃上尉升任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并获得上将军衔。

勃列日涅夫的儿子尤利更是个纨绔子弟,年纪轻轻就凭借勃列日涅夫的权势平步青云,当上了被人们称为“肥缺”的苏联外贸部副部长。

其他高层人物的子女也很自然地进入特权阶层,米高扬的儿子快速升迁为《拉丁美洲》杂志的主编,葛罗米柯的儿子在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后,突然成为苏联驻华盛顿的公使衔参赞,后又被任命为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所长。

就连倾向于改革的赫鲁晓夫当权期间,也曾让女婿当上苏共中央报纸《消息报》的总编,并“掌管了赫鲁晓夫的新闻局”,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

在地方上,各共和国的科学院,都“变成了塞满亲属和以地方领导为靠山的人谋求高薪和清闲职位的地方”。

不仅是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获得巨大的特权,只要和领导干部有了亲密的关系就能获得极大的好处。

酷爱打猎的勃列日涅夫,晚年已无力手握猎枪,但对打猎的兴趣未减,便改为由他指挥,别人射击。

他特别看重伺候他打猎的职业猎手,居然授予猎手将军军衔和所有三个等级的“为祖国服务”勋章。

大概他认为,为他服务就是为祖国服务。

自我封闭:社会流动的丧失为了遏制这种腐败,在赫鲁晓夫上台后,实行了特殊的干部政策。

根据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第25条规定,党员干部要经常更替,基层党组织选举时,每年有大批领导由于任期届满而被更换。

但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进行了反制。

勃列日涅夫特别推崇长期主持意识形态工作的苏斯洛夫的一句话:“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成功的保障。

”1966年4月,苏共二十三大对党章第25条进行修改。

从此以后,苏共领导层组成人员几乎长期原封不动,逐渐形成事实上的领导干部终身制。

在苏共二十三大上,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二十五大时,除已经过世的中央委员,连任率竟高达90%,有的任期竟长达25年。

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高级干部都是在他们的职位上寿终正寝的。

领导干部的终身制,使得上层阶级有机会互相庇护,互相提携,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特权阶层,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圈子。

这一时期特权阶层的人数不断增长,但出身于普通人的只是少数,大多数特权阶层是内部产生的。

到了1970-1980年代,国家的高层精英人物实际上已经停止从下面补充人员了。

从70年代开始,特权阶层逐渐脱离群众,“他们孤立地生活、治疗、休养,在这个阶层中往往形成自己的家族关系,这个阶层的子女们在一起度过时光,互相认识,往往通婚。

”特权阶层的子女可以凭着父母的地位轻易地进入好的大学,如进人外交官摇篮的国际关系学院,然后被公派出国,回国后就可以得到一份前途无量的位置,为进入特权阶层铺好阶梯,一段时间后他们便成为特权阶层中的一员。

雅库特人赠送勃列日涅夫的巧伦杯任人唯钱:送礼之风愈演愈烈既然通过辛勤的工作和杰出的才能已经无法获得升迁,那么各级干部们就开始依靠给领导送礼、讨好上级,谋得更高的官位,获得更大的权力。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访问,该共和国共产党第一书记阿利耶夫竟然送给他一座用纯金制作的、价值连城的半身像。

之后,阿利耶夫便很快被调到莫斯科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并成为政治局委员。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

”在这一时期,苏共的许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

一到节日前夕,机要通讯部门就忙得不可开交,分发从各地区寄给总书记和政治局委员的“盒子”。

许多地方和部门早已不是按能力和贡献的大小来选拔任用干部,而是任人唯亲,拉帮结派。

因此,想做官或者升迁,必须讨好或贿赂有关领导,职务也因此有了价格。

某些地区就连党委书记都明码标价,在1969年,阿塞拜疆一个区委第一书记就“价值”20万卢布,第二书记是10万卢布。

这些靠着溜须拍马、行贿送礼上来的官员,毫无政治理想,他们当官完全是为了私利,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们反对任何涉及自己特权的改革,更不可能主动地遏制蔓延全党、全社会的腐败。

1976年勃列日涅夫70岁寿辰时,出现了一个给他送礼的高潮。

其中,雅库特人赠送了一只喝马奶用的巧伦杯。

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杯子,而是一件富于民族特色的贵重艺术品。

他们用罕见的特大象牙磨制出一只杯子,镶上带有银托的各种钻石和珍宝。

由于工艺复杂,镶嵌和装饰工作由莫斯科首饰厂承担。

这件礼品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耗费巨大,历时数月才完成,由当地领导人亲自送给勃列日涅夫。

当时,军工企业送的是刻有他名字的手枪,高加索地区送的是带压花的宝剑。

苏联航空航天研究中心1973年送给勃列日涅夫一个精致的烟盒作为生日礼物,盒盖上刻有几枚核弹头。

勃列日涅夫的妻子维多利亚在莫斯科弄了一套房子,专门存放丈夫在各类场合中收受的礼物。

闲暇时,她最大的爱好便是到那里欣赏琳琅满目的收藏,顺便带过去新的礼品。

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了国外,当外国人得知勃列日涅夫喜爱豪华轿车后,他们便一辆接一辆地送上门来:德国的梅塞德斯、英国的劳斯莱斯、法国的雪铁龙、美国的林肯等等。

伊拉克前领导人萨达姆没当上总统之前,曾送给勃列日涅夫一把军刀,刀鞘上镀着一层黄金,上面还镶嵌着宝石。

就连以改革而著称的戈尔巴乔夫也是通过巴结领导得到升迁的。

当初,戈尔巴乔夫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书记,那里有许多国家级的疗养院,苏斯洛夫、安德罗波夫等高级领导人常到那里休假,戈尔巴乔夫有机会和他们接触,利用各种机会讨好他们,这为他以后的升迁提供了方便。

上行下效,请客送礼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到了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这种风气仍然十分严重。

许多外国人给戈尔巴乔夫寄来纪念品、家传宝物、钱或贵重物品。

各国为了表示对他锐意改革的敬意,纷纷制作金、银、白金纪念章和纪念币。

有一次戈尔巴乔夫从韩国归来,从皮包里拿出一个装有10万美元的信封,是韩国总统卢泰愚送给他的。

固步自封:自我纠错能力彻底丧失!领导干部终身制再加上任人唯亲,到勃列日涅夫的后期,已产生一系列严重恶果。

机构臃肿、官僚作风、思想僵化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70年代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他的助手起草了一份关于经济改革的报告,引起了部分官僚特权阶层的不满和抵制。

勃列日涅夫对改革冷言冷语:“改什么呀,把工作做好就行了。

”结果,柯西金的助手被撤职。

苏共内部自我更新、自我纠错的能力几乎完全丧失了。

到80年代初,苏联部长会议所属已有64个部,20多个国家委员会和其他一些直属机关。

这些部委正副部长级干部就有800多人。

黑色冶金工业部有部长一人,第一副部长三人,副部长15人,正副部长共19人。

各级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大发展,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大大增加。

据俄罗斯社会学研究所提供的材料,当时苏联党政领导机构作的决议能得到执行的充其量不到十分之一。

特权阶层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发展大计,而是本阶层、本人的利益,他们只关心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情,其他事情要么敷衍了事,要么高高挂起,要么搪塞推诿,“对于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所追求的,用他们的行话来说,就是尽快把问题推开,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申诉人像皮球一样踢走。

”从腐败到自杀,苏联败亡之因!如果说腐败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存在,那苏共的败亡和腐败究竟有何关联?苏共《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在《真理报总编辑沉浮录》一书中写道:苏共中央向大会所做的报告,其起草的方式、方法和顺序早就定型了,开头,永远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二部分,国内情况,始终是“巨大成就”和“个别缺点”。

他还回忆说:为勃列日涅夫起草文件,并不要求有什么“新思想”,更不要说有什么“独到的思想”了。

只要你善于把那些早已陈旧、无人感兴趣的思想换上新的形式,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应当说就已经体现出十分卓越的“创造性”了。

“我们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一周一周地、一月一月地写作、炮制、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正是由于苏联建国之初的合法性来自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当苏共背离了这些支持它存在的原则时,便比其它任何政权更容易失去人心。

一方面,当人民看到官场上贪污贿赂公行,官员们生活腐化,而新闻里却天天大谈一些毫无实际的陈词滥调时,失望之情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特权阶层的自我封闭,使得底层人才失去了上升的可能,大批精英被无情阻隔在了政权阶层之外,难以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统治阶层的封闭必然造成近亲繁殖,越来越多的干部子弟进入权力核心,他们从能力上根本不能胜任那些重要的岗位,因此,苏共上层成为一个在体力和智力上逐渐衰落的阶层,这直接导致了苏共的执政能力和统治基础不断下降。

更糟糕的是,通过裙带关系获得高位的人,完全失去了信仰,脱离群众、自我封闭、思想僵化、官僚作风……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当这些人发现有更好的办法将个人私利最大化时,竟然抛弃了自己的政权,改弦易辙,彻底的放弃了挂在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公然将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正如美国一个专门研究俄罗斯问题小组的负责人弗兰克?奇福德说的那样:“苏联共产党是唯一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政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