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散文意蕴的层面和角度
散文阅读探究意蕴

2018年高考典型题: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13.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 深层意蕴。(6分)
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
(5)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 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 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 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 ”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5)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 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 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 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高考题练习:
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13.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 深层意蕴。(6分)
题型一 探究作品的意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是个性化阅读的具 体体现,也是对考生不同层次地解读作品能力的考查。,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 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 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主要有:①勤劳俭朴,自强不息;②求 同务实,谦和持中;③家庭为重,亲疏有别;④伦理为纲,尊 卑有序;等等。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主要有:①爱国爱 家,关心社会;②义利兼顾,礼貌文明;③勤奋朴实,勇敢谦 和;④标新立异,敬业乐群;等等。
12、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13.(6分)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 感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 的“星河梦”。
专项模块4 探究散文的意蕴

第2轮 语文 (全国版)
返回导航
专项模块4 探究散文的意蕴
⑥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 垦土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只 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河床开阔,水流窄浅。而鱼又回来了。它们 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深深隐蔽在水底阴影处。
第2轮 语文 (全国版)
返回导航
专项模块4 探究散文的意蕴
探究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清句子 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 (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 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 间的关系。 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 深入挖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看看该句与作者所 对于所给句子的深层意蕴,要特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 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要素。 间的关系。
第2轮 语文 (全国版)
返回导航
专项模块4 探究散文的意蕴
④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 耀眼。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 养牲畜。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世界改变 了。
⑤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漫延。才 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再后来,河流被截 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 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 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世界改变了。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散文意蕴探究的5个方面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散文意蕴探究的5个方面1.语句(1)哲理意义: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
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产生该句的“土壤”。
(2)隐喻意义: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时句子产生的临时含意。
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等与本体的关系来进行。
2.标题(1)标题内涵探究。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面义或常用义;在理解其本义的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应的关键句。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结合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提炼答案,借用文章中的关键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锤炼语言,整合答案。
(2)标题设计原因探究。
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
标题有时就是一个概念性名词或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
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的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
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
标题常常与文章的材料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标题常常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
设计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
理解标题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文中带有结论性质或议论抒情的语句,发掘出文章内容所蕴含的哲理美。
当然,有的标题本身就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3)标题替换与否探究。
“某某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对于这类题的解答要严谨。
散文阅读第6讲:探究散文意蕴

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
21.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 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 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 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 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 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 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 引读者兴趣。
题型篇
第6讲 探究散文意蕴
题型一 探究语句意蕴 散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或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或
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关联着现实,或映射着历史。所以对散文关键语句的品读, 要透过表层现象,发掘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 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散文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 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 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 行探究:
[答案] ①对插队那一段艰苦而纯真的青年岁月的真切缅怀。那时虽然生活 艰苦,但是有着青年男女对纯洁美好心灵的追求。②对于发自内心的民歌的 肯定与赞美。优美而滋润心灵的外国名歌,回肠荡气率真自然的陕北民歌发 自心灵,与天地构成和谐的形式,带给人们慰藉与希望。③对当下流行歌曲的 忧虑与反思。经典民歌的魅力是源于生命的,现代流行歌曲往往长于技术短 于心灵,过于商业。④对后代能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文艺形式的真挚 祝福。
现代散文中的思想意蕴

现代散文中的思想意蕴现代散文是一种注重对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的一种文体,它不拘泥于传统的结构和形式,允许作者自由发挥,深入探讨社会和人性问题。
现代散文的思想意蕴丰富多样,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独到的观点,引发读者对生活的反思和思考。
以下将从几个角度探讨现代散文中的思想意蕴。
首先是现代散文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现代散文多以个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描写,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作者常常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忆和反思,揭示人性中好与恶、善与恶、真与假的冲突和挣扎。
例如,当代散文大师杨绛在《我们仨》中深入探讨了自己家庭的亲情和爱情,通过对自己与丈夫、父母之间的关系的描写,传达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其次是现代散文对生命和人生的思索。
现代散文往往以个人的感悟和思考为基础,通过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呈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现代散文中常常有对生活琐碎细节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对微小事物的关注,折射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例如,幸存者在大屠杀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现代散文还经常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与自然疏离,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不够深入。
现代散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自然现象的思考,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体验自然的美和力量,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自己曾任教的学校操场旁的菜地,通过对菜地的观察和描写,展示了自然的力量和律动,传达了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悟。
此外,现代散文还经常关注伦理和道德的议题。
现代社会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非常复杂和多样,现代散文通过对个人经历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探讨,揭示其中暗含的伦理和道德困境,引发读者对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深刻思考。
例如,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特殊时期下人们对物质贫乏和生活压力的无奈和反抗,引发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总而言之,现代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充满了丰富的思想意蕴。
散文作品意蕴类探究题的解答指导

天高气爽的日子,父亲在向阳的坡地里挖红苕,双臂一抡,锄头吃进土里,再使劲一掀, 几块红苕裹在泥块里忽闪着面孔。父亲丢开锄头,弯腰,双手掰开泥块,取出红苕,像给大 地接生,幸福得自己快要哭出来,而风挟着鸟影在夕阳中归巢于身旁的那片树林。 我对红苕的美好记忆来源于由红苕提炼而成的硬实金黄却香甜无比的麻糖。每场赶集, 父亲都会带回来一块。避开弟妹,一个人到村口的田坎上手搭凉棚翘首等父亲归来,是我儿 时最得意的狡猾。由于卖乖而分得一块最大的麻糖,我会在那晚为自己的狡猾偷着乐得睡不 着觉。 祖父的牙齿快掉光了,他把麻糖装进瓷碗里放到饭面上蒸成糖水,像饮酒一样有滋有味 地抿。这种吃法着实让我在七八岁时羡慕了很久。麻糖多时,我会大块大块痛快地嚼咬,如 雷贯耳,地动山摇。麻糖少时,我就舍不得地含着,让甜水流进咽喉,不咽,坚持到最后, 再咕咚下去,就甜进心里。在同村伙伴面前,我让麻糖在牙齿间冲撞,左而右,右而左,声 音震耳,咣当如擂响一面锣,炫耀旁若无人。麻糖鼓在腮边时,少说话,嘴角漏风会把糖水 漏下去,赶快“咝咝”抽气就能收回。麻糖吃多了,我的龋齿在七八岁的光景,甜掉了。有 一颗滑进肚里,嘴角淌出血来,我一整天都恐慌却假装沉默,不说出自己。晚上,忍了一天 的泪水肆恣流淌在枕边。不知不觉我梦见一条菜花蛇在草丛中偷偷地笑,也在蜕皮,不出半 点声音。我的泪水在梦中风干,而曾想复仇的目光在后来的成长岁月中被许多个温馨的月夜 溶解。 村尾赖头叔家的二毛天生胆小、怯弱,从那次大伙拎毛虫的较量中我敢肯定是这样。他 的这种性格注定了是被乡村游戏儿童鄙夷、贬弃的对象。二毛成天坐在门槛上啃红苕,一堆 红苕皮像包装寂寞的外壳,而我们在他的寂寞之外昏天昏地地疯狂快乐。二毛不时被抢去饼 干,头上还会被敲出一个包,我们照样高呼狂跳,直到赖头叔在二毛嘶声力竭的哭叫中抄起 菜刀冲出来。大伙作鸟兽散。我偏偏在慌乱中失足滚下他家的院坝坎,手臂上至今都明显的 一道疤痕为那段天真稚气、无所事事的童年岁月留下刻骨铭心的见证。“人的天性也许不善 于同情,更多的时候,对自己幸福的肯定源于幸灾乐祸”。如果那时我能明白,也许会给二 毛多一些友好和团结让他啃出红苕的真正味儿。
现代文阅读指导|探究散文的意蕴

现代文阅读指导|探究散文的意蕴【文章意蕴】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
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
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
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
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探究方法】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
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
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这类题探究多在“材料——意义——情感”层面内展开,也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含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并不是一回事。
虽说有时是相通的,但答思想意蕴,诸如社会、自然、人生方面的哲理,重在答出其思想意义或道理;答情感意蕴题一般要带有明显的情感态度词,如热情、反对、期望等。
散文之探究意蕴

散文阅读之探究文本意蕴“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个小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
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
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
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
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很讲究角度和层面。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张丽钧1、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
2、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谢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
还是诗人说得妙: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
——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
3、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
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
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
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
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
4、马年到来的时候,有人发来一个段子,大意是讲“马如人性”:见鞭即惊为圣者,触毛即惊为贤士,触肉始惊为凡夫,彻骨方惊是愚人。
就想,有没有第五种马呢?它不惊,亦不驽;它不愿为“鞭影”而奔突,只肯为释放生命而驰骋;它俯瞰氤氲草色,仰观高天流云,它总是乐意在残照里完美一幅剪影;它保持着可贵的矫健与豪野,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标题中的“一个人”“仪式”这两个词语再结合文
本材料,很容易从作者对英雄、对社会上的人们两个角度探究。 再往深处想,就是作者以此为题的真正用意,即写作目的角度。
答案 ①作者用“站好、垂手、阖眼、默哀”这样简单而肃穆的 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对英雄行为的肯定、对英雄精神的赞扬。 ②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着一个人的仪式, 表达了作者为无 人拜谒英雄而痛心,为人们漠视英雄而悲伤。 ③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着一个人的仪式, 表达了作者对当 今人们追逐经济效益、追逐热闹的行为的否定和批判。 ④“一个人的仪式”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如何准确公正地认 识、评价特定时代的历史人物。
五、探究方法 1.“见微知著”法 解答探究题需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例如,如《上善若水》要求“探究都江堰蕴涵了 ‘上善若水’„„”你要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种 “托物言志”的手法。快速回视文中写都江堰的 内容:物质方面,都江堰千百年来“利万物而不 争”;人文方面也“利万物而不争”。然后再深 入而具体地阐明这两大方面的含义:以水比喻 “上”,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 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 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答案自然 就出来了。这就是“见微知著”法。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什么是民族心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具体有:儒家 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 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 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 Q 式的精神胜利法,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心 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 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束 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 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 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人文精神有时又包含 文化、风俗、民情等。
四、针对上述问题,复习的对策是:
1.充分、深入地阅读文本。探究题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文 本是探究的出发点和基础。探究的过程就是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过程。因此,研读好文本是基础。 2.掌握探究的方法。“见微知著法”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 另有“神聚形散法”“对立统一法”。 3.掌握解答探究题的策略。(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2)有观点有分析,述评结合。(3)分层分点作答。
结合全文,探究文章以“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为题的用意。 解析 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自己的同学 “铁杆” 交往的片段: 上学时代“澄澈明净”的天空,插队时“阴霾”的天空,有了 家庭后希望下一代也有个“澄澈明净”的天空。把主体材料分 成这几个阶段,并对应几个角度,多角度探究就形成了。 答案 (1)讴歌纯真的友谊。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有我们童年 生活的美好记忆。 (角度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礼赞美好的感情。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铁杆做起了恋爱和 文学的梦。 (角度二:主要人物的经历) (3)批判丑陋的时代。“文革”中阴霾伴随着成长,澄澈明净的 天空只是梦想。 (角度三:人物生活的背景) (4)寄托真切的期盼。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我们的孩子会有更 美好的未来。 (角度四:人物的期盼)
探究散文意蕴的层面和角度
[考纲要求] 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 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考探究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题型,是 新课标卷命题的着力点和亮点。 1.探究形式有明探究(题干直接出现“探究”字 样)和暗探究(题干不出现“探究”字样)两种,大 多采用“明探究”命题方式。 2.关于探究的考试说明的三条中, “创作背景” 不好考,“创作意图”又与第一方面的“发掘意蕴” 重复。“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际上“个 性化”不是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这也与第一方面重复。 所以,三个考点中重点放在第一点。 3.就第一考点再深入探究的话,就会发现“民族 心理和人文精神”基本上属于“意蕴”,所以探究主 要是基于文本意蕴的探究,而探究点可以涉及散文内 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 或主旨选材和技巧,只要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 皆可拿来作探究。
三、做探究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文本内不能充分发掘。因为这类题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故首 先要对作品内容本身有全面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直观显观的内 容,而且要弄清隐含的内容;不仅要抓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而且 要抓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如若在这方面缺乏全局的分析评断,那 么对深刻意蕴的理解很可能是不全面的。 2.“角度”和“层面”扩展不够,思维单一,头脑僵化。其实, “不 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 者的角度等。 “不同的层面”是指作品可以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 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文化、风 俗、艺术、科学、历史等。
3.“对立统一”法 有时,探究题设置的问题是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 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 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是否合理”是对立的问题,我们答此题时,千万 不能“各打五十大板”,一会说是“合理的”,一 会儿又说是“不合理的”,我们只能选择对立的一 个方面,要么阐述“合理”的,要么阐述“不合理” 的,这就是“统一”。“统一”也不是随心所欲的 “统一”,要选择符合文意、合情合理的“统一”, 如该题选择“合理”则比选择“不合理”好阐述理 由。阐述理由需要“神聚形散”,因为持之有据, 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总是要依据文本,“多角度多 层面”探究的。
一、什么叫作品的) ( 什么是意蕴呢?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 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 一种风骨,想,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 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 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 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 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 的转换,更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突破二:立足于文本形式的艺术特色类探究题的层面和角度 这类题主要探究的是标题艺术、艺术构思、表达技巧等方面的 审美意蕴。对这类题,探究的展开也要:大层面多角度。 所谓“大层面”, 主要是指在“艺术特点——艺术效果”层面 内展开, 也就是要探究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艺 术效果。 所谓“多角度”,就是指多种艺术特点与多重艺术效果,或者 一种艺术特点和多重艺术效果。
二、角度和层面
所谓“角度”,是指看事情、问题的立足点或出发点。总的角 度便是读者的角度。较具体说,散文有具体材料、结构和情感 角度等。 所谓“层面”,是指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它与“角度”有交 叉、包含关系。例如,时代背景层面(角度)、细节描写层面(角 度),语言表达层面(角度)等。 概括地说, 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此内容而 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在这两大 方面内,又包括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
2.答题的一般思路 明确观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说明:(1)“结合文本分析”一定要看清题干的具体要求 (是结合文本还是内外结合),(2)“陈述理由”与“结合文 本分析”在部分题型中可以合二为一。 3.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高考题的答案特别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切入,一般不能单 角度、单层次地答题。
•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6分) (《上善若水》) • (1)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角度一:对象——都江堰的特点) • (2)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 善之人;(角度二:对象——相关人的特点) • (3)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 上善之事。(角度三:引申到普遍的人)
突破一:立足于文本内容的意蕴内涵类探究题的层面和角度 这类题多是探究关乎全文主旨的词语、句子、标题的含意, 以及全文的思想、情感意蕴。对这类题,探究的展开要:大 层面多角度。 所谓“大层面”,是指文本“材料——意义(主旨)”层面,是 探究材料与意义之间的联系。 “材料——意义(主旨)”层面同 散文的“形散神聚”类似,要“因形悟神”。 所谓“多角度”, 是指在“材料——意义(主旨)”大层面内进 行多角度探究。有哪些角度呢?可以是材料的主与次(散文的 主体材料与穿插性材料)、 材料的显与隐、 材料的不同方面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本文以“一个人的仪式”为题,请探究其中蕴涵的深意。
一个人的仪式
夏立君
下面题目的答案是考生的现场答案,均有问题,请指出问题所 在并修改为满分答案。
现场答案 1
问题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第①点是浅层次的, 不合乎题干“深意”的要求; 第②点 涉及两个角度,即对英雄和对人们的两个角度,“尊敬”“痛 心”,答出了两个关键词,还有一个更深的角度未答出。况且, 每一角度表述不完备,答题也不规范:只说探究结论,不说探究 依据。
《双琴祭》练习答案
• 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 • 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 • 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 心理”毁灭; • 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 不自知。
《最后的黄豆》练习答案
• 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 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 “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 是精神财富。 •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 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 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 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 (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 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 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 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 分。)
现场答案 2
问题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