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精练 探究散文文本意蕴(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图文转换(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图文转换(含解析)题组一表文转换1.图中的两条曲线均略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仔细观察这幅图,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微笑曲线”反映的经济现象,不超过7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产业链上游的研发企业和下游的营销企业利润都要高于产业链中的制造业;但是这种利润差别在60〜70年代不明显,现在却非常突出。
2•请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xx年至xx年高职院校招生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1SOOOD3000002DDD0DL50000LdinASOOOO ° 203年MMi耶20竝年20门年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逐年稳步增加,而实际录取人数却呈下降趋势。
②从xx 年起,录取人数越来越低于招生计划数。
3•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图表的内容。
xx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指标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旅客运输总量亿人次20.7 3.9铁路亿人次23.611.9公路亿人次190.5 2.8水运亿人次 2.612.3民航亿人次 3.910.6放客运输周转量亿人公里29994.28.8铁路亿人公里11604.89.5答案:①从xx年旅客运输量的情况看,水运、铁路和民航增长迅速,公路增长速度慢,但从运输总量上来看,公路运输仍然是旅客运输的最重要运输方式。
②从xx年旅客周转量的情况看,民航增长速度较快,公路增长速度较慢,但从旅客运输周转量上来看,铁路与公路齐头并进,民航紧随其后。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15散文分析综合教案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15散文分析综合教案 Word版含解析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散文阅读题的特点;2.掌握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联系高考,掌握散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探究高考散文的选文多是选择情感丰富、形象鲜明、具有地域特点的文章。
命题也是有如下特点:(1)朴实大方题型经典(2)题干清晰提问明确(3)角度多样答案开放(4)鉴赏增加赋分较重二、考纲要求《考试说明》要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三、考点透视(一)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1.树立主题意识2.树立整体意识3.树立思路意识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4.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
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的。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
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
语文高考总复习对点精练五探究文本意蕴含答案

对点精练五探究文本意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兵客栈谢友鄞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置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
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
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
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
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
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
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
”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
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
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
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
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了瞭望楼上。
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
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
商会添置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
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
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
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
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
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
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
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当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
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
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
2020高考“散文阅读”讲练:探究主旨意蕴(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讲练:探究主旨意蕴(附答案解析)探究主旨意蕴一.阅读要求探究题所对应的阅读应是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重点是整体阅读、延伸阅读,有时需要延展到文本外,借助于外部语境。
这时的整体阅读,不同于初读的整体阅读,而是根据题干要求从主旨、情感、艺术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进行阅读。
这时的局部阅读,是对文本中重点材料的细读,也有对非重点材料的捕捉与思考。
无论哪种阅读,均要求对文本有一个更深更宽的把握,它不是蜻蜓点水式阅读、一知半解式阅读,而是一种鸟瞰式阅读,是一种“读进去、读出来”的阅读。
二.探究方法(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根据这一特点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感情。
如上文《樱桃》第3题的探究,主要使用此法。
该散文主要描述了桐庐的街的变化、桐君祠的修复及下山时吃到的樱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表现了作者不同的“见材料)可以看出“神”(思想感情)。
识与魄力”,据此“形”((2)见微知著法此法是在“因形悟神”法基础上的延伸,主要是从文本中那些细微的材料中去挖掘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3)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
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4)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
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
三、题型归纳典题一启示感悟式探究启示感悟式探究,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慨还是体验,都必须是立足自我,见解独到。
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谈对一篇散文的感悟或者受到的启示,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面对一篇陌生的散文,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高考解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精练 鉴赏散文语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解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鉴赏散文语言(含解析)不分版本鉴赏散文语言一、(XXXX·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生命韩少功①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温暖的棉絮,它躲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
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谢。
②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
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
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
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似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似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③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
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
感谢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谢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
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
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④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
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响——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响——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
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般,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
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外表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强化训练专题11散文阅读(二)

十一散文阅读 ( 二)(时间: 45 分钟分值:50分)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 4 题。
(25 分)记忆光芒李汉荣天文学家的一世,是单相思的一世,他们苦苦思慕、追寻、凝望着遥远的天体,而那些他们远在天上的“恋人”却浑然不觉。
既不眉来眼去,也不摇手拒绝。
但他们依旧执拗地捕获她们的细微信息,一缕微光,一点脉冲,一丝烟云,都令他们喜悦、迷狂,仿佛恋人有了奇妙的示意。
或许他们中的许多人,用一世的激情和精力,孜孜以求、苦苦依恋的那个偶像级天体,不过是从一百多亿光年以外传来的光芒,很可能,经过一百多亿年的太空穿越,光芒到达地球时,那一天体早已破坏了,这位痴心人看见的,不过恋人的遗像。
天文学家的单相思苦恋,是有点悲壮的意味了。
但是细想来,我们人类的全部崇敬的精神活动也都有点单相思的悲壮意味。
读屈原的诗,我们被他的高洁情怀所感染,但谁见过屈原?屈原早已积淀成历史长河深处的贵金属,我们感觉到的是从语言的云层里辐射而来的诗人灵魂的光芒;读《红楼梦》,我们会为黛玉及那些贞洁女子的不幸命运洒一掬同情之泪,但我们无一人到过大观园,无一人见过林黛玉,那感人我们、浸礼我们的,是从时间那处、文字深处传来的美好生命陨落的血泪之光;翻雪山、过草地的万里长征壮举,是何等感天动地,但我们听到那故事的时候,无数英豪们已经走进历史的壁画和浮雕,那让我们热血沸腾、情怀壮烈的正是那穿透历史烟雨的强盛记忆光芒。
....我们老是在正在穿越的这段时间里,这段生活里,接受着现在太阳的照射,同时回望和远眺那笼盖我们的历史苍穹,它已成为我们生计和心灵的深远背景和强盛磁场。
那穿越层层烟云到达我们的精神光芒,也这样时的阳光同样,照射着我们,增添着我们的精神钙质,扩大着我们的心灵幅员,且因为它携带着更多的记忆密码,它更激起我们对一种崇敬生命境地的怀念、追慕和仰慕。
这样说来,貌似单相思的苦恋和热恋,其实其实不不过单相思...,当对方足够美好、伟大和可爱,你将她视为追慕的女神和偶像,她就会调换你所有的生命激情和美好胸襟,去在精神上靠近她,力争达到与她的美好、伟大与可爱对称的生命境地。
探究散文的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文学类阅读-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全国通用)

字面 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其次,“春天”指羊羔生长期的春
含义 天,“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
来,它们开始奔跑”。
标题的 “春天”指萨丽娃姐姐事业的春天,“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
深层 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
含义 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 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 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 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 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 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 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 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2)不同层面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 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2.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对一篇散文,我们可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 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要求我们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角度 作为视点。 确定审视角度较好的办法是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分别以各种不同 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
标题的 主旨 含义
“春天”指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春天依然晚晚 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 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 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二散文阅读讲义(含解析)

专题二散文阅读散文之所以难读懂,就在于形散而神聚。
怎样将“散形”用“线索”串起,透过“散形”聚焦“主旨”,这是一个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的问题。
具体来说,应当具有三种意识。
一、散文阅读的三种意识(一)整体阅读意识整体阅读是散文阅读最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阅读一篇散文,首先必须大致了解散文结构,知道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线索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
(二)段落摘要意识段落摘要就是要摄取散文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散文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
要针对散文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散文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散文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找出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上下照应的地方,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
(三)提取线索意识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散文的思路。
一篇散文,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
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1)以具体事物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综合考查形式看,散文的考查呈现如下特点:(1)选材范围。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会选取中国现当代散文,尤其是那些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鲜明民族情感和文化特色的散文作品。
(2)考查重点。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a、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b、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e、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探究散文文本意蕴(含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苏雪林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
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
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
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
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
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
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
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
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
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
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
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
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
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
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
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
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
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
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
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
读他《先母行述》、《女雪墓志》一类文字,常使我幼稚心灵受着极大的感动。
他忠君,清朝亡后,居然做了遗老。
他前后谒德宗崇陵十次。
至陵前,必伏地哭失声,引得守陵的侍卫们眙愕相顾。
他总勉励学生做一个爱国志士,说到恳切之际,每每声泪俱下。
琴南先生在前清不过中过一名举人,并没有受过皇家什么深恩厚泽,居然这样忠于清室,我起初也很奇怪,阅世渐深,人情物理参详亦渐透,对于他这类行为的动机才有几分了解。
我们读史常见当风俗最混乱,道德最衰敝的时候,反往往有独立特行之士出于其间。
譬如,旷达成风的东晋而有槁饿牖下不仕刘宋的陶渊明,满朝愿为异族臣妾的南宋而有孤军奋斗的文天祥,只知内阋其墙不知外御其侮的明末而有力战淮扬的史可法,都可为例。
我觉得他们这种人行事,如其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的话来解释,不如说这是一种有激而为的心理表现。
他们眼见同辈卑污龌龊的情形,心里必痛愤之极,由痛愤而转一念;你们以为好人是这样难做么?我就做一个给你们看!还有一个原因。
中国文化经过了四五千年长久时间,也自有它的精深宏大,沉博绝丽之处。
所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信条,所谓先王圣人的微言大义,所谓文学艺术的典丽高华,无论如何抹不煞它们的价值。
文化不过一个空洞的名词,它的体系却由过去无数圣贤明哲英雄名士的心思劳力一点一滴建造成功。
这些可爱的灵魂,都在古书里生活着。
翻开书卷,他们的声音笑貌,思想情感,也都历历宛在。
我们同他们周旋已久,就发生亲切的友谊,性情举止一切都与他们同化。
对于他们遗留的创造物,要当作家传至宝,誓死卫护。
我们不大读古书的人,所以对于旧文化还没有什么眷恋不舍之意;至于像琴南先生这类终日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自然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了。
他把尊君思想当做旧文化的象征。
不顾举世的讥嘲讪笑,抱着这五千年僵尸,同入墟墓,那情绪的凄凉悲壮,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王国维先生之投昆明湖也是一样。
如其说他殉清,不如说他殉中国旧文化。
总之,林琴南先生可谓过去人物了,但我个人对他尊敬钦慕之心并不因此而改。
(选自《人间世》1934年10月第14期,有删改)【注】林琴南先生:即林纾(1852年~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文学家、翻译家。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通过阅读林琴南先生的译著,习得了一些文言知识,并能用文言写小文章,因而作者称林琴南先生为自己“最初的国文导师”。
B.文章描写了绒线胡同的一个场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先生的形貌,以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作者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敬畏之情。
C.文章写林琴南先生孝顺长辈、重视亲情,后写先生忠君爱国,作者这样安排,意在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
D.文中采用了衬托手法,比如列举东晋的陶渊明、南宋的文天祥和明末的史可法等人,正面衬托林琴南先生的特立独行和伟大人格。
E.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肯定了中国旧文化的价值,交代了当时社会对旧文化的态度,表达了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
解析:CE C对作者的意图理解牵强,作者这样安排是按照叙述的逻辑,并无“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的意图。
E.“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理解错误。
根据文意,作者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深表同情。
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内容上,简要交代了“我”与林琴南先生的交往情况,“我”爱读先生的作品和“我”对先生的了解情况。
②在结构上,交代对先生的性情、思想、癖好、整个人格的了解,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交代先生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自然引出下文。
③在思想情感上,直接抒发对林琴南先生的敬佩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3.林琴南先生对清室非常忠心,请简要分析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面对衰败的清朝风俗混乱、道德衰敝的现状,他内心悲愤,从而用自己的忠心为世人做表率。
②他深受中国旧文化的熏陶,把尊君思想当作旧文化的象征,极力卫护,努力践行。
★4.有人认为,林琴南先生不懂外国作品的原文却从事翻译工作,是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表现,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认同这一看法。
恰恰相反,林琴南先生的翻译工作正体现了他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的负责态度。
①他虽然不懂原文,但他倚靠朋友的帮助,凭借自己对中国文学的阴柔之美的研究和古文的造诣,能很好地表现原文的精神。
可以说,他对作品抱着负责任的态度。
②他的译品使国人更多地接触到外国文学作品,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可以说,他对读者抱着负责任的态度。
③林译笔调影响到很多人,甚至一些作家也受到影响,如苏曼殊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他的译品客观上推动了中外文学的交流,有助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进步。
可以说,他对文学做出了贡献。
二、(xx·湖北省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王晓莉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街道两旁的树木。
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
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
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
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
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
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
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
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
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
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
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
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⑥一棵树。
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
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
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
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
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
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
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
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
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
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
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