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探究文本意蕴
2023届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3)

2023届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3)五、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一)结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时间、空间、情、理、物等);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二)艺术特征抑扬顿挫;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有张有弛;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等。
(三)构思技巧以小见大;线索;点面结合;悬念;意外等。
六、意蕴探究(一)语句哲理意义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
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产生该句的“土壤”。
隐喻意义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时句子产生的临时含意。
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等与本体的关系来进行。
(二)标题1.标题内涵探究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面义或常用义;在理解其本义的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应的关键句。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结合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提炼答案,借用文章中的关键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锤炼语言,整合答案。
2.标题设计原因探究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
标题有时就是一个概念性名词或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
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的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
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
标题常常与文章的材料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
散文作品意蕴类探究题的解答指导

三种题型
作品意蕴类探究题 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图类探究题 个性化解读类探究题
散文作品意蕴类探究题
常见设问形式: (1)结合文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对“……” (词、句、段)内涵的理解。 (2)本文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 你的看法?
2012年浙江卷
《母亲的中药铺》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 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散文作品意蕴类探究题 的解答指导
武义第三中学
汪曙
考纲研读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探究能力主要考查: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阐释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散文所变现出来的意蕴, 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 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可以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 的发掘。 (2)分析文本创作主客观因素。 作为试题的现代文,都具有强烈的主流价值取向,无论是名 家还是普通人,文章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命 题者必然会抓住其中的关键点设题,考查考生对创作背景和 意图的认知和领悟能力。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 的见解。
21
探 究 角 度
文本形式
结构作用、表达技巧
由浅到深 思想内容 个人、家庭、社会
人生哲理、时代精神
探 究 原 则
散文作品意蕴类探究题
文本形式
探究角度
散文主旨意蕴和情感探究教学设计

以“形”探“旨”法 (1)确定散文的类型,写人叙事类散文重点抓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这篇散文出现的人物形象有:①“我”既是作者也是文章的核心人物。“我” 是回到故乡支教的实习生,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②“熊 孩子们”是“我”的学生,不管是家境贫穷还是条件相对优秀的学生都有着调皮捣 蛋、勤学好问等品质;③“可爱的人”是“ 比我更早来这里支教的同龄人”,他们 留在这里支教的信念更坚定,让我不由敬佩。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概括出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态度。如对调皮 捣蛋又勤奋好学的“熊孩子们”,“我”的情感是喜爱和感动的。
方法总结:掌握探究散文主旨意蕴和情感的四个角度
(1)读题读文抓文眼。如《在母语的屋檐下》要抓住“母语”这个关键词,围绕 线索概括出作者对“母语”的态度。 (2)抓关键词句综合分析。在文中找到写母语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意蕴。如 “与多年未见的少年伙伴相见,母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因为母语,我们认知了这 个世界”;“借助母语,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情感,描述景物”;“每一种语言都连接 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因为母语,我们有一种 家的归属感”等句子。通过探究这些关键词句含义,概括出母语的意义。 (3)重视写作背景和注释、小标题等。如课本中《荷塘月色》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世间最美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文中注释: 托尔斯泰(1828——1910。 《在母语的屋檐下》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是“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 亲·····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可见是从对母语的怀念引发对母语意蕴的探究。 (4)以“形”探“旨”法。通过分析文章出现的人、事、物、景来探究文章的情、理、 志。以散文《我和我的熊孩子》为例。
散文阅读第6讲:探究散文意蕴

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
21.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 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 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 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 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 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 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 引读者兴趣。
题型篇
第6讲 探究散文意蕴
题型一 探究语句意蕴 散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或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或
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关联着现实,或映射着历史。所以对散文关键语句的品读, 要透过表层现象,发掘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 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散文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 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 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 行探究:
[答案] ①对插队那一段艰苦而纯真的青年岁月的真切缅怀。那时虽然生活 艰苦,但是有着青年男女对纯洁美好心灵的追求。②对于发自内心的民歌的 肯定与赞美。优美而滋润心灵的外国名歌,回肠荡气率真自然的陕北民歌发 自心灵,与天地构成和谐的形式,带给人们慰藉与希望。③对当下流行歌曲的 忧虑与反思。经典民歌的魅力是源于生命的,现代流行歌曲往往长于技术短 于心灵,过于商业。④对后代能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文艺形式的真挚 祝福。
探究散文的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文学类阅读-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全国通用)

字面 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其次,“春天”指羊羔生长期的春
含义 天,“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
来,它们开始奔跑”。
标题的 “春天”指萨丽娃姐姐事业的春天,“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
深层 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
含义 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 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 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 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 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 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 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 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2)不同层面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 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2.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对一篇散文,我们可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 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要求我们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角度 作为视点。 确定审视角度较好的办法是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分别以各种不同 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
标题的 主旨 含义
“春天”指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春天依然晚晚 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 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 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
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探究的三大探点

题型二
标题式探究
一部好的作品,标题犹如画龙所点之睛。文学作品的 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感因素,同时还能够深化主 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 达和阅读效果。
[常见设问方式]
(2015· 福建高考)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
意。 (2014· 天津高考)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 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解题策略] (一)掌握一个探究原则 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 即以题干中涉及 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一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 ( 如 “ 与 世 无 争 ”“ 和 谐 相 处 ”“ 精 忠 报 国 ”“ 知 足 常 乐 ”“ 中庸之道 ” 等 ) 和人文精神 ( 包含 “ 人生意义和价 值”“人的尊严”“社会责任”“悲悯情怀”等),二可分 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题型三
体验式探究
阅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新课标背景下,体验 式阅读才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 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 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 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的愉悦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因此从“体验”角度命题, 折射出命题人全新的考查视角, 切中了阅读的本质。
[2015 年福建高考]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能力。这一类题目的解答要
注意答题的严密性,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本题是对标题含意进行 探究,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扣住文字来写的:“我”读别人的文 字,得到慰藉;“我”自己的文字纾解了乡愁;“我”所描绘的 故乡,鲜活在“我”的心底。这就是“纸上故乡”的含意。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探究标题、意蕴和创意解读

第三板块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五 散文类文本阅读
学案五 探究标题、意蕴和创意解读
考点解读
• 考向一 探究散文的标题
• 探究散文的标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究标题的多重含义,二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析标题的特点。
• 有些散文的标题比较平实,而有些散文标题的拟写却很有特点,如: • (1)揭示文章主题或哲理——《有母亲的地方就是故乡》《记住回家
的路》。
• (2)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彩 色的荒漠》《最熟悉的陌生人》。
• 考向三 创意性解读文本
•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阅读的最高层级,侧 重检测学生是否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对此,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 (1)总揽全文,整体把握。
•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 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首先应该读懂原文, 深入理解文意,然后由表及里,归纳要点,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 真正意图,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整容后的故乡让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归宿。
• 【技法梳理】 • 标题的内涵探究“三步走”
•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义。表层义即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 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它义。
•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语境义,即标题在文中的含义。探究 时宜由表及里,结合材料内容,尤其是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 并联系文章的主旨、情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散文阅读 探究主旨意蕴》 学历案

《散文阅读探究主旨意蕴》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常见类型。
2、掌握散文主旨意蕴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阅读实践,提高对散文主旨意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2)学会从不同角度探究散文的主旨意蕴,如作者的情感态度、人生思考、社会现象反映等。
2、难点(1)准确把握散文中含蓄、隐晦的主旨表达。
(2)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深入理解散文的深层意蕴。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散文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节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2、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段落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3、讨论法: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对散文主旨的不同理解,拓宽思维视野。
4、归纳法:总结散文主旨意蕴探究的方法和规律,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题材广泛、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
它“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组织结构不拘一格,可自由灵活。
而“神聚”则是指散文的主题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多样,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
2、散文的常见类型(1)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为主,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情感为主,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3)哲理散文:通过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事物的思考,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方法指导1、关注标题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露文章的主旨或关键信息。
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主旨,如《热爱生命》;有的标题暗示文章的主题,需要我们结合内容去深入理解。
2、分析开头和结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作者表达主旨的重要位置。
开头可能会引出主题,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结尾则可能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探究文本意蕴(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散文阅读 :探究文本意蕴——尊重文本,立足自我教学目标1、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2、掌握主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3、如何由表及里,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教学过程一、掌握探究的原则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
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
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
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
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
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观点。
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
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
“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
二、掌握探究的方法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
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探究题前两个答题要点就可以用此法得出。
根据第4、5段文字“它绝不……它不会……都江堰不会……而都江堰仍旧……”可以悟出“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根据第9段文字“李冰……李冰的众多后任……他们与都江堰同辉”可以悟出“李冰及其后任者是上善之人”。
2.见微知著法它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如《上善若水》探究题第三个答题要点“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就是由此法探究出。
根据第7段作者“一想到黄河……”这些现实问题,不难觉察到作者写都江堰、谈李冰们的真正意图:都江堰及其修护者,在向今人昭示着“上善”的文化理念,即第三个答题要点。
3.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
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4.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
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
二、掌握主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探究文本意蕴题(一)探究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1.文章开头说“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这句话的深刻意蕴。
答案①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染缸染出好布,故土故居“染”出丰子恺。
②故居如缸,淡红深碧,丰子恺耳濡目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③“缸”是丰子恺的成长环境,故居熏染了他做人的品格。
④丰子恺从故居走出,无论他到哪里,都会带着故乡的色彩和文化印痕。
【精要点拨】探究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
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
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二)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2.请探究“打猴儿”的深刻寓意。
答案①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②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③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
【精要点拨】标题意蕴主要表现在:①标题自身义(表层义);②在文中的含意,主要包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③主旨(情感)义。
探究时宜由表及里,结合材料内容,尤其要关注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并联系主旨、情感,不难探究出其多重意蕴。
(三)探究文本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2014·安徽)《独木舟之道》(原文见本节专题一)3.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
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答案(示例)(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
(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
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
(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
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
(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
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5)独木舟之道即传统之道,就是通过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
当独木舟穿行于渐趋荒僻的水道时,荡舟人与往昔旅者精神相通,感慨古老明智的生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精要点拨】这类题探究多在“材料—意义(情感)”层面内展开,也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涵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并不是一回事。
虽说有时是相通的,但答思想意蕴,诸如社会、自然、人生方面的哲理,重在答出其思想意义或道理;答情感意蕴题一般要带有明显的情感态度词,如热情、反对、期望等。
(四)探究阅读启示感悟(2013·四川)《负重的河流》(原文见本节专题三考点二)4.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精要点拨】这类探究题题干多要求“从文本中获得哪些启示或感悟”,有的还限定了启示感悟的角度,如从“写法”角度,或就“某某间的关系”,等等。
解答这类探究题要掌握以下三个角度:①文本角度。
就是要从文本中抽取语句,提炼认识与启示。
还要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提炼思想,认识体味。
②个人角度。
就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
③社会角度。
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就是为社会做些什么,承载的社会意义与担当。
探究创作意图题5.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精要点拨】这类探究题,主要有两个探究方向:1.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布局谋篇方面,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创作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2.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重在对作品的影响加以探究。
这是主要方向,题干多以“写作意图”字眼标明。
对于前者,主要是基于全文主旨、结构思路、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判断,其探究内容多为对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标题与文本等关系处理意图或原因。
答题的核心是联系文本,对两者关系从多角度、多方面作出准确的理解与分析。
对于后者,探究主要在“文本—作者”层面进行:①联系作者看创作意图。
主要角度有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动机、人生态度、审美趣味、创作背景等。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背景”这个角度,它并不神秘,它就在写作时间上,就在文本中的时代、社会材料中,就在文本写作对应的社会现实上。
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时主要是针对现实的。
联系作品的背景、所要针对的现实甚至读者所处的时代,是不难发现其创作意图的。
②依据文本看创作意图。
文本是判断作者创作意图的最主要依据。
依据文本,就是看文本中作者的选材、写作的重心、结构的安排及他的议论抒情语句来探究其创作意图。
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
三、如何由表及里,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精要点拨】文本的意蕴一般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而深层意蕴则既包含文本的深层含义,更指向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以及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
要挖掘出这些纵深层次的东西,除了具备较深厚的语文素养外,“由表及里”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所谓“表”,是指探究题涉及的文本中的基本内容,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涉及文本所写的丰子恺画风与染坊、染缸的关系,这是向文本纵深开掘的依据与基础,以此为立足点,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意蕴开掘。
这深处挖掘该怎么“挖”呢1.深层次挖。
“深层次”一般有两个方向。
第一,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有: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是福。
“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核心是人的关怀。
文本深层意蕴最终会指向这些内涵,至于指向哪个具体内涵,可据“表”向这些内涵上靠。
第二,学科理论与认识,这里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
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最深层次的意蕴就是阐明了艺术家创作、成长与故乡的关系,它最终归结到这一条文学基本原理:创作离不开生活。
因此,有的文本深层意蕴最终指向这些学科理论与认识。
2.换角度挖。
有时,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深挖下去;有时,换个方向,换个角度思考,也是深层次挖掘。
如《打猴儿》中的探究题,不仅要从“受打者”的角度挖掘,还要转换角度,从“打人者”的角度挖掘,如果不转换角度,是很难答准答全的。
常见的角度转换有:①主动与被动的转换;②历史与现实的转换;③批判与希望的转换,比如文本批判了什么,其深层意蕴则可能是它在希望什么;④正面与反面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