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药敏试验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细菌耐药研究的进展和对策

细菌耐药研究的进展和对策

5
细菌耐药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1) 内酰胺酶(最大旳一类) 2) 氨基甙钝化酶等
2. 靶位变化:PBP旳数量或构造变化
3.低通透性屏障作用
1) 膜通透性下降 2) 生物被膜
4. 主动泵出(active efflux process)
5. 细菌缺乏自溶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
000405
6
蛋白通道:
99 95 63 91 83 86
33
ESBLs 检测、判断和临床辨认
000405
34
ESBLs检测旳原理和措施
ESBLs能水解三代头孢及氨曲南 酶克制剂能克制ESBLs ESBLs旳检测措施
双纸片法、三维试验法、肉汤稀释法、VitekAMS法、E-test法、克制剂增强旳纸片扩散法 和肉汤稀释法
000405
19
第 三 代头孢菌素
过分使用后旳
选择作用
G-
G+
产 ESBL 旳
大肠杆菌,肺炎克雷 伯菌 等
高产 AMP C 酶旳
肠杆菌属菌,枸橼 酸菌,沙雷氏菌等
对第三代,及第 四代头孢菌素等 耐药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 酶克制剂复合制剂 耐药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00040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27mm
– Cefotaxime
≤27mm,
– ceftriaxone
≤25mm
• These zone diameter should increase in the presence of clavulanic acid
000405
36
查K. Pneumoniae, K.oxytoca & E. coli 菌中旳ESBLs(初步筛选法)

沈继录细菌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

沈继录细菌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
• 由5个不连锁基因即 ampC、ampR、ampD、ampE 和ampG组成
• ampC是AmpC酶的结构基因,编码产生AmpC酶蛋白 • 基因ampR、ampD、ampE、ampG 是AmpC酶的调节基因
,参与调控AmpC酶的合成过程。
2019/7/11
27
AmpC酶的基因构成
• ampR是AmpC的转录调节因子,属于LysR调节 子家族。AmpR在非诱导状态下作为ampC转录 的抑制因子,而在诱导状态下作为转录激活 因子存在。
• ESBL + AmpC • ESBL + 孔蛋白突变 – 除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外,肠杆菌科其 它细菌中也存在ESBLs ,这使确证实验更加不可靠 – 在有些实验室不能实施
• MIC与“预后”的相关性优于“耐药”机制
2019/7/11
19
CLSI 对肠杆菌科细菌的ESBL 检测和报告的建议
细菌耐药的基因机制
根据遗传特性,将细菌耐药性分为两类
1.固有性耐药:来源于该细菌本身染色体上 的耐药基因,代代相传,具有典型的种属特异 性。
2.获得性耐药: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 ,其DNA发生改变而使其形成或获得了耐 药性表型
CLSI有关于固有耐药的内容
4
获得性耐药产生类型: 1.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
2019/7/11
21
新折点和ESBLs的关系
• 不是所有的产ESBLs酶的菌株使用新折点 时均被检测为耐药
• 关注的是抗菌药物的MIC和药代动力学,而 不是耐药机制
• 抗菌药物的MIC是产酶菌株感染治疗预后的 最佳指标
• 采用新折点时,假如一株产ESBLs的菌株 对头孢他啶或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敏感, 则不需要将“敏感” 修改为“耐药”

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药敏试验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药敏试验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药敏试验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郭明日,朱彧△,孙海柏摘要: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是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中最常见的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之一,对大多数抗结核药物耐药,临床治疗难度大。

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的3个亚种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实验室对其3个亚种的准确分型鉴定对于治疗药物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制定了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版),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 )分枝杆菌药敏试验标准(2018版)进行脓肿分枝杆菌药敏试验,建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多药联合治疗方案。

现就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药敏试验及对主要治疗药物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非结核分枝杆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抗药性,细菌;抗菌药;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志码:ADOI :10.11958/20211209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 sensitivity test and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ofMycobacterium abscessus complexGUO Ming-ri,ZHU Yu △,SUN Hai-bai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Haihe Hospital,Tianjin University,China Key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Infectious DiseasePrevention for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350,China△ReviserE-mail:***************Abstract:Mycobacterium abscessus complex (MABC)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ast-growing mycobacteria in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l diseases.Drug resistance to most of the antituberculosis drugs makes its clinical teratment very difficult.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hree subspecies of MABC to a variety of antibiotics.The accurate typ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three subspecies in clinical laboratory is of great value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rapeutic drugs.The tuberculosis branch of Chinese Medicine Association has formulated th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l disease (2020Edition),MABC susceptibility tes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mycobacterium susceptibility test from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of theUnited States (2018Edition).It is suggested that multidrug combination therapy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rug sensitivity tes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drug sensitivitytest of MABC and its resistance mechanism to main therapeutic drugs.Key words: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microbial sensitivity tests;drug resistance,bacterial;anti-bacterial agents;Mycobacterium abscessus complex基金项目:2020年度天津市卫生健康科技项目(ZC20102);天津市津南区科技局科技项目(201805003)作者单位: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大学海河医院检验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重点研究室(邮编300350)作者简介:郭明日(1982),男,硕士,副主任检验师,主要从事病原菌分子耐药及鉴定方面研究。

假丝酵母菌药敏检测方法及其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假丝酵母菌药敏检测方法及其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l0 1 . 7. 4 1
tecm lt eins an cl J . sc ir s 19 , 1 h u uav l esrt g sa i l i e[ ] Pyha Re, 9 2 4 t y
( ):3 4 . 3 2 7— 8
[ 5 u o F rnM,ob i . b rv t ieie rcr g h 1 ]H d nC,ot Su h H A bei e g dl so o n e i a du n f si t C m l i lesR t g Sa ( I S i fml rci [ ] J u ua v In s a n cl CR ) n a i pat e J . te l i e y c
n s u d n i e o s c it c p a t e a d r s a c a p ia in o e s b r e n g r p y h ar r c i n e e r h: p lc to f i c
化疗 间歇期 延长等 ) 以便对 老年 肿瘤 患者 采取 合理 、 序 、 , 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起 推出了 M2 7系列方案 即 “ 酵母 菌液体 培养 基稀 释法抗 真菌药敏感试验方 案”, 是酵 母菌 药物 敏感 实验 的参 考方 它 法, 规范 了酵母菌 的药物敏 感实验 。国外学者运 用此 方案进
行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研究 , 明氟康 唑 ( C ) 证 F Z 的体外 最低抑 菌浓度( C 测定结果与该药在体 内的药效 吻合。该方案规 MI )
安 徽 医 药
A h i d a adP am cui l ora 2 1 e ;4 2 nu i l n h r aeta un l 00F b 1 ( ) Me c c J

细菌耐药实验报告

细菌耐药实验报告

为了研究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本实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实验探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并分析其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2. 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 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4. 仪器设备:全自动微生物药敏鉴定仪、微量稀释器、恒温培养箱、移液器、离心机等三、实验方法1. 菌株活化: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恒温培养18-24小时,待菌液浓度达到1×10^8 CFU/mL时,用于后续实验。

2. MBC测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浓度梯度稀释至1/2MIC,将活化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按1:100的比例加入至稀释后的药物中,混匀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无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BC。

3. MIC测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浓度梯度稀释至1/2MIC,将活化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按1:100的比例加入至稀释后的药物中,混匀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

4. 耐药性分析: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多步体外诱导试验,观察其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作用下耐药性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 MBC和MIC测定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MBC为16μg/mL,MIC为8μg/mL。

2. 耐药性分析结果:经过34天诱导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性明显增强,MBC值是标准菌株MBC值的32倍。

1. 本实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性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这可能与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关。

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导致药物失活,从而产生耐药性。

研究发现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的有效性实验报告

研究发现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的有效性实验报告

研究发现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的有效性实验报告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抗生素的有效性在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

为了探究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我们选取了多种常见的耐药性细菌株进行实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对这些细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确认其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

实验组分别接种了新型细菌抗生素及常规抗生素,对照组接种了常规抗生素。

我们观察了两组细菌的生长情况、细菌数量以及药物的杀菌效果。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与常规抗生素相比,新型细菌抗生素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细菌的生长,抑制其扩散。

2. 对照组的细菌在常规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数量没有显著下降,甚至有些细菌株还表现出了抗药性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3. 在新型细菌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数量迅速减少,并且在一段时间后保持较低的水平。

这说明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实验分析:新型细菌抗生素的出现对抗药性细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新型细菌抗生素具有以下优势:1. 新型细菌抗生素采用了不同的作用机制,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不同环节,从而降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2. 对于多重耐药的细菌株,传统抗生素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而新型细菌抗生素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杀灭这些耐药性细菌。

3. 新型细菌抗生素在药物的安全性上也有所改进,减少了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证实了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的有效性,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新型细菌抗生素的药物安全性以及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为医疗领域提供更好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抑制细菌耐药性的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健康。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为:细菌可以自身产生灭活酶,改变抑菌药物的结合位置的结构,并且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使得进入细菌内的抗菌药物被排出等等。

结核分枝杆菌中并没有质粒存在,只存在含有遗传基因的染色体。

inhA、gyrA、rrS、KatG、gyrB等基因突变会导致PZA、INH、乙硫异烟胺以及RFP耐药性主要原因。

染色体基因变异会导致耐药性产生。

细菌多重耐药性产生的防治对策包括以下几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建立并完善耐药监控机制、改善抗生素的治疗措施以及积极研发新的抗耐药抗菌药物等等。

抗生素的长期作用,可以杀死大量的细菌,但是部分变异的优势菌会生存下来,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该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并综述了防治对策。

标签:细菌多重耐药性;研究进展细菌耐药性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细菌基因发生突变。

抗生素的长期作用,可以杀死大量的细菌,但是部分变异的优势菌会生存下来,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患者使用一种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对这种抗生素甚至与之相似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并且一种细菌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整合子、质粒的交换等多种机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细菌还可以通过遗传、多菌种播散等方式将耐药性基因传递、扩散,从而增加了耐药细菌的数量。

随着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可以出现多种耐药性,并且其性质不断增强,趋于形成多重耐药、高度耐药的形势。

因此,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对降低多重耐药性的发生率、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常见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分析1.1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为:细菌可以自身产生灭活酶,改变抑菌药物的结合位置的结构,并且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使得进入细菌内的抗菌药物被排出等等。

①ECO:其所产生的ESBLs以及整合子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马秀清;陈良安【摘要】明确致病菌的耐药特性是指导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

常规药敏试验需要从标本中分离出菌株,操作烦琐、费时。

近年来,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耐药性检测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临床应用方面还有待改善。

本文重点介绍几种技术在细菌耐药性检测中的新进展,为临床实现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4页(P404-406,F0003)【关键词】细菌;抗药性;药敏试验【作者】马秀清;陈良安【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耐药菌不断出现,特别是“超级耐药菌”的报道引起了全世界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关注。

因此,谨慎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

快速准确的检测致病菌耐药性是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

常规的药敏试验需要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菌株,耗费时间长,且许多生长慢或不容易培养的细菌不能通过药敏试验进行耐药性检测。

近年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基因芯片、飞行时间质谱、微流体芯片、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在快速检测细菌耐药性方面迅速发展。

本文就几种技术在快速检测细菌耐药性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药敏试验是目前各实验室检测细菌耐药性的常规方法[1],主要包括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K-B纸片法、E-test实验及各种自动化药敏分析系统,如Vitek系统、MicroScan WalkAway系统、Phoenix Automated Microbiology系统等。

魏丹丹等[2]采用Vitek 2 Compact和MicroScan Walk Away 40 S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灵敏度为95.45%和93.18%,特异度为94.12%和92.68%,符合率为94.87%和92.94%,提示两种系统均可用于MRSA的检测,但前提是需要分离临床菌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环素类
B 米诺环素 30μg ≤14 15-18 ≥19 ≥16 ≤4
叶酸代谢途径抑制剂
A
甲氧苄啶 /磺胺甲
1.25/23.7 5μg
≤10
11-15
≥16
噁唑
≥ 8/152
≤ 2/38
注释
( 2)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液体稀释法、琼脂稀释法解释标准
试验/
报告
抗微生物药
分组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抑制剂
细菌药敏试验及耐药机制 研究进展
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中心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教研室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徐元宏
一、药敏试验种类
1、 纸片扩散法 2、稀释法 稀释法包括宏量肉汤稀释法(macrodilution test)、微 量肉汤稀释法(microdilution test)、琼脂稀释法(agar dilution test)。 3、E-test法
大肠埃希菌 ATCC 35218 (为监控β -内酰胺酶 /β -内酰胺抑制剂纸片用)
用纸片扩散法能可靠地测定分离于囊性纤维化病人的铜 绿假单菌的敏感性,但在作为敏感结果报告前,应将孵育 时间延长至24小时。
3.不动杆菌属纸片扩散法、液体稀释法、琼脂稀释法
试验条件
培养基
Mueller-Hinto琼n 脂、CAMHB、Mueller-Hinto琼n 脂
推荐的质控菌 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

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 为监控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抑制剂纸片用)
(1)对于从粪便中分离的沙门菌和志贺菌属,常规仅测试 和报告氨苄西林,一种喹酮类药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此 外对于胃肠外分离的沙门菌属还一定要测试并报告氯霉素及 其某一种Ⅲ代头孢菌素的结果。
试验条件
培养基
Mueller-Hinto琼n脂、CAMHB、Mueller-Hinto琼n脂
接种物
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液法,相0.当5麦于氏标准。
孵育
35℃±2℃;空气;20-24小时
推荐的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A菌TCC2785;3
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为监控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抑制剂纸片用)
useful for S. pne肠杆菌科-纸片扩散法、液体稀释法、琼脂稀释法
试验条件
培养基
Mueller-Hinton琼脂、CAMHB、Mueller-Hinton琼脂
接种物
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液法,相当0于.5 麦氏标准。
孵育
35℃±2℃;空气;16-18小时
104 cfu
mg/ml 4
2
1
0.5 0.25 0.12
0
微量液体稀释法
细菌药敏试验- E-test法
?E-test ?Strips containing a gradient of antibiotic are placed on lawn of bacteria and incubated overnight. MIC is determined at point where zone of inhibition intersects scale on strip. ?Combines ease of KB with an MIC method. Particularly
(2)所有确认产ESBLs的菌株应当报告为耐所有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和氨曲南。
(3)出于对流行性,治疗及感染控制方面的考虑,应该把 从尿中分离的所有菌株做ESBLs 筛选试验作为一个基本制度。
(4)仅当被认为与临床有关时(如菌血症)才进行奇异变 形杆菌ESBLs筛选试验
(5)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和沙雷菌属可发展为耐药。 最初分离的敏感菌株在开始治疗3~4天内可变为耐药,因此 对重复分离菌株应重新进行药敏试验。 。
细菌药敏试验-宏量稀释法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Reference method. Add standard inoculum to dilutions of antibiotic. Incubate overnight. MIC is lowest concentration that inhibits growth (can also be performed by agar dilution). Interpretation (S or R) is based on achievable drug levels
接种物
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液法,相0当.5麦于氏标准。
孵育
35℃±2℃;空气;20-24小时
推荐的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 铜绿假单胞A菌TCC2785;3
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为监控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抑制剂纸片用)
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纸片扩散法、液体稀释法、琼脂稀释法
叶酸代谢途径抑制剂
A
甲氧苄啶 /磺胺甲噁唑
≤8
16
≤ 2/38
-
≥ 32 ≥ 4/76
注释
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纸片扩散法、液体稀释法、琼脂稀释法
2. 铜绿假单胞菌纸片扩散法、液体稀释法、琼脂稀释法
培养基 接种物 孵育 推荐的质控菌株
试验条件
Mueller-Hinton 琼脂、 CAMHB 、 Mueller-Hinton 琼脂
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液法,相当于
0.5 麦氏标准。
35 ℃± 2 ℃;空气; 16-18 小时
大肠埃希菌 ATCC 25922 ;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 ;
(1)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纸片扩散法解释标准
试验/ 报告
抗微生物药纸片含药量抑菌环直径(mm)
分组
RIS
相对应MIC值 (μg/ml)
R
S
头孢类(注射药物)(包括头孢菌,素ⅡⅠ,Ⅲ和Ⅳ代)
B 头孢他啶 30μg ≤17 18-20 ≥21 ≥32 ≤8
碳青霉烯类
B 美洛培南 10μg ≤15 16-19 ≥20 ≥16 ≤4
B
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
MIC 值(μ g/ml )
S
I
R
≤ 16/2 32/2-64/ ≥ 128/2
2
头孢类(注射药物)(包括头孢菌素Ⅰ
,Ⅱ ,Ⅲ和Ⅳ代)
B
头孢他啶
≤8
18
≥ 32
碳青霉烯类
B
美洛培南
≤4
8
≥ 16
四环素类
B
米诺环素
≤4
8
≥ 16
氟喹诺酮类
B
左氧沙星
≤2
4
≥8
phenicols
B
氯霉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