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能够解读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去揣摩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理解;2. 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析;3. 诗词的朗读和默写。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意境的深入领悟;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理解诗词的大意;让学生圈点批注,找出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并尝试解读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中的难点字词;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讲解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5. 朗读展示:让学生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进行诗词默写比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方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选取一首古典诗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自主鉴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建康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更好地理解诗词背景和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享讨论成果,讲解诗词的含义。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
(2)选取相关题目,进行课堂检测。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并总结诗词中的典故,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学生能够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正确翻译诗词。
3. 学生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教学重点: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语】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
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
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
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
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豪放派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辛弃疾豪放派诗歌风格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辛弃疾的诗歌,感受其豪放派风格。
(2)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诗歌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内容、注释、翻译和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词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教师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教师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5. 朗读和背诵:(1)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节奏和韵律。
(2)学生个别背诵,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6. 创作练习:(1)学生模仿辛弃疾的词风,创作一首小令。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重点。
(2)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2)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艺术特色;(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诗词意象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及其寓意;3. 诗词意境解读:分析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4. 诗词艺术特色探讨:对比分析与其他诗词的不同之处;5. 诗词主旨阐述:阐述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水龙吟”、“赏心亭”等,并解释其寓意;4. 意境解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5. 艺术特色探讨:对比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其他诗词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用词等;6. 诗词主旨阐述: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阐述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念;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诗词意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4. 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赏心亭上失意人
断鸿声里英雄泪
授课人尹淑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作品“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体会诗人
复杂的情感。
2、鉴赏辛词借景抒情、用典等艺术技巧,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体悟词人衷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根据诗歌展开合理想象,改写上阙。
情景交融,富有文采,200字左右。
阅读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了解辛弃疾坎坷的政治遭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技巧鉴赏诗歌,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质疑解答,理解难句
预设: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断鸿声里无人会倩何人揾英雄泪
3、请根据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抽读
4、再齐读这首词,读出悲伤的感情。
四、品鉴,通过诵读深入体味情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语“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辛弃疾的真性情,他的悲伤除直抒胸臆外还表现在哪里?他又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呢?请找一句自己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句子赏析诗歌。
鉴赏的一般环节:内容+手法+感情(小组讨论)
(一)词人说“无人会登临意”,在流淌着他热泪的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他哪些真情?
预设: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寓情于景
首先,表明了当时是秋季,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长空、江水,天高水长,水天一色,浩荡江流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景象。
辽远苍凉,气象阔大,突出浓浓的秋意。
豪放词起笔雄健有力。
其次,一个千里,一个无际,辽远苍凉秋色无边,愁思不尽。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风一起,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之感;秋上心头,便凝结成了万般愁思。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移情及物
1、为何“江山如画”词人看来却是“献愁供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山影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壮美河山触发了英雄悲情。
2、移情及物,则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投射于客观景物之中,语多一层曲折,情多一份含蓄。
3、远山愁什么,恨什么?
山河破碎风飘絮。
志士效力无由。
景色虽美,但北面沦陷的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痛苦悲愁……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借景抒情
1、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夕阳快要西沉,残阳如血;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入耳畔,词人诉诸视觉、听觉,从色彩和声音写黄昏冷清寂寥之景。
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景,让人倍觉流离孤单之苦,勾起游子乡思,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2、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游子”——自己。
宋金以淮水为界。
辛弃疾23岁率部下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只把辛弃疾看作“归正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并无归属感,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如果你是辛弃疾,面对此情此景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落日”——残照比喻时光流逝感和南宋国势衰颓、危机四伏、日薄西山。
“断鸿”——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苦无依的心情。
不仅是思乡之苦,更有国事衰微的沉重郁闷
4、“落日”“断鸿”是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你还能不能想出相关诗句?
补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炼字动作描写
1、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重要?看拍
2、为什么这两个字最能传达情感?
看——看了又看,翻来覆去地抚摸佩在腰间的宝剑、不断擦拭,“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摆设;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拍——很郁闷,很无奈,很悲愤、很压抑的情绪。
“拍遍”咚咚咚的撞击声,恰似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
这里把作者35岁正当华年,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愤懑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二)词人大量用典故,有人评价“有掉书袋之嫌”,你如何看待?
1、下阕一共用了多少典故?请分别概括。
(表格)
典故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乐于归隐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钻营私利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时光流逝可惜,时不我待
2、这三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每句典故都有各不相同的意蕴,准确传达出作者思想情绪。
用三个典故褒贬四位历史人物,表达辛弃疾耻于归隐,一心报国的壮志雄心;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忧惧的叹惜年华逝去、北伐无期,请缨无路的痛苦。
3、为什么词人不直接表达感情,而要用典故的形式呢?
言简意赅,充实内容;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具体形象,贴切自然。
五、探讨拓展英雄泪
1、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
辛弃疾却黯然流泪,为何流泪?
辛弃疾自嘲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永遇乐》)
“弃疾”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那就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为国弃疾祛病。
2、“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为那个时代的声音。
提问:历史上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于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并说出他们的一两句名言。
学生发言
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辛弃疾: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六、结语
1、我们今天读辛词,总是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热泪横流的身影。
(配乐 齐读)
2、在后人祭奠的文字中,老师改写了一首小诗,献给英雄。
齐读
在文字中安营扎寨
绝非你的自愿
而谛听风声
也不是你与生俱来的习惯
但那么多的长短句
充满雷霆之势 金戈之声
让你成为
披挂金甲的词坛飞将
让你 奏响生命的绝唱
附【板书设计】
登临意 英雄泪
山河破碎之忧
游子思乡之哀
报国无门之恨 朝廷无能之悲 无人理解之痛
光阴虚掷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