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教案_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语 1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
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板书)请同学们将必修四翻到页,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
(板书)二、初读诗文,感知情感1、自由诵读 2首先我们来熟悉一下这首词,大家先利用2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注意停顿、语气;稍后请同学来朗读。
2、指导诵读 3好,就读到这。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仔细,相信大家也读懂了一些东西,读出了一些情感。
现在请几名同学结合自己的体验朗读这首词,要求:要读出情感。
读得太精彩了,(两位同学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3、译读 3现在同学们结合注释以及老师给的资料再次读这首词,要求读懂文中字词的意思。
除所给资料外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和同学或老师探讨。
多媒体显示遥岑远目:目,看;注意句把吴钩看了:看了又看忧愁风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形势倩何人唤取:倩,请;注意停顿揾英雄泪:擦拭三、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2通过读,同学们对诗歌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现在我们开始鉴赏分析这首词。
鉴赏诗词,应该知人论世,我们只有了解诗词作者的个人经历、写作风格以及所处的时代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些有关辛弃疾的情况。
请前面的同学为大家读一读投影的内容,注意掌握老师特殊标记的地方。
多媒体显示四、研读诗词,鉴赏手法,体会情感读得很清楚,由资料可知词人本想登亭览景,消愁解闷,结果却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那么词人登赏心亭见到了哪些景物呢?我们一起看上片。
(多媒体显示上片)(一)分析上片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了哪些景? 2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分别写了“江天”、“山”“落日、断鸿、游子”(板书)这些景物。
新人教版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写作背景。
2、学习本词的抒情方法。
3、把握词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的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师生互评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
——梁衡
二、写作小序
课前作业,ppt展示学生写作的小序。
三、朗诵词作
1、学生诵读
2、教师诵读
四、文本赏析
1、本词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
明确: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动作传情
用典明志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抒了什么情?(借景抒情)
3、赏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动作传情)
4、把词的上片扩写成散文化的语言文字。
5、用典明志,完成下面两个表格的填写。
五、合作探究
你是如何理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
六、写作训练
请你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为本词写一副对联。
示例:上联:报国欲死无战场
下联:栏杆拍遍悲断肠
横批:赤胆忠心
七、拓展延伸
辛弃疾《摸鱼儿》。
八、推荐书目
1、梁衡《把栏杆拍遍》
2、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第6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必修4第二章第6节的内容。
本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
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学习柳永的婉约词作《雨霖铃》和苏轼豪放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已经初步感知了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而本课的学习不仅为学习《京口北固亭怀古》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更是为学生在学习完李清照的婉约词作后,能在互相对比中,进一步领悟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色做铺垫。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
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二】教学内容分析模仿北京学习工作坊的模式,让学生吟咏诗词,写出自己想从这首词中学习什么,认为的疑难点是什么等,根据学生学习意愿,分组探讨完成学习目标。
以此为主导,将课堂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全班分享。
然后,适当拓展,加深对辛弃疾爱国情的理解。
教师主要对学生做适时的引导启发,及时点播,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以及和同学探讨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好想象,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透过字句细心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初中及高一以来对一些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此时期的学生以具备一些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个人努力以及和同学探讨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分析1、诵读全词,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相关推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新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赤城一中李霞一、说教材(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
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
”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三)、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
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教法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高海芳
【教学理念】
树立教学方式新理念,使学生学中有趣;树立整体阅读观,使学生能围绕特定的主题对内容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想】
以“英雄泪”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于“英雄”和“泪”所构成的张力中深刻体会作者极化的情感。
整个课堂,基于文本,以读贯穿,删繁就简,以主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诗词的鉴赏力。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涵泳意象、典故的深层内涵,感悟诗人壮怀难酬的英雄泪、报国志。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壮怀难酬的英雄泪、报国志。
【教学难点】挖掘典故的深层内涵并掌握用典这一手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以读贯之:问题引导法、诵读涵泳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辛弃疾是这样一位英雄,他以武起事,以文为终,他心中有着对军营深深的渴望,却最终把一腔热血都化作了一支羊毫软笔;辛弃疾是这样一位英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心中有着收复失地的血气方刚,却最终带着武路政途的阻塞把栏杆拍遍;辛弃疾是这样一位英雄,他曾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也曾跃马
横刀、生擒叛将,他心中翻滚着铮铮男儿的热血,却最终蘸着血和墨,留下了眼泪,他为什么会落下英雄泪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理解他的泪,感悟他的情。
二、初读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你认为诵读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1)预设:悲凉,悲伤,愁恨
(2)师介绍作者及背景,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
三、赏读
英“雄”在何方?泪洒在何处?
(一)英“雄”在何方?
1.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示。
2.明确:
雄在气势恢宏(从“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句分析)
雄在反思自省(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句分析)雄在雄心依在(从“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分析。
理解用典,需关注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意义,即彼时彼境彼情;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即此时此境此情。
)雄在意志坚定、志向高远(从“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分析)
3.师总结:“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无疑,辛弃疾是一位英雄,“雄”在肩负着抗金复国的历史重任,“雄”在身处困境依然爱国的深情,这样的英雄却洒下了喟叹之泪,那么,英雄泪洒在何处?
(二)泪洒在何处?
1.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示。
2.明确:
泪洒清秋。
(从“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句分析)
泪洒山河。
(从“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句分析)
泪洒游子。
(从“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句分析)
泪洒知音。
(从“无人会,登临意”句分析)
泪洒壮志。
(从“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句分析)
泪洒知己。
(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句分析)
3.师总结:辛弃疾是为国家而流泪。
他流下的是游子泪,是思乡泪,更是爱国泪,是报国泪,是英雄泪。
他的泪水是丢弃了儿女情长的泪,这泪蕴含的是一种深沉的大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国情怀,是身处困境依然不屈的执着!
(三)完成表格:
四、悟读
读了本词,你收获了哪些启示?
1.生谈看法。
2.师谈看法:读了本词,我收获最深的是“家国情怀”这四个字。
在国家,重文轻武、偏安一隅之时,在同僚都茶食雅集、瓦舍勾栏之时,在稼轩身份尴尬,不得重用之时,他毅然决然,为国辗转,为国落泪,他把自己的骨血和祖国的命运
融于一体。
国家风雨飘摇,便是抽干了他的骨血,他因祖国从他的骨血中分离出来而泪流满面!这种时时刻刻的牵挂、这种壮志未酬的愤懑,这种收复中原的渴望都来自他的家国情怀!国家有难,揭竿而起,视国家命运为己任,这是一种大境界、大情怀!
3.展示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对他的看法。
五、作业
微写作:辛弃疾,我想对你说(200字左右,用上至少两种修辞)
六、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