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腐朽统治
历史解密靖康之耻背景是什么 靖康之耻和宋徽宗的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靖康之耻背景是什么靖康之耻和宋徽宗的关系导语:宋朝内部的腐朽和北方金国的崛起,是靖康之耻背景中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因素。
在宋朝内部,由于宋徽宗任用童贯、蔡京等奸臣,国势日益衰落宋朝内部的腐朽和北方金国的崛起,是靖康之耻背景中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因素。
在宋朝内部,由于宋徽宗任用童贯、蔡京等奸臣,国势日益衰落,并由此引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运动。
虽然最终宋朝平定了这两次农民运动,但对宋朝的国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宋徽宗不仅没有反思造成这两次运动的原因,反而以为童贯平寇有功,依旧对蔡京等人予以重用。
与此同时,北方女真族的势力开始崛起。
在女真族内部,对待宋朝的态度也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完颜阿骨打为首的亲宋派,一派是以完颜晟为首的攻宋派。
不过当时宋朝和金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辽国,因此为了消灭辽国,宋朝和金国之间结成了短暂的联盟。
史称“海上之盟”。
为什么称海上呢?之前提到,宋国和金国当时并不接壤,他们只能坐船在海上结盟。
结盟的内容,是打败辽国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宋朝,而原先辽国的土地归金国,当然此前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此后也要全部给金国。
这个看似不平等的条件,在宋徽宗眼里看来,却是无比诱惑的。
因此燕云十六州自从唐末五代十国起,就不复为中原所有,当年宋太宗企图收复燕云,也功败垂成。
如果燕云可在宋徽宗手里收复,那是不世之功。
结盟结成之后,金国和宋朝从两面出兵,夹击辽国。
辽国首先和金国交战,被金国打败。
残兵败将退到燕京,遭遇了宋国的军队,经过交战,结果宋国被打得打败。
虽然最后辽国还是在宋金两国的夹击下生活常识分享。
宋朝靖康之耻指什么事件?靖康之耻是什么意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朝靖康之耻指什么事件?靖康之耻是什么意思导语: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
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
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
他以蔡京为宰相,同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杨戬、朱勔、李彦、高俅等人结成反动的统治集团,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
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
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渡过农民革命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贯出使辽朝。
了解辽朝的政治形势,童贯在这次出使过程中,遇到了燕人马植,向童贯献策取燕(今北京),深受童贯赏识,被童贯改名为李良嗣,带回开封。
李良嗣向宋徽宗陈说辽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败,女真对辽恨之入骨,如能从登莱过海,与女真族结好,相约攻辽,则燕地可取。
宋徽宗对此非常高兴,又赐姓赵,开始了谋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动。
当辽朝在金兵的进攻下,处于岌岌可危之时,宋徽宗、蔡京等人以为联合女真夹击辽朝,进而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机已成熟。
于是,重和元年(1118年)宋廷以买马为名,遣使从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到辽东,同金朝商议共同伐辽的事宜。
宣和二年(1120年)宋再遣赵良嗣等使金,遂与金订立“海上之盟”。
双方约定:长城以南的燕云地区由宋军负责攻取,长城以北的州县由金军负责攻取;待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于北宋,北宋则把前此每年送与辽朝的岁币,照数送与金生活常识分享。
宋徽宗的失策靖康之耻的始末

宋徽宗的失策靖康之耻的始末靖康之耻发生于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痛心的篇章。
这起事件的主要责任人是当时的宋徽宗,他的失策导致了金兵南侵,宋朝的灭亡和无数人民的苦难。
一、徽宗即位与辽金对立宋徽宗赵佶于1100年继位,他的执政理念与前任宋神宗截然不同。
徽宗追求文艺与享乐,将自己封为“文肃皇帝”,忽视国家实力这一根本。
在北方,辽、金两个强大的北方王朝开始对宋朝形成威胁。
金人势力不断壮大,辽金之间的矛盾也加剧。
然而,宋徽宗对与金朝的外交策略存在误判,试图以笔者的方式与金朝接触,结果只引来他们的更多嫉恶如仇。
二、和议失利与金兵南侵1125年,北方局势日益紧张,金人发动侵略战争。
宋徽宗对此采取了投降的态度,通过和议解决问题。
然而,在与金人的议和过程中,宋朝出让了大量领土,并向金朝支付巨额赔款。
这次和议的签署被称为“靖康之约”,实际上是宋朝的一次屈辱投降。
金朝得以进一步扩张影响力,而宋朝却失去了大片领土和财富。
金兵南下的浩劫由此开始。
三、战争失利与京城失守1126年,金人发动了第一次南侵。
在这场战争中,宋朝的军队表现出了极度的软弱无能。
他们不仅无法对抗金人的强大军事力量,而且还因为内部的腐败和对战争的不重视而陷入混乱。
1127年,金兵直逼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宋徽宗在这个危急时刻下仍然迷恋享乐,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来保卫京城。
最终,汴京被金兵攻陷,徽宗和宫廷成员被俘,宋朝灭亡。
四、靖康之耻的深远影响靖康之耻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深远的影响。
宋朝一度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而徽宗的失策让这一切土崩瓦解。
靖康之耻使得中国的中央政权沦落为游牧民族的附庸,中国社会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
这也为后来的南宋王朝埋下了祸根,使得南宋面临边患频仍的局面。
直到南宋灭亡,中国才恢复了统一。
结语宋徽宗的失策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发生,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伤害。
他追求享乐而忽视了国家安危,误判了与金朝的外交关系,最终导致了金兵南侵和宋朝的覆灭。
宋徽宗:我国历史上最惨的皇帝,死后被炼成灯油

宋徽宗:我国历史上最惨的皇帝,死后被炼成灯油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我国的朝代处在不停的更迭当中,这其中的统治者有好有坏,下场也都不一样,但这么多朝代的皇帝当中,宋徽宗赵佶却可以说是下场最凄惨的一个了。
宋徽宗最初在位时其实是治国有道的,百姓也很爱戴。
后来却听信奸臣谗言,变得昏庸无道。
宋徽宗统治末期,金兵步步紧逼,腐败无能的宋徽宗身体已垮,根本无力管理朝政,于是他听从奸臣的建议让太子赵恒继位。
继位后的宋钦宗在朝政上并无出色表现,一样的腐败无能。
靖康元年,金兵攻破汴京,除九子赵构外,宋徽宗、宋钦宗及其皇妃、大臣等3000多人均被俘。
当时天气寒冷,宋徽宗和宋钦宗及皇后常被冻得夜不能寐。
钦宗的朱皇后长相非常漂亮,因不堪于金兵的侮辱调戏,选择了悬梁自尽。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宋徽宗等人被俘到大金的京师会宁府时,金人特意举行了献俘仪式,宋徽宗等人被逼穿上贫民的衣服,披羊裘裸露上身进行牵羊礼。
宋徽宗还得了昏德公的封号,朱皇后就是在这之后自杀的。
身体多病的宋徽宗被押到五国城后,受到金兵没日没夜的羞辱,不堪折磨的宋徽宗用衣服做吊绳想悬梁自尽,被儿子发现没自杀成功,父子俩也因此嚎啕大哭。
后宋徽宗在押运途中病死,被发现时尸体已僵硬,金兵便将徽宗的尸体放在火上烘烤,直到尸首被烤出油,才将烤焦的尸首扔到水坑。
据传,坑里的水沾上烘烤的尸油后可以做灯油。
看到父亲遭遇后的钦宗,悲痛中也准备跳坑,却被金兵拦住。
因为活人不能入坑,不然坑里的水就做不成灯油。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死后尸首被拿去炼尸做灯油的徽宗可以说是历史上下场最惨的帝王了,而他的儿子钦宗最后也被金兵活活折磨死。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史上最悲惨的皇帝宋徽宗赵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史上最悲惨的皇帝宋徽宗赵佶
导语:皇权斗争向来是你死我活,成王败寇。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位死后最惨的皇帝。
史上有一位中国历代皇帝有很多,有的英明一世大权在握,
皇权斗争向来是你死我活,成王败寇。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位死后最惨的皇帝。
史上有一位中国历代皇帝有很多,有的英明一世大权在握,死后风风光光,也有在世昏庸无道,死后被鞭尸的。
总之,不是每一个帝王都有好下场,你知道史上最惨的皇帝是哪个么?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这位史上最惨的皇帝-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和历代那些下场悲惨的皇帝相比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生前受尽折磨,女儿,老婆被侮辱不说,死后还被金兵炼成尸油,简直惨的不忍直视。
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最初在位的时候治国有道,受到百姓爱戴,却奈何后来听从奸臣诱导,受奸臣影响昏庸无道。
徽宗末期时,金兵兵临城下,宋徽宗腐败无能,身体不行无力执政,索性听从了奸臣的建议将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恒。
宋钦宗继位后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和他父亲宋徽宗一样腐败无能。
靖康元年,金兵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包括皇妃、大臣等一干除了第九子赵构以外3000多人被金兵俘虏。
当时正赶上天气寒冷潮湿,北风呼呼,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两和两皇后经常冻得晚上睡不着,朱皇后长得又非常漂亮,自然少不了金兵的侮辱及调戏,后来朱皇后忍受不了这种侮辱悬梁自尽了。
宋徽宗等人被俘虏到金朝京师会宁府的时候,当地特意的举行了献俘仪式,让宋徽宗等一干王侯将相、后妃及公主穿上金人贫民穿的衣。
历史趣谈:宋徽宗“风流误国” 太平盛世却有靖康之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徽宗“风流误国”太平盛世却有靖康之耻导语:宋徽宗赵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主持朝政,穷奢极侈,荒淫无度。
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主持朝政,穷奢极侈,荒淫无度。
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
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
靖康二年(1127年),与钦宗一同被金兵俘掳。
后被押往北边囚禁,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其治国无能,但艺术才能颇高。
书法称“瘦金体”,传世画作有《芙蓉锦鸡》、《池塘晚秋》等,并能诗词。
命运暗示才艺双绝的少年时代宋徽宗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即北宋元丰五年阴历十月十日。
据说他降生之前,他的父亲宋神宗曾经来到秘书省,观看过收藏在那里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并对这位亡国之君的儒雅风度极为心仪,随后赵佶就降生了。
并且,史书很认真地记载说,在他出生时,他的父亲宋神宗梦见李煜前来谒见。
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
赵佶自幼爱好笔墨、丹青,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他确实是中国历代帝王中,艺术天分最高的皇帝。
如果没有坐上皇帝宝座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伟大的艺术家。
至少在中国书法史和美术史上,他都会享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地位。
那说不定就是又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了。
宋徽宗在当上皇帝之前,确实也是一个多才多艺好学上进,相当讨人喜欢的好皇子,在宫廷内外,朝野上下都有很不错的口碑。
据说,他从小就举止不凡,当时的皇家贵戚子弟大多喜欢追逐声色犬马,惟生活常识分享。
宋徽宗的艺术才华与政治失策野史

宋徽宗的艺术才华与政治失策野史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化名君,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而闻名于世。
然而,与此同时,徽宗在政治上的失策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野史。
本文将从徽宗的艺术才华和政治失策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位宋朝末代皇帝。
一、徽宗的艺术才华宋徽宗是一位卓越的文化艺术家,他以书法、绘画和诗词而闻名于世。
首先,徽宗的书法水平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他自幼酷爱书法,并在韩滉的指导下日臻完美。
他的字体秀丽流畅,笔触纤细且饱满,曾有人形容他的字“飞龙在天,惊涛骇浪”。
其次,徽宗还具备出众的绘画才华。
他的绘画风格以花鸟为主,精于用笔墨描绘生动的自然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徽宗还以其精湛的诗词才华闻名。
他的诗作表达了对自然、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他的哲学智慧和文学造诣。
二、徽宗的政治失策尽管宋徽宗在艺术才华上有所成就,但他在政治上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失策。
首先,他过分沉迷于文化艺术,忽略了国家治理。
徽宗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度不高,常常将大量时间花在赏识书画和举办宴会上,忽视了对国家政务的重要性。
其次,徽宗的政治决策不够稳健,总是犹豫不决。
他擅长应付局势,但缺乏果断的领导能力,使得政权不稳定,容易受到外敌和内乱的威胁。
最后,徽宗不重视外交事务,导致与金朝等国家的关系紧张,使得宋朝面临严峻的局势。
三、艺术才华与政治失策的关系徽宗的艺术才华与政治失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首先,徽宗的文化涵养和艺术修养使得他对艺术的追求超过了对政治的关注,导致他忽略了国家治理。
其次,徽宗对文化艺术的热衷使得他的思维倾向于艺术创作,而非政治决策,导致他在面对关键时刻缺乏果断的决断能力,从而陷入了政治的困境。
此外,徽宗的政治失策也反映在他对外交的不重视,这终究给了外敌存在的空间。
结语宋徽宗的艺术才华是不可否认的,他在书法、绘画和诗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然而,他的政治失策也给他的统治带来了危机和挑战。
历史告诉我们,一位君主应该既具备文化艺术的追求,又能够担当起国家治理的重担。
【别样的皇帝】平穷皇帝之宋徽宗

平穷皇帝之宋徽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皇帝——宋徽宗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
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
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
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
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
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
竟将父亲留下的当时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财产给花光了。
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
在位期间,爆发方腊领导的民变。
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
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
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
宋钦宗遣使臣何㮚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
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960年—1127年),二帝被俘北上。
后被押往北边囚禁。
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
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
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
五年后,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病死于五国城。
照当地习俗火葬。
皇统元年(1141年) 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
第一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为.升为一品,原封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为.升为二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徽宗的腐朽统治宋江、方腊起义元符三年(1100)正月,年仅25 岁的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赵佖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章惇指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①,但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即著名的昏君徽宗,终于将北宋皇朝推上了灭亡的道路。
宋徽宗、蔡京的腐朽统治徽宗即位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太后在神宗时即是守旧派,当政后随即任命守旧派、韩琦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执政蔡卞等相继受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被贬逐的守旧派官员的名位,守旧派官员接着相继上台。
当年七月,向太后还政后不久,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惇被罢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
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日趋激化,也有官员认为元祐、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
于是改次年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绥斯民”②。
但是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
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一月,邓洵武首创徽宗应绍述神宗之说,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为徽宗所采纳,首先于同月末决定改明年为崇宁元年,明确宣示放弃调和政策,改为崇法熙宁变法。
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拥护变法改革,元祐初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绍圣初又积极附和新法,徽宗即位后不久受守旧派攻击而被夺职提举宫观闲居杭州(今属浙江),结交赴杭收集书画的宦官童贯,蔡京以擅长书法逐渐受到可以称之为画家、书法家的宋徽宗的赏识,邓洵武、温益知道徽宗必将重用蔡京,在进呈绍述新法意见时都力荐蔡京,认为徽宗“必欲继志述事,非用蔡京不可”①。
崇宁元年(1102)五月,左相韩忠彦首先被贬任知府,蔡京升任执政。
随后右相曾布也被贬任知州,蔡京升任右相,不久又升为左相,独相达三年之久。
其后虽曾二次罢相,但又复相或以太师控制朝政,位在首相(徽宗改左仆射为太宰作首相,右仆射改称少宰为次相)之上。
徽宗末年,致仕已多年的蔡京还以太师领三省事掌握朝政。
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作为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的幌子。
崇宁元年九月,首先把元祐(1086—1094)及元符三年恢复旧法的文彦博、司马光等120 人,称为元祐奸党、元符奸党,刻石于端礼门(文德殿南门)。
又复查元符三年三月向太后执政时下诏求直言时应诏所上之书奏,被查者达582 人,以赞成绍述新法或反对者分为正等和邪等,将蔡京的党羽列为正等,共41 人,纷纷升官重用;其余541 人,全部列入邪等,列入奸党及邪等的都分别受到贬逐或降、免官职的处分。
①《宋史》卷22《徽宗纪·赞》。
②《宋大诏令集》卷2《改建中靖国元年御札》。
①《宋史》卷329《邓洵武传》。
崇宁三年(1104)六月,又将元祐、元符党人与上书邪等者,删去一部分后合并为“元祐党籍”,以司马光为首,共309 人,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其中有与上述三项无关的改革派章惇、曾布等10 余人。
并刻石于文德殿门东壁及各州、府。
被当时人称为“六贼”的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形成以蔡京为首的腐朽统治集团,蔡京、王黼先后任首相或太师、太傅,依靠宦官童贯、梁师成,以朱勔、李彦为爪牙,控制着整个徽宗时期的朝政,逢迎着臭名昭著的昏君宋徽宗,使北宋末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腐朽的时期之一。
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三千索(“索”意与贯同),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①。
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
如和预买,原是官府春季预先出钱预买,民户夏、秋随两税纳绢,自愿进行的钱、绢贸易。
后改为硬性分配给民户,预付的钱改为三分给钱、七分给盐。
徽宗时先是不给盐,后又不给钱,完全成为民户新的赋税。
又如盐茶官府专卖,徽宗时改为全面实行钞引通商,连茶笼、盐袋也规定向官合同场购买,除交纳通常的过境税和营业税等,还要交纳“头子钱”、“秤提钱”、“市例钱”等等。
又如征收所谓经制钱,是“取量添酒钱及增一分税钱,头子、卖契等钱,敛之于细,而积之甚众”②。
苛捐杂税,积累了大量财富,“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③,大兴土木,不仅在宫城之北建筑稍小于宫城的延福宫和规模更大的艮岳,还乘机利用搜刮的民财大修各自的豪华宅第。
为了阻止其他官员的议论,诏书也不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复核、上奏后颁行的正规途径,而是请徽宗亲书后即颁行,称为“御笔手诏”,甚至请宦官杨球代书,号称“书杨”,以达到他们任意胡作非为的目的。
当蔡京受到群臣攻击而被迫罢官致仕时,王黼继而擅权,虽一方面罢除了蔡京施行的一些苛政,另一方面则更加紧搜刮民财,以供徽宗任意挥霍。
蔡京当政时,重用苏州人朱勔主持苏州应奉局、杭州造作局,年复一年地强取民间奇花、异木、怪石。
当时由十艘左右的船只组成的一个运输船队称一纲,大量的花石竹木由船队经运河运往都城开封称为“花石纲”,由于抢夺来的花石竹木数量之多,络绎不绝的花石纲船队,致使运河航道不畅而部分改用海运。
应奉局的官吏在抢夺民间花石竹木时,乘机敲诈勒索,逼得民户拆房毁屋,甚至卖妻鬻子,倾家荡产,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规模巨大的方腊起义。
徽宗初年,宦官杨戬先设“稻田务”,开始在汝州(今属河南)立法,可以种稻的田土,收索民户田契,辗转追寻,直至无契可证,将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称为公田,种植户即作为佃户,须交纳公田钱,继而推广至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又设“营缮所”,检括公田。
后皆并为“西城所”,所有荒地废田都作为公田,强令百姓承佃,交纳公田钱。
宣和三年(1121)杨戬死后,宦官李彦继任,更为凶狠残暴,凡民间好田,指使他人诬告为荒田,田主虽有地契也无用,即括为公田,甚至鲁山(今属河南)全县的农田都被括为公田,原业主即作为佃户,许多投诉者受刑致死。
弥漫数百里的梁山泺(泊),是济州(今山东巨野)、郓州(今东平)数县沿湖渔民赖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只强行收取赋税,逃税者按盗匪处罪。
在李彦及其党羽的摧残之下,北方也是民不聊生,小规模起义不断发生。
①朱弁:《曲洧旧闻》卷10。
②《宋史》卷179《食货志》下一。
③《宋史》卷472《蔡京传》。
宋江起义宣和元年(1119)宋江起义于河北路,同年十二月已发展为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军,被称为“河北剧贼”,北宋朝廷曾下诏进行招降。
但宋江未受招安,而是于次年转战南下京东路,被称为“京东贼”,活动于青、济、郓、濮(今山东鄄城北)诸州境内。
这时南方的方腊举行起义,发展迅猛,亳州(今属安徽)知州、前执政侯蒙上书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①徽宗即任侯蒙为梁山泊附近的东平府(郓州)知府,负责招安宋江,侯蒙未及到任即病死。
南宋时传说宋江起义军在梁山泊活动,可能就在这个时期。
其后宋江移军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知州蒋圆假作同意起义军借道而袭击南下的宋江起义军,起义军遭受较大损失后,“北走龟蒙间”②。
宣和三年初,宋江起义军南下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南),朝廷派官军追击,起义军继续南下,进入淮南路楚州(今淮安)地区,又被称为“淮南盗”。
起义军转而北上,途经沭阳时③,遭到县尉王师心邀击,略有损失。
二月,在海州(今连云港市区西南部)为知州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宋)江乃降”④。
而另一种记载是宣和四年夏季,折可存在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军之后,又“奉御笔,捕草寇宋江”①,宋江向何人投降,已无从考证。
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记载了宋江投降后的简况: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②宋江起义军的规模虽不大,但战斗力较强,活动的地区离首都开封又较近。
起义军的三十六个将领投降后又同日封官,在首都行进时趾高气扬的神情,给居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于宋江起义军三十六个将领的传说、画像、说唱曲艺、话本小说的传播在南宋时已是名闻遐迩,元末明初的《水浒传》更使宋江之名妇孺皆知。
①《宋史》卷351《侯蒙传》。
②张守:《毗陵集》卷13《蒋圆墓志铭》。
③参见陈振:《宋史研究中官制引起的几个问题》第二节《沭阳之战到底说明了什么?》等,《宋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3 年版。
④《宋史》卷353《张叔夜传》。
①1939 年陕西省府谷县出土的《折可存墓铭》,转引自《北京大学学报》1978 年第 2 期。
②李若水:《忠愍集》卷2。
方腊起义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是方腊起义军。
方腊是两浙路睦州(今浙江建德东北)青溪(今淳安西)西部山区的帮源洞(通峒,指山谷地区)漆园主(一作佣工)③,屡遭“造作局”酷取,他利用包括明教(摩尼教)等各种秘密宗教组织起义,为里正发觉,遂杀里正而于宣和二年(1120)十月起义,次月即建立政权,首先攻占青溪县城。
深受“花石纲”之害的两浙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随即攻占睦州、歙州,消息传到首都开封,徽宗立即派亲信宦官、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长官)童贯统率数十万原准备攻辽的大军,迅速南下,而起义军差不多与此同时,已攻占两浙路首府杭州(今属浙江),方腊拒绝部属关于北上抢占江宁,控扼长江天险抗击官军渡江的建议,而是主力南下,先后攻占婺州、衢州、处州(今丽水西)等地。
北宋官军于宣和三年正月,受命首先抢占江宁、润州。
当正月下旬,北上的东路起义军围攻秀州(今浙江嘉兴)之际,东路官军也到达秀州,起义军在官军的内外夹击下退往杭州,二月中旬官军攻占杭州。
北上的西路起义军,先后受挫于旌德、宁国、歙州。
三、四月之际,官军又攻占衢州、婺州等地。
四月中旬,方腊放弃青溪,退回西部山区帮源洞,帮源洞在东西两路官军的夹击下,激战数日后起义军战败,二十六日,方腊为官军小军官韩世忠所俘,起义失败。
起义军的余部转战于浙东地区,至八月间,才最后失败。
方腊被俘后被解往首都开封,于八月下旬被杀害。
北宋朝廷虽然镇压了方腊起义,但并没有吸取教训,革新政局,而是更为黑暗腐败,其时距北宋被金灭掉不过5 年左右。
③“佣工”之说,出于清代乾隆、嘉庆时的《方氏宗谱》中元代后期依据方庚后代传说撰写的《方庚传》,不可信。
参见陈振:《方腊起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79 年第7 期。